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蹦迪班长(ID:MrDisco007),作者:村花,题图来自:《六指琴魔》
眼下这个时代,武侠剧是不是还有救或许还有待观察,但那些一首歌就能带你进入一个武侠江湖的音乐,是彻底灭绝了。
最近开播的朝堂武侠剧《雪中悍刀行》,还没等第一集的特邀主演张天爱打完架,观众就萎了——
这,也,叫,武,侠?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茶道大会的烹煮现场呢,纯纯的一个二次元意念流神交现场,武打动作的脑补全靠观众的眨眼速度来完成。
然而,比武侠剧慢镜头武打动作更加退步的,是武侠剧的配乐。
睁开眼是玄幻意念流,闭上眼就是老年公园晨间早练现场。
怪不得有人说,我奶奶跳的广场舞,都比这个燃。
投资越来越大,阵容越来越豪华,但成品却越来越次,武侠剧都成挂羊头卖狗肉之流,而武侠音乐更是越走越窄,逐渐走入绝境。
只看这一段,你或许还没这个感受。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过往的武侠音乐,没人不会感叹:
侠味音乐,已经死了。
1. 只见情爱,不见侠义
如果稍微留心听过近10年翻拍的武侠剧原声大碟,就会发现,不只是武侠剧的武打动作在不断地慢镜头化,在剧里就连一首稍微带感一点的快意恩仇配乐都找不到了。
侠味音乐在电视剧BGM中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黏腻绵软的抒情唱腔和不知所云的古风填词。
整首歌听下来,只见情爱,不见侠义,武侠世界中那种虽为小我,却仍然心怀大我的侠义和洒脱消失了。
甚至在那些用词晦涩、徒有堆砌、胡乱用典的古风辞藻中,连情爱都很难读出来,只剩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比如这首《江湖天下》,“晓镜粉黛疏窗 褰帘轻霜 晨曦的愿望;结发笙歌徜徉 十里红妆 怯红的衣裳”,如果不点明这是2017版《射雕英雄传》的插曲,大概率会以为这又是哪首古风填词的网络神曲。
这首歌的歌词里更有“江湖风谲云诡疏狂,指尖流砂的伤”这样非主流式的造句,词的上下句匹配度为零,串起来更是90后的古早QQ个性签名也写不出的忧伤。
这样的音乐,再配上慢镜头转圈圈的武打动作,国产武侠剧不完也得完。
如果说武侠剧是话题作文,那么武侠音乐就是一篇命题作文。不仅填词要切题切意切情切景,曲风更要适题适意适情适景。对于命题作文而言,最致命的硬伤莫过于离题万里且不知所云。同题写作之下,有的人写出了雅俗共赏的满分作文,有的人却只能交出一份打0分都嫌浪费时间阅卷的应试残次品。
对比早年的武侠剧配乐,尽管是命题作文,但却总是能交出别出心裁的音乐作品。
不管是《笑红尘》里世界之大、江湖任我行的逍遥作乐姿态:
《刀剑如梦》爱恨匆匆一切随风的洒脱豪迈;
还是《难念的经》里众生皆苦的悲悯(弗拉门戈风的前奏,或许会被如今的后生们嫌弃“不够古风”);
抑或《沧海一声笑》里“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间一场醉”的武侠绝唱,都诠释了国人对于“江湖”两个字的不同想象。
在这个江湖里,不仅有对情爱的追求,更有对情义的坚守。
譬如2001年《东游记》的主题曲《逍遥游》。这首歌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做到了直抒心中道义,其中还化用了很多毛主席的诗词。
有网友指出,《逍遥游》词作者大概率是一个资深的教员粉,保底也是教员的诗词粉。
歌词中的“走遍了青山人未老”引用的是毛主席写于1934年的《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管它黄鹤去何楼,黄粱啊一梦风云再变,洒向人间是怨尤”引用的则是1929年《清平乐·蒋桂战争》的“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相思啊难了,豪情再现,乱云飞渡仍闲悠”引用的是1961年的《七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不如与天竟自由”则化用了名篇《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不仅如此,其中“黄粱啊一梦,风云再变”一句还化用了《东游记》里何仙姑和铁拐李用黄粱一梦这个典故来点化吕洞宾成仙的桥段,堪称是极妙的一个剧情点题。整首歌听下来,无一字提及情爱,满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管它黄鹤去何楼的洒脱肆意,不仅十分契合《东游记》整部剧的主旨,更是充满了何不与天竞自由的老庄哲思。
