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6 22:30

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ID:kongbainvxia),作者:空白女侠(数据科学家,曾就职于顶级咨询公司,目前在国内一家私募基金担任投资VP),原文标题:《空想主义 or 理想主义》,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借着春节假期空档,帮身边的同学们做职业上的解惑,也发现当下大家在职业发展上集中表现的两个特点:


  • 现在不少人都对现阶段的职业方向有所不满;


  • 大家在做职业选择时,都倾向于金融和咨询方向。(可能受我个人职业发展影响)


举个例子,有位和我沟通的同学,称为蛋蛋吧,虽二本院校毕业,但人很聪明,目前在一家不错的互联网公司从事数据分析的工作,薪资非常可观——这已经是很多人非常羡慕的职业方向了吧?但他个人还不太满意,希望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更上一层楼。(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性格我是欣赏的)


但蛋蛋选择职业上升的方式却让我感到疑惑:他没有选择自己当前所在的方向深耕,而是希望进行职业转型。而转型的方向希望是战略分析方向,或是投资分析方向,亦或是成为咨询顾问。在他看来,这些职业方向前景好,薪资高,也不像互联网一样无意义的卷,而自己作为数据分析师,应该蛮有竞争优势。


更加令我没想到的是,类似的案例十个里面就有四五个。


比如,做运营的小伙伴认为自己炒股还不错,大学是金融专业,来询问我如何转投资方向;有做数据分析的小伙伴,觉得当下的工作太苦太累,而看上去顶级咨询工作风光,可以接触多个行业,于是想要转型咨询入职MBB;有在技术一线的小伙伴,一没项目管理经验,二没带人经验,只因为觉得做技术太苦,于是跑来咨询我如何能够从一线技术岗升为管理人员。


这些同学的职业规划,在我眼中就像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我想做明星,因为明星看上去拉风又有钱而且还不累。空白空白你快告诉我,该怎么才能实现呢?我真的很想告诉他们:我是空白,不是阿拉丁神灯,我真的无能为力啊。


在我看来,这些同学对自己职业的规划,当下还停留在“梦想”的阶段。所谓梦想就是指不基于自己当下的能力、经验和兴趣特点,随性且充满幻想的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就好比于乌托邦式的社会结构梦想——听上去特别美,但真要实践的时候死的比谁都惨。


其实我也有梦想,不管是走上商业分析,还是做咨询,亦或现在做私募,都是因为有梦想的原因。但我和这些小伙伴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美丽的泡泡被制造出来后,我能清晰的认知到,这只是一个梦想,是虚幻和不现实的。


真的要想把梦想一步一步落地,首先就要戳破它,不管有多不舍,有多难过。


戳破的方式,就是用理性认真地分析它,把梦想变为理想。把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泡,变成一个踏实、务实、可落地、可执行的色彩单调但却切实可靠的规划。


本次我采用用企业战略方法论,从不一样的视角,来探讨个人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给还处于职业规划迷茫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论。


一、想要进入麦肯锡是愿景还是目标?


大家都知道一套标准的战略管理流程,首先需要设立的是愿景和目标。同样的,个人职业发展也需要这样设立。


目标指的是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


愿景指的是企业的长期愿望及组织发展的蓝图。


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企业战略目标是分阶段制定并落地实施的,按照战略循环的方式跟踪和矫正。战略目标代表的是理想主义,对于理想目标会有一个清晰的实施路径。


而企业愿景体现组织永恒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空想主义,其原因是愿景没法形成具体的经营计划。


例:阿里巴巴的愿景是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企业。但阿里每年的战略目标其实跟这个愿景没有什么强关联性。同样的,在个人职业规划中,很多时候我们并未清晰的区分目标和愿景。


例:小明同学目前是互联网大厂的数据分析师,希望未来有一天能进入麦肯锡。但是他背景并不是target school,也没做过case study,之前也没有过咨询实习的经验,那大家觉得小明设定的是愿景还是目标?


很显然是愿景。


不考虑自身的职业匹配度,现有优势,甚至是行业招聘要求,光设愿景是很难落地的,想得多,做得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久而久之,便只能徒增焦虑,显得好高骛远。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并非不清楚空想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而是没有分清楚愿景和目标的差别,只有分阶段的建立具体的战略目标,按照战略循环的方式,从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实施策略——分析回顾,这四个步骤,脚踏实地的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记得有位同学做的是前端开发,希望转型数字化负责人,那么首先他应该从前端开发转型成为数据开发,做数据开发时还要学习策略分析/商业分析。接着开始带团队带项目,最终一步步实现数字化负责人的愿景。


职业发展也好,人生规划也罢,就好比一个圈连着一个圈的铁链,若想要跳过中间这些步骤,直达目标,这几乎是很难实现的。


好比绝大部分行业,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也只有少部分人,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战略循环,经历起伏不定的低谷和机遇,螺旋上升,实现人生的愿景。


二、你是“高大上”还是“接地气”?


