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字典序列”作者

  • 拳头的故事(六):拳头会成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电子游戏公司吗?
    拳头目前有很多新游公布,并且其中也包括可能有全新类型的游戏。这个是视频本身讨论的出发点。当然,结果没出来前都是见仁见智的。
    嗅友3QhKV: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啊,我寻思只有一款“模仿游戏”,就成最伟大的电子游戏公司了?那我觉得按这个逻辑,母厂腾讯不是早就最伟大了。
  • 拳头的故事(二):“免费”能帮助拳头公司击倒游戏行业的巨人吗?
    不好说,深入研究拳头之后,我很看好他们在其他领域复制成功经验。他们有自己一套先进的打法。当然,成功也不一定意味着像英雄联盟那样一枝独秀。
    铁血的奥尔芬斯:并不能,看看拳头做的FPS,再看看今天V社的艾莉克丝
  • 拳头的故事(一):两个门外汉如何打造当今最成功的电子游戏公司
    我说的是最成功……好不好玩就见仁见智了。你可以有自己观点。
    柠檬夜紫TLzPN:LOL都成最好的游戏了,真的魔幻~
  • 中国第二代互联网产品经理崛起:从“才子”到“工匠”
    你说得对。我觉得目前的趋势是掌握方向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创始人这个层面,产品经理主要是执行。
    嗅友gGDNE:个人愚见:对于一个全新的产品,甚至于创造了全新品类的产品而言,你是很难通过现有数据来做决策这个产品要不要做,要怎么做的。文中的张小龙,是可以决定我要做什么产品、我要怎么做的,拥有公司发展方向决策权力和能力的产品经理,对他们而言,直觉、感性的东西显然更重要,因为颠覆性的产品,很少是用数据分析来的。而文中的“工匠型”产品经理,多数在公司是执行层面的角色,他们决定的是产品的具体落地的细节。说白了,前者是负责生出小孩,后者负责照顾小孩好让他健康成长。
  • 中国第二代互联网产品经理崛起:从“才子”到“工匠”
    你说的对,其实我也是同样观点。只是具体到细节里,宏观的趋势也是许多不同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时代趋势做出了相似的回应,以此激起了一种共振。文中的产品经理只是一个符号,他可能是任何一个人。
    hgqcomba:原评论已删除
  • 短视频风口上的猪是怎么摔下来的?
    文章是我写的,图是虎嗅编辑配的,惭愧!
    嗅友OJYFz:原评论已删除
  • 大V们的焦虑:涨不起的粉和消失的红利
    非常感谢支持……
    是山不是三:良心好文…给作者赞…辛苦辛苦
  • 九评“王者荣耀”,是电子游戏“主流化”的信号
    我有考虑steam玩家的数量,但那是累计注册数,不代表真实的玩家数量,我自己都注册过至少3次。何况主机玩家也多有购入多种机型的情况,无法精确计算,只做一个估计。任天堂的出货量我遗漏了没有计算,感谢指正。
    jakerxing:ps4 累计5000万,Xbox 3000万,加上PC端,不超过1.5亿......这是怎么算的.即使不算任天堂主机过亿的装机量. 就 单算PC端游戏玩家也不会少于1.5亿啊?就连steam 的玩家数量都超过两亿...一点都不了解游戏行业,就能写出这么一大堆东西,你的论点是靠什么支撑的...一通胡编乱造...实在看不过去.
  • “知识付费”里的“知识”,和“共享经济”里的“共享”一样多
    月薪3万和月薪3千的互联网运营,区别在哪?做好这十件事,你就是下一个运营总监!之类的东西吧。最后收尾再推荐一个付费专栏,100块买下来每天听一听,美滋滋~总之,大家想要的不是学习,而是捷径。
    和风煦润:老师,那您觉得要怎么说才能消除那位年轻人的焦虑?
