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6-06 17:54

华尔街大佬们的那点儿事,读《大而不倒》


中文版序

《大而不倒》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本书揭密了金融危机幕后的重重阴谋,也提供了很多在最动荡无序、最让人绞尽脑汁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进行有效领导以渡过难关的案例。在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汲汲可危。

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国家之一,我想《大而不倒》一书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我想最大的教训也许就是:我们其实会犯错误。

《大而不倒》不仅讲述了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发生的故事,更讲述了华尔街和华盛顿精英们的故事,这些精英们自认为拥有巨大的权力和无穷的手段,可以决定这场游戏的胜负,但他们看不到抑或不愿意接受这场游戏的真正结果:最糟糕的时刻正在到来。

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家们的故事:他们敢冒一切风险,并已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冒任何风险。

这也是一个关于华尔街文化的故事,现在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华尔街上人们总说:“还可以去做另一桩交易,还可以去打另一张牌”。但是,在这场危机中,他们已经无牌可出了,这场金融危机真的是一场“想象力的失败”。

这本书也提出了诸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监管方式等重要问题,在中国这些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了。自由市场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运作良好时,它所产生的市场经济效应颇为壮观;运作失灵时,它产生的效果依然壮观,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当初我写《大而不倒》时,并未预料到此书出版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本书出版的第一个星期,亿万富翁、投资家、本书的角色之一沃伦•巴菲特给我发了一幅巨幅电报,上面用硕大的字体写着:“安德鲁,……,你这本书将比这封电报还要大!(意即这本书比这个巨幅电报还要惹人注意)沃伦。”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招待官约翰•麦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读这本书后,“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说:“因为我又到了当时的场景。”全世界许多政治家、首席执行官们现在都在读这本书,“大而不倒”也成了一个热门词汇。

我希望本书能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深层次地探究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生、发展的路径,了解金融危机中为挽救金融系统各方所做的不懈努力,为避免再次发生危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2010年8月20日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读点:译者序


文/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在美国经济刚刚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冲击下稍稍喘定之际,反思金融体系缺陷,完善金融监管的,号称是大萧条以来力度最大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全面展开。在繁复的美国金融改革方案中,针对大而不倒问题的监管调整,可以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针对大而不倒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不仅会深刻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格局和监管体系发展,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全球金融监管的走向。从中国金融市场的情况看,如何防范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大而不倒问题,同样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要想把握正在展开的针对大而不倒问题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及其影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大而不倒问题的起源,以及在金融危机时期这一问题是如何显著暴露、并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显著冲击的。即使重点是要分析中国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大而不倒问题,同样需要对美国的大而不倒问题形成演变的脉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组织翻译了这本《大而不倒》,希望它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样的作用。同时,在对待金融问题的研究上,从个人偏好来说,我更愿意研究真实的历史和来自第一线的金融市场波动,乐于从记录真实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中去分析问题、探究真相,因为这样得来的结论更为贴近真实的市场。在大而不倒问题上,这本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大量第一手的素材,把金融危机在美国上演的情景做了还原,可以提供给读者一份切近危机真实状况的观察资料。

从美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程看,可以说,华尔街是座从来不缺少观众的舞台。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上演着各种喜剧和悲剧,然而台前幕后却似乎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雾霭,让局外人产生距离感,看得热闹却不真切。当此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蔓延开来,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时,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引发金融海啸的震源:华尔街。

在这次危机中,众多的华尔街百年老店均遭重创,有的甚至毁于一旦,美联储和财政部等机构对局面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力,在金融海啸巨大的漩涡中无所适从。他们实际经历的困境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当局者的内心又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安德鲁 ·罗斯 ·索尔金先生通过本书为读者展现了美国金融市场从经历危机漩涡到挣扎自救的故事。

习惯于被仰视、被学习的华尔街,这一次成为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让那么多以风险管理为职业的金融家放弃了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与底线?是什么动力在推动这些金融家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运行、而把金融交易推向赌博的方向?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的监管者在如此大的金融危机即将爆发时依然视而不见,危机爆发后无力回天?华尔街发展历史上那些构筑这个金融中心基石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市场的敬畏感都到哪里去了?《大而不倒》一书可以说是从特定的视角记录了这个危机演进的过程,并对我们的这些疑惑提供一些思考的素材。

