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2-28 11:11

“泰囧”奇迹能否复制?

3000万元成本的《泰囧》在24日平安夜轻松超越7亿元票房,在本周成为迄今华语电影最大“黑马”几乎已经没有悬念。

但随着《泰囧》的火爆,在互联网上,关于此片的舆论也开始从最初的一篇赞誉变得有些分裂,不少人表示这部片子拍得其实很一般,难当盛誉,难值票房。

说实在的,七亿票房在手,这时候就算网上变得骂翻天,也已经跟制片方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泰囧》大胜早成定局。但也正因为已大局底定,这时候再评论《泰囧》才更显得客观中立,毕竟那些职业“影托儿”,不管是褒是贬,该出手时早已出手。

我是《泰囧》公映头两天在影院看的这部电影,排了半小时的长队,最后只买到那一场次的最后两个座位,爆满、爆笑,我也笑了多次,但综合讲,我对此片的整体印象只能说一般,中规中矩的喜剧片,优点是“不装”。

《泰囧》的高票房不出所料,在国产大片拿大场面、大明星“忽悠”观众成风的年代,“不装”就是大优点,《泰囧》即便拿了档期票房冠军也不会令人惊讶。而大大出乎所有人所料的则是,这部电影不但拿了票房冠军,而且创了华语电影的票房奇迹。这太令人难以理解了,其背后必有超出电影本身的特别原因。

《泰囧》为什么会创造奇迹?我曾看到种种解释,影迷的回答最简单:因为这部电影没有故作高雅、高深,所以得人心;时评家诠释说这是文化的悲哀,因为泰囧迎合了价值溃散和压力沉重人们的低级趣味;社会学家说,《泰囧》迎合了公众的反智情绪,业内人士说因为《泰囧》运气好,档期无竞争对手;经济学家则说《泰囧》是得益于“口红效应”,经济低迷致使人们不得到捂紧口袋削减开支,奢饰品的购买则被电影尤其是减压效果明显的喜剧电影这类廉价消费所替代。

这些说法听起来都有道理,但仔细思索又感觉没什么说服力:比如,整个电影业都面对着同样的观众、同样的档期、同样的经济环境、同样的文化氛围,是不是说再推出一部差不多的“真诚”的喜剧,就也能复制《泰囧》的票房奇迹呢?

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我看来,《泰囧》确实不错,但它能够腾上九霄,创造奇迹,却是因为遇到了中国社交网络热潮这个“风云”,风云际会之下,《泰囧》一跃成龙,直奔10亿票房。

这其实一点也不玄妙,《泰囧》的火爆,很有些中国版《江南style》的意味,谁又能说《江南style》凭什么征服全球几十亿网民呢?《泰囧》是一部电影,但在现实中,它又不是一部电影,它撞上了神秘的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互联网传播的催动下,它成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一场都市狂欢。今天你看《泰囧》了吗,没看《泰囧》简直见面就不好意思打招呼。

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每年都会有莫名其妙的流行与爆红--只要凑对了网民的哪根神经。去年是《失恋33天》,今年的是《泰囧》,明年一定还会有另一部甚至两部,它们不是经典,以后也不会再去尝试看第二遍,但在当时,却使亿万人着了魔似的拼命参与。

当一种商品变成流行后,它的质量与内容就不再被首要关注。在没有互联网尤其是微博这种社交网络之前,电影这商品原本无缘变成流行,因为它有档期的时间限制,但微博火爆之后,传播速度呈几何级上涨,即便短短两周的档期也来得及形成流行,卷入亿万网民。

大家都知道,《泰囧》其实是一部续集,它的前一部叫《人在囧途》。当时票房不过几千万,但档期过后,在网络点播中,《人在囧途》却长期高居排行榜前列,积累下高昂人气,这使得《泰囧》还没上映就在网民中形成口碑与期待,而正式放映中又未令人失望,最终种种因素叠加之下,瞬间引爆。

反面的例子是《1942》,这部电影投入巨大,思想深沉,但只因为导演的表现给网民形成负面口碑,导致恶评一片,最终票房惨败。

很显然,社交网络的崛起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口碑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的市场逻辑与游戏规则正在变化之中。

最后,不要试图复制这种奇迹,现在已见多了刻意迎合观众的低劣喜剧,它们也恶搞,却遭遇惨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