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ID:openyouthology002),受访者:zebra,编辑:小曾,原文标题:《除了愤怒、难过,公益是追问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一个偶然的契机,zebra 体验了一番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的日常生活。朋友在一次出差时,将小孩委托给她照看。每天,zebra 需要负责孩子的幼儿园接送、吃饭、睡觉、洗澡、换衣服、睡前活动等等琐事。在带小孩同时操持工作的第三天,她就陷入了彻底的崩溃。这段经历让 zebra 开始思考自己究竟能为女性、母亲,尤其是有着独自抚养孩子事实的职业女性提供怎样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便是《妈妈的愿望——独抚母亲圆梦计划》公益项目的起源。
作为一名全职的公益人,zebra 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关注并活跃在农村女性相关公益议题的第一线。但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zebra 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有许多纹身,总爱穿着鲜艳的服饰,这又似乎与我印象中的那种“公益人”有所不同。
也许囿于人性中存留的善意,我发现身边的同龄人都曾在某个时刻燃起过对于“助人”的兴趣,成为公益项目的志愿者,或者参与网络公益日的募捐等等。但大部分人对于公益的参与似乎也只停留于此。甚至,因为公益机构的一手信息相对匮乏,我们对公益还存有许多偏见,缺乏对公益机构的信任,将公益与慈善混为一谈.....
作为一个对公益感兴趣的年轻人,公益项目是怎么去看见与支持女性的呢?如何打破我们对于公益的滤镜呢?又怎样更有效地参与到公益的进程中呢?带着这一系列的困惑,我们和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的 zebra 聊了聊。
或许当我们想要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时,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对于公益、助人者和受助者的粗暴想象,看见更负责和具体的现场与人。
本期问题青年:
zebra:全职公益人,目前就职于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小曾:“问题青年”播客主播,对公益有种微妙的兴趣
一、没被看见的农村女性
小曾:
zebra 目前的公益项目主要都是关于农村女性的,能不能先向我们介绍一下在农村女性议题上有哪些不同面向的公益项目呢?
zebra:
其实每个机构在关注乡村妇女或者乡村议题时都会有不同类型的项目。因为公益机构在支持某一个议题时,肯定会根据在地的具体情况以及被支持的人所在的环境以及需求来进行项目的设计。
如果要分类的话,一部分是乡村支持类项目,像目前受到关注比较多的话题,例如,反家暴、妇女身心健康等都有相关的支持类项目。这些项目会为受助人提供心理援助、同辈社群建立等等。因为妇女在农村,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家庭的照料者和赡养者,所以妇女的支持类项目,有些也会结合儿童类的资助项目。
除了支持类,还有产业类型的公益项目。妇女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像现在乡村振兴、合作社、集体经济相关的内容,都会有非常多的妇女参与到其中,甚至有的女性是直接作为其中的主要负责人和创作者。所以,会出现一些支持妇女在生计上实现技术发展的乡村发展的项目。
公益执行人员在村中走访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小曾:
关于农村女性,其实大部分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是缺乏想象的。即使在一些影视作品里我们能瞥见一些,但这些有关农村女性的形象总是流于类型化,好像农村女性总是贫穷的、凄苦的、被动的。我很好奇,你在参与、执行公益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与受助人的接触是否有更新一些你对于农村女性的认识呢?