按照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步骤,第二步便是战略分析。


所谓战略分析,便是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资源,能力和优势,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的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分析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用的是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KSF),而内部环境分析用的是企业资源与能力。在个人职业规划上,依然可以通过战略分析对自身进行职业定位。


从战略理论来说,下面三个问题是确认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KSF)必须考虑的:


  • 顾客在各个竞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是什么(市场共性)


  •  商家要取得竞争成功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竞争能力(资源能力共性)?


  • 商家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竞争动态)?


适当改编一下,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则对应的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该职位需求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能力,经验还是资源?


  • 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否与该职位的要求所匹配,自身是否有竞争优势?


  • 该职位的竞争优势应如何维持和扩大?


而在内部环境分析中,针对我们的兴趣意愿和资源能力,也可通过三个问题,评估自身现状:


  • 自己做职业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 自己在职业选择中的资源、能力及发力点在哪里?


  • 自己后续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未来是否很难被模仿或复制?


建议大家不妨都回顾一下自己的战略目标——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外部环境分析的三个问题,了解所求职位的外部需求,通过内部环境分析,判断自身的意愿,并最终给自己一个战略分析结果:“高大上” or “接地气”。


“高大上”指的是自身的背景和能力,相较于职位本身,各方面都异常优秀,而“接地气”则相反,代表自身的背景和能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较普通。


当然,“高大上”和“接地气”,都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职业要求,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自身的资源、经验和技能。


这种相对概念,不仅要细分到行业,更要精细化到具体的岗位,哪怕同样是互联网数据分析,商业分析,策略分析和数据运营,其对候选人的要求也并不相同。


三、你是“正规军”还是“野路子”?


从现代战略理论来说,战略规划的第三步是战略选择,顾名思义,就是基于战略分析结果,形成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后,需要进一步分析,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一般来说,战略选择包括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因为不同层级的管理者,选择的战略方式也不尽相同。


而在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中,又有不同的战略模型用于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的选择,例如业务单元战略,可以选择的战略模型有“战略钟”,蓝海战略,零散型产业战略等。


针对个人职业发展,在职能战略往下,新增一项“个人战略”,而在“个人战略”里有两种战略模型可供选择,即“正规军”和“野路子”。


所谓“正规军”就是按照既定的成长路径,借鉴前人的经验,脚踏实地的努力,这有点像工厂的模具,通过这个模具的框定,形成标准化的职业成长路径。


而“野路子”则相反,本身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成长路径,边探索边纠正,这有点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但不批量。


如果说“正规军”是标准的银行理财产品,则“野路子”肯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基金或其他衍生产品。毕竟“野路子”全靠个人摸索,也需要靠一定的运气,而“正规军”则风险性小很多。


如果我们把战略分析的结果——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放一起两两匹配,形成一个二维象限图,则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


  • 高大上 + 正规军 = 精英;

  • 高大上 + 野路子 = 降维;

  • 接地气 + 野路子 = 机遇;

  • 接地气 + 正规军 = 内卷。



战略定位+战略选择=预设结果,而预设结果+有效的战略实施=战略目标达成。我们先简单来探讨前一个公式,举几个例子就能很清楚的明白其中的逻辑。


第一类精英路线:我一个高中师兄高二开始去新加坡读书,大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几段大BB的投行实习,最终毕业去了香港花旗投行,一路从analyst开始做到VP,妥妥的精英人士。


还记得当时,几个同学在香港聚餐,其中一个高中学弟很是想进入金融领域,特别羡慕师兄外资投行的工作,询问师兄后面该怎么规划,师兄反倒是很诚恳的说,不如多考虑考虑有什么野路子路径,先留在香港,比如卖保险,然后搭建人脉,再看看有没有进入金融圈的可能性。毕竟学弟相对“接地气”的背景,很难通过正规军的路径进入顶级投行。


末了,师兄跟我们分享,当时他其实特别想转去国际顶级的几家PE,但奈何这几家PE看不上新加坡本科的背景,基本要的是美国顶级商学院的本科背景。换句话说,别人眼里的“高大上”,可能在另一些人眼里,就转变成了“接地气”。