索尔金先生是《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其写作风格颇有特色,对事实的描述和对节奏的把握颇有功底,文字流畅,但是翻译起来却有不小的难度。本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并且由我和陈剑分工来担任全书的校订工作,陈剑博士作为主要的协调人,协助我做了大量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巴曙松、陈剑、张阿斌、李明达、韦勇凤、唐红、惠博、杜婧、彭茜、覃川桃、孙兴亮等共同参与了初稿的翻译。初译工作从 2010年 1月底开始,到 3月初完成初稿。为提高翻译质量,我们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多次交叉校对,几易其稿,希望能通过更为细致的工作来弥补自身水平的不足。当然,翻译中的不足和错误也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中国银监会蒋定之副主席专门为本书中文版作序,索尔金先生也专门为中文版的出版起草了序言,湛庐文化的编辑们为该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此一并致谢。

在一个信息总量不断增长、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网络不断扩张的时代,翻译工作似乎越来越变成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从个人体会看,之所以坚持每年选择一两本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著作进行翻译,一方面是督促自己跟踪阅读,也促使自己能有更多机会与研究生一起讨论、学习和沟通,另外这也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介绍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著作给中文读者,也可以更好地开拓视野,增进对全球金融市场动向的了解和把握,我想,这种及时动态的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把握,是正处于改革和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金融市场十分需要的,这也正是支持我们坚持做一些翻译的力量所在。

巴曙松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0年 8月
TOOBIG TOFAIL


读点:大而不倒

英文版前言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早上7点,公园大道公寓,杰米·戴蒙(JamieDimon)去厨房倒了杯咖啡,希望喝了能让自己好受些。他感到脑袋昏昏沉沉的,就像喝多了酒那样难受。不过他头痛的原因可不是醉酒,而是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事情。

戴蒙是美国第三大银行 摩根大通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昨晚他临时接到通知,与十几位华尔街首席执行官一起前往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参加紧急会议,研究救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方案。如果雷曼倒闭,整个市场将遭受巨大冲击。

昨晚,女儿男友的父母第一次到家里做客,妻子朱迪特地举办了一场欢迎晚宴。戴蒙散会后急忙赶回家,可最终还是迟到了两个多小时。希望能博得一点同情的戴蒙尴尬地说:“我可从未这样迟到过。但不是我故弄玄虚,现在的情况真的很危急。”尽管想尽力避免说漏,他还是透露了一些会议内容。戴蒙一边为自己调制马提尼酒,一边对开始警觉起来的客人们说:“你们明天就会在报纸上看到相关消息了。 ”

正如戴蒙所说,星期六各大报纸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他在晚宴上提及的突发事件。戴蒙斜倚着橱柜打开了《华尔街日报》,头版新闻的大标题赫然映入眼帘:“雷曼与时间赛跑:危机正在蔓延”。

戴蒙很清楚雷曼可能熬不过这个周末。本周早些时候摩根大通打算拆借资金给雷曼,不过仔细看了它的账簿后,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担心雷曼倒闭,戴蒙还决定要求雷曼提供额外的抵押品做担保。他明白,如果 24小时之内得不到救助,雷曼就一定会破产。

其实戴蒙关注的不仅仅是雷曼,他敏锐地意识到,华尔街另一巨头 美林公司( Merrill Lynch)也遇到了麻烦,于是他向员工们提出要求,要确保摩根大通也拥有美林公司的足值抵押品。与此同时,尽管公众还没有察觉出这些危机状况,危险正在向全球保险巨擘 美国国际集团( AIG)逼近。到目前为止,因为美国国际集团是自己公司的客户,所以摩根大通正抓紧时间筹集资金去救助它。戴蒙估计,若一周内筹不到足够资金,美国国际集团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由少数几个大人物(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组成的核心危机化解小组中,戴蒙的位置尤为重要。因为他是做金融实务的,通过“交易流”之类的先进工具掌握着最新、最全面的金融活动信息,从而能够洞察金融系统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可能成为极大隐患的问题。而那些门外汉却无知地认为,当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安全网(存款保险体系)能够发挥作用并力挽狂澜。

戴蒙开始思索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早上7点 30分,他走进书房,打电话召集 24位摩根大通高管举行电话会议。“你们即将经历美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周。我们要做好最坏的

打算,尽全力保护雷曼,这关乎我们的生死存亡。”戴蒙说。高管们都专心地听着,但没人明白戴蒙到底想说什么。和许多华尔街精英一样(这其中也包括雷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 ·富尔德,他是雷曼任期最长的首席执行官),这次,大多数与会的摩根大通高管都认为政府会出手救助,以避免雷曼破产。戴蒙却迅速断了他们的念想。

