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北方朔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因为疫情的流行,最近一段时间,各种药物的需求都明显增加,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药物之一,就是辉瑞的paxlovid,理论售价两千多元,实际上已经炒到了十倍以上,自去年初以来,国内就不断有人鼓吹引进paxlovid,当下在某些媒体的宣传之中,这药更是成为神药,仿佛只要引进了paxlovid,新冠疫情就能被解决了。
但是实际上,它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它呢?今天笔者和大家讨论一下,建议本篇与笔者上一篇文章《技术手段能消灭新冠灾难吗?》一同食用。
paxlovid有两种成分,分别是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在奈玛特韦上面。奈玛特韦是一种3CLpro抑制剂,3CLpro是新冠关键的蛋白酶之一,新冠在复制过程之中,蛋白合成之后是一个整体,需要切割成为各个功能段,3CLpro的功能就是如此,如果干扰这个过程,就会明显降低新冠的复制效率。
因为人体之中的各个蛋白与3CLpro相似度普遍较低,所以这个药物的副作用也相对较轻。至于利托那韦,也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在治疗hiv感染之中,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不过在这个组合之中,它的作用是减慢奈玛特韦的代谢速度,提高有效时间。
各路自媒体对于paxlovid的吹捧,使用的最多的数据,是所谓的能降低89%的风险,这个数据本身是没有错的,paxlovid在fda的获批,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个实验。
不过,数据是数据,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之下获得的,是十分关键的信息,这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现代临床试验之中,很多药物的适宜症是高度细分的。而我们观察一下这个实验的情况,就会发现有些有意思的东西。
这个实验编号NCT04960202的实验,入组2246人,都是18岁以上的人群,同时基本上都带有一些高危因素,比如说肥胖、吸烟、高血压等等。同时,他们都没有接种疫苗,同时,66.3%的参与实验人员,在出现症状3天之内使用了药物或者是安慰剂。在研究之中,治疗组相对于安慰剂组住院与死亡率降低了89%。
辉瑞实验的入组人员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实验有几个前提,首先是入组人员都没有接种疫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自媒体在宣传的时候,总是会有意或者无意去忽视,认为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的数据,可以直接带入到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之中,这是不符合医学规律的,针对本身危险基数就比较高的人群,进行医学干预,数据往往是比较好看的。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大多数都在三天或者是五天之内使用了药物,这也是十分关键的地方。对于新冠这种非持久性感染来说,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十分关键的。实际上这种现象不止在新冠发生,包括流感,出血热都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如果用简单一点的说法去说,就是病毒感染早期过后,身体的种种症状,主要是病毒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的,而非病毒本身,此时抗病毒治疗的意义已经十分有限,就像是新冠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而早期治疗的话,可以降低病毒峰值,降低发展到重症的可能性。在临床试验之中,有相对充分的医学指导,可以保证大多数人在早期使用药物。
但是真实环境之中,许多患者早期的情况并不明显,并不能保证在早期使用药物,这会导致效果十分不理想,部分甚至是在较为严重的症状出现之后,再去找药物治疗,这种情况自然是十分遗憾了。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这个实验确实证明了paxlovid的有效性,但是这个有效性并非是普世的,而是针对特定情况下的。
这个问题并不是paxlovid一家的,这在整个现代医学都是比较常见的(比如说肿瘤),但是从来没有研究可以保证,超范围用药可以解决超范围的问题,而很遗憾的是,在新冠的现阶段流行之下,有大量的患者,都属于超范围的一部分,自然,实验出来的89%,也与他们没什么关系。而遗憾的是,自媒体,甚至是部分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总是发表出来一些断章取义的言论。
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之中的研究,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根据以色列研究人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基于以色列病例系统所收集的数据证明,针对40~64岁的高风险患者,paxlovid的治疗并没有看到任何说明它有益的地方;针对65岁以上的高风险患者倒是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不过也没有达到89%这么高。
但是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随后关于这篇文章的通信之中,有其他研究者认为,关于65岁以上患者的效果,有些数据上的偏差并没有完全处理,实际的效果并没有那么高的说服力。
上文提到的证明40-64岁患者治疗无效的以色列研究
这正像是笔者所说在,真实世界的情况不可能和研究之中一致。在之前所说的那个临床试验之中,入组人员的年龄中位数是46岁,这也就意味着实验之中,大多数人的年龄是在65岁以下的,实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这并不是在说谁在弄虚作假,真实世界和临床试验有差异是毫不奇怪的,但是如此夸张的差异,是不应该在宣传之中被忽视的。
再比如说,关于paxlovid停药之后复阳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完美的解释,辉瑞方面研究给出的数据认为这个事件的发生概率只有百分之一,属于极低概率的事件。
