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题图:冯小刚 1997 年电影作品《甲方乙方》,男主人公姚远 (葛优扮演) 将自己新装修的婚房钥匙交给在医院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2013 年 6 月,电影《小时代》上映,首周票房 2.73 亿。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微博、影评圈、豆瓣、时光网上的恶评如潮。时光网评分仅为 3.3/10 分,豆瓣评分只有 5/10 分。作家王蒙在谈及《小时代》时表示,他感到大众文艺产业化正在培养白痴:“如果你要想要舒舒服服的看电影,一定得下功夫降低自己的智商。”影评人周黎明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部充分展示中国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影片,一部‘超级烂超级赚钱’的影片。”
之后《小时代》又连拍两部,直至 2014 年 8 月,《小时代》系列票房破 13 亿,创造了中国系列电影票房新记录。
有媒体报道,粉丝说郭敬明是新生物质一代的代言人。也有人说,《小时代》是向消费主义致敬的内容贫乏之作,在一个苦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和常常表现粗鲁的暴发户阶层明显出现的国家,这部电影触动了有关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敏感神经。
有关《小时代》的争论尚未完结,2014 年 1 月 31 日,号称“五天就拍好”的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首日票房突破 9200 万,三天之内,《爸爸去哪儿》全国票房已经约 1.7 亿,最终收获 7 亿票房。2015 年 1 月 31 日,1月30日,拍摄时间只有六天的同类型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上映,上映 8 天票房 3.5 亿。
导演冯小刚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电影的自杀”: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华谊兄弟最不应该!即使是我服务的公司,他们做得不对、不妥的,我也得说。
虎嗅编辑陈昌业的文章《息怒,冯小刚导演!》指出,“奇葩”电影作品出现的原因与中国电影美学多次被“中断”与“颠覆”的历史背景有关。他指出:“最近一次 80 年代末的类型片创作浪潮被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一次历史进程意外中断,导致了 90 年代的中国电影低点,而新世纪初的产业化突变,又几乎颠覆了早前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美学浪潮,新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电影几乎是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新世纪初第一个十年国产大片再烂也能有大卖的奇怪现象——影像美学的经验缺失和对高感官刺激影像的渴望托起了国产大片的‘黄金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积累的物质基础从一个方面垫底了这个时代的娱乐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娱乐时代的产生。整个社会开始娱乐化,大家已经开始不愿意看文字,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人们的思考开始变得肤浅,科技让环境的变化更快,并改变了媒介延伸的方式。正如《娱乐至死》一书所说:“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大家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虽然这种观点有一些过于极端,但确有一定道理。客观的说,当下社会对感官刺激和物质消费的热衷和追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革命年代的舆论焦点是战斗英雄,建设年代的舆论焦点是劳动模范,拜金时代的舆论焦点是土豪和富二代。君不见人人爱讲的口头禅,从“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到“有钱,任性。”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拜金时代来了。
如今微博上最火的是被称为“国民老公”的王思聪,是各种“炫富”。当一个大众传播的名人出现时,很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 (zeitgeist)——说个题外话,在笔者上学的年代,“拼爹”曾经像“告老师”一样,被认为是怂蛋的表现。当然,娱乐媒体绑架大众眼球的做法也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假如我们不同意周黎明所说的“中国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那么问题来了,除了钱我们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