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2-13 23:27

被封神的宫崎骏,为什么没干出一个日本迪士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学园 (ID:hundun-university),作者:荆宇航,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吉卜力工作室官推公布了宫崎骏动画电影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正式海报,影片将于 2023 年 7 月 14 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同名文学作品。宫崎骏读完原著后深受触动,他在自传中收录了读后感:无论处在多么艰难或残酷的时代,都要活得像个人。


影片制片人铃木敏夫表示,这部作品仍采用手绘方式,是吉卜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制作,有 60 位画师同时工作,但 1 个月也只能完成 1 分钟内容。


令人叹为观止的制作与付出。


为什么宫崎骏和他背后的吉卜力要耗费如此大的个人天分和心血来成为小而美的存在?


为什么迪士尼赢得了整个世界,但吉卜力却赢得了很多人的心?


12月1日,我们邀请到混沌创新领教荆宇航老师来到视频号直播间,对宫崎骏和他背后的吉卜力工作室进行了深入分析。层层下探,抽丝剥茧,讲述了为什么宫崎骏的作品如此经久不衰,打动人心。


以下为正文:


“吉卜力工作室”是成立于1985年的长篇动画工作室。“吉卜力”其实是“撒哈拉沙漠吹拂的热风”的意思,也是意大利的军用侦察机的名字。


动画电影《龙猫》是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第一部作品。自1988年在日本上映后,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全球,已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拿遍全球24项顶级电影、动画奖项。


吉卜力的关键人物是“宫崎骏”、“铃木敏夫”和“高畑勋”。其实吉卜力工作室并不是一个特别高产的创作团队,平均下来每年可能连一部片子都不到,而主创宫崎骏的电影也只有10部,但其中5部占据了日本票房的前十名。



在日本动漫界,吉卜力工作室是一个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宫崎骏也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放眼全球票房,吉卜力并不是特别商业化或者特别赚钱的工作室,动画影史票房记录前十名中有八部是迪士尼的作品,而吉卜力一部都没有,甚至迪士尼一部作品的票房收入就超过了整个吉卜力工作室的收入。


从商业角度看,我们不能说吉卜力有多么成功,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的,尤其是对初创的小团队而言。我们想以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做的“小而美”的切口,聊一聊“作品与人的关系”。


有一句话很流行,也许迪士尼赢得了整个世界,但吉卜力却赢得了很多人的心。


第一部分:什么是一?


大家都知道《狮子王》是迪士尼的作品,却不知道它的导演是谁;


大家都知道《心灵奇旅》是皮克斯的作品,却不知道它的主创团队;


但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龙猫》《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的作品,却不知道吉卜力工作室?


这种现象背后到底在影射着什么?


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学家本雅明在他的随笔性著作《机械复刻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


艺术作品的原作,是具有独特性和持久性的。所有未经复制的艺术作品,有着独特的“灵晕”——仿佛教堂祭坛摆放的圣人画像头顶笼罩着的光晕。这是复刻品“短暂无常与复制性”所不具备的。


这也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一直被诟病的地方: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现在,他们都能精准地找到大部分观众的“High点”,然后设计出迎合的模板,批量生产。


迪士尼有着非常完善的创作流程,它是一种组织拼接的模式,每一个部分独立运作,通过这样合作形式,大量产出精品内容。


迪士尼有着庞大的创作和制作体系,从制片人,生产制作,技术,开发,创意事务,音乐等庞大的业务部门,他们按照整体的流程精密运转,成为保障精品创作的基本条件。


“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下来虽然不能保证每一部都是《疯狂动物城》这样的超级大作,但是整体作品的质量肯定不会差,至少八九不离十,这保证了迪士尼公司作为一个动画帝国的存在根基,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精品。


这与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以艺术家个人驱动全部创作的方向迥异,也代表着动画原创公司的两个方向。”


节选自《学习迪士尼工业化完善的创作流程》


吉卜力工作室是全部依托于宫崎骏个人的,更确切地说是依托于大师个人的天分,没有了宫崎骏也就没有了吉卜力。这样的企业是不长久的,也是风险极高的。


对于整体市场而言,两种风格和方向的公司都需要,这能保证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迪士尼无疑是更值得学习的,因为迪士尼有着完整的结构,而宫崎骏是不可复制的。



如果大师的天赋和才华不是我们人人所拥有的,那学习的意义何在?