  • 关于短视频创业,吴晓波说了3点,错了3点
    知识和其他商品一样,如果要长期卖,要赚钱,肯定要追求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产量。所以,从商业上,我不判断这种生产方式和质量。只是如果作为消费者的话,我不觉得是很值得购买的东西。
    yangyangwuyu:我和很多人一样,读了吴晓波那几本耳熟能详的书,觉得他写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商业简史或MBA案例是很有吸引力的,可以作为了解改革开放后商业江湖的参考书之一。后来看到吴老师在微信开了自媒体吴晓波频道,每天发一段语音,一年180元,我觉得形式比较新颖,所以付费做了听众。听了大约一个多月以后,就不怎么听了,原因很简单,没什么营养。吴老师是媒体专业出身的,写报道、编书什么的还行,但是做一名专业的财经评论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是需要大量、正规经济学训练,然而为了保持时效性(每天一篇),大多数时候频道发布的内容都很仓促浅薄,如本文里面这种错误非常多。总体来看,我认为作为一家之言姑且还有一点价值,但作为知识付费的项目,还不值这个价。我认为吴晓波频道还没有找到知识付费的打开方式。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 直播用户活跃度下降?靠PGC恐怕也救不了
    推荐机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区别,直播平台没做好这块。内容多到一定程度,没有合理的推荐机制就没意义了。
  • 天黑请闭眼:令人不安的世界,与年轻一代的游戏、社交和虚拟现实
    是的,网络让人对社交的期待阈值变得很高,如果没有意思马上就到网络上去寻找更有意思的东西。
    季李可:为什么会玩桌游,上次玩桌游就是因为公司部门团建,4点多就结束到达饭店,都还未可以吃饭,总不能每个人都低下头玩自己的手机,于是为了避免尴尬,就玩起了谁是卧底。场景就是“避免尴尬”。
  • 中国最厉害的两个特稿作家都去给韩寒打工,是因为写作人的惺惺相惜么?
    李海鹏表示你说的另一个是谁?
  • 看着错误的推送,“新媒体人”只能等待太阳下一次升起
    很多事情是等不了的,比如奥斯卡这个事情,等你到下班,你肯定已经知道名单了(不管你是不是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知道的),是不可能打开的。当然第二落点可以做,不过不是名单这种做法。既然决定要做名单,就要抢落点。
    dayueyue:想跟各位请教一个问题,抢时间发布公众号的文章真的能换来更多的流量吗? 比如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也订阅了一些同质的公众号,但是我不会时时刻刻抱着手机刷更新,基本每天下班后点开看看有什么新文章。然后如果是白天发布的消息,根据订阅号的显示规则,先看到的反而是靠后发布推送的号。然后看完一两篇后面一看标题内容类似的我反而不会去点开看了。所以抢这个几秒几分钟的时间,真的很有必要吗?毕竟不是新闻性质的媒体平台啊。
  • Twitch 要通过主播卖游戏了,对中国单机游戏销售或有全新的启发
    无语,早就在卖了,只是没那么直接的产品功能支持……这些自媒体、直播领域,国外属于比较落伍的。
  • 亚马逊和臭鳜鱼:实体经济正在成为新的信息产业
    回到70年代,大概也可以说:哇,怎么有人把过去已经充分解释过的商业行为又改头换面,成了“定位”理论?同样一个案例,商学院、经济学家、企业家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各不相同。商业实践本来就是有多义性,不存在一种理论解释所有现象,也不存在某些现象只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如果关注在彼此的差异上,你会发现“信息前置”和“定位”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比如说,信息前置和定位理论都可以解释“臭鳜鱼”,但后者解释不了Amazon Books在传统书店界面上的革新(当然,肯定也有定位理论能解释,信息前置解释不了的现象)

    定位理论的发明背景是广告业和大众媒体的大发展,那个时代相比更早的商业时代,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所以当然作为应对的定位理论也带有很多信息前置的色彩,其实也是很正常的。
    马克罗夫:又把定位理论拿出来回锅成了“信息前置” 作者你可以去看看一些经典的营销理论书籍再来讲
  • 亚马逊和臭鳜鱼:实体经济正在成为新的信息产业
