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5 22:10

从巨富到慈善家:洛克菲勒的转型,给我们哪些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李翔,原文标题:《成为慈善家——洛克菲勒的转型》,头图来自:《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剧照


借着春节假期,我重读了一遍荣·切尔诺的巨著《洛克菲勒传》。这本书我之前已经读过几次。这次重新拿起来读,重要的原因是,在世界范围内,舆论正在对财富和企业家做重新的思考。


2022年回归的口碑非常好的美剧《亿万》第六季,开篇两位主角的对话里,司法部官员查克就对亿万富翁普林斯放言:“有那么多钱就已经是违法了。”


与此同时,我国在官方和民间的鼓励与期许之下,积累起巨额财富的中国企业家们也开始积极投身于公益和慈善事业。最新的消息是,京东集团的创始人刘强东捐赠出价值约23亿美元的2%京东集团股票,用于公益和慈善。此前包括阿里、腾讯、美团、字节等公司的创始人都有频繁捐赠行为。


对于巨富的敌视、对应该如何对待巨额财富的讨论,包括巨富对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投入,其实都不是陌生的主题。历史上张力最显著的时刻,正是洛克菲勒生活的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


在那个时期,大量的财富被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创造出来,自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巨富。其中很多人今天还是大名鼎鼎,比如卡内基、范德比尔特、摩根、古尔德、斯坦福。那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非常大的年代。


那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刻,需要经过政治家、企业家、记者和知识分子们的共同努力,不断推动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才能让20世纪初的美国度过关键的转折,继续保持昂扬的增长,正像瑞·达利欧在他讨论国家兴衰周期的新作里探讨的那样。


所以,除了那些鼎鼎大名的巨富之外,当时在各个领域也产生出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包括美国最有魅力的总统之一西奥多·罗斯福,包括报业大亨赫斯特和普利策,包括作家和记者如马克·吐温、艾达·塔贝尔等等。


洛克菲勒正是探究当时社会张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到今天为止,洛克菲勒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在当时,围绕着洛克菲勒和他创造的标准石油公司,就已经展开了对于巨大财富的合理性的争论。


记者会选择他作为调查报道的对象,政府也选择他作为反垄断的对象。对于想要表明立场的人而言,没有比他更好的目标。基本上从当时到今天,围绕着巨富讨论的所有的话题,都能在他身上找到。


不过,重新回头去看洛克菲勒,我更感兴趣的问题其实是:是什么动力驱使洛克菲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他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慈善?



创造财富的动力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开始时可能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再之后是把财富视作一个外在的标尺,用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成就,甚至可能会有人把财富视为一个杠杆,拥有更多的财富意味着拥有了更多的可以去改变世界的资源。但是把财富拿出来去用作公益和慈善的动力又是什么?为了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吗?历史上有的是不以善良著称的了不起的人物。


至于一个人或组织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积累起如此巨额的财富(老是谈钱似乎很庸俗,但是市值、营收、利润、身价却是世人最能理解的衡量维度),公司史学者和管理学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做着研究。但是像洛克菲勒这样在某些方面非比寻常的人物,怎么考虑花钱这件事,似乎没太多人谈论。


洛克菲勒的动力是什么?下面是我的理解:


他有动力拿出大量财富去做公益的第一个原因,跟洛克菲勒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积累起巨大财富的合理性有关。这种合理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洛克菲勒认为他能够赚到这么多钱是上帝的意图,他只是上帝在人世间的财富的管家,是上帝要借他之手,来更加合理地使用财富。


这种合理性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他能够成为巨富的合理性。在荣·切尔诺笔下,洛克菲勒不断在告诉自己,也告诉其他人,他的工作、标准石油公司的事业,是受到上帝的祝福的,“我的钱是上帝赐予的”。


在洛克菲勒的从商过程中,不乏冒险之举。可以说,洛克菲勒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始终怀有信心。正是因为这种对未来的信心,一方面,他可以在其他人退缩的时候,继续投资在石油上,比如在很多投资人都相信石油存储量即将枯竭,这个行业即将衰亡的时候,洛克菲勒仍然在大举投资,而且,他的合伙人里,只要有任何人愿意出售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他都乐意买进。


另一方面,在早期快速扩张的时候,他大量向银行借贷,借助高资金杠杆来扩张自己的事业。这在当时被他的合伙人认为是过于冒险的举动,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建立起庞大的石油王国。为什么洛克菲勒能够有如此大的信心?其中当然有作为企业家的远见,有对技术和行业的分析,但是,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合理的,肯定也是一个原因。