我想讲的是,很多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大师的,只是他完成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才被奉为大师。


宫崎骏1941年出生在东京,四兄弟中排行老二。他从小体弱多病,在体育项目上经常受挫,非常自卑,这也导致他的童年没有多少朋友。宫崎骏6岁时,他的母亲突发脊柱结核,无药可医,只能长年卧床,他的母亲曾是个坚强好动的女人,生病的时候却连翻身都办不到。


宫崎骏小时候关于母亲的记忆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场景,他想要让母亲背一背他,但母亲面对这样浅显的要求,只能流泪跟他说对不起。


宫崎骏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却尽量不表露出来,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想法,希望自己从未出生过。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宫崎骏开始从漫画中寻找慰藉,他如饥似渴地读手冢治虫的漫画,后来只要有时间,他就埋头画画。


宫崎骏那时候就开始崇拜漫画泰斗手冢治虫,但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画的只是手冢的仿造品,无论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这一桎梏。所以,宫崎骏批评手冢的漫画破坏了日本动漫画业的发展。


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给他力量的偶像,却在创作中成为了他的障碍,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绝望。


他的哥哥宫崎新回忆,三个弟弟里最担心的就是宫崎骏。哥哥一直担心宫崎骏走上社会后不能谋生。


宫崎骏热爱漫画,并且一直都以工作室助手的身份辅助别人。直到38岁的时候,宫崎骏导演了他的处女作《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这部电影新颖的动作场面获得了业界极高的评价,甚至还获得了一些奖项。


但电影真正上映的时候,却是一片片空着的座位,根本没有人去看。甚至很多人批评他,宫崎骏的审美已经过时了。


宫崎骏运用的特别手法以及出人意料的画面,并没能给他带来成功。短暂地初露锋芒后,宫崎骏很快淹没在人群中,以后再没接到什么片子。


为了生存,宫崎骏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甚至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后,他遇到了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伯乐,即铃木敏夫。


铃木敏夫建议宫崎骏去做杂志的连载动漫,这个机会也成为了宫崎骏人生当中非常大的一个转折。连载一年后,铃木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何不把漫画制作成电影”。宫崎骏觉得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他同意担任导演并开始了制作。


但这个时候,宫崎骏却迎来了噩耗,他的母亲美子去世了。在她生命的最后,宫崎骏却没能陪在她的身边。


母亲的突然逝世,并没有消磨宫崎骏的意志,反而让他愈发坚定。他全身心地投入电影制作,力求带给人们欢乐。


宫崎骏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愿望:“我想带给别人欢乐,这是我的动力,因为能够带给别人快乐是我存在的意义,我需要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这大概是源于我小时候的经历,这个我不想深究,我只希望能带给人快乐。”


节选自《十年一梦》纪录片


所以,吉卜力的“一”是什么,难道只是给别人带来快乐么?


在我看来,电影对宫崎骏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有些人认为宫崎骏是一个创造者,是一个动画大师。在我眼里,我更愿意把他称作为造梦者,而电影就是他造梦的地方。


“进行电影创作时,宫崎骏总是秉承着一个信条,要真诚地去创作,不能虚浮伪饰,尽管我们创作的是娱乐片,但不管你愿不愿意,作品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这是无法回避的,如果创作时没有忠于内心,到头来就会后悔,这样的话我就再也没法创作电影了。”


