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作者:炮哥,头图来自:《凪的新生活》剧照
现在网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发朋友圈往往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我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身边的人,这句话说的有些道理,的确很多成熟的朋友已经多年不发朋友圈,有些还在发的,大多也是一些新闻链接,于是我每天隔一个小时就会刷一下朋友圈,因为朋友精选的新闻,比任何一个新闻客户端都要好一些快一些。
但是,这些人果真失去了表达和记录生活的欲望了么?
就拿品牌、公关和媒体这个圈子来说吧,据我所知,大部分沉默寡言的人,都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号,在那个小号上,你可以看到他得瑟的一面,就算没有,在一些小范围的饭局上,你也会见到另外一面的他。
这一期,我们索性就聊一聊——沉默的大多数。
一、越来越谨慎的中产们
七老八十的父母,没事给孩子打电话交代:平时少发朋友圈、少抱怨、少说话、多搞正能量。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悲哀,认知的悲哀,也许也是时代的悲哀,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开朗、自信和勇敢,要诚实,但是等我们大了,他们反而教育我们要低调,要说谎。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的代价?
朋友圈,越来越像一个危险工具,似乎只有儿童才适合安全使用,你出去旅游发张照片,父母会告诉你要低调,你去稍微高级一点的餐厅吃饭拍照,父母又来提醒你低调,甚至你发一张公司团建的照片,父母都会告诉你低调。
很多父母会怎么说?你们还年轻,我们这代人,什么都见过了,任何时候,多做事少说话,都是绝对正确的选择,祸从口出。
我也反问过父母,你们在恐惧什么?
我仔细观察过我的朋友圈,还在热衷于发朋友圈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类是记录孩子成长的年轻母亲,而35岁之后的男性是最不爱发朋友圈的一类人,也是被父母提醒最多的一类人。
这一类人,到了年纪,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很多思考,从自我关注到了整体关注,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一些不该关注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极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人往往在家里都是顶梁柱,一家之主,所以不能倒。
我们的人生轨迹,基本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的一无所有,到后面慢慢安身立命,变成了有家有业的人,家业就变成了我们最后不愿意表达自我真实意愿的最大羁绊。
父母恐惧的就是你无法安全幸福地走完你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环境的容错性很小,任何一句话的错误和一个行为的错误,就会毁掉你原本美满的人生,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副作用,网络暴民不用为自己在虚拟世界中不负责任的叫骂付出代价。
现在什么事情最让公关头疼?只要你是大厂的员工,你在外面犯错了,就是大厂有问题,直接给你来个绑定,个体和企业从来没有绑定的如此深刻过,索性大厂员工也就干脆选择沉默寡言得了。
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中产阶级思考,也需要中产阶级表达,全世界的人们都明白,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是中间大,两头小的。
但是,如果中间这一部分人,都活在自己自私的小家里,不去思考整个社会如何变得更好,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变得更好。
逃避,是一种选择,但是留下来思考,也是一种选择。
只是,我们这片土地,再也经受不住大开大合的东西了,几千年以来,苦难与盛世,我们都经历了一些,但是仔细去研究古代历史的人就会轻易的发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老百姓能称得上富裕的盛世都很短暂,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战乱纷争和饥荒。
于是我们需要中产阶级温和的深度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这片土地现在的繁荣变得稳定而持久,如何让我们的中间部分越来越大,一切的激进的大开大合,都会让波涛再次汹涌。
二、有效思考安全表达
其实,父母的话,我们还是能听得进去的。
不过,我也告诉长辈,让他们放心,自己是成年人了,做传播工作这么多年,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分寸能够把握好。
说到这个分寸,其实就是当下思考和表达的核心问题:有效思考,安全表达,这是八字要诀。
任何时候,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大家都喜欢低调的人,父母这个观点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低调不代表不说话,是要姿态放低的说话,人世间哪里有人喜欢别人居高临下的教育自己呢?
人都是有信息茧房的,我们生活在北上广,就会用北上广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觉得大家都是如何如何想的,但是我们却经常选择性遗忘,中国还有六亿月收入不足一千的人,这些才是社会的大部分,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知道吗?
