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04 23:13
再有人对你秀恩爱,就把这篇文章给他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是“迢迢牵牛星”与“皎皎河汉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民间女性向神仙祈祷幸福婚姻的日子,所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浪漫爱情色彩的一个节日。


所以你一定以为我又要虐狗了对不对?


我偏不。


其实七月初七这一天,还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宿“魁星爷”的生日。古代科学考试中学子中状元一般被称为“夺魁”或者“大魁天下”,从这个“魁”字我们就能看出来魁星爷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了——他正是主管考生文运的神仙,掌握着读书人的前途。所以每逢七夕读书人都要祭拜魁星,祈求他赐予自己才华,保佑自己早日考成上岸。


其实当时的女性向七娘乞巧,希望获得心灵手巧的女红技术,也和文人拜魁星是差不多意思,都是向行业大佬看齐,希望大佬带我飞的意思。


所以,七夕其实是一个属于学霸的节日。


七夕这天的仪式感,不是晒钻戒,不是晒玫瑰花,不是晒7.7块的红包,而是晒书。这不是我瞎说的,从东汉到唐宋,都有书籍记载,七月七日有“曝书策”防止虫蛀的习俗。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名叫郝隆。到了七夕这天,他敞着心,露着怀,躺在太阳底下晒肚皮。有人问他:“别的读书人家都晒书,你咋搁这儿晒肚子呢?”他说:“我满腹的学问,我的肚子就是书库本书。”


既然说到了读书人的仪式感,我又想扯远一点,聊一聊我最近的一个感悟。


有时候我会刷到一些学习类博主,把“学习”这件事做得仪式感拉满,看书之前先洗头护发,然后点上香薰,选一首氛围感音乐,手冲一杯咖啡,笔记做得像手帐一样漂亮,还有一堆我叫不上名字的高科技文具……我很怀疑,这样真的能把心思用在学习吗?因为我觉得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你把资源分配了过多在“仪式感”上,那么留给“思考”“理解”的就没有那么多了。


但最近和鹿老师交流之后,我的想法又有一些改变。


经常会有人来向我讨教如何自律,如何学习等等,我都答不上来。因为我真的是天生爱学习,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总结“从不会到会”的经验。就像有人问鹿老师如何谈恋爱,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干嘛了,但我就总是能拿捏住对方,就是天生会。


但是我这些年通过观察不爱学习的人(比如鹿老师)是如何逼自己上进的,领悟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靠内驱力来完成的。


有内驱力,自然是天赋的礼物;但是没有内驱力怎么办呢,难道就真的躺平吗?(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自己接受)


比如我是天选之小镇做题家,对我来讲,快乐来自学习本身,所以成绩好、考上北大等等结果,只是由于爱学习这件事产生的副产品而已。但是对于鹿老师这样爱玩的人来讲,启动学习这件事是需要耗费巨大心理资源的,她就很难靠着内心的渴望去打开书本。但她只是不爱学习,并不是学不进去,其实只要真正启动了并得到了正反馈(比如考过某个证书,或者领悟了某个知识点),她就会从中获得进一步提升的动力。


对于她来说,真正的难点在“启动学习”这一步。所以这时就需要用一些外驱力,将这个步骤和愉快的体验挂起钩来,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


如果说考上清华北大需要靠天赋,那么考上985、211大学,其实是可以通过推一推自己来实现的。


鹿老师说:“我发现有时候我一个人在家有大把的时间,但是却并不想看书不想学习。但是小学停课那段日子,我带娃去商场玩,孩子玩孩子的,我就坐在旁边看书,记笔记,学习效率非常之高。


结果连儿童乐园卖门票的阿姨都认识我了,她说:‘你咋这么用功呢?一边带孩子还一边学习。’后来我每天带孩子去,都要带着书过去,而且会洗头,会穿戴整齐,甚至还会带上一个像样的本子和各种颜色的笔,每天都学得挺有劲。


后来学校复课了,我反而又懒得翻开那本书了……”


我们复盘了一下原因:


  • 第一, 因为家里诱惑太多,电视手机零食床,哪样都比学习好玩……


  • 第二,因为有了别人的注视,无形中多了一种监督作用:已经被阿姨认定为用功的人了,反而不好意思自己打脸,必须要配得上别人的称赞,只能硬着头皮将这个用功人设一直演下去,也许演着演着就成真的了。


  • 第三,这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种仪式感,就像有些人喜欢去图书馆自习,有些人喜欢去星巴克看书,有些人喜欢买一些漂亮的本子,有些人喜欢买漂亮的笔,有些人喜欢一边香薰一边学习,而鹿老师发现了自己就是喜欢一边陪孩子一边学习……就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学习关联起来,把本来难以启动的事情(学习)变成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了解了鹿老师的心路历程,我就有点领悟了。就像是七夕节拜魁星一样,我以前觉得:“真正好学的人每日翻书,书本自然不会生虫子,还用得着专门等到某个特殊的日期搬出来晒吗?”仪式感只是表象,如果你只是七夕晒书而平时不看书,那么你晒书也没用,拜魁星也没有用,转发锦鲤也没有用。


但这类仪式感并非毫无用途的,你如果是通过仪式感去建立一些好的连接,去培养起自己学习的外驱力,比如晒书时的墨香,让你想起来自己是个读书人,让你想起自己年初时打造的手握书卷轻抚文字的很爱学的人设,然后赶紧滚起来多看了几页书,那这就是仪式感的积极意义。


真正的改变来自习惯的建立,而习惯的建立——


一方面,有可能是源于内心热切的内在动机。比如,陈丹青在谈论“如何培养对绘画的热爱”时就说,真正的热爱是拦不住的,需要规划和培养就说明不是真的热爱。


但另一方面,习惯的建立也可以是源自外部刺激的培养。比如一个不爱看书学习的人,通过做漂亮的笔记,闻咖啡的香气,让“翻开书本”和“美好”建立了联系,那么她就多了一层翻开书本的动力。


就像鹿老师说的:“我对学习确实是没有热爱,那不热爱怎么办呢?难道就摆烂吗?能够自己哄自己多学一些,总比一点都不学要好得多。”


当然,通过仪式感增加学习的外驱力,也需要掌握分寸。


  • 一是不能流于形式。如果你只是跟风学习博主,买了一堆香薰,一堆手帐本,最后书还是没有看几页,这就仅仅是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没有真正建立起学习习惯。


  • 二是仪式不能过度。就像我开头所说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想启动学习,可以通过一些外力来推一推自己,但是如果把精力全都花在了外力上,那你肯定不可能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内容上。举例,你可以晒书,可以整理书本,但要是像收纳博主一样把书收成“强迫症福利”,抽出来看看都不方便,那肯定不是真心准备看书的;再比如,笔记可以认真,可以工整,但如果一个学生的笔记整出了各种花活儿,那他一定是没有用心用脑子去理解知识的,那还不如放弃学习这条路,认认真真去做个手帐博主。


所以……说了这么多,你现在应该已经知道该怎么度过这个七夕了吧?如果你的朋友圈都在晒狗粮,那你就把这篇文章扔给他们:学霸的七夕就是要学习!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拥有像阻隔牛郎和织女的银河那么样宽阔和璀璨的人生。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