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人的护肤展示,一次要用20款护肤产品
想必很多朋友都看过“沉浸式护肤”视频。从去年秋天开始,不少美妆博主就借着“沉浸式”视频展示自己的化妆和护肤流程。每个视频开头,博主都会打上“沉浸式护肤”五个打字,然后边敲产品,边向观众展示玲琅满目的护肤品,还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
DT财经在小红书找到了4~7月互动量最高的20条“沉浸式护肤”笔记,并统计了视频中的护肤部位和护肤品数量。
这20条视频中,有14条是全脸护肤,5条是局部护肤,1条是全身护肤。在不同的护肤模式下,博主还会细分护肤场景。比如全脸护肤,就可以分为补水抗老、清洁毛孔、晒后急救等不同场景。
大家使用的护肤品数量也比较可观。在全脸护肤中,用品最多的博主使用了15个护肤品,其中包括3种卸妆产品、4种面膜、4种精粹。而在局部护肤的视频中,仅针对“草莓鼻”去黑头的护肤过程,就有博主使用了11种护肤品,并一共进行了2次清洁。
根据这些热门“沉浸式护肤”笔记,DT财经整理了最常见的护肤流程和对应的护肤品。
博主们使用的产品大多严格遵循卸妆类—清洁类—敷贴类—水类—乳类—霜类这一套流程。
卸妆环节,博主们会使用不同质地的产品,眼唇也要单独去卸;清洁环节,洗面奶只是基础,更深层次要用清洁面膜/泥膜、黑头导出液,眼睛也要单独使用洗眼液;而在敷贴环节,除了面膜、唇膜,还可以同步敷上手膜、脚膜,多管齐下。
在抹上乳和霜之前,一般还 要往脸上喷或者拍各种水,承担着保湿、促渗、抗衰等各种功能。
如今的护肤潮流,大家都像在“做实验”
“沉浸式护肤”视频中博主们的繁琐流程,可能略显夸张,但也是如今护肤界的潮流体现——护肤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即便不是护肤爱好者,想必也能从广告里感受到明显的变化。过去的护肤广告多是“你本来就很美”“肌肤与你,越变越美”“你值得拥有”之类的口号,加上一张无暇的脸,告诉你用完这款护肤品就能变美。如今的护肤广告,“深层补水专家”“立体苹果肌”“改善泛红”“皱纹淡化”……产品只能针对性解决单个肌肤问题。
这似乎是个进步,护肤品不再只是一个笼统的变美故事,品牌之间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营销口号动人,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功效。但换个角度来看,消费者在上一版本的护肤品故事中,变美只需购买一到两个产品;如今每个产品都只解决单个问题,变美成为一个需要多种护肤品合力才能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在这个复杂的体系里,要追求美,得掌握各护肤品间的功能搭配,还要学习各种名字拗口的成分,护肤仿佛在“做实验”。
大量护肤品在强调成分和具体功效的情况下,消费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成分党。
巨量算数联合益普索发布的《2022美妆成分趋势洞察报告》显示,相较于2021年上半年,2021年下半年抖音上美妆行业产品的销量增长了108%,而其中美妆成分产品的销量增长达到367%。
根据抖音和益普索数据,2021年最热门和最有潜力的成分,主要分为化学、植物、中药和花本四大类,功效则主要集中在抗老、保湿、美白和舒缓修护上。
社交平台上支持多元的美貌,但对于肌肤美的标准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不需要白到冷白皮,但要不蜡黄、不暗沉、没斑点、没痘印、没黑头、皮肤有弹性、有胶原蛋白等。如果想要变美,达成复合标准,就得对各种成分进行组合。
上述报告中亦提到这个趋势,成分消费者们更倾向于通过成分组合来放大单一功效、实现多重功效。
在成分搭配的列表里,放眼望去,都是看不懂的名词:补水保湿要搭配玻尿酸和角鲨烷,抗衰老要搭配视黄醇和胜肽,美白要搭配曲酸、烟酰胺和传明酸;如果既想美白又想抗老,则可以叠加艾地苯、麦角硫因和维生素C……
过于年轻的护肤达人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样复杂的护肤流程,也在95后和00后中盛行。
如果大量观看“沉浸式护肤”或其他护肤视频,你会发现00后已经成为主角之一。
