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头图来自:《您好!母亲大人》
延迟满足是张一鸣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后来很多名人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并把它当做一种习惯,但是大家的理解并不同。
比如:
一位小姑娘说,延迟对减肥起到不错效果,日常不能吃太饱,这样才能“瘦”下来。
一位小老板说,做事要看长期,业务当下不增长没关系,地基稳固,明年肯定增长。
一位职场人说,想抽烟时不抽,想购物时不买,性格急躁时忍住,延迟是控制欲望。
也许你也有过这种想法。
可是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它有很多漏洞,体重控制重在日积月累;业务今年不增长,也许公司到不了明年就会死掉;喜欢的东西当下不买,明天可能就没有了。
怎么办,延迟失灵了?
其实并不是,大多情况下,我们对该词汇的理解处在“启发层面”,并没有真正深度思考它的具体应用场景及其背面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什么是延迟满足
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也就是说,为了长远、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
有一个经典案例:
20世纪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著名的糖果实验,后被称为糖果效应。
数10名小朋友坐在教室,桌上摆着他们爱吃的糖果,研究员制定3条规则:
“马上吃掉糖果,没有奖励;等研究员回来再吃,会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等不到研究员回来,可以按铃,研究员马上返回,你可以吃糖,但必须放弃第二块的机会”。
研究发现,那些少数愿意等待的孩子,未来职业发展成功概率较高。后来,人们开始注重培养自己以及孩子延迟满足的习惯。
但是,问题来了。
你有没有发现,该实验中的“延迟满足”提前告知“游戏规则”,这样的规则是确定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一件事,并不知道未来是否有收获,甚至不知道规则在哪里。
比如:
劝人不要过早买房,当房奴生活会很拮据,中年买房,延迟满足才会快乐;可是,你听了朋友的话,结果每年房价都在涨,10年过去,你还是买不起房。
所以,按照定义,延迟满足有两个被忽略的条件,即“确定性范围”和“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的收益,而非眼前收益”。
怎么理解确定性范围?
大家会把确定性往某件事上靠拢,如,写作就是确定的,创业做品牌是确定的,做自媒体也是确定的,可是,为什么到最后这些事情都变得不确定呢?
其实和知识一样,大家都会被确定性掩盖,你很难提出一个没有争议的分析,按照哲学理解,它有三个重要原因:
不同类型确定性,容易混淆
充满价值意外,很难被把握
有两个维度,“一时确定的”和“过很久确定的”。
把它放到商业活动中看,确定本身是在一定边界内寻找规律,并且要确定因和确定果。
比如:
一个赛道,找到起心动念why(目标、理念)部分,你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叫“因”。
我们和谁竞争,真正服务谁,给客户交互什么,这几个问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来承接”果”,两个是闭环关系。
然而,找到这些并不够,你还需要对全生命周期的收益效率,进行衡量。
什么是全生命周期收益?
通俗解释为,一个生命、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周期内,用户所贡献的金钱尺度。
我们该如何考虑周期内的商业价值呢?财务管理中,有个概念叫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 Cashflow Model),计算公式为:现值=(E0CF1)/(1 + r))+ (E0CF2)/(1 + r)2+…….
我认为用它来解释,最佳不过。
什么是现值?未来一定数量的钱,按照某个利率算到现在,相当于多少钱,折算后的钱就是现值。
比如:
你去银行存钱,期限3年,利率3%,三年后你可以拿到10927.27元,那么,你该存多少钱?答案是1万元,1万就是现值。
什么决定现值?现金流和R,还有N,R代表折现率,意味着现金流的风险;N意味着延迟的时间长度。
之所以有折旧,是因为如果涉及通货膨胀,现在存款1万,看似3年后多收入几百元,实则并起不到太大效果。
有人会说,直接说现在有多少钱不就可以了,说这么复杂。你想,什么叫延迟满足?
延迟是投资未来,投资是牺牲掉眼前的现金流、时间成本,以此作为代价期待未来的现金流入行为。
比如:
我身边做自媒体的有两类人,一类善于将内容体系化,优化出书、给咨询公司做成课件,自己的训练营也能用,非常适合延迟满足;另一类,内容并不具备上述特征,当下满足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有种滑头营销,经常与此概念混淆。
服装领域,导购不会推销你买款“貂衣”,而是鼓励你投资,感觉说法挺舒服,但这并非投资行为,因为它未来不会给你产生现金流,反而折旧率更高。
回到买房问题,到底是当下买还是未来买?