合理性的下半部分则是,他要如何有效地去使用他聚集起来的金钱。洛克菲勒自己的说法是,作为一个富人,他只是上帝的一个工具,是上帝在世上的财富的管家,上天只是借助像他这样的巨富之手,来把财富用在正当的事业上,“我一直财源滚滚,如有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他自己也说过,他很早就确定了自己一生的财务计划,那就是:尽量去挣钱,然后把钱明智地花出去。


因此,如果没有这下半部分,也就是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返还给社会,用在能够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他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去维护自己能够占有如此大的财富的合理性。


当然,这跟洛克菲勒的信仰有关。但是,这种对合理性的需求,其实是对所有超出平均的事物都一样的。所有超出平均的事物,都需要考虑自己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合理性。为什么你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就应该、可以、能够占有更多?你的这种独特的存在,为什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外部世界当然就会排斥你。


洛克菲勒的第二个动力是传承。洛克菲勒同时代的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正是为了纪念自己早逝的儿子,捐赠成立了斯坦福大学。尽管利兰·斯坦福是他那个时代最不择手段的巨富之一,但是斯坦福大学却成为美国今天的名校之一。


对于洛克菲勒而言,他在世时其实并不在意来自媒体和公众的非议。面对来自媒体的指责,他是出了名的沉默和厚脸皮。但是洛克菲勒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继承一个不光彩的姓氏。


当然,我这么说并没有得到洛克菲勒自己直接话语的佐证。但是,非常明确地是:在他唯一的儿子小洛克菲勒的催促下,洛克菲勒才同意开始接受采访,并且出版了一本自传,也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洛克菲勒回忆录。除此之外,洛克菲勒还曾经接受过一名传记作者长达几百个小时的采访。他接受采访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让儿子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事业是怎么样的。


传承的需求和对于合理性的确认也是相关的。由于有家族的存在,你相当于是在跟社会进行着重复博弈。所有对于博弈论有一些粗浅了解的人都知道,在重复博弈中,信任就变得至关重要。


后来洛克菲勒惟一的儿子并没有把经商作为自己的事业,他选择从父亲一手创造的公司中退出,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而这个家族果然直到今天也仍然是美国社会的重要参与力量,不仅培养出商人、银行家,也培养出过副总统和慈善家。


第三个动力可以说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里,当然有媒体的批评、政府的施压,但是其实中间一个不可忽略的压力是竞争的压力。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曾经在商业上做过竞争对手,因为洛克菲勒曾经尝试过进入铁矿石领域。这两人也都曾先后被当时的媒体奉为首富。但是这两人最为激烈的竞争,其实发生在慈善和公益领域。


卡内基向商人们发出倡导: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他自己把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摩根组建的财团之后,变现了大笔财富,全心投入到公益和慈善中。卡内基当时在美国全国各地捐助建立公共图书馆和音乐厅。这对46岁就已经退休,同样把很多精力放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上的洛克菲勒来说,当然是一种刺激或者说竞争压力。而且,当时的媒体也经常会把两个人的捐赠放到一起比较。


总之,洛克菲勒投身慈善和公益事业,在我看来,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反应。荣·切尔诺也用了不少证据去论证,洛克菲勒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捐赠,不是或者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公关的考虑。


其中有一个例子是,标准石油公司面临很大的反垄断压力时,标准石油公司的人向洛克菲勒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创始人能够公布一份他的大学捐赠名单和捐赠金额。公司的人肯定认为这个动作能够给标准石油公司的公众形象加分,但是洛克菲勒却始终非常不情愿。


因为他最不愿意让人认为的就是:他做公益和慈善是为了做公关。如果这样,这就无异于是某种贿赂。它当然也就推翻了洛克菲勒认为的合理性。



无论是为了证明自己财富和行为的合理性,是为了确保家族能够被社会接纳,还是为了在竞争中证明自己才是最有创造力的公益慈善家,既然洛克菲勒的公益和慈善行为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主动,那么他选择的公益慈善的作为方式当然也就很不同。


他不会只是扮演一个拿钱的人。既然他认为自己要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代替上帝来合理使用财富,他当然就要努力去做到这种合理。


