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2-19 13:25
上海公园乐器之王:爷叔们玩的是真正的西海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李欣欣,编稿子:韩小妮,做图片:二 黑,头图来自:作者供图


在上海,几乎每个公园都有一个吹萨克斯的爷叔。如果不是一个,那大概率是有一群。


萨克斯,堪称上海公园乐器之王者。为什么爷叔们单单痴迷于萨克斯?


带着这个问题,这些天我们满上海找吹萨克斯的爷叔聊天。结果发现,他们竟然是潜移默化地受了同一个美国西海岸艺术家的影响。


你爷叔永远是你爷叔,在“玩西海岸”这件事上,爷叔们已然领先不止一个时代。



从虹口的鲁迅公园、和平公园,到杨浦的黄兴公园;从静安的大宁公园,到黄浦的复兴公园;从绵长的滨江带,到冷门得连许多上海人都没去过的复兴岛公园……


在上海,哪里有公园绿地,哪里就有人吹萨克斯。


上海的公园里盛产吹萨克斯的阿姨爷叔,逛过公园都懂的


这股热情甚至外溢到了街巷,就连嘉善路地铁站的绿化隔离带都阻挡不了。


这位爷叔独辟蹊径,在嘉善路地铁站门口的绿化带吹起了萨克斯


我们随便挑几个地方带你感受下。


在大宁公园,即使是现在这样的初冬,山坡上也能数得出大概二十名左右的爷叔,每天持之以恒地练习着,冷空气见了也只能缓缓退下。


走近一看,爷叔们俨然拿出了年轻爱豆即将成团出道的认真劲头。


在大宁公园的小山坡上,长满了吹萨克斯的爷叔


有的一个人在小树丛间默默练习;有的几个人找一片“领地”,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萨克斯互相配合;还有几个爷叔站在半山腰排成一排,专注地各吹各的。


在黄浦江沿岸,从徐汇滨江顺流而上,途径黄浦滨江边的“大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再到杨浦滨江,一路上都有爷叔阿姨留下吹萨克斯的身影。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门口夜晚吹萨克斯的爷叔们/顾汀汀摄于2019年6月


初秋的一个晚上,我们路过徐汇滨江的滑板公园附近,看到了一幕有趣的生态。


花坛边,几个爷叔正面向江边散步的人群合力演奏,有不少人驻足观看。


而在“舞台”背面,靠近马路边的一排长凳上,三四个爷叔一个挨着一个,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练习。


到了深秋依旧有爷叔们夜晚来吹萨克斯,这一位还有小提琴伴奏


这让人不禁好奇:爷叔们坐得那么近,互相之间认识吗?要练习到什么程度,才能跨过草丛向观众表演?


再说虹口区,萨克斯氛围也相当浓郁。


有在大宁公园吹萨克斯的爷叔说,最早是在鲁迅公园看到有人吹的。


在鲁迅公园里一起演奏的萨友们


而在鲁迅公园独自练习的爷叔又告诉我们,和平公园在改造前,吹的人还要多。


总之一山更比一山高。据说虹口区的萨友们互相揶揄这样一句玩笑话:到四川路去,要找要饭的人是找不到了。但要找十个吹萨克斯的,走五分钟就好找到了。



在今天上海的公园里,萨克斯是妥妥的乐器之王。它和胡琴堪称是最常见的唯二乐器。


当然,即便是老资格的胡琴,也远远无法与萨克斯匹敌。它们在人气上的差距,就相当于迪士尼里的“川沙妲己”和米老鼠。


在上海的公园里,胡琴也是比较常见的乐器


但把时光倒推几十年,上海公园里的生态并不是这样。


胡琴还是那把胡琴,而手风琴、竹笛等等也都尝过当红的滋味。


有人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手风琴的天下。公园里的露天舞会根本就离不开它 。”


一直到90年代,复兴公园里还有一个大型的手风琴角,高峰的时候有一二百个手风琴手前去参加活动。


1994年7月11日的《解放日报》上,一篇报道介绍了复兴公园手风琴角


好几个如今抱着萨克斯陶醉其中的爷叔告诉我们,以前吹的是口琴、竹笛、葫芦丝,现在都“改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萨克斯这个在改革开放后才为中国大众所熟知的乐器,到底有什么魅力,成为了上海公园“顶流”? 


