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翔李翔 (ID:gh_b19aab226944),作者:叫我以实玛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商业还重要吗?
不过,我这个问题,其实是想从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和公众议程的角度来问。商业对于公众议程而言,还重要吗?
传播学经典的议题设置理论是这样写的:“将某个议题或者话题置于公众议程,在公众中建立这种显著性,使之成为公众关注、思考甚至可能采取行动的焦点,这是形成舆论的初始阶段……在思考观点的分布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话题位于舆论的中心。人们对许多事情持有观点,但是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话题只占少数……虽然许多议题都在竞争公众的注意,但是只有少数议题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关注。”
公众舆论和公众议程看不见摸不着,像是一种涌现,但是影响力巨大。我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舆论就像是天气,改变天气非常缓慢,不是立竿见影可见效果。
天气变化的一个表征是畅销书的变化。当《乔布斯传》和《马云内部讲话》这样的书摆在书店的显著位置,人人谈论到让你觉得俗不可耐时,其实表明很多人都关心商业,甚至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变得优秀且富有。当畅销书的榜单变成研究宏观运行和监管思路的《置身事内》《分析与思考》时,某种程度也表明大家觉得相比于个人奋斗,时代境遇可能更加重要。毕竟,没有某某的时代,只有时代的某某。
对于群体而言,信心的修复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信心在行动上的表现,既包括对未来投资的增加,也包括愿意表达自己哪怕不一定对的想法。
这篇文章并不想去谈论商业在公众舆论和公众议程中如何才能变得重要,但是我可以试着去回溯一下过去商业在中国的公众舆论议程中,是如何变成一个重要议题的。
二
商业成为重要议题,创始人被当成明星对待,各种公司名字开始不断被提及,一个起点应该是2001年前后。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从2002年一直到2011年,中国的GDP增速都保持在9%以上,最高一年达到14.2%。当然在2001年时,谁也没有办法准确预知到接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迎来黄金十年(否则不会在后来房价高涨时人人后悔没有早点买房子),但是当时对于前景的乐观应该是可以感知到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先后创刊。这两份报纸以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为主。前者对标的是《华尔街日报》,后者对标的是《金融时报》。以这两份市场化媒体的诞生为标志,公司和创始人开始得到了大量被报道的机会。不像以往在综合性媒体中,他们只是偶尔被提及,现在,他们真正成为了主角,关于他们的新闻占据了这些媒体的显著版面。
这是第一个元素,认为商业是社会的重要议题,并且把商业作为重要议题去观察和报道的有影响力媒体开始出现。舞台已经搭好,这个舞台是向好的宏观和时刻关心商业的媒体共同搭建的。
接下来,这个舞台需要有它的超级巨星。这是第二个元素。在此之前,中国其实已经有两代的企业家出现,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和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的第二代。当时像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都已经是炙手可热、备受尊敬的企业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包括潘石屹这样的地产企业家也开始受到关注。2001年也是潘石屹开始在北京CBD建SOHO的时候。
不过,2000年前后创立的三家公司之后会成为真正的商业巨星:1998年11月,腾讯在深圳成立;1999年9月,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2000年1月,百度在北京成立。部分因为这三家公司,中国后来也是全世界唯一在互联网平台和数据科技方面可以同美国媲美的国家。
从人格魅力和公众表现力上来讲,柳传志、王石、潘石屹都非常优秀,但是与之相比,马云简直称得上卓越。当时的世界首富盖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都对马云赞不绝口。
马云不仅是个天才级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他的性格也让他乐于去表达自己离经叛道的看法,以至于当时的媒体都称他是“外星人”。他似乎不懂得低调为何物,阿里巴巴火力全开,不断宣扬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对未来的看法。
后来有一段时间,大家盛赞阿里巴巴的公关能力。其实在我的理解中,阿里巴巴的公关能力强,不是阿里巴巴的公关可以为公司解决多少麻烦——这家公司的麻烦一点都不少,而是阿里巴巴的公关可以做到,让全中国人民都关心一家公司的产品、商业模式和创始人的所思所想。
这是个商业明星的时代,也是中国一路持续走高的时代: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而且,因为中国政府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也非常快地从全球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之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上全球领先,包括移动支付、包括外卖服务;201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真应了那句网络梗: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于是,第三个因素也出现了,那就是,超强的正反馈循环,让越来越多人去学习效仿这些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迈克尔·乔丹的横空出世,让更多的人开始被篮球比赛吸引,让NBA的商业收益扩大,也激励了很多小孩去打篮球。同样,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也吸引了很多人开始想要成为创业者,成为企业家。马云说,平凡人做非凡事。你我皆是平凡人,当然也皆可一试。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三
同时,由于商业是一个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无形中它其实也给了创业者们很多便利,只不过可能身在其中的人也并没有意识到。
它包括了创业和商业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明显能看到,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比他们的前辈明显要更加成熟和老练。相比之下,最早的创业者可能连“商业模式”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明白,更别提今天绝大多数公司都会挂在嘴边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它包括了对于创业者和企业家身份的社会认同。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你不需要再解释自己到底为什么那么想不开要开公司,甚至你还能赢得身边人的支持和赞许。
更重要的是,在商业重要的年代,很多新公司和创始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的关注和曝光,包括创始人本人、他们的产品和他们的模式。他们收获了跟公司体量和成绩并不相符的关注度。举个例子,一个新造车公司甚至在还没有造出车的时候就已经受人关注;即使当这家公司一年能卖出已经可以成为里程碑的10万辆新车时,它能影响到的用户数也和它的品牌影响力是极不对称的。这肯定不是产品好能解释得了的。
这种关注度有时候会让他们觉得厌倦/厌烦,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只不过是时代红利的最后体现。当商业作为重要公共议题的红利消失的时候,可能这些公司和公司的创始人们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和努力,才能够让自己的公司和自己的产品被人注意到。新公司新产品艰难地去寻求关注,这可能才是正常的商业的规律,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万人关注,只不过是上一阶段商业议题红利的延续。
否则,人类就没有必要发明出市场营销、公关和广告这些专业细分的分工领域。
四
公众舆论是一种涌现,很容易搭便车,也很容易形成所谓“合成谬误”。每个人都做出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所有这些选择加起来,就变成了对所有人都不好的结果。就好像没有人知道第一棵树是谁先砍的,我相信他肯定有很好的理由,只不过,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沙尘暴出现了。然后,如果沙尘暴严重到影响到了所有人,才会形成有效的行动压力,去改变植树造林、改变天气。
现在的问题是,你认为在公众舆论的议程中,商业还重要吗?或者,人们根本就无所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翔李翔 (ID:gh_b19aab226944),作者:叫我以实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