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赵天宇,编辑:王小,原文标题:《健康领域人均薪酬最高TOP30行业出炉,你所在公司上榜了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身在职场,打工人看中薪酬,高低之间影响着去留。在新冠疫苗、核酸检测成为生活日常的当下,健康领域的从业者,收入更高了吗?
《财经·大健康》以健康领域A股上市公司为观察范围,人均薪酬作为观察切口:A股申万医药生物和医疗美容行业,共有450家公司,万得(Wind)平台上能够得出2021年人均薪酬的公司有425家,占比超过9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健康领域职场人的收入情况。
这425家公司,2021年的人均薪酬是16.89万元。
《财经·大健康》观察发现,整体而言,医疗美容、生物科技类公司,人均薪酬较高;药店、中药行业的人均薪酬就没那么理想了。
一、哪些公司人均高薪?
在A股健康领域,至少有12家公司,从业者在2021年的平均年薪达到40万元以上。
人均薪酬最高的前30家公司是:
热景生物(688068.SH)以人均年薪88.5万元,成为2021年A股健康领域薪酬最高的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这间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2021年从上市公司合计领取了3747.29万元的薪酬,客观上也拉高了该公司的平均薪酬。
热景生物是一家科创板公司,位于北京,2005年成立,2019年9月上市。公司属于体外诊断行业,主要产品包括诊断仪器和试剂盒。
能支付如此高的薪酬,当然离不开业务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热钱、快钱。
热景生物是“新冠概念股”之一,疫情之初就有新冠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产品。2021年初,热景生物在德国获得新冠抗原自测产品的市场准入资格,此后又陆续获得欧洲其他国家的认证。这一年公司体外诊断产品销售收入较 2020年增长近十倍——937%,主要就是来自新冠抗原快速检测产品的外贸增长。
2021年热景生物的营业收入,境外的部分超过50亿元,贡献了年度营业收入的94%;境内的营收是2.43亿元。
热景生物的研发人员,2021年的平均薪酬是23.08万元,相较于2020年,收入增长了43.35%,研发人员也增加了八成,达237人,其中近一半在30岁以下,可谓年轻多金。
人均薪酬第二高的是迪哲医药(688192.SH)。这家公司同样来自科创板,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创新药公司,2017年成立,2021年12月上市。
看起来年轻,实际上迪哲医药颇有一段发展史,公司有非常明显的国际药企氛围。
在2017年,跨国药企阿斯利康调整了全球战略,准备撤销中国创新中心。当时,中国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先进制造,出于对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的团队人员完整性、研发实力和潜力的认可,促成了与阿斯利康、核心团队之间的合作: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与阿斯利康,按相同比例出资,同时原团队核心成员大部分加入这家公司,且同样是出资方。这才有了如今的迪哲医药。
截至 2021年6月,迪哲医药的员工有169人,其中管理团队及研发团队人员中共有59人曾在阿斯利康工作。从研发能力看,公司目前有四款是自主研发的产品,在2020年还从阿斯利康收购过两款化合物的全部知识产权,也向阿斯利康出售过一款晚期乳腺癌药物。
至于砍掉中国创新中心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2021年4月,又在上海成立了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全球创新药物引进中国。截至迪哲医药上市时,阿斯利康的那家中国公司还没有早期研发平台,没有研发实验室,不进行早期及临床前项目开发,主要负责支持阿斯利康创新药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和注册审批。
截至2022年一季度,迪哲医药仍未盈利。迪哲医药有五个用于肺癌、乳腺癌、血液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药物或疗法,在2021年处于全球临床试验阶段。
迪哲医药的董事、监事、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2021年从上市公司合计领取了近4000万元的薪酬。
二、59家公司的人均薪酬低于10万元
也有一些公司,员工们忙活一整年,人均入账几万元。
有59家公司,人均薪酬低于10万元。也就是说,健康领域A股上市公司,每8家就有一家的人均年薪赚不到10万元。
这其中,人均薪酬最低的是东宝生物(300239.SZ),2021年人均薪酬是5.8万元。
东宝生物位于包头市,主要业务是明胶、胶原蛋白及延伸品的生产销售,以及空心胶囊。
这是一家老牌公司,其前身始建于1960年,当时就从事明胶的生产。现在公司主要做明胶、胶原蛋白、磷酸氢钙等原料的生产,目前的业务重心仍在国内,并未像很多原料药企业一样将海外视作重要市场。
2021年,东宝生物继续推出了一些消费类的新品,包括胶原蛋白手撕肉。但公司也坦言,消费品行业竞争激烈、品牌众多,市场拓展过程中,可能存在投入回报不匹配的风险。
2021年,东宝生物实现营业收入6.12亿元,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与上年相比仍有所增加。
人均薪酬较低的,还有达嘉维康(301126.SZ),6.8万元。公司位于长沙市,属于医药商业,业务包括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的分销及零售。
这家公司的业务以湖南省内为主,分销网络基本覆盖全省三级以上规模医院,以及村镇层面,同时还有药店,比如慢病药房等。2021年,这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有10.79%、5.25%的增长。
三、哪些行业薪酬高?
