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原文标题:《让生活和事情滚动起来 | 项目制的人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很多年后我才发现,入行时候的经历真的会影响一个人很久,甚至包括性格和思维方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性格和思维方式慢慢甚至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所以这文章也不是说教,也不是说这就是最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烙印的纪念,记录了如果我从看周期品入行,去理解商品的时候,商品是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时间的沉淀?沉淀什么?
在并购交易里面,有一个步骤是买家要进行报价,然后卖方的FA会把不同买家的报价打包告诉卖家,但买家彼此之间都不会知道彼此的报价。当买家问FA的时候,很多时候只能得到下面几种答案:
- Very competitive but not the best offer we received
- Fair
- Not competitive
简而言之,作为卖方,肯定喜欢大家报价越高越好。我当时是个菜鸟,我问我的老大说,那我们干嘛不尽可能榨干买方的每一滴精血?
然后我被上了人生的第一课,其实严格来说,这堂课在大学时候就上过了,但我当时显然是恍神了。
“在大部分报价里面,诚意的买家会报出一个近似自己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就像在石油市场里面,尤其是价格比较低迷的时候,所有生产商都是报价自己的短期生产成本,就是卷到别人活不下去。
我当时听完这句话之后,在之后的时间里面,我就开始和那个项目的买方去交流。说大家是怎么思考这个项目的,或者大家怎么给他估值的。我们可以在数据库的范围内提供更多的数据,帮助大家做出更准(更高)的报价。
然后我意识到,对于同样一个资产,不同的公司眼中,它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比方说这么一个项目,我把事情变得简单点,一个金矿,其中可开采的金属里。80%是容易开采的氧化矿,20%是难以开采的硫化矿。然后为了方便计算,我就算氧化矿每年可以稳定贡献8个亿利润,硫化矿可以贡献2个亿利润。
那么对这个项目的估值,下面三个公司有三种看法:
- 公司A,认为硫化矿难以开采,只能开采氧化矿,然后每年8个亿利润给15倍市值,觉得将来上市后市值大概120亿
- 公司B,认为硫化矿难以开采,只能开采氧化矿,每年8个亿估值给20倍市值,觉得将来市值160亿
- 公司C,觉得硫化矿没问题,用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十个亿利润给15倍估值,将来市值150亿
公司A肯定是报价没有竞争力会被淘汰的,公司B和C很有可能会进入第二轮报价,然后一般来说,公司C是会胜出的。因为如果你对一个项目的现金流估计更高,意味着你的运营能力更强,你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去补偿自己在资金上的缺陷,比方说你可以以自己公司的股票作为一部分对价,然后卖家看到他自己开发不出来的硫化矿你可以开发,那么自然也愿意持有你的股票。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非常深,就是在一个比较公平的市场里面,其实任何价格都代表了卖方对于公允价值的判断,这时候你要去抄底,要么是卖方资金流出了问题(但这个时候能抄底的往往不是你一个人),要么就是别人眼中不值钱的东西在你这里更值钱。
所以对于矿业公司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把现金成本压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矿山寿命更长一点,那么就会更好。当然一般矿山寿命长的公司现金成本也不会太高。
而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你要在一个产生现金流的事情上尽可能钻研更深。投资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就像估值从15倍干到20倍总是很快。但核心其实是你要能有利润,要有那种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和项目。然后这时候你在做的过程中,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赚钱的事情尽快复制出去,第二种是控制成本,让利润率提高。
在过去很多年,第一种思路是市场的主流,就是无脑铺渠道,无脑扩产。这其实建立在债务扩张的基础上,第二种在以前经济周期比较明显的时候更吃香。
比方说铜的现金成本,假定说平均值2美元一磅,方便我计算,那么自然有些是1.5美元一磅,有些人生产需要4美元一磅。铜价的波动,在最糟糕的时候,会跌到最低生产成本的110%-120%的水平,就说1.6-1.7美元一磅。
那么如果你的生产成本是1.5美元一磅,这时候你依然是盈利的,然后你可以以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去吃下那些2.5甚至3美元一磅的公司,他们估计时刻都可能破产。如果你成本更高,那么你只能每天祈祷铜价早点起来。