zebra:
你刚刚讲到在媒体或很多平台上,农村妇女的故事是类型化的。但其实我觉得,对于女性的整个刻画本身就是很类型化的,不仅是农村的女性。我想着重强调的是,女性是劳动者,也是创作者。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女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参与者。我在许多公益项目中,会觉得大多数,类型化的农村妇女叙事忽略了那种女性所有的非常强大的创造力。
我们有一个项目是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族青年女性生计类项目。在那个地区,我们发现有大量留守的青壮年妇女。除了务农,她们平时也会做点小生意。因为彝族人现在仍保留着在过年或者一些重要节日,甚至日常生活中穿着民族服装。所以,当地女性会聚在一起刺绣,做一些服装卖给彝族的生产商,以此为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在和她们对话的时候,我开始了解到她们非常细节和完整的一生,或者是她们目前截止为止对自己身份的一些看法。在此前,我听到的更多的是外界对于她们的看法或描写。我也开始用一种口述史的方式采集她们的故事。
这些农村女性的故事,一部分大家以前可能就能想象到。在那里的妇女大部分在很早的年纪就要生养许多小孩。因为在这样缺乏劳动力的地区,大家会觉得通过生育小孩,可以为村庄创造更多劳动力。但同时,贫困也随着生育被代际传承,很多家庭缺乏抚养小孩的教育资金。在小孩成为劳动力以前,家庭的情况反而会雪上加霜。
当然,也有很多刚结婚或者还没结婚的女性会像村里的青壮男性一样,短暂离开村子,去到外地打工。但因为教育水平较低,很多女性到了城市会去到工厂流水线工作,最后和同乡打工的男性或者家里介绍的对象结婚,又因为生育,小孩的户口问题、抚养问题,不得不重返家乡。回到家乡之后,这些女性又会承担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很多人会觉得他们是不是过得很苦?但其实我并不是说她们不苦,而是说我觉得很多人忽略了女性选择去承担时的那种勇敢和坚韧。虽然我不觉得这种承担和坚韧应该是必要的,但我很佩服在面对这样的现状时,女性展现出的具有冒险精神和勇于承担的生活态度。
我发现她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朋辈的生活、社交场景。比如说,我们每一次去村里的时候都发现,他们有一些固定的时间会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到村委或某个人家里聊天。她们也会聚在一个大坝子里,用放广场舞的那种大喇叭放歌,围在一起跳舞。
她们的很多公共交流时间,就是聚在一起在晒太阳,铺一张毯子在地上,或者一起编织她们本民族的服装。在这些过程中,她们会分享很多讯息,比如说,劳动务工的招募、价格;家里孩子的情况。那是属于她们的公共生活,在我们大部分人已经把公共生活留存在网络上时,她们一直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线下公共生活。并不是我们常规想象里那样,每天都做工、回家、做饭,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她们也会有非常多的好奇和疑问。当我们到了那个地区之后,她们总会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询问我们的项目所支持是哪些部分,以及她们可以学习哪些内容。
这些都是我觉得,在持续和她们接触中,一部分被印证的普遍印象,和一部分她们所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状态。
海村中的妇女在刺绣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小曾:
由于这几年有关农村女性的公共事件、新闻,大部分人可能更多会关注到农村女性的家庭关系、家庭暴力、性教育等相关的一些议题。那么,公益机构在关注农村女性时也会存在更集中关注的面向和相对被忽略掉的面向吗?
zebra:
我觉得与其说是被忽略掉的面向,倒不如说更多时候其实是有些部分公益机构很难去开展,或者很难被看见。大众更容易观看到的是我们讲到的劳动和创造相关的公益项目。因为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所以我们在发起支持女性、或者支持家庭、村庄的公益项目的时候,第一步的考量就是怎么让大家先活下来。
那些不容易被观看、开展的往往是一些跟私域有关的话题,尽管我并不觉得这些话题是私人的,比如说,家庭暴力、精神健康、性教育、身体认知、计生后预等等话题。这些话题也应该是我们要去看见和关注的,不仅仅是公益机构要这样去做,当事人本身、整个社区、村子或者说国家他去关注这些内容,都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说,我们在湖南某个村子有一个社区发展类型的项目,主要受益人是当地村庄的一群女性。在做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村庄里遭受家暴的女性。在我们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会通过和她们见面、聊天去关心她们目前的状况。了解家暴的情况之后,我们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是否能支持到她,比如,能否帮助她打破信息上的障碍,能否为她提供一个公益的法律援助,或者能否尽量多地去进行精神、物理上的陪伴之类的。我们在执行一个公益项目时,会有一个大的主题。但在执行的过程中,通过看到更多的内容,我们也会因此去做些项目内容的调整。
