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2-20 21:55

王蒙:李商隐的回旋曲

三十年多前,王蒙曾在本刊连发两篇谈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文章,对这首众说纷纭的诗作,给出他的解说。如今他仍对这位别具一格的诗人兴趣多多,这次是着迷于《夜雨寄北》这首绝句展现出的时间的多重性和回旋往复的意境,由诗作而生发开去,遐思绵绵、逸兴遄飞。所谓“诗无达诂”,正是不同读者把自己的心境、体验与诗人交织的结果,这也是诗歌带给我们美妙感受所在。


本文原载于《读书》2023年2期新刊,授权虎嗅转载,更多文章,可订阅购买《读书》杂志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 (ID:dushu_magazine),作者:王蒙,头图来自:《问道楼观》


1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吗?日期还没有一定啊。只是今晚,客居外地,正赶上大巴山夜雨,使秋天的池水水位上涨呢。


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老家,和你共同剪理摆放在西窗台上的蜡烛,到那时,我会再回忆与叙述今天晚上的巴山夜雨,还有夜雨中我的孤独客居滋味吧。


这首诗的写法似乎非常特殊,是中国的经典“回旋曲”。第一是时间的回旋:“君问”,是现在时,“归期”,是尚未落实的未来时日期。“巴山夜雨”,是现在时;共剪蜡烛,回到故乡,是未来时,是巴山其地、夜雨其时的假想、想象、虚拟的未来时可能性。却话现在时间空间的夜雨,是未来时候,回忆现时,而现时,在未来时中,将变成、已变成过去时的情景。


什么叫未来?就是未来会变成或可能变成现在,而等未来变成了现在,现在也就变成了往事,变成了过去时了。


未来、现在、过去,互相变化着,这就是时间,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存在,这就是经历,这就是感受、设想、推演与回忆,这就是诗心诗意诗情苦涩,苦涩中期待着的是美的甘甜。


这就是时间的多重性。


电影《时空恋旅人》片段。

在电影中,具有时空旅行能力的Tim为实现“完美的人生”,一次次回到过去弥补曾经的“遗憾”,但在一次次的旅行中,Tim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唯一能做的便是接受时间的变化,努力过好每一天


此诗写于公元八五一年,距今一千一百七十二年矣。


而我国的一代作家读者大轰大嗡的是《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这本书出版于一九六七年,与《夜雨寄北》时隔一千一百一十六年,我为那些无知的小朋友羞愧。


他们说:“《百年孤独》作者的伟大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近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 —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这种从将来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作家,以至于有人会说,在每个作家再写(小说)的开头的时候,都先想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会想到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的那个时候。”(引号内文字摘自网络)


他们都没有读过、读懂、想通李义山的这首家喻户晓的短短小小的诗?对于中国的那么多文学精英来说,李义山的《夜雨寄北》,不只是“百年孤独”了,竟是一千多年的“千年孤独”。


我想掉眼泪。


其实不仅是李商隐的诗,同样的中华文学作品,时间多重性,例如也表现为《红楼梦》的开头的一僧一道与石头与后来的宝玉黛玉直到贾府崩盘。对于前三者僧道石来说,一切都是过去时,同时是一僧一道前二者营造的未来时。对于宝玉来说,一切尚未开始,是未来时。对于被女娲淘汰的石头来说,人间诸事,从未来到现在到过去,不过是转眼过去的一瞬。女娲不需要印欧语系结构语的动词时态的区分,对于这位中华女神,汉藏语系的词根语更高明方便。


《红楼梦》的时间十分惊人,内分女娲纪元、石头纪元、贾府纪元、大观园纪元、宝黛纪元、太虚幻境纪元、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纪元。众多纪元相异、相重合、相释放、相消解、叠加、连续。怎么那么多拿文学说事的朋友硬是没找到感觉,只知膜拜“百年”,却看不到李商隐的千年与曹雪芹的二百年呢!


1987年版《红楼梦》剧照


其次是角色视角的回旋,君问,是一方—客方,有的理解为所谓“君”是主人公的妻子,有的则考证写此诗时诗人的王氏妻子已死,那么不是抒情主人公的妻子,“君”应该是指主方的其他亲友。


我更愿意解释为是虚拟的一方一念一想。诗的头二字“君问”可以解读成“如果你问我”,才灵动活泼可爱。


头一句诗是君与我、客与主双方,第二句夜雨,是说的主人公单方思想情绪投入对象,再设想共剪蜡烛,是主方设想的另一组主客双方。第四句,则是主客双方共话巴山夜雨,是双方与单方主方的现有的、将有的对于曾有的经历与心情旧事的回想。