如果周期比较频繁的话,第二种扩张起来一点不比第一种慢,比方说如果经济周期3年一次,你建一个矿山就要3年,你刚建好,下一个倒闭的倒霉蛋又出现了。但如果经济周期十年一次,那第一种方法就更吃香。
我自己觉得高通胀会带来短周期,所以我是建议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以后做生意的时候,尽可能先把成本降低,然后去赚通胀带来的涨价,和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捡便宜机会。而不是持续扩张去赌经济一直可以好。
那么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也很有趣,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市场的主流说法是国企会养人一辈子,然后就有了下岗。然后市场开始追捧商人,很多电视剧里面,西装革履,甚至坑蒙拐骗的商人都是正面形象,然后现在我又听到了大家开始追求体制内,觉得可以稳定一辈子。在这个局面非常类似1993年分税制改革的时候,我是绝对不相信这一点的……
其实结合上一点一起看,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的共识预期都是错的,因为能够在生产成本最低10%分位的人天生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随着经济周期起起伏伏,没法跨越周期的。2008年大家都报考建筑,2022年建筑没人报考就是一个例证。所以如果你想选一个长期的事业,我的建议是找一个现在能产生现金流,不丰盛但人不多的领域。
首先我想说,如果你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去看体制内,和今天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新的部门,新的思路被提出来,因为当时大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刚开始,很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搞出来的。空间很大,事后去看那时候很多官员其实都是类似在做项目,一个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一个新的部门怎么去和已有的部门协调,很多这样的事情。尤其在94年之后,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大家都是走到哪里算哪里。
这种生活就是我说的,项目制的人生,经常在筹备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而不是每天过的都和昨天一样。我之所以很不喜欢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是因为我深深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永远的。经济中尤其如此,每一次别人告诉我,什么东西可以一直火下去,我就总是很警惕,人的效用是很容易被操控的,十年前你肯定没有看直播的需求,但现在你有了。
这种被操控的新需求,加上每个人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性格带来的口味不同,结果就是蛛网效应下的周期起起伏伏。想一想你十年前喜欢的东西和你现在喜欢的东西是不是变了很多?那你怎么可能指望自己的行业一直可以好下去呢?
在曾经的国企改革里面,一些工厂的老厂长是南下干部,也都表示过不理解,觉得共和国那么困难的时候都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按道理说应该不错了的时候,工厂却要倒闭,然后工人都要买断?
所以与其相信一个项目可以保证你一辈子无忧无虑是不现实的。人只有不停去做新的项目,去做新的尝试,用你过去积累的现金流去尝试新的东西,你才能保证自己一直有事情做。而且我自己感觉这两种人是截然不同的,相信事情可以永远好下去的人往往没有危机意识,真正危机来的时候都会非常悲观,相信事情不可能一直好的人往往平时活在紧张当中,但真的危机来临的时候往往机会也更多。和开头说的一样,这没有对错,只有取舍之分。
总而言之,我有幸在金属价格的大底部,看过一些优秀的公司逆市收购和扩张,当时的记忆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在之后的岁月里,我一直觉得控制成本比铺市占率更重要。这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比方说新能源车。但我觉得在未来,如果经济周期变得更短,通胀变得更高,波动变得更大,我之前这套方法会更有效。
而在大家都因为通胀走高,开始缩短自己投资久期,开始更关注短期的现金流,开始放弃远期展望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开始鼓吹存在一种可以永远享福的工作,我虽然不是预言家,我不敢说这样的工作一定不存在,但我自己是不信的。
我更喜欢,也更喜欢安利的,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抗周期能力,然后在周期底部逆势扩张的项目制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