包括我们在设计生计类项目时,也会把性别、卫生健康放入其中。因为如果想让一个人了解到饲养的动物需要救助,或者掌握更多的饲养知识,有一个前提就是饲养者要对自己好,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果想要长期地支持女性参与我们的项目,我们也要让女性从身份上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是很强的,可以很好地去学习。
所以,在项目设计和执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很关注参与的妇女去认识自己的身份,认识自己在村庄、家庭当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帮助她更好地建立信心,持续地做下去。
二、关于“公益”的“粗暴”想象
小曾:
我在了解你今年的项目《妈妈的愿望——独抚母亲圆梦计划》时,发现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期望就是从很小的一个点切入去帮助独抚母亲。比如说,帮助一位母亲购入一辆电动车,这样她能节省接送孩子的时间,从而去做更多自己的事。虽然这是个很微小的改变,但从实际上来说,确实又很有用。这有点打破我对公益的认识,以往我总觉得公益项目需要一系列的事情,造成很大的影响才能去更好地支持受助者。
zebra: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对公益的想象更多来自于对慈善的想象,觉得公益就是给钱、给物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粗暴的想象,好像我只要捐钱,只要把文具或书籍拖到哪里去,就送去了教育和文化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比如,独抚母亲项目的最开始,我们也会讨论我们要到底要去做点什么。我觉得,想要真的做到支持、同理别人,首先要让对方先找到自己的需求。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过多占用受助人的时间,不能让受助人来配合我们去完成项目。在设计执行的流程时,我们会经常反复去思考这两点。
可能大家对于公益执行的想象也是比较单一的。人都是变化的、摇摆的,而人同时又面对着不停摇摆的社会空间和自己的家庭生活。所以,很多时候,公益项目的具体执行的一些细节肯定会和项目书的框架不一致。我遇到过非常多这样的情况。
比如在最早期的时候,我们去做一些扶贫类项目时,期待大家可以通过养牛去改善生计。那时候,我们就遇到过有参与者拿到物资后转头就卖掉。你说,这是他的问题吗?我觉得他的行为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更需要钱,而且他当时也不了解我们这个公益项目是不是真的可以带来可持续的收入。
所以,开展一个项目,最早期就是建立彼此的信任感。我们在对公众去展示项目进度时,也会着重去强调这一点。我们不是拿到筹款第一步就立刻去做事。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是需要过程的,我们需要和受助人相互认识,我需要向ta介绍清楚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理解受助人的意愿。这是一个反复交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我要帮你”、“好,你来帮我”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中间有很多对话,甚至到最后并不是“我”要去帮谁,而是“我们一起做点什么,你觉得好不好?”这样的过程。
项目支持彝族养殖骨干妇女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小曾:
我经常看到一些批评指出,公益人不应该在公益执行中穿得太过光鲜亮丽,认为这有违公益伦理。你怎么看待这个批评?
zebra:
我认为这说明观看者其实对于什么人需要帮助,什么样的人可以去帮助别人,以及怎么样去呈现受助人和帮助人的形象,都在心中有一个固定的刻板模式。其实,我觉得穿什么衣服是别人的事情,只要他觉得舒服或者自然。
比如我本身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不太像是一个印象中的公益人形象。因为我有很多纹身,平时很喜欢穿花里胡哨的衣服。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我的打扮很猎奇,但这不意味着我是一个坏人,或者做不好公益。我认为袒露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对方好奇或者什么,他自然会问我的。受助人可以从我做事情的过程中慢慢认识我。
其次,我觉得大家的批评可能是考虑到,公益人穿得那么光鲜亮丽会不会让受助人感到自卑,有心理落差。我觉得也许会有,但本身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并不是一个需要感到羞耻的事情。如果大家认为,自己作为受助是卑微的,其实不有助于我们去支持别人,或者承接别人的善意和爱。
那么,如果从传播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会不会放这样的宣传图片?也许我不会。因为从我工作的角度来讲,这些讨论有时并不一定讨论会伤害帮助人,但它往往会给受助人造成二次伤害。在做传播时,我遵循的公益伦理就是我去发布这个信息是否会伤害到我的受益人。
小曾: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的女性,你在执行农村的相关公益项目时,是否会有感到很难完全共情受助人的情况呢?