从市场角度,你很难抓住房产行业整体涨跌趋势,我们充其量,只能判断“通货膨胀”和“现值折旧率”。
换到确定性角度,你认为当下赚钱要比3年后更高、更快,就要及时享乐,抓紧买房;如果未来现值比当下高,那赚钱慢加贬值情况发生,用钱地方变多不说,反而还会觉得首付都难。
就像同样买iPhone产品,为什么5年前觉得1万块不贵,当下买却觉得很贵?主要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和“现金折旧率”,你赚钱效率没当年高,用钱地方更多,才造成此情况出现。
但是医生和其他普通工作者就有明显区别,部分专家年龄越大,赚钱效率越高,赚钱效率完全可以冲刷折旧率、通货膨胀带来的痛苦,更适合延迟满足。
小朋友是否选择第二块糖果,完全取决于内心阈值,阈值高忍耐性越强;阈值低则容易没耐心。并没有办法准确估量阈值,毕竟每个人的临界点不同。
一言蔽之,你当下认为延迟满足的事情,要站到“确定果”目标点,算下现值,到底延迟后的现值更大,还是及时享乐的现值大。
不过这只能算以自我目标加上收益衡量为基准来寻找确定性,属于向内求。
大家日常也在这样做,可为什么还会存在“大概率情况”失败呢?关键在你没有向前看,从外部视角审视全生命周期。
两大延迟满足框架
我经常用两个框架来衡量所做事情市场的价值成份,依此决定是否延迟满足。
1.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
互联网人对此并不陌生,此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产品从准备进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为止的全过程,由需求和技术的生产周期决定,这是产品或商品在市场运动的经济寿命。
也就是,你所做的业务在市场流通中会受到消费者需求、水平、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市场结构影响,导致商品从盛转衰。
这主要分为四个周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导入期,某产品刚进入市场不被认知,明显没有需求;成长期,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市场竞争百花齐放,销量和利润逐渐增加;成熟期,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客户很少,销售额从高速增长开始放缓,这一阶段竞争加剧,促销费用增加;衰退期,客户行为发生变化,开始从原有产品逐渐转移到新产品。
举个例子:
2012年11月成立的微信公众号,至今已经发展10年,你认为它处在哪个阶段,5年前做容易还是现在容易?很明显,短视频爆火后,图文赛道在极速下降,显然是衰退期。
如果你还在经营自媒体,以往的打法是完全行不通的。虽然市场具备长尾效应,但用户对内容质量要求普遍提升,这直接造成变现可能更难,往上发展机会更少。
因此,你只能延迟满足慢慢做,站在“确认果”角度出发,衡量两年、三年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且还要在细分领域中再细分。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你的领域是否有同行也在用同样的方法,你能否基于产品方法、内容、运营效率再迭代,为用户创造出更大价值。
另外,也可以采用组合竞争的方法,在已经非常成熟的赛道里,不论形式、技巧如何创新,赚钱模式不变就一定有人验证过,而短视频赛道不同。
举个例子:
腾讯、字节、阿里纷纷入局短视频,在这发展的6年时间里,头部效应明显;可在细分领域上,小平台也不是没有增长空间,如果所做业务能补齐巨头短板,还有可能得到扶持。
那么,与图文相比,这些平台就有明显机会红利,“现值”价值更大。
唐彬森谈在一次采访中,也曾明确谈到市场具备红利效应,相信短期价值拼命把广告砸起来,制造声量,以声带销售;没有红利就少打广告,搞好产品,对眼下有耐心。
所以,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模型,能让我清楚认知到,目前在行业内细分领域中所做事情处在哪个阶段、生态位,到底是现值高,还是适合延迟满足。
2.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此概念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主要分析市场份额,熟悉的朋友可能知道,该模型按照“增长率”和“占有率”,把市场分为明星、现金牛、问题和瘦狗。
明星产品(高增长,高份额)
问题产品(高增长,低份额)
现金产品(低增长,高份额)
瘦狗产品(低增长,低份额)
“明星类”和“瘦狗类”最容易理解,前者属于导入期,红利遍地赚钱效率高,后者属于衰退赛道,像现在入局公众号,很明显增长难,份额少还拼内容力。
问题类符合成长期,产品市场率比较低,这时候既要坚持,还要闭着眼往前走,边改变,边坚持,因为市场处于上升时有调整的上升空间,依然可以翻身农奴把歌唱。
对于“现金牛”类市场,几乎没有太多增长,但是,如果产品占有率比较高,这时要秉承及时享乐态度,还是延迟满足呢?
我的看法是,现金牛更适合赚取利润,在整个市场走向衰退之前,榨干它最后一杯牛奶,把长远的设想放在下个赛道中。
总的来说,我主要用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看业务所在市场位置,用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审视赚钱效率。
任何事情出现,背后必定有原因,别看张一鸣为“延迟满足”呐喊,其实那几年正是他赚大钱的时候。
什么导致延迟打折
如果“延迟”只意味着痛苦,那“满足”就只存在于理论中无法落地,或者说,什么因素导致我们在延迟中容易放弃?