“那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华盛顿不可能也不应该出手救助一家投资银行!我希望你们大家都明白,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我可不是在开玩笑。 ”戴蒙一板一眼地说道。

戴蒙终于抛出了这个惊世骇俗的消息,这就是他苦苦思索而得出的最坏情形。“行动方案是:我们必须马上为雷曼申请破产做准备。”停顿了片刻后,他接着说,“还有美林 美国国际集团 摩根士丹利。 ”最后,停顿了更长时间以后,他又补充说:“可能高盛也会申请破产。 ”

听到这些,与会者全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事态的发展印证了戴蒙在电话会议中的预言,金融体系已处在崩溃边缘,情况十分危急。政府决定出手救市,这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仅仅18个月前,华尔街还在为自己进入盈利最丰厚的时代而庆祝,转眼之间,它就陷入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灾难之中。数万亿美元的财富瞬间蒸发,金融市场行情糟糕透顶。这场大灾难摧毁了资本主义奉为圭臬的法则,金融奇才所创造出的低风险高收益的新时代结束了,美国式金融工程是全球最佳黄金准则的观点亦不攻自破。

随着事态的发展,混乱的市场弥漫着恐惧,“看不见的手”根本无法控制局势。许多华尔街人士都从未经历过这种情形:各种谣言甚嚣尘上,政策变幻莫测。基于对形势的胡乱猜测,许多人被迫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甚至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决定。有些人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有些人跟着感觉走,运气还不错;还有一些人则后悔当初所做的决定。其实,要判断他们是否做出了正确选择,现在仍为时过早。

2007年,经济一片繁荣,泡沫也同时达到了顶峰,金融服务部门成了创造财富的机器,这台机器把小泡沫吹成了大气球,创造出美国 0%以上的利润。复杂的金融产品成了美国经济的强大驱动力,而这些金融产品(包括一系列新兴的证券化产品)相当复杂,甚至连很多首席执行官和董事自己都搞不明白。抵押贷款业在该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所提供的贷款是华尔街精心设计复杂创新产品的原材料,然后这些贷款被不断地打包并向全球市场发售。

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曾有过一段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繁荣时期。

危机前夕,基于创新机制所获得的利润,它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 2007年,华尔街金融界从业人士的总薪酬高达 200亿美元。其中,高盛支付的薪水总额为 530亿美元,人均 66.1万,高盛发放的薪水在危机之初位于五大券商之首。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 ·布兰克梵( Lloyd Blankfein)这一年的收入则高达 6800万美元。金融巨头们深信,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利润,更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金融模式。 2007年夏天,花旗集团总设计师桑迪 ·韦尔( Sandy Weill)说:“全世界都将朝着以自由企业和资本市场为特色的美国模式前进。对那些要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没有美国金融机构的存在是很遗憾的,因为它们将在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

大券商大谈特谈即将创造出的金融价值与令人眩晕的数字,但这一切却是以高杠杆率为赌注的,华尔街一些公司的债务与资本之比已高达 32 1。这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了,这些复杂模型的正确性会得到验证并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如果失败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 9 ·11”事件后美国经济的衰退都曾让华尔街遭受重创,此次创新模式的兴起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货币贬值。当时亚洲储蓄过剩,美国则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下简称“美联储”)前主席艾伦 ·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的主导下实施超低利率(2001年美国经济持续衰退,此举旨在刺激经济增长),最终世界各地都开始出现流动性过剩。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流动性过剩最典型的例子。在房地产泡沫的高峰期,银行非常热衷提供房贷。只要在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任何人都可以顺利地拿到住房贷款。无须提供任何证明,只要声称自己的薪水有六位数,想买房的人就可以轻松地从银行开出 5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证明,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到贷款。房价自然也是不断暴涨,人人都在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中变成了投机者,不断地倒卖房子,并拿着银行的房屋抵押贷款去买豪车和游艇。

那时,华尔街认为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极低,由于抵押贷款被不断地证券化和切割打包,蕴含其中的风险即使没有被彻底消除,也已经被大大地分散了。银行不再把这些贷款持有至到期,而是把它们分割并打包出售给了投资者。不管你如何看待银行家在房地产繁荣时期的行为,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些机构是在自酿苦果。事实上,这个苦果还真不小,因为他们自身也购买了大量以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资产。