但是其他一些研究似乎都在说明,发生的概率远不止百分之一,至于原因是什么,学界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毕竟停药后病毒反弹这种现象,在病毒性肝炎和hiv感染的治疗之中倒是常见。但是对于新冠这种并非是长期感染的情况,还是第一次看到。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因为用药时间不足,需要继续用药(fda在批准的时候建议,用药不超过五天),还是产生了抗药性,需要更换其他药物,同样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遗憾的是,不管是辉瑞和其他研究者,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此外,虽然paxlovid的副作用确实小于核苷类似物,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比如说它会也会导致腹泻和味觉障碍,少部分还有一些更罕见的副作用,这并不是完全可以忽视的问题,但是很遗憾的是,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之中,这些似乎都被忽视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paxlovid确实是对抗新冠的一款有效的药物,但是对于它的价值,应该正确的理解。正像是之前这些研究说明的,在适合的高危人群之中,在早期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与重症率,这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不应该再追求些什么,说到底,有能用的药物总归是一件好事,世界上这么多疾病,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药到病除的神药几乎是不存在的,这点对于新冠也是适用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媒体与部分专家的嘴里,事情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在部分自媒体和专家的嘴里,似乎有了这个药物,新冠就完全不足为虑了,似乎在他们的嘴下面,只要用了paxlovid,就可以毫无妨碍的与新冠共存了,这显然是过于荒谬的言论。
paxlovid对于西方国家抗击疫情确实起到了帮助,但是显然有足够的数据说明,新冠的破坏力并没有因为一个药物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但是很显然,部分媒体与专家显然对此熟视无睹,笔者只能说,这绝非一个关于科学的判断。
其中的动机,更是耐人寻味。毕竟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去年还是当下吹paxlovid的人,和之前说新冠是小感冒,一直鼓吹放开的人是有很大一部分重合的。一个简单的道理,什么样的小感冒需要引进两千多一盒的神药来治疗?
paxlovid在国内的注册实验,注册地点是上海华山医院
而在paxlovid相关的买卖之中,很多人购买这个药物的时候,也并不考虑自己是否属于它的适宜症,甚至还有人打算用这个东西预防新冠,而非治疗新冠,要知道辉瑞在去年上半年的相关实验之中已经证明了,paxlovid并不能用来预防新冠,甚至因为这样的价格,这个药物成为了某种“炫富”用的工具。
辉瑞官方新闻,承认paxlovid用来预防新冠的研究失败
这和这款药物的适宜症显然是南辕北辙了,同时也让它的价格水涨船高,笔者很难确定,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paxlovid能否达到最需要这些药物的人群手上。如果按照这些适宜症去考虑,我国大多数适合这个药物的人群,可能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在现在的游戏之下,他们显然几乎不可能拿到这些药物。这种现象绝非是科学或是人道主义所向导的。
需要承认的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大前提之下,很多人会本能的去尝试一切可能性,paxlovid也是可能性之一,这是不应该被批评的。是求生本能的一部分但是科学工作者和媒体在这个时候,应该保持诚实。真实的向广大人民群众阐述这个药物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而不是把它吹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越是在困难面前,越应该坚持科学。
遗憾的是,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某种意识形态,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前面,并没有保持诚实;而同时,对于科技相关的产品,很多人本能的对于进口产品有着超乎理性的信任,这大概是中华民族数百年苦难史的产物。同时,少部分带有逆向民族主义要素的人,似乎总是拿这些科技产品,去拼命来证明西方国家的优越性,来证明自己皈依的正确性。
这样的故事,在瑞德西韦上面已经上演了一次了(在新冠疫情之初,沉思录就发文分析过瑞德希韦并非神药,当时国内吹捧的情况与现在很相似),如果考虑医药之外的领域,类似的事情几乎总是在发生。
但是技术是什么呢,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其规则,来帮助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它并不带有什么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这个现实其实不难认识到,但是在现今的世界体系之下,去实践这个现实,总是有些阻力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国内应该会获批一款或者是多款3clpro抑制剂,到时候的舆论,大概就是论证进口货强于国产了,如果笔者的预言实现了,笔者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而未来,会有更多药物批准用于新冠。
不过,笔者从不认为,天底下存在什么只靠一款就能让新冠无害的神药,一个药物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已经不错了。何况,有些关于新冠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药物,都解决不了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北方朔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