    当然这不是说,经典的理论就会失效了,对于商业来说,理解的角度永远是很多的,经典理论在它的时代也不是处处适用,在新的时代也不会完全无效,我只想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角度。
    moper:原评论已删除
  • 亚马逊和臭鳜鱼:实体经济正在成为新的信息产业
    SOD蜜确实不知道是什么。在信息稀缺、产品稀缺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要把信息提得那么前,因为没人和你抢注意力。品牌确实不等于信息前置,看的角度不一样。商业实践的解释角度是很多的,很多时候能从信息的角度看,也能从营销的角度看,也能从产品的角度看,不存在唯一解的。我的观点是:一方面信息爆炸,一方面企业对外界的信息接触面积变得很大,所以商业越来越多的能从信息角度分析和看待。
    moper:原评论已删除
  • 百度收购90后创业公司渡鸦科技,这也是陆奇上任以来的第一笔收购
    用过渡鸦的FLOW,很有特色的产品,不过实验性和概念性比较强,没有太多实用性。不过理念确实很超前。
  • 分答对标的不是知乎也不是微博,而是电竞主播们的肉松饼
    你的看法从另一个角度,也很有道理。知乎还是让很多有知识的人真正冒出来了,包括虎嗅。
    俊世太保: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在分答平台上看到,医院著名医生、企业高层、健身教练及营养师等各个行业的精英们虽然占据了大部分,每天也有很多网友来向他们提问专业性问题。但是这个平台最终迅速发酵,主要还是因为明星、网红、大V们全来了。这种对于网红、明星的隐私窥探以及八卦聊天内容,最终成功吸引了众多普通屌丝的眼球。 确实这段时间的“分答”非常火,知识分享的概念也不断被提及,这在王思聪通过回答25个问题,总收入达到133720元后达到了最高潮。但我们真的要认真思索的一下,这真的是知识分享吗?你胸围多大?有没有男朋友?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大家想想,分答上有些问答是不是和直播秀场屌丝问主播的这些问题很像。 说白了,分答和知识分享完全没有半毛钱,其更多只是像窥探名人隐私的一个平台而已。这和当下的视频直播上各种女主播大受屌丝追捧,其实本质上也没有任何区别。白富美们是屌丝日常生活中完全接触不到的那群人,但在直播秀上,你只要花个几百元就马上能获得你想要知道的答案。 为什么隐私窥探会成为一门生意? 其实窥视与被窥视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方面许多人的内心深处有展示自我的“心瘾”,另一方面许多人又渴望窥视他人的生活甚至隐私。就像大街上飘然而过的靓丽女孩,路人在窥视中享受她带来的美感,前提是女孩在公共场合的公开展示,提供了供他人窥视的条件。 社会学家霍尔曾认为,“窥视文化是我们对人类被去人性化问题的疯狂回答”,在窥视文化里,“我们展示自己,供人观赏评论,正是企图用自己的语言重申个体性。我们想秀出的并非自己有多特别、多优秀,而是我们有多普通平凡、多值得拥有日常生活的人际互动”。越是强烈的展示欲,越可能隐含着强烈的不自信。 而如果说被窥视欲是对自我的直接展示,那么,窥视别人则是对自我的间接展示。我们窥视他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窥自我的行为与心理体验。换言之,我们在窥视中努力了解别人,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与别人的同与不同,在视觉体验中不自觉地代入了自己的身份,并悄然作出评判,虽然很多时候并未说出口。 现实往往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均不甘于平凡,所以非常渴望能有一个通道,得体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体现出自己不一样的一面。另一方面,许多人对窥视他人隐私充满渴望,本质上就是想了解他人到底与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特征发展到明星身上,其实就已经具备商业特征。 这就是分答能够存在的客观条件。精英有分享的需求,普通大众有围观的需求,这本质上和知识分享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并不是很看好分答的前景未来,依靠窥视隐私而形成的一个生态,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生态。从一开始这个平台就只是建立在他人的好奇心之上,仅此而已。而如果非要我评价这款产品的前景,我只能作出一个断定:如果微博出一个娱乐版的,我想绝对会比分答成功100倍。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