节选自《十年一梦》纪录片


在宫崎骏的创作里,经常有三种要素,第一个要素是飞行,第二个要素是母亲,第三个要素是女主。


宫崎骏的父亲宫崎胜次是一个公开声明不想上战场,却因战争而致富的“低劣现实主义者”,他以孩子为借口躲避参战,自己却开了军工厂,负责生产零式战斗机和军用飞机配件。


尤其是当父亲毫无避讳地告诉宫崎骏,自家生产的零件并不合格,但只需要向官员行贿便可以蒙混过关。这让年幼时的宫崎骏,就为自己家族而感到耻辱。


但开军工厂也是有好处的。首先,宫崎骏的所有亲戚都不需要征兵入伍,他们可以冠冕堂皇地说,自己要在工厂里面为国家生产军需物资。其次,军工厂为宫崎骏的家庭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宫崎骏的父亲甚至还拥有一辆汽车。


在太平洋战争的末期,宫崎骏所在的城市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空袭,宫崎骏的伯父开着小汽车载着他们全家人逃离。逃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恳求他们收留的邻居阿姨和她的孩子,宫崎骏试图在车厢里面挪出地方拯救这两个人,但是父亲和伯父却明确表示车里没有地方了,然后就开车走了,任凭她们在那里哀嚎。这也成为了宫崎骏心头永远的痛。


宫崎骏就是由这样的父亲教导长大。他的童年里满是苦闷。因为缺少朋友,宫崎骏大多时候都与父亲的模型飞机、堆放在仓库里的飞机零部件为伍。也正是这样,宫崎骏爱上了各种各样的武器。在日后宫崎骏的漫画场景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飞行的机器。


虽然拥有军工家庭的背景,但宫崎骏确实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战分子。他对家庭感到耻辱,对当时的战争非常排斥,这也导致了他的内心非常痛苦和纠结。


2003年,当《千与千寻》斩获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时,宫崎骏拒绝出席颁奖典礼,理由是“不想去一个正在轰炸伊拉克的国家。”



2013年,在宫崎骏父亲去世20年后,他专门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二战对他成长的影响,并对日本修宪表达了强烈反对。“我童年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打了一场非常愚蠢的战争。”他对中国深感惭愧,这是少有的日本大师在公开场合承认侵华战争的错误。


宫崎骏刻画的很多场景里面都有飞行,有一些是用机械,更多的是用幻想和魔法。但共同点是,宫崎骏动漫的天空中没有残酷的战争,没有炮火连天,只有一些纯粹的梦想和天真的心灵。


宫崎骏对飞行的不倦刻画,在这些年逐渐成为了他的一种赎罪方式,一种个体对时代的惭愧,一种伟大的爱。


第二种经常出现在宫崎骏动漫里面的角色是母亲或者婆婆,这背后也隐含着他对母亲的一些遗憾。他的母亲是典型的战后日本女子,性格刚毅活泼,刀子嘴,豆腐心。


所以在宫崎骏动漫里面,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妇女形象,她非常地彪悍强壮,但却又内心非常善良,这就是他母亲的一种写照。


在很多作品尤其宫崎骏的早期作品中,母亲的角色都是出现在一些与疾病做斗争,或者最后死亡离别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主人公最终都没有和母亲团聚。


比如,《龙猫》中的母亲,一边与疾病做斗争,一边牵挂自己的孩子;《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刚毅又温柔;《天空之城》中的海盗朵拉,是母亲昔日的巾帼风采。


即使那些反派的母亲角色,也并不是一味地邪恶,也都展现了伟大的母性光芒。



第三种经常出现在宫崎骏动漫里面的角色是小女主。


《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用自己的坚韧为城市换上新面貌,《天空之城》和《千与千寻》里,女主人公是索引,是救世者,是象征自由的追寻者。



宫崎骏把希望寄托在少女身上,因为她们心地纯洁,涉世未深,却总能够勇敢地承担重任。那些少女从不犹豫、瞻前顾后,他们目睹人类的愚蠢行为,以自己的单薄之力和微弱之躯不懈努力,目的就是让那些贪心的人警醒,从而拯救或者净化这个世界。


