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先声,作者:丁茜雯,编辑:范志辉,头图来自:unsplash
MZ世代(指1980年~1995年出生的M世代与1995年~2000年代初期出生的Z世代统称)的偶像产业,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了引起东亚青少年的成长共鸣上。
11月20日,制作人郑炳基打造的K-Pop新人女团TripleS小分队AAA为期两周左右的出道活动落下帷幕。其出道曲《Generation》在YouTube的播放量至今已突破2790万,在出道不到半个月的情况下增长了20万左右的订阅用户;这首歌曲也在韩国Melon排行榜持续逆行,从千名开外来到了200环,在YouTube Music、Spotify、Apple Music韩国榜单上也稳居前列。
页面截图
《Generation》在TikTok上引起MZ世代群体热烈反响,其蹿红速度之快着实令人惊讶。目前,TripleS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单条播放量均维持在百万以上,歌曲的舞蹈挑战也在TikTok中成为热潮。在内地,这首歌曲也同样吸引了MZ世代的关注,以新人黑马之姿在QQ音乐新歌榜上已累计在榜23期(截至11月21日),最高排名31名;在韩国榜最高拿下第三名,仅次于当红女团(G)I-DLE、LE SSERAFIM。
作为从新小型公司Mdohaus出道的“名不见经传”的新人,TripleS仅凭借一首出道作品便在海内外留下了姓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促成这一“开门红”的原因,离不开TripleS与MZ世代紧紧契合的音乐概念。
东亚文化下的音乐反叛
知名制作人秋元康曾表示,东亚国家的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不屑于用最直白的感情和语句来为描绘东亚青春。但正因如此,被忽略的这一部分反而在偶像产业兴起之后,成为极具“杀伤力”的吸粉利器。
因而,《Generation》能够引起剧烈反响,实则并不奇怪。纵观这首歌曲的Reaction、乐评等内容,频繁被提及的的标签便是“东亚青春压抑下的自由与反叛”,这也是戳中诸多听众共鸣的核心内容。
在歌曲MV中,也以更加具像化的形式展现了这一内核。厌烦学校统一的黑长直发型与黑白校服的少女学生,突击检查时藏起的手机、撕掉的指甲油,想要“逃离”古板守旧的校园规则,在地铁、路边偷偷跳舞录制TikTok,却又在看到路人经过时惊慌停止;而在电梯上,少女学生偷偷跳舞玩闹,向着电梯顶比“V”的小确幸,也与同一空间内死气沉沉、面无表情的上班族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管游离在何处,少女学生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压抑下的明媚快乐,既是东亚青春里最为普遍存在的精神内核,也是东亚社会里最为常见的“自由”。比之MV的直白,歌词反而更为“意识流”,在表达冲破压抑自由生长的同时,社会性的“丧”与“痛苦”也共存其中,“真相是Feeling,谎言是healing”。
MV截图
在此之前,这种针对东亚青少年生活带有批判性的偶像歌曲也并非没有先例。
2012年,防弹少年团发布的《学校的眼泪》,聚焦在东亚校园霸凌文化,犀利指出教室也是社会的缩影。在大人制定的弱肉强食规则下,学生们也是“教室”这一牢笼里的“被害者”,而社会的“旁观者”,也同样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自2013年以来,防弹少年团的“校园三部曲”“花样年华三部曲”也同样将音乐概念定位在反应东亚青春的角度。比如,《No More Dream》和《N.O》所反映的“失去梦想的学习机器”对应试教育进行批判、质疑大人所说的”幸苦只是现在”“拥有名校与金钱才是幸福”的扭曲价值观;《I NEED U》和《RUN》则表现了在青春期所遭受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的压迫下,他们和朋友在夜晚恣意奔跑、藏在废弃工厂里围炉夜话等当中“偷”来的瞬间自由。
防弹少年团借此获得了“学生统领”的称号,《I NEED U》与《RUN》更是斩获Melon,获得10个音乐节目。
除此之外,本月少女yyxy在2018年发布的《Beauty&Thebeat》则围绕逃出被规训的“伊甸园”;NCT DREAM在2020年发布的《GO》在“叛逆中寻找自我”,鼓励年轻的人生中要“打破常规”、反抗千篇一律等等。
相比于K-Pop,J-Pop中的欅坂46则是诠释东亚文化中青少一代的反叛感最为强烈的偶像组合。
从2016年出道作品《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欅坂46便被制作人秋元康赋予了一定的反叛意味,他们呼吁年轻一代“不要被大人控制自己的决定,一味地说Yes真的好吗”;在2017年的《不协和音》中,这一理念从压抑的东亚青少年生活领域升华到社会属性,“提出异议有什么可怕?不协和音可以打破偏见”。
到了2018年的《打破玻璃!》和2019年的《黑羊》,欅坂46在C位平手友梨奈的带领下,将属于这一世代年轻人的“格格不入”以更为痛苦和直白的形式表达出来,不管是《打破玻璃!》中“驯养的狗”还是《黑羊》中“妥协的黑羊”,反叛都意味着要承受痛苦和迷茫。这也正是东亚青少年在压抑中寻找自我过程的另一种体现:最终还是要从格格不入到面对现实,无法融入社会的后果则注定是悲剧。
视频截图
将时间齿轮往前拨动至千禧年前后,第一代偶像H.O.T在1996年的出道作品《战士的后裔》中,就曾批判东亚社会的选择性忽视,指责学校带来暴力革命、剥夺梦想自由与学生人格等问题。后来的东方神起,也在《三角魔力》《“O”-正.反.合.》等多首歌曲中,探讨社会性对于年轻一代梦想的毁灭、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
不难看出,在偶像产业发达的日韩两国,并不执着于粉饰太平、一味传递青春时期的无忧无虑,反而敢于深挖这个群体面对校园、社会、梦想时的焦虑与迷茫,将叛逆精神植入偶像概念之中。
为什么这一招能屡试不爽?
