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作者:郝景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女神、女汉子、女武神和傻白甜
不知道多少年前,电视里经常有四个女生为团体的单元情景剧。
其中一定要有一个风情万种的女神,所有男生都追随;有一个不解风情、只知道努力的“女汉子/工作狂”;有一个长得稍微有一点强悍,可以直接跟男性对抗的女武神;再有一个每天幻想爱情、却没有爱情的傻白甜。
女神,女汉子,女武神与傻白甜,这样的搭配组合,出现在多部剧集中,百试不爽,老少通吃。或许反映出人群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单方面特质、难以调和、不存在丰富立体的完整人格。
对女性的偏见一直都在。
还记得我上学那些年,一直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后来我每次跟人介绍,就笑着说“对,我就是第三种人”。
之所以这么笑着说,并不是因为我认同这种偏见,而只是因为:所有的偏见,只有当你毫不在意当成一个笑话讲,它才毫无杀伤力。就好比别人嘲笑意大利人不守规矩时,意大利人常常露出迷人的阳光笑容说:规矩,规矩是什么?笑得你无言以对。
偏见一直都在,但是与偏见作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偏见,是对另外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这样的观念,只在口头上不让对方说,是没有用的。对方心里仍然会这么想。到最后即使一切词语都政治正确了,心里的偏见也无法消除。
对偏见,最好的办法是活成与偏见不同的样子。
二、女性英雄的进化之旅
想要活成与偏见不同的样子,就需要成为自己的英雄。
传统对女性的认知,会有一个标准模型:贤妻良母。
与标准模型偏离的就是“异端”,一般会分成两种异端:狐狸精和雄性女人。前者是对“贤良”的偏离,也就是对社会施加给女人的规范。后者是对“妻母”的偏离,也就是对女性特质的偏离。典型的就是《水浒传》,有存在感的女人不是潘金莲,就是母大虫。这两种分别是男人的附庸,或者同化于男人。独立女性是缺位的。
这样的认知延续到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于相当多人的社会观念中。但是由于现代职业领域中女性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岗位上,因此开始有真正人格完整的独立女性成长。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书里讲到的“英雄之旅”,是讲从古至今神话中的英雄都经过的共通旅程。
后来有一位女性作家莫琳·默多克写了一本《女性英雄的旅程》,用类似的旅程模型分析女性英雄成长,以茱莉亚·罗伯茨的《永不妥协》作为模型蓝本。
她提出了女性英雄之旅的十个阶段,并结合电影进行了阐释:
第一阶段:与女性特质分离
第二阶段:与男性特质认同
第三阶段:考验之路(斩杀双头龙、食人魔暴君、屠杀发亮甲胄里的骑士)
第四阶段:成功的虚幻恩赐
第五阶段:强势女人能说不
第六阶段:入会与降身为女神
第七阶段:急切渴望与女性气质再结合
第八阶段:医治母亲或女儿的分裂
第九阶段:找寻慈爱的内在男人
第十阶段:超越二元性
说实话,第一遍看这个模型的时候,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后来克服了最初本能的情绪不适之后,深入去想一想,还是能感觉其中颇有洞察力的地方。
首先是对女性特质的分离和对男性特质的认同。
这一阶段在我身上发生得相当早,甚至早于我有意识审视自己的人生。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参加数学竞赛班,每次听到别人说:很少有女孩这些方面做得好,我就更有一种“我就偏要在这些领域做得好”的劲头,潜意识里感受到渴望“有一天在男生出色的领域里独占鳌头”。这就是最初意义上主动脱离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认同。
我的下一个阶段,考验之路,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迷茫之路。
真正进入男性性别为主导的领域,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压力与困扰。本科在物理系,60个男生,6个女生,学习和科研压力都很大。那个时候最大的困难在于自我怀疑,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这些领域拼杀出一条路,产生出深深的动摇。
后来的很多年,过程比较复杂,我不细说了。转了经济学,目标是成为经济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却又在求职的时候遭遇性别歧视。来来回回兜兜转转,最后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公益机构。
让我真正发生改变的领悟是:当一个人做自己内心召唤的事情,是可以无所谓性别的。
既不需要满足社会的刻板认知,将自己局限在刻板身份里(贤妻良母),也不需要刻意反抗社会认知,让自己必须成为刻板身份的对立面(必须以男性的方式成功),而是按自己内心中喜欢和有使命感的方式去生活,无所谓性别。
30岁时,我感受到的是,我想做的是“成就人”的事情。我有很多能力还可以,抽象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算是还不错的范畴,但我都能看到自己在这些地方的明显局限性。而共情能力,在敏感的直觉,以及心底深处对人本主义信念的热爱,这些因素都是召唤,导向我去做“成就人”的事情。