在鲁迅公园、四川北路公园、大宁公园和徐汇滨江绿地,我们就此请教了公园音乐家们。他们对萨克斯魅力的理解称得上天马行空。


有摄魂派:“以前听到的时候,感到萨克斯很神秘。哎呦,怎么音色这么好听。”


有跟风派:“有一趟,我到鲁迅公园拍照片,看到老的,年纪跟我差不多的,都在吹。我心里想,他们可以吹,那我也可以吹。”


有强身健体派:“吹了以后,人感到好像气比较顺,对身体有点好处。” 


有不少爷叔吹萨克斯是为了锻炼身体


还有害怕孤独派。


“我老早吹单簧管,没有伙伴,只好舍弃。”如今在大宁公园里吹高音萨克斯的爷叔周林(化名)说。


自从更换乐器后,他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还经常赶场子:上半场在一片小树林里跟两个朋友合奏,下半场再到半山坡找另一位好友配合,不亦乐乎。


有意思的是,这些看似万马奔腾的答案之后,公园音乐家们都会万佛归宗地提到一个美国男人的名字和一首歌,那就是肯尼G(Kenny G)和他的《回家》。


这个头发比齐秦更卷更长,斜着嘴吹萨克斯的歪果仁,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


“肯尼G当时风靡得不得了。商场快要关门的时候会放《回家》这首曲子。”


“公交车每趟进终点站,就会放这首歌。”


“肯尼G很多名曲。年轻时候我经常出差,机场候机厅、酒店大堂经常放《回家》,(听了)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公园爷叔心目中,《回家》的地位相当高。当他们形容起这首曲子时,脱口而出的关键词是:神秘、好听、吸引人、很难。


采访中,好几次还没聊上两句,有几个爷叔就情不自禁拿起萨克斯,直接秀上一段《回家》。



假如乍一听《回家》有点反应不过来,那就来听听这支曲子。我们保证你不光听过,而且还会哼!


1989年,来自美国西雅图、真真正正的老一辈西海岸艺术家肯尼G录制了一张现场演奏专辑《Kenny G Live》,将《回家》(Going Home)收录其中。


他肯定没有预料到,这首由他本人参与创作的曲子会很快在中国风靡,成为一首“洗脑”神曲。


要说90年代肯尼G和他的《回家》有多火?1996年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可以作证:


1996年11月22日的《新民晚报》上上海女作家南妮,在一篇写萨克斯的文章开头,提到了肯尼G和他的《回家》


“肯尼·杰(Kenny G)的两张萨克斯CD出来时,有音响的人家几乎必备。走在街上,卖音带的店、卖百货的店、卖衣服与卖鲜花的店都在放《回家》与《茉莉花》。肯尼·杰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回家》的播放频率之高,甚至有些“丧心病狂”。


2001年,《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写道:


“前几年……许多店铺几乎同时在门前反复播放《回家》,大大小小的音箱竞相发出高高低低却同样缠绵的曲调,像伸出无数只手,恨不得把路人统统拉进商店。”


几位如今热衷于萨克斯的爷叔阿姨告诉我们,他们一直珍藏着当年买回来的磁带、唱片。


现在那些价值昂贵的播放设备都没了,《回家》却还在。


在学习吹奏萨克斯之前,不少阿姨爷叔就买过萨克斯的唱片,其中就有肯尼G/受访者袁虹提供


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二十多年前大街小巷一遍又一遍重复播放着的《回家》,早在那个时候就默默地在他们心里播种下了一颗萨克斯的种子。