不管是武侠还是仙侠,在古早影视剧中作为核心思想登场的始终都有一个“侠”字,然而这点侠味在进入21世纪以后,就迅速被剥离了。
2. 曲不对题,毫无风骨
前几天,杨坤深夜发文,感慨这个时代的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有人在评论区回复,他可能是接连看完了TMEA盛典乐坛年度十大热歌和腾讯音乐年度十大金曲的视频。
但话说回来,按照如今乐坛的发展情况,真的很难不让人为这个时代的音乐点一支烟。
更不用说比流行乐更颓的武侠剧配乐了。
没有侠气,且主旨不明确,听上去不是情爱,就是充满套路的矫情想象,像是一把软弱无力的“情意绵绵刀”,没有江湖快意,更无家国情怀。要不是特别指出这是武侠剧的OST,随便放到哪部言情剧里都毫无违和感。这就是现在武侠剧的真实写照。
同样是《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曲创作,1994年的台版交出了《刀剑如梦》和《爱江山更爱美人》这样的佳作,2001年的港版也交出了《风起云涌》这样差强人意的作品,而2003年的内地版《倚天屠龙记》片头曲《心爱》是一首词曲上乘的佳作,也点了情义两难的题,但片尾曲《爱上张无忌》则全然聚焦于四女争夫的情节,反而淡化了《倚天屠龙记》原著的情义主旨,美则美矣,实则又是犯了另一个偏题的毛病。
2009年《倚天屠龙记》交了一首作词尚算点题的《红尘恋歌》,只可惜唱的人却是主角安以轩本人,细而尖的小甜嗓根本撑不起这种类型的歌,反而让它失去了侠的底色。2017年版的《倚天屠龙记》更是祭出了古风填词神作的《江湖天下》和真的成为了抖音神曲的《剑魂》。
并不是这些作品全都一无是处,只是越来越寡淡的侠味,和对原著毫无研究仅凭想象就开写的音乐,词写的乱七八糟,唱的人和歌曲本身更是毫无适配度可言,将本就只有5分的作品愣是拉到了3分以下。
武侠剧有多依赖配乐来维持那份江湖的氛围感?看看金庸、古龙小说里有多少以音乐为主题的江湖想象就知道了。
尤其是《射雕英雄传》里东邪黄药师创作的《碧海潮生曲》,整首曲子一共分为浩渺碧海、暗湍绝流、汹涌洪涛、白浪连峰、风啸云飞、群魔弄潮、冰山融水、热海如沸、水若镜平九个段落。诸多版本之中,唯独1994年版《射雕英雄传》里由胡伟立大师创作的《碧海潮生曲》最为契合原著旨意。
他以琴箫合奏模仿大海浪潮之声,前半段远处潮水步步逼近,近处白浪翻涌,到了后半段更是暗流急转,如层层浪花翻涌上来,听得人气血翻腾,中二病爆发,恨不能立刻拔剑而起去华山论剑一番。
纵观多个版本的《射雕英雄传》,这首《碧海潮生曲》可以说是真正写出了黄老邪的孤傲才情和不可一世。伴着这个BGM,观众仿佛真的窥见了《射雕英雄传》里那个盖世怪杰东邪黄药师的一角青衫孤影。
更不用说还有配乐大师陈勋奇、陈国梁创作一系列名场面配乐。
《萧氏遗孤》和《雁门关》一响,就是萧峰的悲情时刻;《困局》的琵琶声才出,马上跳转到杏子林丐帮大会的群雄对峙名场面;在《六脉神剑变奏曲》的BGM里,没有人能够追得上段誉。
《思君安然》中的《阿朱之死》片段释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乔峰抱着阿朱的尸体长跪呐喊的画面;
而当《天地孤影任我行》一出,就是欧阳锋在大漠里的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至尊宝始终抓不住的紫霞的手:
在满分且切题的配乐辅助之下,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观众已经伴着音乐脑补了一切无法用镜头语言描述的情意。
除了在民乐上的超神把控力,过去的影视剧在配乐上也十分大胆,敢“拿来主义”,敢学习。
TVB在金庸剧的翻拍中,就多次使用了外国的配乐和编曲,把西洋乐配出了东方侠韵。
其中最经典大胆的莫过于1995年版《神雕侠侣》中对《英雄的黎明》和《故乡的原风景》的运用。
这两首配乐分别出自日本音乐大家横山菁儿和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作品,1997年版的《天龙八部》更是把德国乐队Tangerine Dream的电子舞曲《Galley Slave’s Horizon》给硬生生地用成了段氏挖地道小分队专属BGM。
为什么这么敢?