第二类降维路线:而另一个高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清华,几段顶级咨询公司的实习,香港研究生毕业后拿到了腾讯战投的offer,却直接放弃跑去创业。在八九年前,互联网家装行业还未兴起之时,与几个清华的校友,在一线城市开始了互联网家装的创业。目标客群也很清晰,针对刚毕业或者工作五六年的城市租房小青年。融了几轮资,生意很是不错,还创办第二家公司,做智能科技床垫。


在八九年前,互联网家装还未兴起时,大部分家装行业创业者学历不高,而我高中同学商科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团队能更快速、更清晰、更高效的捕捉到市场的动向和客户的需求,这就形成了明显的降维打击。


第三类机遇路线:我有一位忘年交朋友,他是70后,大专毕业。在支付宝初期的时候就加入做BD,那时候BD岗位并不那么看重学历。因此,他开启了一段升级打怪的职业生涯,一路做到了P8,那可是10年前的P8。


然后在互联网金融红红火火的时候,去了某大厂做金融总监,再后来又去了跨境支付做副总裁,最后自己出来创业。因为一路做BD,再加上多年管理经验和人脉结交,一创业就拿到几个亿美金的订单,注意不是融资,而是订单。对于他这种创业者,客户和投资人的眼光根本不会放在学历上,而是看重他的人脉资源和成功项目经验。


但是,这种职业爽文到现在,只会越来越少。时代红利逐步消失再加上信息差缩小,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就越少,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只不过更多的需要靠自己争取而非纯粹的等待。


第四类内卷路线: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知不觉中走的都是内卷路线,这也是社会上焦虑尤为盛行的原因之一。无论是普通白领,还是建筑蓝领,都在按照学校的教培规划,学好知识走上既定的社会精细化分工的岗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同样是正规军路线,“高大上”的背景下,其实某种程度上没有这么卷,比如国际顶级投行,虽然投简历的很多,但真正目标的求职者,其实并没那么多。


而“接地气”的背景下,往往更卷,比如互联网的大部分岗位,对于很多背景并不“高大上”的小伙伴而言,这是最理想的高薪岗位。


而到了相对基层的工作岗位,又开始不卷起来,比如像富士康这样的工厂招聘工人,常常是企业出现用工荒,招人难,而不是基层找不到工作。(下图示例)



其实原因很简单,“高大上”本身就是一种金字塔尖的稀缺资源,而稀缺本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了,“野路子”虽然风险高,但相比于“正规军”的一个模子的培养,本身更容易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降维路线占了两个竞争优势,往往也是富一代的主要路线,精英路线和机遇路线各占一个,而内卷路线一个都没占,没竞争优势就形成不了差异化,也就只能被迫用加大时间成本的投入。


四、如何跳脱内卷,走向机遇


企业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便是战略实施。所谓战略实施,便是将战略分解到具体的最小单元上,基于分解后的战略形成行动计划,并监控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最终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二个公式,预设结果+有效的战略实施=战略目标达成。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有没有猛然一惊,如果预设结果是内卷路线,无论再怎么有效的努力实施战略行动计划,最终的成就也只会是本行业或本职位的“内卷之王”,就好比你想要上山顶,却选择了一条只能通往下山的路,再怎么走,也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


我相信,对于“高大上”的同学而言,存在职业规划困惑的概率较小,对于广大“接地气”的同学而言,不妨一起判断下,我们的选择是“内卷”还是“机遇”。


针对“内卷”这个话题,可以用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来阐述。所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都可以归纳为以上三种,而职业发展的“内卷”,也可以用这三种战略来描述。


对于求职者而言,其付出的成本是时间,如果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要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以低成本高性价比向企业报价,那便是用更多的时间换取更低的收益。


而差异化战略,则跳出了这个时长陷阱,通过差异化提高竞争优势。


有一小部分选择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专家,走的便是集中化战略,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并非“接地气”+“正规军”,就一定只能走出“内卷”的路线,可以尝试着在本岗位,本业务,甚至是本行业,逐步尝试做一些差异化的事情。


在这里我举一个财务的案例,即普通人如何能逐步实现差异化。


一开始,对财务人员的收入我是没有认知的,直到有小伙伴告诉我星巴克的基础财务,应届生薪资一个月5500元时,我差点惊掉下巴,高大上的外资企业的基础财务薪资竟然如此之低。后来认真调研了财务人员的整个市场价,确实都不高。并且这些财务每天忙于除了各种财务明细核算,月初还要加班加点的关账,不自觉的卷入了时间陷阱。


