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原文标题:《夺回失去的三年!广东浙江江苏,速度太快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地方仍在进退反复,有地方已经先行一步。
一
近日,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组织外贸企业集体赴境外参加经贸活动,抢夺国际订单。
早在10月底,疫情形势仍明朗之际,广东就组织了40多家外贸企业赴东盟地区争抢订单,拉开新一轮“粤贸全球”境外参展的序幕。
11月下旬,佛山经贸代表团奔赴欧洲三国开展经贸交流活动,这是疫情以来广东省首个由政府带队的经贸代表团。
本月初,广东商务厅发文组织外贸企业,赴港参与国际性会展,抓住机遇,抢订单,稳市场。
近日,浙江表示,将组织超1万家企业赴境外参加经贸活动,横跨欧洲、东亚、东盟等区域。
多座江苏城市也在主动出“机”,苏州近日将组织数百人的大型招商团,赴欧洲开展招商工作。
“出海抢单”,成了经济大省不约而同的选择,也成了后疫情时代“拼经济”的最强注脚。
还记得不,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当一众城市以封路封村“硬核”防疫自居之时,同样是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开通专列、专车、专机迎接返岗人员,拉开了复工复产的序幕。
三年过去,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开放落差,仍然没有丝毫扭转。
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同样是这一批疫情防控松绑的急先锋。
从打响“解封”第一枪的广州,率先取消查验核酸的广州成都,再到率先取消场所码的杭州宁波,无不如此。(参阅《这个城市,率先走出疫情恐惧》)
可见,在区域发展差距背后,市场意识和治理能力的悬殊,同样值得关注。
二
经济,再一次成为破局的关键。
日前召开的中央重要会议指出:
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无论是“稳增长”还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都标志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同时,这场会议还首次提出:
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可见,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全面搞经济的氛围再次形成。
经济,为何突然变得重要了?
2022年初,我国一度将年度GDP增速目标定为5.5%。
然而,由于世纪疫情持续演化、国际经贸冲突加剧、俄乌冲突上演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仅为3%。
作为对比,率先迈过疫情大关的越南前三季度GDP增速高达8.3%,其中三季度单季增长13.67%。
根据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2022年印度、东盟五国GDP增速有望达到6.8%、5.3%。
不过,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大调整,我国2023年经济增速或将超出之前的预期(4.4%),有望重新迈上5%的台阶。
过去,在疫情初期,靠着高效防控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经济增速一度遥遥领先。
然而,在后疫情时代,当全球开始重新互联互通,放开与否,开放与否,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当疫情不再像过去那样第一重要之后,稳经济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
这一次,拖累全国经济大盘的,不再是北方地区,第一次成了南方经济大省。
由于疫情反复冲击,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大省,GDP增速罕见大幅跑输全国。
雪上加霜的是,过去两年一度成为支撑的外贸,开始出现了下滑态势,给沿海大省带来新的挑战。
最新发布的11月外贸数据显示,以美元计,我国出口同比-8.7%、预期-4.2%、前值-0.3%。
然而,这些沿海经济大省,又是经济、财政、外贸、就业、转移支付和养老金的主要贡献者。(参阅《东南5省,有多重要?》)
仅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GDP就占全国的1/4,财政净贡献占所有净贡献省份的近6成,养老金中央调剂净贡献额占所有净贡献省份的一半以上。(参阅《养老金全国调剂:谁是最大贡献者?》)
正因为这一点,经济大省的发展良好与否,关乎的不只是自己,更波及广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财政和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所以,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广东等财政净上缴省份要完成上缴任务。
所以,时不我待,经济大省全力拼经济,将会有力稳固全国经济大盘。
四
新冠三年,即将迎来剧终时刻,而新时代的经济大考刚刚开局。
随着国二十条、新十条等尘埃落定,全民核酸、健康码、场所码、落地检正在渐次退出历史舞台,阻碍经济流动的因素即将不复存在。
过去,在强力封控之下,各大省市的主动作为空间并不大,且大量财力、人力、物力都耗在了防控上。
除了个别家里有矿的能源大省,靠着卖资源赚得盆满钵满之外,大多数地方经济都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无论是广东的制造、上海的消费还是海南的旅游业,虽然不乏韧性,但也无法否认疫情带来的直接而明显的冲击。
所以,这些地方,也成了这一次“拼经济”的急先锋。
不过,当疫情干扰不复存在,当国际局势开始缓和,当中国扩大开放的势头日益强劲之际,区域经济必然回归到基本面的比拼。
资源红利只是一时的,疫情冲击造成的扰动也是一时的,只有经济、科技、产业和人才竞争力,才是持续且长久的。
当然,一切的关键还在于信心,在于预期。
虽然疫情预期已经率先扭转,但经济预期、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的确定性的重塑,恐非一日之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