他们在宿舍的座位上、卫生间里熟练地敲打、介绍自己正在使用或使用过的护肤品,而且有不少精华、乳液、面霜都超出他们的年龄范围,一些主打“成分换肤”的护肤品对他们的肌肤来说,则有些用力过猛。
而在抖音上,18~23岁的美妆成分用户亦占据比较高的比例,超过24~30岁的前辈,甚至与31~40岁差不多。
2002年的星辰(化名)把自己的“早熟护肤”归因于同龄人焦虑:“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我的同龄人美妆护肤博主,有的小红书粉丝甚至达到70万。看她们用这些护肤品,我就觉得自己也能用,而且会担心别人都用了,我不用就没有别人好看。”
根据校果研究院《2022大学生春季美妆护肤洞察报告》,接近80%的大学生在大一甚至更早之前就开始护肤。
过早加入专业护肤大军,是年轻人自己“愿挨”,但也是主流审美和商家套路对年轻人护肤认知的塑造和“鞭打”。
一方面,品牌营销通过话术、人设、价值观等不同包装方式,把护肤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植入年轻人心中。99年的杨羊阳(化名)在被问道为什么大学就开始使用抗老产品时回答:“因为抗老就是从越年轻开始越好,你没看那些广告吗?不能仗着自己年轻就懈怠。”
另一方面,小红书、B站、抖音等社交、视频媒体平台上带来的完美肌肤错觉中变得尤为普遍。完美的素颜让年轻人开始对自己的皮肤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看着博主护肤前后的对比,会真的认为自己也可以建立一个‘换皮’的科学步骤。”星辰(化名)说。
这样的“下药型”护肤方式,确实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余嘉嘉(化名)曾经因为自己下巴的痘印而感到自卑。后来偶然在豆瓣看到护肤博主的科普,在刷酸—烂脸—刷酸—烂脸的反复中,逐渐精通所有酸的用法和功效,祛痘印的同时让皮肤变得紧致。“后来皮肤好了上妆更服帖,不化妆涂个口红也显得气色好,每天出门都很开心”。
曾经盛行于整容医院的前后对比图,如今频繁出现在护肤品广告和美妆博主们的推广中——这隐含的意味是,像做实验一样认真护肤,对人的改变堪称“整容”。
而对年轻人来说,这传递的信息是,只需要花护肤品的钱,靠着自己充分的努力,就能获得堪称整容的高收益。
这符合00后和95后的特点,有点钱但钱不多,时间充裕,愿意用时间换钱。
从校果研究院《2022大学生春季美妆护肤洞察报告》来看,接近4成大学生的生活费超过1500元,超5成年轻人每月在美护上至少花费200元。生活费的来源除了家庭给予,还有部分来自兼职/副业、勤工俭学、奖学金等。
余嘉嘉认为,自己“上头”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个月的生活费不算少。“我记得有一个月我买了8瓶护肤品,看到原料桶the ordinary的时候买了烟酰胺、咖啡因、壬二酸、水杨酸,后来又买了两瓶olay小白瓶、乐敦CC和城野377。那个时候很难控制自己,整个人就是上头了,就想早晚都用不同的护肤品,为了变美赌一把。”
写在最后
人们关于护肤的消费,其实是对自我形象的投资。《大西洋月刊》作者阿曼达·缪勒曾经长期观察曼哈顿富人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完美的皮肤,已经成为富人的一种共性,光滑、清透、均匀、饱满。可以说,皮肤一度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证明符号之一。
过去几年,新的消费者涌现,打破了这种以消费打造身份符号的传统故事,理性和功能性消费成为主流。护肤品追逐成分和功能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只是,随着实验式护肤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可能也要警惕另一个故事。层出不穷的护肤新品,正打着“愉悦自己”的名义,秉持“理性”和“科学”的理念,挤满你的化妆台和收纳柜,占去你早晚的时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保持年轻健康状态”,可能正在成为新的推销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