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12 19:20
教育中的“有为”和“无为”

教育就是一场“20年后再相会”。摒弃肤浅的即时效应和功利观,树立20年观念,着眼于20年后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来制定今天的教育大政方针,需要对社会整体进行务实宏观的把握,对未来有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对当下现实有透骨的思考和观察,对社会微观层面上的执行有时刻纠偏的警醒和途径。加油,中国教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品有礼(ID:pinpinyouli),作者:品品(二十年前的北大毕业生,专业横跨国政、新闻和艺术。现于上海一所艺术院校工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去年开始,“双减”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我所在的群里,讨论双减政策的家长们不绝于耳。双减之后,面对这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我们该如何“家校合作”来带娃?


讲起来,我娃倒真可以算是“双减”政策的一个提前问路生,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不择校、不补习,一直都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学校都是辖区里的公立学校,办学很有理念,不鸡娃,不题海,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小学离家走路不过五六分钟,中学也在骑车10分钟的范围内。不舍近求远,不但家长接送起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时间尤其是睡眠时间不被挤压,他们完完全全可以把耗费在路上的时间用来做一点更有价值、更愉快的事。


不补课,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定力,在这个内卷时代。好在身为老母亲的我,素来不爱八卦,也从不参加任何关于“鸡娃”的讨论,因此也就很好的与鸡娃环境相隔离,不受影响——其实这一点蛮重要,家长要有定力,孩子才能不被干扰。我们就是不想在课外重复学校生活——要学,就学学校没有教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我们还是学了一些的。


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伐搞学习,尊重孩子个性和特点,也正视需要拼搏的现实。尤其在初三冲刺这一年,整个家庭都在承压中共同成长,从老到小,都经历了实打实、硬邦邦的升学压力测验。


综观我娃这几年的学习历程,身为老母亲的我,感觉非常欣慰的是,孩子通过学习,整个人越考越好,也越战越勇,这离不开整个环境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为——所以我一直不太同意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观点,在我的认知中,人的一切都是“有为”和“无为”的有机结合,教育同样也是“有为”和“无为”的结合——永远保持敬畏之心在拼搏。


关于教育中如何“有为“如何“无为”,多年前我在娃校的一次发言中曾经提起过这组理念,今天把原稿拿出来再念一念,本想提笔总结一下这些年的育儿体会和感受,突然就这么消解了。我把发言稿贴出来,稍作改动——因为是发言稿,所以保留了语言上的最初特色,请大家多见谅,也愿与各位家长共同探讨“”双减“下的有为和无为。


以下为发言稿(略有改动)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今天老师出的题目是“怎样的亲子沟通最有效”,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不是单纯地从一方面来思考今天我们如何为人父母,而是从一种平等的角度,让我们去重新审思我们育儿的方式方法。因为沟通,并不是信息的单方面的传达,必须是有针对性的发出信息,再根据对方的反馈,来判断这种传达是否有效。


其实,这个题目也就是在问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来达成我们想要的教育效度呢?今天,我也带着我的疑问,和各位家长一起来探讨这个题目。


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现在这方面的书籍很多,媒体上更时常有“狼爸虎妈”这类典型家长出现,他们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冲击力。我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了解一点,但是说实话,除了读完的最初刹那觉得言之有理,但是大部分时候,在生活中,当我遇上问题的时候,这些书籍的理念没有起过很实际作用,相反倒是有干扰你判断的可能。


因为这个专家说要这么做,那本书又说要那么做,到底怎么做才好?是拿出家长式的权威,还是朋友式的平等?我想来想去,只觉得混乱不清。因为办法是别人的,教育的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脱离了他人的那个语境,一旦拿到今时今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这些条条框框恐怕并不是那么的适用。因为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家庭文化是不一样的,父母亲是不一样的,孩子更是不一样的。


对我来说,我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是相对简单的,那就是她想要干什么,我想要干什么,两者怎样结合。我女儿和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孩子,有着大部分孩子都具备的特点,爱玩耍、爱偷懒、爱撒娇……好像这些也是我们大人喜欢的事情。


我对她的要求也很简单,成绩不需要做到最好,但是性格一定要充分发展,要健康、快乐——我相信这也是家长们普遍的心愿。如何让孩子既充分尊重本性的发展,又沿着你预设的目标前进呢?这其实是个无为又有为的行为过程。


无为,那就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到底是外向的,还是偏内向?是好动的,还是好静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没有绝对的一种性格类型是最好的,只有符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千万别用狗的要求来对待猫。


如果孩子是偏静、偏于内向的,就不要强求她一定要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滔滔不绝地表达,她如果没有这个表达的欲望,你即便强迫她这么做,即便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她内心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接纳这种方法,下次她还是会能躲就躲的,因为内心的问题没有解决,人老做违背自我内心的事,非常不利于健康。因此无为,首先就是接纳和顺应本性。