设想一个场景:假如公司要开展财务数字化相关的工作,一般会聘请外部的咨询机构和实施团队,而在公司财务内部,一般会指定关键用户和对接负责人,那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项目,无论是乙方还是财务侧的领导,都尽可能希望这个关键用户是懂公司内部财务逻辑,也懂一定数字分析和数字化的人员。


某种程度上,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在对财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弯道超车。项目成功,你可能会升职,即使没有内部升职,有了这样财务数字化经验,你再跳到另一家公司做财务数字化相关的工作,无论是薪资还是职位都会上一个台阶。


另一方面来说,“会计专业的最好出路并非会计岗”,无论是做投行也好,做行研也好,做咨询也好,甚至是互联网商业分析师,如果完全不懂财务知识,其实是挺吃亏的。


  • 例如在券商,需要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基于财务数据,进行上市的核查和股价的测算。


  • 例如做投资,需要知道企业估值的逻辑和方法,这时还是需要用到财务知识。


  • 甚至是做开发,若涉及到交易系统,核算系统的数据开发,很多程序员也都是边开发边学习财务知识。


还有一些非财务人员,也在学习财务知识,补充技能树,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毕竟市场上这样的人才还很少,在内卷时代的溢价能力其实就越高。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野路子”这种战略方式,因为“野路子”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机遇。就像我们假设的财务数字化场景一样,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机遇很多时候并不是要来的,而是随时好准备好技能然后等来的。


与其绞尽脑汁的想如何实现“野路子”,不如放下执念,从身边现有的工作领域出发,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扩充自己的技能包,说不定在将来的某天,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有本叫《穷爸爸,富爸爸》的畅销书,归纳了不同人群赚钱的几种方式,并把他们划分为雇员、自由职业者、雇佣者和投资者。书中关于工薪一族和自由职业者的区别描述,便与上文关于“内卷”路线和“机遇”路线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E:对于雇员而言,靠贩卖时间和劳动赚钱,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于工作岗位的长期性,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一旦你不再工作,收益也就停止了。


在这种模式下,想要提升收入,就要增加工作时长。当然,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你还可以提升单位时间的价值回报。


S: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来赚钱,俗称获取“知名度”。即使你只是个普通人,当你有了一定知名度,肯定会获得一些机会。


B:对于雇佣者而言,通过购买别人的时间来赚钱,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初期需要一定的投资,并且需要承担可能亏损的风险,但收益肯定是雇员收入的数倍、数十倍。


I: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投资项目来赚钱,比如炒股票、买比特币等,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赚钱快,风险也高。


这本书的观点,其实跟基本竞争战略的思考,不谋而合。我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雇员这个角色,如果仅依靠工作时长获取报酬,便走入了“内卷”路线,而另外一种提高单位时间的回报,无论是通过为更大的平台工作,亦或是掌握稀缺技能,便是一种差异化的体现。


其实,自由职业者作为另一个主动收入的象限,某种程度上,是差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这种差异化已经形成了其个人IP,或者说是知名度。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化的质变结果,才使得自由职业者相比于雇员,有更大的概率遇到“机遇”。


就好比BCG矩阵中,“问题产品”一步步转变成“明星产品”,很多时候,“机遇”路线是从“内卷”路线开始,一步步靠着差异化转型而成的。


五、五点感悟


今年我工作近10年,经历过不少事踩过不少坑,也帮助不少同学梳理过职业规划,有一些职业发展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坚定信念,克服诱惑


和学生时代相比,成人工作很忙,并且身边的诱惑确实很多。很多小伙伴也是因为坚持不下来,最终放弃了很好的规划和理想。甚至我还遇到有小伙伴脱产来专心进行职业转型的(风险高,不太建议)。这里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三个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方法1: 制定计划时留有余地,执行计划时使命必达。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不用把自己逼的太死,要抱着长期主义。可以根据日常工作的繁忙程度进行安排。比如进度可以按周来而不是按天,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某天突然增多的工作安排;周末可以空出半天来留给自己娱乐放松,同时也可以留作自己本周学习时间的缓冲垫。


但计划一旦制定下来,在执行的时候就一定要按计划执行,不能找理由不完成。拖延这种事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所以绝对不能开口子,否则越扩越大,真的会造成“垮坝”。