更受人注目的是诗语的回旋往复。绝句最忌讳字词的重复,而此诗竟然出现两处重复,一个是期,“归期”与“未有期”,怎么能这样拗口造句呢?其实有些同行那样对《百年孤独》五体投地,也有受到该书开头的拗口令句式的冲击的因素。哈哈,诗人要的正是归期与未有期的张力与悲哀,悬念与期待,落空与落实。下面更出现了“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此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当中,巴山夜雨占八个字,期占了二字,共十个字,重复部分多于全文的 34%。


对于真正的西洋音乐里的回旋曲乐式来说,“巴山夜雨”是回旋曲的“主部”A,“剪西窗烛”与“却话”,是回旋曲的“插部”B与 C。“归期”,是另一个主部 A',共剪与却话,是巴山夜雨的插部,同时具有了二主部 A'(归)的隐性表示即“A' ”功能。这是诗的回旋,比乐曲的回旋还要回旋。


《钢琴家》剧照


诗可以来回地咀嚼和体味。一个实而又实的夜间下雨,正在下着的湿漉漉的大雨,竟表现了一分为二的经验与可能性,是实与虚拟的二分,是现实与人设的可能回忆的二分,是人生现实性与可忆性耐忆性喜忆性的二分,还有回忆中的亲切感、难忘感,以及失落感、叹息感、将遗忘感的二分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五味杂陈。这种回旋就不仅是张力,而且是诗学想象力、想象跳跃力以及大不相同的诗人与诗艺的互通感了。


我要再强调一下,诗歌、文学使人生增加了耐忆性。耐忆性是对人生的短促性的一种弥补与平衡。还有个性、民族性、共性、人类性。李商隐此诗难道留下的不也有与普希金极其相通的共鸣与变奏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普诗人这样的诗句与李师祖的时间人设,是何等相似啊。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如果用普希金体来写呢,不妨是:


假如巴山大雨,


浇透客居的你,


请不要悲凉,


请不要心急。


大雨早晚都会歇息,


你,早晚也定会,


回到家乡去,


与你的亲朋好友,


与天堂里的爱妻团聚。


在西面的窗台上点燃蜡烛,


说起流浪巴山,


说起无情豪雨。


那怀念是不是也很亲切?


那回想是不是也很有趣?  


2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令,飘雨密密麻麻,赶路的行人心慌意乱。要不找个酒肆先喝它二两?酒家在哪里坐落着呢?牧童远远地一指,说是那边就是酒乡杏花村啊。


这首诗写节令,写天气,写众人、族群、群体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写风习,写得非常中国。


不写个人、不写超凡、不独出心裁、不炼练恋怜、不含蓄深潜、不巧思妙喻;没有独创修辞、语法变通、语言另类、奇想惊人,也不愁肠百煎、曲深堂奥。这首极上口的人民化大众化的二十八字绝句,可以说是“笔落无风雨,诗成忘鬼神”。


诗人忘了个人主义、个人风格、个性化、个体生命至上直到典型性格、奇文异数、发明创造、意象惊天。


或者说,此诗的特点是写民人百姓,一般大伙儿。


有趣的是,如果你渐渐接受了一种文学诗学的规范性规则性说法,你多半能立即找出一个反证。写群体?写一般人?哪里兴这样谈诗?一般地说,人们更强调的是诗歌的个性。但从《诗经》到杜牧的《清明》,都有许多作品,是让诗歌为共性做证。


为什么鲁迅说过“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被人做完”,这与唐诗题材的某种格局分类的确定性有关,与诗歌语言的规范性、查出处与难以杜撰性有关,也与相当崇尚表现生活与文化、风习的共性有关。告别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秋节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范式。


诗学说法悖论极多。例如,如果你强调推敲与苦吟,那么,“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歌》)与“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世说新语》)的说法,制造着的恰恰是相反的观念。显然,杜牧的《清明》也绝对不是苦吟较劲的成果。


杜牧此诗是以最普通的话说最通常的情况,下点小雨、刮点微风、喝点小酒,写首凡俗短诗。


行人走在路上,当然,不是走在刀山火海狂风暴雨险滩峻岭之中。


出来个“欲断魂”?春日阴雨,可能有点晦暗,有点冷落,有点泥泞,有点不便。关键还是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到了清明节,人们期待晴朗,期待温暖,期待亮堂堂,一句话,期待的是清楚、清晰、清爽、清纯,期待的是明亮、明洁、明朗、明快。这个节所以叫“清明”,绝非无端空话,大哉清明之日清明之盼之文之词,但这次雨纷纷中没等到,没感到清与明,能不断魂乎?


但笔者又想,清明之雨,令人断魂,也不妨做别样理解。好久没有下过纷纷春雨了,好久没有感受过恼人的春色了(“春色恼人眠不得”(王安石)),毕竟又是一个春天了,有感动,有感恩,有苦恼,有惶惑,断断魂,也是中青年直至老年的一种自恋、磨叽与享受吧。


清明祭祖,自周代以来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在这样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也会有断魂之思,断魂之情的吧。


也有人麻木冥顽,一辈子无魂可断,无魂可执,无善可陈,无灵慧可喜,无情可抒……一辈子不昏不黯,也不清不明,惜哉!