zebra:
我觉得“共情“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在大家会经常去提及的词汇。其实我并不觉得共情意味着我一定要去理解、肯定对方。在我看来,人和人之间即使是陌生人,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那一瞬间的情感波动,并不一定是因为经历一致。而是说你,在观看到一个人的困境和 ta 经历的很多事情时, 你会生出一种对于陌生人的善意与爱。
大家现在很喜欢说共情,以至于把自我经由经验和感受产生的一种对人或事的情绪当作一种完全的肯定。对我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要把共情理解为立场上的一致的话,我觉得也是一种误解。如果你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妇女,她所经历的生活,她经历了暴力、生育的疼痛,以及在整个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外部支持,家庭内部也无法提供支持的情况下,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会动容的。也许你会想问为什么,为什么他的生活是这个样子。
此外,我也并不觉得我是因为共情从事这份行业的。是否共情本身在我的工作当中并不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对我来说更重要是,当我看到、了解和走向这些人之后,我能不能发现一点我想要做的,我脑袋里的灯泡有没有亮一下。我好像可以做点什么支持到他,利用我的专业、专长,又刚好是在不麻烦 ta 的情况下,在不要求 ta 做一些反常规的举动的情况下去支持 ta,我的工作好像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zebra的日常照片
三、成为一名“更好”的助人者
小曾:
在我对你的印象里,你是一个关注且了解女性主义的女性,思想也很前卫。你在执行公益项目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一些更残酷的现实情况。你怎么去面对这些落差和它们带来的挫败感呢?
zebra:
是的,我们会遇到有一些参与到项目中的女性受益人,因为婚姻、家庭原因,要离开项目。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在一个地方卡很久。面对这种情况,第一时间我的反应还是:“该怎么办?”、“我还可以做什么?”、“除了愤怒、难过之外,我可以做什么?”
当然,我也有发现自己什么都不能做的情况,那个时候我就会接受失败。这也是我想要去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公益的执行不是完全有效的。公益的执行人员不是一个万能的角色。我们不可能像灭霸那样,敲一个响指就可以解决万千问题。我会觉得失败本身对我来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做这件事情是有必要性的,这个事情本身它有价值。我不理解、不明白和不能去触碰的那些内容,还要通过不断地了解、触碰和行动去推进。
我也逐渐学会了不怪自己。以前可能会怪自己,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这个事情都做不好,还怎么去支持别人?”不过,渐渐我学着去放弃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助人者。
小曾:
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对于助人是有兴趣的,那当我们想要去参与到一些公益项目中去时,怎样能更好地甄别适合我们的、合规的公益项目呢?
zebra:
如果想要了解国内的 NGO 组织的话,其实是有《中国 NGO 发展简报》这样的黄页的。大家可以自行去网络上进行查询。NGO 组织也会发布招募志愿者、实习生的讯息在这些网络上。如果大家已经有了有比较关注的某些项目类别,可以去到公益平台。它把很多项目做了分类,通过关键词,就能搜到你关注的领域的相关公益项目。
找到了这些项目,剩下的就是如何去甄别。首先,你要关注项目发起的公益机构是否合规,是否有注册。因为国内是需要通过注册,机构才可以做很多事情的。除了注册在案的公益组织,也有一些民间发起的草根小组。比如一些关注性少数的小组,是很难进行注册或者开展内容的。但确实还有这样的一些小组在行动。所以,是否注册不是评价标准,请大家更多去了解和接触,在行动里去判断。
其次,你可以关注它的项目开展,有没有项目内容、项目进程相关的批示,比如,项目筹到了多少钱;用到了哪里;谁是参加者等等。你可以重点关注这个项目有没有根据项目计划的时间线来进行项目的回溯。公益机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向资方进行汇报。所有公益机构都理应在它的网站或者其他媒体渠道进行项目进程的汇报,甚至有些机构会反馈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思考。
那也有一些伙伴很关注某一个议题,找到了某个公益机构,但去到它们的网页或者公众号浏览后啥也没发现,并且了解到很多内容也是偏形式化的。这也存在一种可能是这个公益机构没有专业负责传播的人员。因为在我以前工作的机构,我是既要执行项目,又要做财务、后勤、行政、传播的工作。所以很有可能产出效率很低。所以,如果说确实很想进一步了解这个项目,你可以打电话去询问机构,甚至可以直接去拜访他们。就像我们做项目,最终要走向受益人是一样的。我也欢迎很多对公益感兴趣的人来找到我们。
此外你还可以重点关注项目的三个部分,金额、时间和目的,自行评估拿那么多钱,通过这个时间,是否能抵达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比如,之前提到了生计类项目。如果说,这个项目的筹款不高,但同时要开展很多培训课,抵达大范围的人群,但是项目实践连半年不到,那么它就很有可能是虚假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ID:openyouthology002),受访者:zebra,编辑:小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