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6-21 17:39
《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

序言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上私募股权(PE)投资的火爆程度,经常被夸张地形容为“全民PE时代”,据说金融界人士见面,几句寒暄之后,不谈谈PE就OUT了;又据说在北京金融街或者国贸附近的餐厅里,服务员因为听得太多、耳熟能详的缘故,也都大致知道GP(普通合伙人)、LP(有限合伙人)、PB(私人银行)、PE等概念。

在这些场合,我常常在想,不断涌人私募市场的人们,他们最为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呢?我想,找到这个行业里的标志性公司,从这个行业的起步,到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一直到现在还在这个行业呼风唤雨,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公司,分析这个公司的成长轨迹与经历的风风雨雨,对于直接或者间接参与PE事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很好的读本。

于是,系统介绍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黑石集团的《资本之王》,就成为我们的首选。

黑石在中国金融界被广泛知悉,缘于其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之前,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一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斥资30亿美元,购人黑石集团约10%的股份。十分凑巧的是,在其挂牌上市之后不长的时间内,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黑石股价也不断下跌,至少从短期来看,把包括中投在内的投资者套牢其中。换言之,无论是运气好、还是精明的时点计算,黑石创始人和原来的股东们成功实现了高位套现。这已经足够成为一个让中国和美国的财经媒体反复挖掘、分析并反思的投资案例了。

在黑石上市之前,私募股权实际上一直是以一种十分谨慎低调、在外界看来甚至还有些神秘的风格进行运营的。因此,黑石在2007年的上市引起了当时金融界的广泛争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出的批评文章直接命名为《拯救施瓦茨曼》。美国《财富》杂志刊登的文章以黑石会议室为背景,分析说,“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象征性的任务”,文章赞誉黑石的施瓦茨曼为“华尔街的新国王”,他会与华尔街曾经风云一时的摩根等人一起载人史册。

检索各种关于黑石的介绍资料,可以看到,虽然内容和角度有所不同,但是都会中规中矩地介绍说,黑石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和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的机构,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也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同时,作为花边,通常也都会介绍黑石公司名字的来历:黑石集团于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on)和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共同创建。黑石这个名字是施瓦茨曼想出来的,sehwarz在德文中的意思是“黑”,peter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石”。

不过,对于黑石的了解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此,那么,就确实没有充分借鉴这个行业的先行者更为深刻的成长经验和体会。黑石的许多探索和做法,已经有不少在全球业界被广泛采用和借鉴。

例如,黑石一直强调,在恶意收购十分流行的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上,黑石坚持了一个当时看起来反潮流的规则一友好收购。彼得森说:“我们兜售一种理念,你们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会跟你们在一起,这在那时候很另类,但非常管用。”这个规则一直保持到现在,并成为不少私募股权公司积极学习和改进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甚至成为“私募股权”中“私”字的一个自然内涵,那就是:双方应当通过私下的充分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又比如,黑石强调自己喜欢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喜欢与行业的主导型企业如世界500强合作,在时点的选择上也有许多引人称道的案例。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案例是,黑石2004,年从德国一家投资机构手中买下了塞拉尼斯化学公司(Celanese),然后在华尔街当时互联网新经济低迷、投资者转向传统行业的市场气氛下,将其推向资本市场,使得黑石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获得了30亿美元现金收益和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股份。

本书系统地记录了黑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介绍了这些案例背后千丝万缕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黑石乃至整个私募股权行业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轨迹。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广义的私募股权已经发展到包含从企业种子期到Pre.IPO各阶段的权益投资;狭义的私募股权主要指针对处于创业投资后期、规模及现金流已比较稳定的企业的投资。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成长轨迹中找到蛛丝马迹。
与其他许多全景式描述私募股权行业发展历史的书籍不同的是,本书以黑石集团为切人点,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而把握整个私募股权行业的前世今生,成为检视私募股权行业功过是非的特定载体。

尽管作者戴维·凯里和约翰·莫里斯更倾向于以积极与发展的态度看待私募股权行业,但私募股权与生俱来的创造者与掠夺者双重面孔的争论还是在黑石成长的轨迹中若隐若现,而黑石集团与竞争对手的起落沉浮则为这种争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黑石的投资故事外,私募巨头KKR对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传奇杠杆收购大战、德崇证券梦幻般的垃圾债券艺术以及当代私募股权公司向被投资企业空投高管的手法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也都在本书中有着很独到的描述。