我始终认为,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要做好自己,就必须顺势而为,做这个阶段应该要做的事。你可以小小的鼓励她、推动她而不是强迫她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不管效果理想与否,都与她分享这次经历的成功或者失败,你帮助她从内心来接纳这样一种方式,只有内心接纳了,她才能接受这种方式,这才是成长。


反之,有些好动的小朋友也是如此,静不下来心来看书写字,妈妈们也别着急,慢慢地鼓励他、引导他去做一些尝试,一旦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原本具备的这种潜力,他会很高兴、很自信。所以,对待孩子,别着急,慢慢来,等待他们慢慢成长。


家长别急躁,也别焦虑,今天你的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家长心理状态的一种投射,焦躁焦虑,你要孩子健康成长,首先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健康成长。


因此,我觉得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这个就是“有为”。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一切都是摸索中前行。有摸索,就要允许有失败。当你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实现这个目标那个目标时,你有没有也同样要求过你自己?如果连你都做不到,孩子为什么也要做到?这是我在家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在教导孩子之前,家长更需要给自己预留一点时间空间来规划自己,完善自己,因为家长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是孩子们提升自我精神状况和道德面貌的主要源泉,也将是孩子们获得最直接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途径。因为任何教育,都是“从言语的说教开始,以亲身的示范成就”。只有父母做个好的榜样,孩子才有可能采纳这种模式,去成长为这种类型的人。


实际上,我在家时并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对孩子的说教和约束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容易做过了头。孩子幼年时,我们说要请家长尽全力的陪伴守护他们,帮助他们构建对世界、对自我的最初认识,多陪伴他们玩耍,陪伴他们大笑,和他们一起闹一闹。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是跳席梦思,一边唱歌一边把席梦思当成跳跳床。虽然床垫有点小贵,但比起孩子的快乐起来,钱又算什么呢?体会快乐这不更重要?


从娃上学后,进入到一个社会性群体,我对孩子就慢慢从原来的贴身陪伴到近身陪伴。是的,学校有多少的“规训“,我就要给孩子多少“自由”,如此,她的性情发展才能趋于平衡,不松不紧。因为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让她逐渐拥有自我。而“我”,大千世界中渺若微尘的一个小小的“我”,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概念!


所以在家的时间,我一般会让孩子学会自己规划,自己利用时间。这其实也是一个独立成长过程。基本上我会规定好孩子的行为规则,告诉她,假如你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玩电脑、看电视等等,你必须先把妈妈规定好的事情都做好,妈妈也会同意你、甚至鼓励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己想做的事,这很关键。也许这些事情这不是家长最想做的事,不是最理性的事,而是孩子最喜欢干、最愿意干的事,哪怕这些事情和我们传统观念稍有些违背,比如说玩电脑游戏。


我其实很反对玩电脑游戏,但是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回避,我们只能用另外的方式方法来规范她,让她养成一种自主管理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先完成规定动作,才能去完成自选动作。


在我们家里,我很少直接去管理、辅导她的功课,当然一方面是我工作比较忙,每次到家的时候,她作业都写完了。但是我一般都会问下,当天学校的情况,看看她情绪如何。当她出现一些毫无征兆的问题,比如说,考试突然退步,从90多分退到80多分,我就会尝试着帮她仔细找找原因,分数并不重要,关键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考试局面,当我们找到原因时,往往也就能把下阶段的行为准则确定好,再让她执行,然后再看看调整是否有效。


在“无为”前提下进行“有为”,让“有为”生长在“无为”的环境中,孩子的成长才能有保障,既照顾到了自己的本性,又服从于家长的领导。换句话说,给她自由,让她在“自由“之中体会”自我“,把握自己的边界,并形成”自律“。


我曾经说过,我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她的特长技艺,而是她的性格、德育、为人处事的方式。孩子不是机器人,她是有血有肉的有灵体,有她的小智慧和小心性,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与周围的人理顺关系,才能融入到我们广阔的天地中。


其实谈了那么多,怎样的亲子教育最有效,我想还是应该要基于爱、尊重和信任。爱孩子,因此毫无保留的接纳孩子,即便他不乖不聪明,很调皮捣蛋,也从不因此心生倦意,而是尊重他、信任他,让他在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前提下,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建议,在不知不觉的引导教育中完成自我。


因为教育的目的,也许就在于要教会人自己“发力“,因此“有为“和“无为“也都是围绕这个目的的应运而生。



如今双减命题下,教育减了负,然而也加了负。怎么加减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还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尝试,不断归纳总结,不断探索前行的。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个引领性的社会命题,而又因为涉及到人本身,又是多么的宏深!无为,就是要尊重大千世界中这个微小的自然本性;而有为,那就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品有礼(ID:pinpinyouli),作者:品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