1. 想象力
在棉花糖实验中是否愿意等待取决于渴望程度,但是,当实验很快证明所有孩子都急切需要第二颗糖时,究竟什么在决定我们的自控力。
通过反复观察,米歇尔当年得出结论,秘密就在于注意力,孩子们捂住眼睛、玩捉迷藏、唱歌,都可以让他们对渴望进行转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博士后桑吉尔·亚瑟·李(Sangil Arthur Lee)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幻想打折的比喻。
如下:
假设你会捡到5块钱,你是想在上学时,还是二婚时?人们往往会随着年龄变得富有,相比于45岁,5块钱对10岁的你更有意义。
并且,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会让我们相信会有未来,这一切,至少部分归因是在“想象力层面”。
不论是公司老板、个人,当我们思考还没有发生的问题时,往往是抽象的,这和现实不同,现实具备情绪感受,需要考虑更具体。
所以,如果“想象力”和“现实”一旦不匹配,或者匹配度差太多,你的延迟满足,会极大概率被打折。
2. 价值观
哲学家威廉·麦克阿斯基尔(William MacAskill)在他的新书《我们欠未来什么》当中提到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延迟满足到多远的未来。
他举了一个例子。
假想一下,登山时你在小路上扔了一个玻璃瓶,碎了,如果没有及时清理,被大雪掩盖,下次登山的孩子可能会踩上,被玻璃严重割伤。
可是,你已经前行很远,你是否会返回进行清理?孩子割伤对你来说,重要吗?到底一周、一年、还是五年会割伤?
桑吉尔·亚瑟·李(Sangil Arthur Lee)认为,当我们站到远方,回望曾经时,单纯基于时间的打折率令我们难以置信。
我们应该同等重视未来人类和当代人类的福祉,不要对未来打折,至少要高于危险率。
也就是说,我们想象某件事情的具体程度,和价值观有关,你的价值观认为你应该更重视它,你就会对未来的目标感更期许,你也会做好当下每个细节。
换言之,如果随着时间发展,你的价值观不再愿意坚持某件事,那大概率就会慢慢放弃。
这些价值观中,包括对事情时间的投资、意义的衡量、金钱是否回本等多种维度。
好比:
很多大企业家,每年坚持做公益,不是因为它能带来金钱,而因为价值中流淌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在迫使前行。
由此,“想象力”决定对事情的渴望程度,“价值观”决定你是否愿意走的更远,这也是为什么说,价值观决定命运。
怎么保持延迟满足
所以落地到日常,真正的延迟满足,应该怎么样?我认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1. 大延迟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可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将军打仗,有大局观,从来不会把眼光瞄准着一城一池之上,看似一池很大,放在全局上却不值得一提。
首先,要把眼光抛向更远处,知道自己目标在哪里,然后结合目标一步一步指定计划。
好比健身:
在健康饮食的前提下,你知道“确定果”是减肥,定下大目标,几个月瘦多少斤,然后把目标拆分成每个短期,每天10组俯卧撑、3公里跑步,器械训练20个分钟,到时间就休息。
每天进行落实,训练有规律,到期限自然就能看到体重减轻。
所以,可行的延迟满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大延迟拆分到小满足,无数小满足推动前进,双相循环过程。
如果你只盯着大目标,一味强调我要“忍让、延迟”,热情度和士气就很受打击,道理虽然简单,真正理解并贯穿到思想中,就很难。
放在商业中也是一样,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城池积累非一朝一夕,假如所做业务已经过了成熟期,且还是瘦狗型产品,你也只能树目标,结硬寨,日拱一卒。
2. 小满足
《硬目标》的作者Mark Murphy致力于大脑工作方式研究。
根据他的说法,硬目标是一个已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成本投入到未来,把未来的好处投入到现在,但你并无法估算未来的成本。
这意味着,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推出到明天,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市场情况和自我内心阈值都在发生变化。
好比:
你在27岁设定的目标,很可能与30岁设定的目标大有不同;创业,你现在认为市场还有蓝海,不意味着两年后还存在。
最好的办法,在迭代中前进。
大家时间相同,只要大原则和价值观正确,落实到每天就是在拼执行力,甚至,你可能还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做更多,这是因为存在“熟能生巧”的部分。
其次,根据他的研究,团队工作中,日常满足不仅会影响行为和表现,还会调动更多能量,从而带动效率。
也就是说,如果目标没有实现,可能会导致沮丧、降低动力,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保证小目标的完成,以推动正循环。
怎么设定有效满足呢?Locke(1968)在《迈向任务动机理论》中认为,有三项原则。
清晰易懂
挑战可完成
承诺反馈
实现小目标时,清晰度很重要,任务太复杂会导致停滞不前,明确和具体的事项,能够防止执行时发生混乱。
目标讲究80%保守原则,加上20%挑战原则,这样不仅能够拓展能力边界,还有助于实现目标。每一项取得的成绩都可以帮助建立一种这样的状态。
承诺反馈很重要,我们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如果量变方向不对,那就没戏;预期中的满足没有迟迟出现,不能一味延迟,要停下来,以终为始倒推现在做的事是不是在正确方向上。
如果大厦要倒,该跑还是要跑,如果你坚信“延迟”方向正确,坚持下去保持韧性,一点点满足,反之容易成功。
总结一下:
延迟满足基于“确定性范围和全生命周期的收益”。
现金流折现模型算看“赚钱的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看“业务所在位置”,波士顿矩阵看“赚钱效率”。
综合审视,到底现值高,还是延迟满足高。
想象力决定对未来渴望程度,价值观决定延迟是否打折,能走多远。
将军打仗,是有大局观,大延迟重长远目标,小满足讲究迭代和正反馈。
延迟满足不是一种绝对理念,它是基于某些背景下的理性智慧;到底怎么选?最终是利益和价值观的博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