不过,《回家》虽然风靡已久,但演奏它的萨克斯“下沉”到上海的各大公园里有个“时间差”。


大宁公园78岁的爷叔张建国(化名)告诉我们,他2009年开始学萨克斯时,公园吹萨克斯的人不多, “不像现在到处都是” 。


萨克斯“制霸”上海公园,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而职业吹萨克斯几十年的陶顺宝则回忆说,他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收学生的。


在他的印象里,改革开放后,萨克斯最初是80年代中期在上海舞厅里先流行起来的。


他认为,萨克斯之所以在公园里风行,是因为“2000年以后,年轻时跳舞的那帮人慢慢退休了,他们选择了萨克斯”。


“真正触动(他们)的是肯尼G。肯尼G晓得伐?吹《回家》的。来了中国以后,他加了一把萨克斯的 ‘火’。”


2002年,肯尼G举办了首次中国巡回演奏会,真人出现在上海大剧院,继90年代的磁带、唱片热后,又掀起了第二波《回家》热潮。


2002年10月15日《新民晚报》上关于肯尼G来沪的稿件,当时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当时连《解放日报》的新闻报道都有些激动:


“在上海,人们看到,萨克斯风悠扬穿过都市的夜空。十几年来,一首动人心扉的萨克斯曲《回家》令多少人为之倾倒。十月夜空下,《回家》的演奏者肯尼G终于出现在上海大剧院,圆了他十年前想来中国演出的梦想。”



当然,单凭肯尼G一己之力,还不足以将萨克斯推向“上海公园乐器之王”的宝座。


这样乐器走上制霸的地位,除了偶像的力量,还需要靠一些误打误撞的浇灌。


毕竟,撩拨爷叔阿姨年轻时心弦的除了肯尼G,还有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


“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还记得伐


首先,萨克斯在平衡性上占了便宜。


和演奏格局比较大的一些乐器,比如钢琴、铜管、手风琴之类比较,一支萨克斯风,足够轻便;而比萨克斯风轻便的乐器,比如二胡、笛子、葫芦丝,又奏不出萨克斯风以一当十的大格局。


在大宁公园,有位爷叔拿萨克斯跟小号作比较:“萨克斯好学,像你三个月就好学会了。”


“小号难度就大了,只有三个键,就靠气来控制。吹得好,要五年时间。”


公园音乐家告诉我们和萨克斯相比,小号的吹奏难度就要大些


袁虹是上海市萨克斯爱好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也是少有的爱吹萨克斯的阿姨。


她介绍说,萨克斯比较便于携带,装在盒子里一背就好出去了。公园、聚会、农家乐都好拿出来吹。


二是萨克斯的价格不高也不低。


一支大概率来自天津四党口村的萨克斯,价格千元起步,公园里一吹,既不坍台也不败家。


某宝上萨克斯的价格,千元起步选择余地大


最最重要的是萨克斯社交价值更高,在公园里既能独奏也能伴舞伴唱。


陶顺宝分析爷叔们退休后学吹萨克斯的心态说:


“他们以前没机会表现自己,有上台的欲望和冲动。在公园、马路上吹,围了好多人,有一种成就感,就越来越流行了。”


相比之下,其他乐器就没有这个效果。“二胡在马路上拉没人听,吹个长笛也不行,小号嘛又太累。”他说。


一支萨克斯既能独奏又能伴舞伴唱,是公园社交的好帮手


有人点赞才有动力,对社交一样有旺盛需求的爷叔们,用嘴和腮帮子把萨克斯风送上了上海公园乐器之王的宝座。


想当年,肯尼G因为门牙漏风而斜着嘴吹高音萨克斯的形象,出现在售卖音像制品的各大商场、小店、摊头,极具辨识度。


他不仅倾倒了乐迷们,更在今天的上海爷叔(当年的小伙)心目中,诠释了风流不羁的模板人设。


也许爷叔们不太好意思直接承认的是,能像他们心目中的“萨克斯王子”肯尼G那样,吹奏一曲悠扬的《回家》,哪怕舞台不是大剧院,而是公园的小树林,也是一种彰显魅力的高光时刻。