洛克菲勒的第一个做法是,在公益和慈善事业上,他也相信集中化和专业化。作为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他当然会接到很多求助的要求。开始的时候,他可以自己来决定捐赠与否,但是很快,这些请求就超出了他的精力和能力。洛克菲勒选择的方式是,通过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并且请一名他自己相信的职业人才来管理这个机构。他请的人名字叫弗雷德里克·盖茨,在退休之前,此人一直是洛克菲勒公益事业的大管家。


集中化和专业化的思路不仅是用在自己的慈善事业的管理上,他在看待捐赠对象时也是如此。他认为,给钱的时候,要确保给足够优秀的机构足够多的钱,但是同时,也要保证对方是由有能力的人在管理。他曾经跟自己的儿子说,我们是有很多钱,但是这些钱如果给不到那些优秀聪明的人,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他的第二个做法是专注。每一个重要的商人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卡内基代表钢铁,摩根代表金融,范德比尔特代表铁路,洛克菲勒代表石油。同样,在公益和慈善领域,也不可能会有人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好。


洛克菲勒在公益和慈善领域最为专注的是教育和医疗。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小心避免做重复劳动,不要在其他机构已经涉及的慈善领域开展慈善工作……现在的慈善活动存在大量竞争性行为和重复性投入,捐赠者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要弄清楚哪里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哪里还无人问津。”


因为专注,所以洛克菲勒在这两个领域也确实都成绩不凡。比如他捐助的芝加哥大学是世界名校;他捐助的洛克菲勒医学院,出现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在医学基础研究上成就非凡;洛克菲勒家族在北京捐助的协和,更是同时兼顾了医学和教育,对20世纪的中国医学影响很大。


洛克菲勒在公益和慈善领域的另一个做法是,他非常注重项目本身的运营质量和可持续性。当时经济增长的受益者,很多人都会愿意拿出钱来支持公益和慈善。但是洛克菲勒批评说,很多人捐钱支持教育,但却没意识到,捐助一个“效率低下、定位错误、毫无存在必要的学校,就等于是在浪费资源”。


这其中当然有他作为商人,本能地从市场出发的残忍的成分——单纯就商业来说,就应该淘汰那些提供不了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但是如果从资源的有效使用上来看,他的说法也未必没有道理。


洛克菲勒会认为,一个好的项目,在前期投入的阶段,当然可以仰仗捐赠者的慷慨,但是等到运行起来之后,它应该有能力自己造血,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慷慨的捐赠者持续输血。除了会变成资金的无底洞之外,后一种情况更恶劣的影响其实是,它可能会让一个单一的捐赠者对一个项目过度干涉,把一个面向社会的公益项目变成面向某个人的爱好。


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大学这个项目上的放手表现得最为明显。学校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在包括盖茨等人的劝说之下,洛克菲勒决定在做出最后一笔大额捐赠,让大学完善好自己的基础建设之后,“把大学还给社会”,让这所大学的运行,完全摆脱创始捐赠人的影响。



最后要问的问题是,洛克菲勒从巨富到慈善家的转型,能给我们今天思考财富和公益问题什么启示?


首先,公益和慈善所需要的才华和投入,一点也不会比建立一个企业王国要少。因此,在捐赠上其实也是需要乔布斯所说的不同凡想(thinkdifferent)的企业家精神的。


否则,捐赠就会变成一种简单的对外部压力的反应。政策号召什么,企业家就捐赠什么,完全不考虑这个领域能否做出有效的事情,以及这个领域的资源是不是已经变得很拥挤。这种情况下的捐赠,就会变得更像是在缴税,当然就很难激发出捐赠者的责任感和创造感。


他们就不会去思考什么样的捐赠是更有效的,也更符合自己的所长,因此更有可能给社会创造出更多价值的。我想这肯定不是社会想要达到的效果。


其次,激发出向公益和慈善的转变的内在动力,才是造就大慈善家的原因。而这种动力的最好来源,无外乎是通过大规模、有创意、有效率的公益和慈善事业,他们能完成对自身价值合理性的确认,以及能够更好、更持续地融入到社会网络中。


很多观察者都会把过去四十年经济狂飙突进的中国,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增长的美国做类比。同样是两个庞大的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同样快速造就了一大批大公司和巨富,同样也面对着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同样有着对于巨大财富的合理性的拷问。


那么,中国是否能出现像当年的洛克菲勒和卡内基那样的人,从巨富转身而成的大慈善家,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都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李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