可以看出,宫崎骏在生活里面充满了矛盾和遗憾,而在他的作品里面,他慢慢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和救赎。他希望带给这个世界的和表达给这个世界的,是一种治愈和爱的力量。


在1987年《关于日本的动画电影》一文中,宫崎骏曾批评迪士尼的动画“入口和出口都一样低浅、宽泛,只能认为是对观众的蔑视”。他认为动画电影必须做到“入口低而宽,能吸引所有人进入,但必须有一个设得很高但通向净化的出口”。


宫崎骏表示,“我的电影展示出世界的美丽,未被注意到的美丽,那就是我想看到的东西。”


这就是吉卜力的“一”思维中的“一”,商业系统的本质认知,对吉卜力来说,同时也是“我想为世界带来什么”。



第二部分:击穿什么?


刚入行时,宫崎骏面对的是日本另一家动画公司“虫制作”,当时“虫制作”引进美国的“有限动画”,每秒12帧,输出高效且大量,但画面精致度大打折扣,动画人物说话时面无表情。我们童年看过的《铁臂阿童木》就是12帧的动画。


而宫崎骏所在的吉卜力坚持用每秒24帧,这意味着一秒钟的画面需要画24幅画,两个小时的电影要画十几万张画稿。吉卜力出品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时长119分钟,总共画出了惊人的14.8万张画稿!


而吉卜力在过去的36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手绘画稿。


这样的坚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本和时间。


宫崎骏和另外一位主创高田勋,他们是创意与构思的集大成者,也是匠人精神的实施者和传承人。从概念草图、故事分镜、场面设计、动画、美术草图到完工,吉卜力出品的动画电影往往都要制作两年甚至更久,其中有几百位画师共同参与。


宫崎骏认为一个好的电影,看一个镜头就可以知道好坏,哪怕只有那么一刹那。


所以,吉卜力团队为动画电影的制作倾注了所有热情:“感觉每一帧都是倾注了一些感情,一点点画出来的,而且成本高,制作周期很长。当看到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用心地把一张张并不大幅的画稿画出来,把影片的氛围塑造得很好,我就觉得很感动。”


吉卜力团队曾经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四秒钟的镜头,用11个月的创作,完成了一帧动画,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作为宫崎骏同事的另外一位制作人高畑勋,同样是慢工出细活。他在2013年推出的《辉夜姬物语》历时8年,制作人西村义明在2006年参与这部电影的企划时还是单身,电影上映时,西村义明的其中一个孩子已经读小学。制作到第五年,这部电影的分镜脚本才完成到30分钟。


而且,不是所有“慢工细活”都可以收获票房佳绩。《辉夜姬物语》制作费花了50亿日元,最终票房只有24.7亿日元。


但无论是赔钱还是赚钱,宫崎骏也好,高田勋也好,整个吉卜力工作室也好,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宫崎骏总是在讲,“细节就是全部”。


细节里到底在画什么?宫崎骏为什么在一帧动画里面花费这么久的时间?其实宫崎骏每次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时候都在问这个人物角色想要什么,他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所以,推动动画创作的一直都是角色本身,这个角色是活的。宫崎骏不是在描述他们的命运,而是在描述他们的意愿。


很多创作者认为自己是编剧,是导演,应该写好这个角色,从头到尾的去设计它。但在宫崎骏的创作里面,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存在的。


宫崎骏在创作早期,从来不会考虑剧情的事,他认为情感才是关键。因为没有人知道故事会怎样结束,所以这从来都不是重点。很多场景都是独立制作出来的,但不是根据故事线,而是顺着情感线。


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只是角色做什么事,而更多的是他们怎么做这件事。有了这个理念的贯彻,角色就不会失去他们的生命力。


