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谈ChaoTalks(ID:chaotalks-tech),作者:超谈ChaoTalks,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东南亚的互联网公司,经常会在内部引战的一个话题是,“我们到底是不是一家科技公司?”
在一些人的眼中,如果公司本身的业务在传统行业里有参照物的话,那么这家公司就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只能被称为是“科技赋能”的公司。
比如说东南亚一百年前就有黄包车,几十年前这个行业在资本主义春风里发展成了出租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颇具生命力的行业又获得了智能手机的赋能。所以今天不论是本地出行巨头Grab,还是当年秉着伟大国际主义精神从美国出海东南亚的Uber,在以上这群人的逻辑里就都不是所谓的科技公司。
科技在这些人的眼中,不过是商人可以用资本轻易购买来的众多生产资料之一。他们也完全不会仔细思考,为什么一百年前的黄包车行最多只能做到几百辆车,出租车公司的规模最大也就是在一万辆车上下徘徊。而今天不管是Grab还是Uber,动辄就能号称旗下有数百万司机。
很多东南亚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也会陷入创新的怪圈。总觉得公司的核心业务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在那边也不是很受重视。于是琢磨着是时候将热情和智慧挥洒到新的增长点去。然后在内部大搞各种Hackathon,想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内部本不存在的土壤里拔出一座新的业务高塔,以宣告技术的重要性。结果往往落得灰头土脸,悻悻而去。
这种双方的矫枉过正,经常会造成企业的严重内耗,人才流失。做业务的人认为每次跟做技术的人聊天,就需要接受天马行空的点子轰炸。做技术的人也会认为做业务的人都墨守成规,完全没有创新意识。于是各自敬而远之,极少能坐在一起开诚布公畅谈,互相吸收养分。
技术人需要意识到,很多情况下自己随手写的一个工作自动化脚本,也许放到客服团队去,能迅速降低他们成千上百号人工操作的时间成本。业务人也要意识到,自己在如何更有效率地善用新技术去取代昂贵的人力这方面,是需要得到技术团队的紧密支持的。
说到科技立业。微信,作为一个科技产品来说,这些年大的更新不多,但每次都能引起众多行业观察。外界鲜少报道的却是微信持续保持的通信质量。不止一次,我在跟国内使用其他软件进行视频通话的时候,因为通话质量的问题,不得不切换到使用微信,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超级应用的概念虽然很酷,但微信的核心还是通信,这一点,他们从来没拉下。
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很多在以前不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在企业内的科技持续发展要围绕着企业的核心商业模式,不断将其部分补强,部分革新。
所以我认为,在充分理解公司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利用科技手段,将易出错、耗时长、成本高的工作流程用自动化取代, 是科技的基础作用。
在分析了解公司所在市场区域的科技发展趋势后,扩张自身生态系统,确保公司能够持续捕捉新时代用户的需求,从而挖深挖广核心产品护城河,是科技的升级作用。基础作用的例子包括特斯拉造车,人工智能客服等等。升级作用的例子包括苹果的Apple Pay、iMessage等等。
但是无论是发挥科技基础还是升级作用的公司,都可以问心无愧地称呼自己为“科技公司”。
至于那些面对内部频繁重复出现“我们是不是一家科技公司?”问题的经营者。与其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回答,不如回头看看公司的各部门之间存在的隔阂。业务不理解技术,技术不理解业务,剩下产品在中间长袖善舞,最后损害的是全体股东的利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谈ChaoTalks(ID:chaotalks-tech),作者:超谈ChaoTalks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在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为大家提供一手资讯、链接头部企业。点击链接留下您的交流与合作诉求,我们将与您联络,同步最新行业动态和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