这一音乐概念能够屡试不爽,收效喜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契合青少年所思所想。
每一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其关注、困惑的内容,偶像音乐引起的共鸣感将他们有机会转化为自己的消费受众。根据韩国最大搜索引擎NAVER的数据显示,搜索TripleS《Generation》的用户占比中,年龄在10代至20代(泛指满10岁未满20岁的人和满20岁未满30岁的人)的用户占据50%以上,其中女性占比66.3%。而在其Melon收听分布方面,10代至20代用户也分别占据25%、33%。
这也更直观地反映在专辑销量上,TripleS这张出道专辑首周销量便超过了18000张,根据K4数据来看,10代女性是其主要购买力。对于依靠出道曲刚刚打开市场的新人偶像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已经拥有相对稳定且忠实的一批消费受众。
当下,相比于以往几代主动获得信息时面临的匮乏性局面,MZ世代的青少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获得信息的途径跳过了磁带、电视TV、网站等过渡时代,直接在以 YouTube、TikTok等为主的长短视频平台上建立主动权、自行设置偏好,传播媒介的改变令MZ世代在接收信息方面有了更强的自主性。
一般来说,强烈的自主性会令个体心理或物理层面夹杂着一定孤独性,在东亚较为压抑的文化语境中,青少年也更偏向于寻找可以寄托精神、取得安慰的群体拥抱,这点在以网络化社交为主的MZ世代中体现得颇为明显。偶像音乐所带来的同龄人的呐喊与解惑,正对应了青少年的青春期需求,使得带有一定“叛逆感”的偶像成为代表青少一代发声的“意见领袖”。
偶像产业在二战后失去幸福感的日本社会中应运而生,偶像音乐同样也带有一定的慰藉色彩。某种意义上来讲,反映东亚青少年青春期的思想与生活、为其发出压抑中幻想的反叛精神和对现实赤裸裸反抗的偶像音乐,也是一种“宗教”信仰。
从整个行业来看,这种贩卖痛苦为主的“青少年反叛”音乐概念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主流音乐市场对于东亚青少年的压抑、痛苦、自由等复杂因子构成的成长期,以及在学生这一身份下的苦闷,并未有过大量细致且深入的挣扎与发声,大多还是在世俗价值观下理解的情感世界。
正如秋元康所言,“痛苦也是一种魔力”,被主流市场忽略的东亚青春成长苦痛,也是稀有的悲观主义美学。
这在后来欅坂46的一炮而红上得到了印证。2016年出道时,欅坂46以别具一格的“维持自我”的价值观出现,毫不隐藏负面情绪,对大人、社会、学校直白地进行控诉,表达不满与质疑,思考梦想、生活、友情与爱情为何的深刻内容。这与市场上主打元气、抒情等风格的现役偶像或是歌手截然相反,在日本社会中引起极大的共鸣与反响。
最终,其出道单曲《沉默的大多数》在发售首周销量达到26.2万,一举夺得日本O榜周榜冠军,并刷新了日本公信榜女歌手出道单曲首周销量记录,并在当年以出道不足8个月的新人之姿,登上了日本NHK红白歌会。
当然,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由于偶像产业仍在过渡中,还尚未到研究本土这类精神内核的细分阶段。不过,说到底,东亚各国都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青少一代即便有着语言隔阂,但情感投射、学生文化也大多一脉相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的青少年会在日韩偶像音乐中寻找同龄人的共鸣。
毕竟,应试教育下的学业压力,渴望一瞬自由放松的享乐期待,以及想要从东亚社会里挣脱牢笼获得片刻喘息等想法,都足以真情实感地代入到所构建的情境之中,最终也不意外地成为偶像产业的助推力。同时,也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规训,“反叛”成为了更加现实化的音乐主题,规避了主流倾向的“驯化”。
可以说,将东亚青春的负面情绪作为延展表达,也恰恰是受众、偶像产业、市场所共同期望的,毕竟成长中的困扰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应该允许“反叛精神”存在,这也正是东亚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结语
来到MZ世代的偶像产业,不可否认的是,在理想化、虚构化的概念之外,其也越来越在意群体化的情感共鸣、现实倾向的概念表达。相对而言,这也是一种回归“本我”的实验。
作为本应该带来元气、帅气等正向情绪的偶像产业中的“不协和音”,“反叛精神”意味着对“丧”“压抑”等负面情绪的解构,在某种意义上贩卖着东亚青少一代乃至社会人士的痛苦情感,依托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将其带到主流市场上面对“审判”,正契合了东亚MZ世代受众的主题。
或许,“反叛压抑”的内核,也是一种贩卖青春期痛苦的偶像概念,更是东亚特殊且成功的“行为艺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先声,作者:丁茜雯,编辑:范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