走到这个阶段,我又可以重新接受与自己的女性气质再结合,也可以更为安然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与此同时,我也和仍然在做科研的女性朋友有很好的关系,她们也在做自己。这都是遵从内心的选择。遵从内心都是一样的自我英雄。
三、阴阳同体的现代英雄
优秀女性作家伍尔夫说过“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这里的雌雄同体,指的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男女莫辨,而是能将所谓的“阳性特质”与“阴性特质”融为一身的复杂个体。
其实“阳”不等于男性化,而是更加外向、果决、勇敢、理性、刚强。“阴”也不等于女性化,而是更为内向、细腻、温柔、感性、沉静。
这个世界上优秀的男性作家和哲学家,多数都是内敛而敏感的性格,像帕斯卡、卢梭、塞林格、乔伊斯和普鲁斯特,都有超越于女性的细腻敏锐。而他们将这样的细腻,与传统意义上认为属于男性的逻辑理性相结合,就成就传世伟大之作。
按照荣格对人的类型区分,一般人都根据自己的优势倾向,会分成(思维/情感)、(直觉/感觉)的不同优势组,又有(内倾/外倾)的区别。这里至少有十六种不同类型,每一种又根据程度区别,和个体独特的阴影对立面的区别,产生出无穷多人格特质。
对人群进行太简单的“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区分,相当于把千万种不同人格特质组合,简化成了简单粗暴的两类,这是对人最粗糙的认知,对生活无所助益。
一个(外倾思维+内倾直觉)的人,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任何其他类型同理。
能把人按照“人”理解,而不是“雌/雄”理解,是人类进化史的重要一步。
当我不再以任何性别的刻板印象(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来束缚我自己,我清晰看到了自己身体内的阴阳两面。
从内在人格的核心特质,我具有战士的属性。对自己要攻克的目标有强大的斗志,想到的事情就想要做出来,有强烈的行动意志,有时候会被合作者认为太过固执,拉不住。这是相当“男性化”的内核。
而在与人交往层面,对他人的情感敏感,在意他人的感受,对内对外几乎很少用严厉的对抗态度,总是试图寻找更协调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会被投资人认为太过soft,缺少狼性。这是相当“女性化”的外延。
如果是在过去,我可能还会在意自己的特质是不是符合他人的期待或者喜爱,但如今,我几乎不会很在意。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是与生俱来和独特经历的混合。所有的这些都是我。
四、完满的人生不需要完美的人
英雄模型是一个成长模型,但不是一个人物模型。
成长模型指的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但并不是指这个人必须什么样。如果说传统女性模型希望女性都变成一个模样,那么现代女性英雄模型可以接受千变万化的女性。
喜欢独处读书的、喜欢聚会party的、喜欢猫猫狗狗的、喜欢结婚生小孩的、喜欢一辈子独身的、喜欢冒险的、喜欢宅在家里的、喜欢冲击职业理想的、喜欢悠然读书泡茶的、喜欢参与社会斗争的、喜欢和一两个知己深度交往的、喜欢站在聚光灯下的、喜欢隐藏在幕后的……只要是自己选择的人生,都是女性的自我英雄。
因为千变万化,所以不存在完美的单一模型。若我喜欢安静的独处散步,就不羡慕他人红极一时。若我喜欢与孩子快乐相处,就不羡慕单身贵族四处周游。每个人都有选择,就都有生活空间。
我时常被问道:现代职场女性该如何平衡职业与家庭?你如何平衡职业与家庭?
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现代女性英雄,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平衡、不完美。
在上面的女性英雄成长之路中,到了英雄成长的路径后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医治好自我内心的孩子、母亲和父亲,这样的人可以既保持内在自我的强大,又能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且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
完全不肯接受帮助的人,是抗拒他人帮助对自己的影响,或者担心接受他人帮助就会让自己变得弱小。但真正确信自我强大的人,反而可以接受自己只是现实社会的一员,只有在人与人的协作中才能获得发展。
这样的女性英雄不会认为只有战胜所有同事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不会认为只有自己是世界上的育儿冠军,而是可以接受这样的事实:我做得不够理想,但工作上我用心了,带小孩我也用心了,我做不到处处完美,但我对得起我内在的灵魂。
因为不怕,所以敢于承认不完美。
因为与真实自我在一起,所以不怕。
在3月8日,属于女性的节日,我想祝我的妈妈节日快乐,也想祝全天下每一个为了自己人生努力生活的女性节日快乐,无论你是单身的小姐姐小妹妹,还是已经成家有小孩的妈妈,都祝你走出自己的女性英雄之路,活成自己的英雄。
在自己的人生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主角光环的自我英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作者:郝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