出于疫情和以防扰民的考虑,目前上海不少公园开始禁止吹萨克斯或有所限制。


中山公园内,静音区在一定时段内,禁止使用音响乐器的标识


爷叔们转而把展示的舞台搬到了抖音、快手、视频号上,真真是时代弄潮儿。



11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我们在徐汇滨江遇到老姜的时候,他正在练习一曲《上海滩》。


在他前方和后方的长凳上还分布着三四个爷叔,各自在专注吹奏。


老姜掏出手机,微信上有个“西岸萨友”群。他告诉我们,这片滨江的萨友们都互相认识,夏天人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个。


在徐汇滨江吹萨克斯的爷叔们,有一个“西岸萨友”微信群,经常互相交流


这解答了我们之前对于滨江萨克斯生态的好奇。


“我们上周还一起聚餐了,全是上海人,就我一个外地的。”他说。老姜今年59岁,来自内蒙古,做过生意,开过出租车。


2014年的时候,有老乡介绍他和妻子来上海的敬老院打工。


抱着来看看“大上海”、不行的话赚到机票钱就回去的想法,夫妇俩来到了这里,没想到一直做到现在。


老姜来自内蒙古,我们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吹一曲《上海滩》


留在这里是因为喜欢上海,只是下了班没事干,晚上这段时间不知如何打发。


大约两年前,有天傍晚老姜来滨江散步,看到有人吹萨克斯。


“我问这好学吗。人家说,你不明白可以问我——上海人比较热情。”老姜就这样入了萨克斯的“坑”。


在敬老院里,他还表演过。“老太挺热情,吹不好也哗哗鼓掌。”老姜同样知道肯尼G和他的《回家》。“在赤峰,小货车都会放《回家》。” 


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够把《回家》吹出来。“这首曲子很难背,但是我都背下来了。”他说。


是的,不光是上海,在全中国,Kenny G的这曲《回家》恐怕是近二三十年人们的集体记忆。早在2014年,《纽约时报》就发现了这个“秘密”。


在一篇名为《中国人在Kenny G的曲调中说再见》的报道中,记者将人们对《回家》的偏爱称为在中国令人难以解释的神秘行为。


《滚石》的网站上也援引了《纽约时报》对《回家》风靡全中国的报道


每天,全国各地的许多商场、学校、火车站、健身中心都会播放这首曲子,提醒人们该回家了。


某百科在《回家》的词条中,甚至专门辟出一个小章节,谈到了它在中国受到的礼遇。


称它是“席卷全中国的热门金曲”,“非官方的、全国性的‘关门曲’”。


连Kenny G自己都注意到了中国人民对他这首曲子的偏爱。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来中国巡回演出时,在天安门广场、在上海、在高尔夫球场,甚至在某个地方的卫生间里都听到了这首曲子。


至于为什么《回家》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他本人也没有更多的解释。


不过他提到,在中国演出的时候,他总会把《回家》放在曲目的最后一首。不仅是因为这首曲子有压轴的分量,还因为“我可不想大家(提早)回家”。


刘娴写


参考资料:

1. 王祥夫,《乐器的年代》,文汇报,2004年02月01日。

2. 章素,《复兴公园的手风琴角》,解放日报,1994年07月11日。

3. 南妮,《低音萨克斯》,新民晚报,1996年11月22日。

4. 谢大光,《回家——听的随感》,解放日报,2001年10月22日。

5. 黄玮,《大都市文化风景探秘》,解放日报,2002年11月01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李欣欣,编稿子:韩小妮,写毛笔:刘娴,做图片:二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