正是这些金融机构之间极为密切的相互关联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大量拥有这些新型金融产品的后果是,不知不觉中,每家银行的发展都高度依赖其他银行的状况。如果有一家银行倒闭,那么其他银行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

其实,不管在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曾有人预言这些金融创新将会惨淡收场。在努里埃尔 ·鲁比尼( Nouriel Roubini)教授和罗伯特 ·希勒(Robert J. Schiller)教授成为灾难预言家之前,有人在 199年就做出了这样的预言,但没人愿意相信。

在接受了针对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研究任务后,总审计长查尔斯 ·鲍舍尔( Charles A. Bowsher)曾对国会委员会说:“美国这些大交易商的突然破产或退出交易将会引发市场流动性问题,也会对其他机构,包括参加联邦保险系统的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都构成威胁。那时就只能通过由纳税人买单或以纳税人的钱做担保的救市方式来干预市场了。 ”

2007年,危机已初露端倪,但很多人仍然认为,除了对于一些抵押贷款公司,次级贷款几乎没有什么风险。 2007年 3月,美联储主席本杰明 ·伯南克( Benjamin Bernanke)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目前看来,次级贷款对整体经济及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已得到了控制。 ”

然而,2007年 8月,市值 20 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市场开始崩溃,溃败之势迅速在全球市场蔓延。贝尔斯登旗下两只主要做次级贷款衍生品交易的对冲基金崩盘,投资者损失了 16亿美元。法国最大的上市银行 法国巴黎银行暂停了取款业务,理由是无法计算出账簿上与次级贷款相关债券的价值。这实际上是指,在任何一个合理的价位上,它们都找不买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证券非常复杂,几乎没人能搞明白如何在衰退市场中对其进行合理定价。

截止到本书写作时,专家们还在苦苦计算这些资产到底价值几许。没有价格,市场就会瘫痪;而没有资本,华尔街就无法运转。

美国五大投行中实力最弱而杠杆率最高的贝尔斯登第一个倒闭。但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现投资者全面恐慌的局面,也就是说,当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也没有人知道华尔街下一个倒闭的会是谁时,即便是实力最强的银行也可能会挺不过去,最终以倒闭收场。

戴蒙在电话会议中给出了一张令人震惊的金融机构倒闭清单,从这张清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极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完全不确定性使得这场危机成为华尔街银行家及银行监管者毕生难忘的经历。 2008年 8月,他们曾经历了一次“局势得到控制”的危机,金融机构及投资者都步履艰难。事实上,那些能够保持平和、预测情况会很快好转的人通常盈利最丰。这次信贷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都不一样,华尔街与华盛顿必须奋力迎战。

回过头看,这次危机之前所出现的泡沫和以往的泡沫一样,都是苏格兰作家查尔斯 ·麦凯( Charles Mackay)在他 1984年的经典著作中所称的“大众错觉与群体狂热”。银行并没有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而是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

本书并不关注艰深的理论,它记录的是从 2008年3月 17日开始的数月间真实的人和事。 3月 17日这一天,摩根大通同意收购贝尔斯登,美国政府官员也最终决定实施该国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政府干预。此次干预的范围覆盖了纽约、华盛顿甚至本土之外,人物是掌控着美国经济命脉的少数精英,场所则在这些精英的办公室、家里甚至他们的脑海中。

过去十年,我一直在为《纽约时报》报道华尔街,有幸通过这样的工作看到了美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通过本书的写作,我才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华尔街这些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所发生的巨变,同时也见证了它们恢弘的自我毁灭过程。

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难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留下了一个谜,只有解开它,我们才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本书正是为揭开谜底而做的一次努力。

《大而不倒》记录的是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一幕幕失败场景。这场失败震撼了世界,也让资本主义推崇备至的理念遭到了质疑。本书详尽地刻画了一群极富奉献精神但又常常令我们感到困惑的华尔街人士:他们有时极富个人牺牲精神,有时又会不惜一切保全自己。他们奋力迎战,力图让自身以及整个世界免于一场更大的灾难。值得庆幸的是,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形,书中人物最终都能舍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奋力与危机做斗争。没错,很多时候他们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正如你将在书中所看到的,每做出一项决定之前,他们之间总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和残酷的权力斗争,而这正是华尔街和华盛顿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

最后,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类劣根性的故事。人们很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根本不会倒下,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