既然,我们要思考形而上的问题,就得尽量打破信息茧房,改掉屁股决定大脑的毛病,跳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整体看待整个社会,也许很多原本不理解的东西,瞬间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公开表达自己,我觉得语言的准确性也很重要。
前段时间某位做酒店的企业家写的那篇文章,我们私下讨论,文采斐然,比很多我们文字从业者写的还要好。
现在很多人都会说,发朋友圈就像一种仪式,在发之前,每张图的选择,一个字的斟酌都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明白,这是你的面子,代表了你的品味和水平,最重要的是代表了你的态度,三思而后言。
太多的激进的,运动式的言辞,真的让人看着毛骨悚然,打倒和推翻,似乎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趣味,但是理性的变化,永远是循序渐进的,少一些你死我活,非黑即白的观点,把所有的观点,都弱化50%再表述出来,安全性就会大大提升。
另外,我发现现在的传播中,数据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情绪的传播,前段时间,一张五年前苹果公司折算几家中国公司跟现在苹果公司折算几家中国公司的对比图,在朋友圈刷屏,人们看完这张图之后,立刻就明白了很多,不需要文字,也不需要情绪。
摆出事实,让受众自己去得出结论,是当下最难能可贵的传播,也是留存率和心智锚定最有效的方法,事实大于雄辩。
当然,有效思考安全表达最核心的部分,一定在于对解决方案的思考,少一些情绪,你的愤怒,你的悲伤,你的不满,你的躁动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在我们公司的日常管理中,私下我也听到很多年轻人的各种抱怨,我每周开会都会跟他们说,抱怨没有意义,我们要的是解决这些槽点,但是很可惜,大部分人又不敢把这些抱怨说出来,于是有些人选择离开去别的公司,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他们开始抱怨新的公司,于是年轻人们开始一年换三五份工作,却始终没有称心如意的。
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像一套操作系统,如果你没有更换一套操作系统的能力,那么就只能修修补补,打BUG,毕竟没有任何一套系统是没有漏洞的。
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世上一场,如果一生都要活在虚伪和自欺欺人之中,也许不配为人,我们可以沉默,可以独善其身,可以不让世界因你而更美好,但是不应该制造谎言,制造冲突,让这个世界因你而更丑陋,让别人因你而痛苦。
三、闭口不谈是为了远离是非
上面是一些与行业无关的事情,但是最后,总还是忍不住要谈谈我们这个小圈子,因为我们圈子里很多人不愿意表达,似乎还有别的原因。
无论是品牌、公关领域还是媒体,造谣这个现象其实一直都很严重的存在。
但凡你在圈内得罪了谁,对方最直接的报复表现就是要在背地里给你制造一堆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各种谣言和是非,似乎只有搞臭你的名声和人格,才能以泄心头之恨。
毕竟,我们这个圈子里,大多都是传播大师,什么具备传播性,大家太清楚不过。
我个人到了一定年纪后,就异常反感嚼舌根的人,和在你面前搬弄是非的人。每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已经够大,继续制造负能量,的确讨厌,整个世界本身大家就是戴着面具在行走江湖,硬是要把面具摘掉,大家都很难堪。
比如说,我们这种干公关公司的,现在钱这么难挣,跟甲方打交道的时候,难免下面的小朋友们会抱怨客户几句,激进一点的,可能还会在半夜加班的时候,问候一下客户和老板的祖宗十八代,这都很正常,但是一旦被用心险恶的人听到,转头传到老板和客户耳朵里,不明事理的人,就会一顿发泄,最后两败俱伤。
媒体老师们也一样,我十几年前刚刚开始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就有一个老记者告诉我,千万不要相信你面前对你客客气气的公关,除非你能做到一辈子都不写负面新闻,而且是他们认为不是负面的新闻,否则一旦你写了几篇批评性的文章,私下你就一定会被人骂,稍微写多了一点,你在圈内就会被冠以爱写黑稿只认钱的名声。
这就尴尬了,媒体天生不就是用来质疑的吗?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包容,我们这个小圈子的包容性太差了,大家都说狼多肉少,似乎造谣造死几家,自己就能多吃点肉,而事实上,这些年进来这么多新狼,老狼依旧没有饿死,这不是零和游戏。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这个小圈子里,绝对没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因为大家的社交关系就是非黑即白。
因为一篇负面,企业就会把一家媒体拉黑,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变成仇人,这个我之前提过,有些PR有招黑体质,与这种性格有很大关系。
因为搬弄是非,某个媒体就要把某个PR认定为一生的仇人,就因为这个PR在背后说了他两句不好(也有可能没说)。
更奇怪的事情是,这些年媒体之间结仇的事儿特别多,但是PR之间结仇的却很少,这也许就是甲方心态和乙方心态的最大区别吧。
年轻气盛一点的同志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直接发朋友圈或者微博骂娘,年纪大一点的,索性就视而不见,闷头做自己的生意,尽量减少与非生意关系的圈内人打交道的次数。
活成一个透明人,成为越来越多圈内聪明人的首选,我不需要告诉大家,我是怎么想的,我只需要告诉我的合作伙伴,我是怎么做的。
在如今这个社会,不发朋友圈的人,的确比爱发朋友圈的人,大概率社会地位要高很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作者:炮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