A股高薪公司,出自哪些行业?
在这30家高薪公司中,有11家属于医疗器械行业,10家来自化学制药行业。这符合健康领域的整体情况,制药和器械都是比较大的门类,出现一些高薪的公司也是情理之中。
还有五家高薪公司来自生物制药行业。生物科技算是新兴行业,到现在不过发展十多年光景。这类公司的员工,专业程度相对高,是海归人员扎堆的地界,有的从业者不乏知名跨国公司多年履历,因此雇佣他们的公司在薪酬方面必须舍得出钱,从业者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有一家高薪公司来自医疗美容行业。考虑到医美在A股一共3家公司,爱美客(300896.SZ)以人均薪酬45.4万元排在前列,足以说明这个行业薪酬不错。而且另外两家医美公司,人均薪酬也不低,华熙生物(688363.SH)人均赚27万元,奥园美谷(000615.SZ)的人均薪酬也有15万元。
在薪酬最高的30家公司中,没有中药企业。
接下来是低薪所处的行业:
人均薪酬低的30家公司里,有九家来自医药商业。
这类公司的业务,既包括药品和器械的分销,辗转于药企和医院之间;也开药店,做零售,与普通消费者打交道。
新冠疫情之后,医药商业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比如购买处方药,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刘超告诉《财经·大健康》,疫情后网上药店的药品销售迅猛增长,电商在产品数量和市场覆盖上有优势,对实体药房的处方药销售会带来一定冲击,而药店至今仍未能解决此类痛点。
加上疫情下,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作为“四类药”,销售受到各地管控,这在以往的药店里属于收入来源之一,如今缩水,由此影响到打工人的绩效和奖金。
年薪较低的公司里,还有八家是中药企业。中药企业成立时间较早,业务上相对传统,创新乏力,很难跳出既有优势区。部分公司还生产一些化学仿制药以及原料药,整体偏向于制造业,技术、研发类人员较少。多数企业蹭不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快车道”,整体运营思路又相对守旧,员工身处其中,难免收入低于健康领域同行。
哪些行业的人均收入有可能高一些?我们以平均值来观察。
各行业的人均薪酬就更直观了,也再一次印证了上述规律:医疗美容、生物制品行业整体高薪,而医药商业和中药行业,打工人的收入情况称不上多理想。
公司很会赚钱,打工人薪酬就高吗?不一定。
比如国药一致(000028.SZ),2021年的营收是683.58亿元,在A股健康领域公司能跑进前五名,但这家公司的人均薪酬是8.4万元。海王生物(000078.SZ)也是类似,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10.54亿元,人均薪酬是10.6万元。扎心的是,这两家公司都属于医药商业行业。
净利润相对高的公司,有一部分确实给员工提供了不错的薪酬。比如2021年健康领域净利润最高的公司智飞生物(300122.SZ),人均薪酬是22.7万元;净利润第二名的迈瑞医疗(300760.SZ),人均薪酬是33.5万元。
至于营收低,而且大幅亏损的公司,人均薪酬反而高,原因是这些公司一般属于新药研发企业。这些企业的药品或疗法,还不足以完成盈利的使命,但是人均薪酬高才能吸引并留住关键的研发人才,尤其是博士们。
如2021年亏掉97.5亿元的百济神州(688235.SH),人均薪酬61.7万元;2021年营业收入仅4574.88元的亚虹医药(688176.SH),人均薪酬也有50.5万元,而且研发人员还涨薪了,他们的均薪从前一年的36万元提高到了47万元。
作为健康领域的从业者,怎样才能让年薪节节高?有一些规律看起来比较清晰,比如博士扎堆搞研发的行业,薪资总不会太差;反之,业务相对传统,偏重于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行业,入行可能需要三思。
在此基础上,新冠疫情的变化,又给健康行业增加了更多变数:那些第一时间抓住机会做核酸抗原检测、疫苗的公司,收入上实现弯道超车,薪资很难保持低调;而疫情一来就得限制销售、限流的药店,又难逃电商挤压,员工也就不得不跟着行业一起共克时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赵天宇,编辑: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