方法2: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和我们考研或者考证时一样,很多时候一群人一起学习效果会好很多。所以当你下定决心时,最好能够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这样每周叫你的人不再是去玩,去逛街,而是去学习,去成长。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大家可以试试。


这个方法的最大难点在于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个就要大家各显神通,自行寻找了。


方法3:定期回顾成果,形成正向反馈。


长期执行的事情,最怕的是反馈曲线太长——人往往都喜欢行动下去马上有结果的事情,这样容易形成正向反馈。所以对于这种中长期的学习或者行动,需要每周回顾一下自己过去的学习成果和成长,给自己足够的信心持续的执行下去。


甚至有的时候,自己达到一个小目标,给自己买份心仪的小礼物都是很好的正反馈方式。


第二点:从书中学,从事中练


很多小伙伴在克服了诱惑后,能够真正的持续投入相关技能知识的学习,但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觉得非常晦涩,明明自己刚刚学习过的东西,遇到问题却想不出来使用方法。


这种现象其实和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是一样的,每个知识点在学习之后需要有练习题,这样才能充分掌握。不同之处在于学校学习是有教科书的,因此会有体系化的学习-练习-掌握的链条。


在工作之后,除非是专业的培训机构有课程研发,否则个人学习不会有机会。解决方法无它,只能尽量找机会练习。


第三点:和高人聊,找案例钻


与学校不同,职场中的工作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和资产。很多时候,一些事情经历就是经历过,没经历过的人即便再聪明,也不可能仅通过想象积累他人实战过程中积攒下来的经验。一些商学院会通过调研和整理,把一些宝贵的经验梳理成案例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往往也是商学院课程中最为宝贵的部分。


在这方面,好的方法不多,真的只能通过一些培训课程去系统学习,或者通过身边的人脉去找有类似经验的人请教。在获取经验过程中,不但要了解结果,更要了解背后的思考逻辑,自己反复推演,认真吸收,这样才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效果。当然,这部分的经验传递一旦有所成效,对于职业发展的裨益很大。


第四点:职业发展,谨慎杠杆


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在投资中,加杠杆,是凯利公式的反面(是一个在期望净收益为正的独立重复赌局中,使本金的长期增长率最大化的投注策略),也是复利公式的大敌。很多资深的投资人,对于杠杆的使用都异常谨慎,甚至连股神巴菲特,都不推荐杠杆投资。


长长的职业发展,我相信你总能发现一些捷径,就如同投资杠杆一般,会成为你职业发展的加速器。但杠杆高收益的另一面,便是高风险,捷径成为事业加速器另一面,也许是便是一条通往地狱的路。


第五点:慢就是快,稳就是赢


去年风光无限的木头姐,其管理的ARK基金,截止到今年,收益已经和巴菲特的伯克希伟收益率持平了。去年巴菲特在一片谩骂声中,不得不出来写致股东的信,到今年却再度被捧成股神。


很多时候,我们总有一些执念,别人走得太快,别人太过于成功,而显得异常焦虑。其实职业发展就像价值投资,长长的40年职业生涯,每个人的节奏不同,经验积累不同,遇到贵人的时间也不同,与其盯着别人的短期成功,不如脚踏实地演好自己的剧本。


结语


客观来说,当下的就业市场并不友好。从2019年开始,因为疫情和国际大环境,整体的经济情况是不好的,进而影响到就业。所以现在大家感觉工作机会似乎不多,现有的工作也越来越卷,甚至很多大公司开始裁员等等。


应该承认这是客观的。但危中依然存机,凋零中依然孕育着勃勃生机。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向着数字化转型以及整体的产业升级,都是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与过去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会更新,会更丰富。靠着原先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已然不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也距离未来的“好工作”越来越远。


所以,在这个看似严寒的时刻,更需要我们坚定、坚持、坚强的去学习,去迭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需要坚信,未来冰雪消融之时,便是花开草绿之际,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让自己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占据主动。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引用一段罗翔老师的寄语:


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觉得我们抓的牌实在是太差了呀,但是再差的牌你都应该打下去。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在座的有谁的剧本是你自己设定的?其实不是的,仔细想一想,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身,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智商,我们更决定不了我们这一生的贵人相助。


我们经常会羡慕别人的剧本,但其实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你只能把你自己的剧本给演好。如果在你的一生中真的遭遇到很多挫折,那对不起,这就是你的剧本,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弃演;一种选择就是把既定的剧本给演好。


最后,让我们把空想转为理想,再把理想变为实践,脚踏实地创建精彩人生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ID:kongbainvxia),作者:空白女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