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博士在一次早期香港武侠电影片段及配乐分析的主题讲座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解释,“单凭感觉”。虽然“张冠李戴”,但却“感觉很爽”。
现在看来,这些听来音质不算甚佳但却依旧难掩其锋的,哪里是什么旧时之声,甚至比如今的音乐理念还要再新潮几十个年头。
现在很多写歌的、听歌的动不动就标榜“我这是古风”,从品味到意境都散发着腐朽的裹脚布味道。
3. 没有侠味的武侠剧配乐
优秀的武侠剧配乐,能够仅凭几句歌词就为观众勾勒出一个快马恩仇的写意江湖。
射雕三部曲系列的主题曲《铁血丹心》《天下有情人》和《刀剑如梦》,从家国情怀讲到痴情男女再讲到快意恩仇,于天地间见众生,于众生中见自我,既有家国大义,铁血丹心,又有江湖快意,侠骨柔情。每一首歌都传递出了一种江湖的道,或儒或道或庄,各施各法,各诉己道,百家争鸣。
只要前奏一响,观众就知道,这是属于所有人的武侠时间。
古早的武侠影视剧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光,除了一代惊才绝艳的扮演者,背后更少不了一群神仙打架的词曲大师。
早期的武侠配乐,尤其是港乐,黄霑、林夕、顾嘉辉、陈勋奇、陈国梁、胡伟立......这些闪光的名字几乎承载起了整个八九十年代武侠配乐的辉煌。
除了殿堂级的词作,那些人间绝响的曲作更是为那个年代的武侠剧注入了真正的灵魂。这么多武侠剧,为什么只有乔峰是自带BGM出场的男人,绝对少不了陈国梁写的这段注入灵魂的《天龙八部间奏曲》的功劳。
每到紧要关头,乔帮主自会脚踏虚空、扛着录音机赶过来,已经成为了多少人看剧的肌肉记忆。
黄霑作曲的《六指琴魔》评论区至今仍有这样的留言,“此等狂傲之声,即使音质古旧,亦难掩其锋”,这难道不让现在的武侠剧编曲汗颜吗?
这些配乐或筝或萧或笛或琴或唢呐或二胡,将中国民乐的精髓铸成了武侠音乐的神魂,成为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武侠记忆。这些曲作者对于中国民乐的熟练运用和大胆引入,共同铸就了武侠配乐史上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
你永远无法想象,民乐在香港武侠剧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些我们未曾想过的,诸如《淮河随想曲》《十面埋伏》《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桂林山水》,这些耳熟能详的民乐都曾在香港武侠影视剧中大放异彩。
譬如六指琴魔在弹琴退敌时弹的正是一曲创作于1962年的《汉江韵》;你的意中人至尊宝在《大话西游》里变身登场时,奏响的其实是创作于1959年《小刀会》舞剧中的《小刀会序曲》;周星驰祭出“如来神掌”时配的正是一首创作于1958年的经典民乐《闯将令》。
无论何时,当激昂的筝乐再度响起的时候,仿佛又看到林青霞把琴一竖,傲视群雄的眼神,“琴就在这里,谁敢来拿”!
而每当这个时候,无论主角面临再大的困境,都会给观众传递一种莫名的与自信。
因为,在我的BGM里没有人能打败我。
我们怀念那个远去的旧江湖,尽管它从未在现实中存在过;我们怀念那些已经淡出银幕的演员,他们塑造的角色是如此令人难忘。
而这,才是古早武侠剧送给观众最为珍贵且无法重来的英雄梦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蹦迪班长(ID:MrDisco007),作者: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