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1-20 20:28

豆瓣需要“大循环”

豆瓣一直是令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豆瓣er真正用心去经营“社区”这个概念,并颇有心得。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互联网环境里,能沉下心来,执著的去探索、实践社区产品体系,可谓难能可贵。并且,更重要的是,豆瓣对社区的理解一直都在成长,对人的理解,对圈子的理解,对“东西”的理解,都在随着社区内在体系的成熟,以及外部环境的变换而发展,就像一个真正的社会。

在豆瓣的“社会”中,粗粒度来看,包含三个元素:

1、人的元素:人,包括成员和圈子。成员是豆瓣社区最核心的元素,他们有的个性鲜明,有的随波逐流,但都是自己释放自己的“标签”;而圈子则是成员的集合,他们基于兴趣或其它因素聚集在一起,并且长期沉淀、强化形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圈子。

2、物的元素:可以是实体的,如电影、音乐、书籍;也可以是虚拟的,如某个话题、某种倾向、某种兴趣、某个“东西”等。粗略来看,物是客观存在的,成员可以自由的对各种物表达各种态度、打上各种标签,这样社区里好的东西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3、关系元素:初期的关系更多的是人对物的关系,但随之人对物关系的共同性,以及在圈子内沉淀出来的更复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的关系,最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距离”的远近,这种距离可以是现实中物理距离的远近,可以是基于单一兴趣强度的大小,也可以是集合了兴趣、物理距离、活动喜好的综合距离的体现。基于距离,人们选择走在一起,或分道扬镳。

初期,豆瓣上线时最早的成员,是一个比较单纯一致的人群:喜欢书、喜欢新鲜事、年轻的老网虫。随着社区的自身的发展,以及豆瓣对社区“去中心化”的引导,豆瓣社区在人广度、圈子的粒度上越来越重现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像一个分布式的社会,这样机会、价值、能量才会更多迸发出来。与此同时,“物的元素”也在发展,比如“东西”的上线,让物(或兴趣)不仅仅是以前的书、电影、音乐,而是可以扩展到生活中所有的实体的、虚拟的元素,只要是被人们共同关注、对特定人群有所帮助的“东西”,都有可能在豆瓣社区“涌现”出来。

这看似很完善,但仔细想想,好像还是少了一些什么,少了商业化的“半边天”……

现在社区主色调体现的仅仅是成员、圈子之间在价值消费环节(比如电影推荐、书评)的生态循环,我们可以称之为“小循环”;而作为物的电影也好、书也好、其它更多的“东西”也好,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谈到这个环节,就不得不牵扯到商业化的问题。所有的物都有其“生产者”(制造商、发行商、编辑者、运营者),这些生产者也可以是豆瓣社区的成员,也可以形成不同粒度的圈子(暂时通常为商家),但他们和大众用户不同,他们更关注“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环节,他们对豆瓣的高质用户、流量,早已垂涎三尺,如果将这些商家成员,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物、关系元素,那无疑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在这个“大循环”内部,原有的“小循环”内部生态影响不大,但会增加原有成员、圈子在消费层面功能的加强,订电影票、高品质收费音乐只是开始,如何增强普通用户与商家的交互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另外,是否可以引入豆瓣原创内容(东西、物)机制,是否引入C2B模式,比如基于用户量化需求的书籍撰写、电影拍摄,是否引入作家写手的赞助模式,都是在“大循环”生态下可以思考的内容。

现实社会不会去刻意割裂商业化与非商业化元素,恰恰相反,只有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消费三个环节很好的循环起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社区才会更长久、更健康。一个庞大的社区好不好,是否可以长久,谁说了都不算,只有社区自己分布式的去发展,自己走出自己的路。社区产品的缔造者豆瓣更像是这个走路baby的“监护人”。有慢的基因,依然看最好豆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