细雨淋淋,烧酒半斤,雨天使田地里的农业劳动暂停,使行路串门不便,使心情无所依托,还可能光照不好,影响学子读书……找个酒肆干两杯吧。这也是一种断魂的理由和表现,断魂的庸常状态。


断魂是一种失落,又是一种自由自在,断魂还是通向诗吟的准备,如果你正在忙于政务商务庶务家务医务,也许还顾不上断魂的精神奢侈。


您是外地旅客吗?哪儿有酒家?还需要问牧童?请看牧童,可不像你,放牧小童并没有雨中断魂或恋魂,他轻松地指给了断魂的旅客,而且是遥指,还很远呢,酒家离这里挺远,在杏花村。


杏花,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陆游的诗作《临安春雨初霁》。加上村字更好,农民聚居,质朴粗放,或带野性,自称“村居”,这与乡绅大户大地主大财主的卖弄高雅重农,都像是好品质。


而且专家说是,小杜诗里写的并非现在的山西汾酒与竹叶青两大名酒产地杏花村,而是安徽的一个古老小村落。也没有关系,我对于将诗歌当作历史地理文献考证兴趣有限,我耽于的是诗行诗句,“为人性善耽佳句,爱哪(儿)(儿)(儿)随便诌”(杜甫原句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没有去过安徽池州的杏花村,期待着机会造访;却多次去过山西汾阳的杏花村。我坚信文学的魅力、文学的缘分并不限于地理历史的确定。到了一个名叫杏花村的产酒而且是产名酒的地方,你能不回忆杜牧的《清明》吗?


我在汾阳的杏花村打油曰:


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


杏花竹叶清明梦,大块文章乐未休。


3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又一首凉州词。凉州,今甘肃凉州,河西走廊东端,是通向西部边塞的一个要道的起点。


葡萄美酒放在夜晚闪闪发光的玉质酒杯里,在马上演奏琵琶的乐舞中畅饮,与此同时听到了队伍出发去前线的战斗号令(或者是在琵琶伴奏、歌舞助兴中饮酒的时候,传来了队伍集合出发的号令),再痛饮几杯,喝醉了到战场上效命去吧,请别嘲笑,自古以来,征战边塞,又有几个人不是有去无回呢?


这是一首何等豪华的边塞诗,这里说的是精神的豪华,诗情诗语的豪华,文化与三观的豪华,生命与壮烈牺牲的豪华,而不是金钱财富的物质豪华。


葡萄美酒,四字千金!不是罗曼尼·康帝、梅洛、里鹏,而是被专家们认定为在《诗经》《史记》《汉书》,更是在唐诗中被记述描写过的中华葡萄酒。而饮这种酒用的是中华夜光杯:能在月光星光中使杯具与酒液同时发光的玉质特制酒杯。


在马上的乐器奏鸣与地上的歌舞中同干一杯,壮怀激烈,趁着酒兴醉意,出征前线,喋血沙场,精忠报国!


豪迈豪华,不无悲凉,“古来征战几人回”云云,似乎还有几分虚无。死生亦大矣(庄子),战争与牺牲当时并不可能绝对做到视之如归,那么在古代,在血腥的鬼门关上保卫朝廷与百姓的人们,刚刚喝上一口,未必能喝完喝高喝好酒的将帅士卒文武官员们,带着醉意与对于美酒和高端夜光杯的陶醉上前线,潇洒走一回,大气走一回,豪华走一回,也不失为潇洒男儿,报国忠良,听天由命,大大方方的明白人,豁达人,高尚人,而不是哭哭啼啼的小懦夫,今天说起来,也仍然是“好样儿的”!


唐代的边塞诗里并没有写下太多的保疆卫国口号,更多的是一种审美英雄主义,审美爱国主义。古代,中国尚没有如今的国家与领土意识,能激赏边塞生活之美,能体会哪怕是假想边塞生活之大美与豪华动人,已经可以算是英雄主义了吧。


阅读这首诗、吟唱这首诗、背诵这首诗,本身如饮美酒,如举玉杯,如闻马嘶,如响号角,你会有一种满足感、畅快感、雄武感、男儿感,应该说是幸福感。


人生几十年,有艰难、有窝囊、有勉强、有无奈,更有迷迷糊糊、索然无味……还不妨与一种凑凑合合、将将就就的人生相比,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生活,欲饮琵琶马上催的人生,更值得拼一回、活一回、杀一回、慷慨一回、淋漓尽致一回,你说是不是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 (ID:dushu_magazine),作者:王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