比如图片左上的这个小孩因为刚搬了新家,她不想在地板上留下脚印,所以就选择用膝盖走路的方式。而右下的这个小女孩俏皮的蹬了蹬她的鞋子,只是为了确认她的鞋子穿好了。正是这样细微的小动作丰富了宫崎骏笔下的人物,也是这样细枝末节的小动作强调了这个人物是“谁”。



故事的重点从来都不是主角的胜利,核心部分都是关于人的,关于情感是怎样帮助我们成长和改变的。


所以它的击穿,就是每一帧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是未被注意到的,这些未被注意到的就是那些角色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吉卜力的“一”思维中的第二问,击穿什么,即投入资源,选择一个单点来击穿,可以理解为“我要如何做好这件事”。对吉卜力而言,它选择的击穿点是“每一帧的细节”,也就是“角色情感”。



第三部分:怎么进化?


有人讲,宫崎骏是一个大骗子。


从1986年到2013年期间,宫崎骏曾七次公布了自己要隐退。但他一直都没有停止创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来一部新作品。



2017年10月28日,宫崎骏公布他最新一部电影的名称将定为《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改编自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于1937年出版的同名文学作品。


这本书对于宫崎骏来说也很重要。他在自传中收录了他读这本书时写下的读后感,并表示这本书影响了他对世界的思考:无论处在多么艰难或残酷的时代,都要活得像个人。


也许宫崎骏正是把每一部作品,当作是自己最后一部,才给大家呈现出每一部作品的完美。


宫崎骏曾表示:


“我永远不想为自己做出的电影而感到羞愧,我永远不想为没有尝试某件事而感到后悔,尝试之后失败要更好,我深信这一点,真的。”


——宫崎骏《不了神话》纪录片


宫崎骏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自我挑战中进行创作。


有人说,宫崎骏不是一个好老板。


当时宫崎骏的儿子制作了一部电影,还有四个月就到上映的时间了,制作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一场灾难突然席卷了日本东北地区(311地震),灾难发生的三天后,民众对余震的担忧还未散去,大部分工作人员被告知呆在家里,但有一组人员聚集在工作室里召开了紧急会议,这个紧急会议就是讨论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大家是要继续开工,还是要暂停工作?


制作团队因为担心轮流停电会对电脑数据造成损坏,成员们决定停止电影工作三天。宫崎骏得知之后,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决定,并且要求大家再困难也要坚持画下去。


几天后,宫崎骏召开了一次记者发布会。他是这样表达的,“现在成千上万的民众正遭受着寒冷和饥饿,救援人员和自卫队都身在辐射前线,我很感激他们的牺牲与付出,如果我们这部电影能够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带给人们支持,我会非常的欣慰。”


我相信,他是在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


《第十放映室评》曾评论说,“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类狭窄的后脑上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梦想的力量,因为梦想的存在是借以人与神比肩的理由。从开始以来的所有作品,宫崎骏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的脉络,最终都为了构建那个完美的宫崎骏世界而努力。”


“一”思维第三问中,是怎么迭代反馈,将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正反馈指标建立不断的迭代反馈,也就是我该如何做到更好。放在吉卜力中,它通过不断进行的新的尝试,超越自我,实现迭代,通过给人们力量,激励人心来收获反馈。


最终,吉卜力的“一”思维如下图。



第四部分:思考与启发


在研究宫崎骏的案例过程当中,我看到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间不多了”。


和宫崎骏关系最为微妙的庵野秀明曾经这样评价过宫崎骏:“我们都是为作品而存在的人。”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宫崎骏的案例,并不是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宫崎骏,我们也成为不了宫崎骏。


但就像善友教授讲的那样,角色无大小,作品有深浅。希望大家可以在自己的那件小事上面“将心注入”,呈现自己的美好作品。


这个美好作品不是要去改变世界或者怎样,美好作品首先治愈的是自己,也是我们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疗愈自己的那份美好作品。


最后,与大家分享宫崎骏的话,


“我想展现这个世界未被注意的美丽。


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是我存在的意义。


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


——宫崎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学园 (ID:hundun-university),作者:荆宇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