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 (ID:neureality),作者:Richard Fuller等,译者:Santo Stefano,编辑校对:山鸡,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更加热爱置身于大自然中,还是更愿意做一个城市行者?比起在广大的天地中畅游,你更乐意在水泥丛林中穿行吗?早在1986年,美国生物学家E·O·威尔逊(E. O. Wilson)提出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一种天生的联结,叫做“亲生物性”(biophilia)[1]。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依靠着自然资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与自然息息相关。但大家走进自然的意愿却各有不同。
为了了解这人与人之间热爱自然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造成的,实验者研究了1100多对双胞胎(译者注:同卵双胞胎,基因和成长环境相似,而异卵双胞胎只有成长环境相似,进而可以区分前天和后天影响)。此研究发现,基因几乎可以解释半数人与自然联结的个体差异[2]。
自然宜人身心
有充分证据表明,只需在附近公园漫游片刻,就有益身心健康[3]。但是人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被沉重的家庭责任、繁重的社交应酬占据,能与自然相处的时间所剩无几[4]。
为什么有些人更热衷于走进自然,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人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与自然紧密的联结,这是研究人员所好奇的。
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通过环境因素后天打造的——好比住在一片美丽森林旁边,因而产生对自然之爱。又或者,这种热爱受如图书和电视节目等文化环境因素影响而生。
如果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说不定能找到个办法让人回归自然的拥抱中,让自然再一次走入人们的生活里。
双胞胎研究
实验通过研究超过1100对双胞胎来寻找人类对自然之爱的因缘。在发布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PLoS Biology)上的实验结果指出[5]:同卵双胞胎之间与自然联结的相似度比异卵双胞胎高得多。
实验在一个心理学量表上测量了人们与自然的联结,其统计分析表明,量表上46%的个体差异的可以被基因差异解释(译者注:一个因素可以解释的特定个体差异越大,那么这个因素对这个体的特定方面影响越大)。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基因可以左右一个人在自家后院、公园里会花多少时间。
但为什么基因对自然之爱有如此之强的影响?可以想象的是,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与自然更紧密的联结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几率。受此影响,在人类中可能逐渐发展出了决定我们与自然的联结,且影响我们行为的复杂基因网络。
除了明显的基因影响,实验结果也表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对自然的热爱,例如儿时的假日选择,父母,家人,朋友的行为影响,教育经历以及是否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等因素。
这是个好消息,因为除去基因,其他因素都在人的可控范围内。
自然与健康
诸如绿色健身房或者环保志愿活动等基于自然的健康干预手段[6],有益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社交活动,还可以促进幸福感的生成。
而目前,我们仍旧无法解答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多花时间与自然相处,是否会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进而助力于自然保护事业?
美国生态学家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论述道:与自然的互动对引起人们支持自然保护事业的意愿至关重要[7]。不过另一个实验中,杰茜卡·平德(Jessica Pinder)将澳大利亚本科学生作为样本,实验结果表明[8],相比花在走进自然上的时间,环境保护意识更与人们儿时的社会、文化传统相关。这么看来,就环境保护因素及其决定性因素来说,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
总而言之,研究员发现了虽然人对自然的热爱有很大部分是受基因影响的,但是大多数其他因素都是在人为可控范围内的。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就下定决心,重燃我们对大自然那炙热的爱!
参考文献
1.Wilson, Edward O. Biophil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Chang, Chia-chen, et al. "People’s desire to be in nature and how they experience it are partially heritable." PLoS biology 20.2 (2022): e3001500.
3.Keniger, Lucy E., et al.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0.3 (2013): 913-935.
4.Cox, Daniel TC, et al. "The rarity of direct experiences of nature in an urban popul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60 (2017): 79-84.
5.Chang, Chia-chen, et al. "People’s desire to be in nature and how they experience it are partially heritable." PLoS biology 20.2 (2022): e3001500.
6.Shanahan, Danielle F., et al. "Natur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 purpose, the people and the outcomes." Sports 7.6 (2019): 141.
7.Miller, James 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xtinction of experience."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8 (2005): 430-434.
8.Pinder, Jessica, Kelly S. Fielding, and Richard A. Fuller. "Conservation concern among Australian undergraduates i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socio‐cultural experiences." People and Nature 2.4 (2020): 1158-1171.
原文: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o-we-love-the-great-outdoors-new-research-shows-part-of-the-answer-is-in-our-genes-17599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 (ID:neureality),作者:Richard Fuller; Brenda Lin; Chia-chen Chang; Danielle Shanahan; Kevin J gaston; L. Roman Carrasco; Rachel Oh.,译者:Santo Stefano,编辑校对:山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