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8-29 19:46

专家的馊主意:鼓励农民县城买房,开车种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张丰,原文标题:《鼓励农民县城买房开车种田,这病得治!》,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董藩,据说在学校里是一位名教授。校友群里有人谈到他,会有一片“呵呵”的评判。董教授给自己的学生很大的压力,据说他有一句名言:“毕业后挣不到4000万的话,就不要见我。”


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课堂上说这个多少有点让人尴尬。当然,董教授很懂与时俱进,有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记得他以前说的是400万啊——他对房地产价格确实敏感,一直根据房价来评估世界。


他最新的发言是鼓励农民到县城买房。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董教授明确主张,农民应该到县城去住,“在县城里,一个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能收到的信息,增长的见识和农村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对提升农民的个人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还比较接地气,问他:“那种地怎么办?”


董教授这样回答:“如果一些农民仍然需要在农村种地,他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开着车过去种地,但是他长期住在县城。而且农民在县城里面的话,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都会有很大的改善,也能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


我把董教授的观点发到朋友圈,农村老家一位朋友说:“太好啦。请问买房买车的钱谁出?”


什么是县城


董教授可能没怎么去过县城。至少我熟悉的河南、四川这两个大省,县城和董教授描绘的不太一样。


董教授说,一个人在县城,可以享受到比农村更好的东西,比如教育、医疗,公共生活,理论上这当然是对的。


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农村那些想让孩子读好学校的,基本上已经都搬到县城读书了,想去县医院看病,除了四川西部山区,打一个120,县医院就会来拉你,因为他们的业务已经不多了。10年前开始,绝大部分乡镇的卫生院基本上都倒闭了,去县医院看病,已经是农民的日常(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董教授描绘的县城和乡村的区别,大概还是2000年以前。自从大量农民到“发达地区”打工开始,内地县城也在巨变。如果说成都、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吸走”了全省能量的话,县城同样抽空了乡村——换句话说,能够在县城买房搬进去的,早就买了。


在这种情况下,县城当然比乡村有更多资源,但是即便是对还留在村里的人来说,也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了——他们不再对县城感到好奇,也不再崇拜县城,县城是平淡无奇的地方。还住在村里的“老农民”,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田和宅基地。


如果我们不把县城和农村相比,客观评价,县城的公共资源到底如何?以我老家河南郸城为例。这个县城有了不起的地方,有一所全省闻名的高中,“教育资源”一流,但是孩子们考上好大学,基本上没有回去工作的。


大家不是不爱家乡,而是家乡没有“公共生活”——电影院,书店,咖啡馆,这些基本是荒漠。


就在不久前,郸城的公交停运了,原因是司机们几个月没发工资。我不想讨论财政问题,更在乎的是它的寓意——一个县城,不能支撑“公共交通”。这不是说大家交通有问题(很多人开车、骑电瓶车或者自行车就够了),而是说根本没有什么“公共”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老农民(年轻人都不在村里了)离开村庄和土地,搬到县城的商品房,就算是国家给他发房子,他也感受不到任何幸福,不会“提升自己的素质”。


谁在种地


前几天四川高温,一位朋友在眉山农村老家的亲戚(今年71岁),下午4点去田里掰玉米,不幸去世。他的孩子住在成都,非常孝顺,每天都和老人联系,晚上7点打电话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拜托邻居去找,9点才发现老人的遗体。


这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年轻人都到城里去工作,留下的是老人。实际上,现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不是“农业导向”,不会去学习种田,即便考不上大学,也会到城里打工,没有谁会想到长大了还在村里。


于是,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后者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个体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也更深。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老农民”,他们往往生出一种对县城的抗拒,子女已经到外地或者县城了,自己到现在还没去,也就不再会去了,有时候他们还会表达出一种对土地的强烈感情——如果乡村出现拆迁,他们是最顽强的抵抗者。


在河南农村,出现了一种新形态:人们到城里打工,会把家里的田租给别人耕种。于是,出现了新型承包户,一个人可以租下100个人的田,实现规模种植和经营。他会购入大型机械,最大程度提升生产力。


这样的“种田大户”,当然是有条件到县城买房,但是他们不会去,因为经营一两百亩土地,已经不是“种地”,而是“经营”。他们投入和产出都很大,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经常去巡视自己的“领地”。他们会拥有轿车,可以开着去县城购物,但是却绝对不会以县城为生活的中心。


谁能在县城买房


那么,各地现在都在忽悠农民买房,到底打的是哪些人的主意?


真正潜在的客户,是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大城市房价很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买房落户,但是,农民工经过多年打拼,完全可以攒下一笔钱。他们有很大可能回到老家,建造一栋漂亮的房子,但是不会去住。


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村就是这样。尽管我经常调侃我老家如何贫穷,但是不得不承认,老家的房子正在更新换代,在农村出现越来越多漂亮的房屋,毕竟很多人在外打工从事的就是建筑业。


这样的农村漂亮而又让人伤心,因为缺乏人气、生机和活力,只有春节的时候,才会热闹几天,那时乡村甚至也会堵车,因为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开着购买的小汽车回老家过年。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有在县城买房的可能。毕竟,在县城买到的是商品房,有电梯,他们会以自己务工的大城市为蓝本,想象在县城的新生活。


但是,这里隐藏着巨大的误区和危机农民工如果返乡在县城买房,不得不面临一种新的“分离”:他们会发现,县城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没办法挣到钱,哪怕是为了还上房贷,也必须再次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商品房,去到大城市打工。他们会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家”。


这才是新问题,也是到县城买房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本不是董教授胡说八道的那样。对这些在外打工的人来说,县城是“落后的地方”,根本谈不上有利于成长,教育和医疗也没有吸引力。


唯一可能是,农民工在大城市实在累了,要回到家乡,但是再也回不到土地上了,他们才会选择县城——成为一个在县城居住的、失去土地和工作的人。


县城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说到底,谁能给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就能吸引人在哪里买房。在这个意义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县城,对全国农民都是有吸引力的,可以在那里打工,如果挣到钱能买房安家,就会成为新市民。


对像河南、四川这样的内陆省份的县城来说,财政供养人数已经到了极限,没有办法再提供更多有编制的岗位,接下来就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很明显普遍也不成功——县城没有产业,没有商业,也就没有吸引力。


相反,县城和乡村还会继续失去自己的子弟,失去年轻人,这个趋势目前还看不到根本扭转的可能。对县城的管理者来说,与其忽悠大家买房,骗一个是一个,还不如脚踏实地改变一点点。一个有更多自由的地方,就会有更大吸引力。


上个月路过四川的巴塘县城,那个县城在金沙江边上,非常漂亮,还打造了一个很大的可以散步的公园,据说叫“情人桥”。我和一位老兄在那里散步,感叹这么好的县城,真的可以来住一下。


路过一对情侣,很不地道地偷听了他们的谈话。女的是“御姐型”,很有吸引力,但是男孩却说:“实在受不了啦,我要去广州。”“实在不行,去成都也行。”这就是现实,对年轻人来说,县城实在太乏味了。


希望董教授能去县城看一下,最好去我老家郸城,乘坐一下刚恢复运营的公交,到县医院挂一个号......


当然,我有更好的治疗方案,那就是请董教授到田里,和农民朋友聊上几句,认真看一下脚下的土地,听一下它沉重的呼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张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