由史蒂夫·施瓦茨曼及彼得·彼得森创建于1985年的黑石集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市值达数百亿美元、业务丰富多元的上市私募股权公司,既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新一轮并购浪潮和金融市场创新带来的全新金融服务业产物,也是创始人独树一帜、险中求胜的理念带来的丰厚果实。与《门口的野蛮人》中描述的掠夺者形象不同,黑石在大部分时间都尝试坚持诚信的投资哲学,致力于与被投资者建立长期的利益关系,同时以谦卑的姿态开创重组咨询等反市场周期业务,这为黑石优异的长期业绩及面对危机时的稳定表现奠定了基础。由黑石的发展历程及史蒂夫·施瓦茨曼、彼得·彼得森的沙场征战所勾勒出的私募股权行业演变轨迹,可以为投资界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如果与中国当前的私募投资发展相对照,本书中的不少案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可以简要提炼几点。

一是交易结构的安排灵活和多样化。黑石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吉布森贺卡公司及运输之星公司时就采用了资产、债务、股权重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现金流偿付、提高现金流、股息资本重组的同步实施为黑石带来了巨额回报。目前中国私募投资的主要手段仍为传统的股权投资,同质化严重,在交易结构的安排方面还需要做出重大改进。

二是退出渠道多元化。退出渠道始终是影响私募股权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总体来看,IPO依然是目前中国私募股权公司的主要退出方式,也是收益率最高的退出方式,中国创业板的推出更加强化了该方式的吸引力。与并购占国际私募股权公司退出方式一半以上的比例相比,中国2007—2009年的退出案例中,并购方式在全部退出案例中的比例不到20%,拥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三是私募股权基金应当聚焦于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价值创造。从长期来看,持续地获得高额回报需要依靠专业团队来仔细甄别优秀项目,并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健康成长,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突击Pre-IPO项目实际上与这些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也是难以持续的。通常,企业价值的根本提升能为私募股权公司带来最为理想的回报,同时也为整体经济做出贡献。

四是提高专业化程度、完善产业布局。随着市场的发展,私募投资的专业化程度必须相应提升,未来企业质量的内涵将更为丰富,在市场竞争力量的推动下,将促使产业链重心逐步从后端向前端转移。

总之,黑石这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既广受关注也饱受争议的私募股权公司,同时也被视为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象征公司之一,可以成为当前中国私募股权公司和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这种类型公司的成长史及其对于一个行业发展的正反面参考价值,正是吸引我和几位学生一起来翻译这本书,并积极将其推介给中国私募股权界的重要推动力。
巴曙松
2011年11月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瞩目的新焦点

中文版序
就像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剧本,2010年,私募行业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故事。行业目前现状已有所改善,但前景不够明朗。

时隔一年,并购业务依旧顽强地发展着。在我们刚刚完成《资本之王》的出版时,并购生意兵败如山倒,并且许多业内在05~07年发起的大手笔生意都是江河直下。但也就是从那之后,市场开始强力反弹,超低的贷款利率以及复苏的经济及时扭转了并购界的颓势。在十年大额交易的中期报告中,绝大部分交易都是处于净盈利状态。新的收购生意开始酝酿。黑石集团的股价也从2009年2月的3.55美元反弹到2011年初的20美元。

这一年间,我们跟踪黑石和杠杆收购的几个主题也愈发明朗。而且,业内的精英集团也不断多元化私募投资行业,同时业内企业公开上市的步伐也在加速。此次的经济危机改变,甚至重塑了行业的发展模型。

这本书讲述了黑石集团以及整个私募行业近几十年来发展壮大的故事。这两个主题对中国的读者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自从2007年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购买黑石集团10%的股权以来,黑石集团就与中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除了投资黑石集团(管理多家投资基金的母公司)外,中投公司还大量投资于黑石集团管理的投资基金,因此,中国人民可以间接地享有黑石集团及其投资的成功收益。

除了黑石集团之外,私募股权在过去的30年内不断收购、重组企业,为企业提供资本,成了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最近几年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力更大。正如本书最后一章中所解释的,私募行业可以看作一个替代资本市场,为需要资本或者想要出售资产的企业提供类似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的功能。

私募股权还可以看作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时,比如价值被市场低估或者需要进行重大变革时,公司所有权的临时表现形式。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的子公司自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私募股权通过履行这些功能,同时巧妙地利用市场,在贷款利率较低时借款,在公司价值低估时收购,为其投资者和创始人比如黑石集团的合伙人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取得了神话般的利润。事实上,施瓦茨曼的财富在2007年他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奢华的生日宴会后变得众所周知,当时正是市场的顶峰。这次生日宴会也正是本书的起点。

虽然到目前为止私募股权对中国经济的作用还微乎其微,但是,随着中国的货币不断流入私募管理的基金,中国的读者将会渴望获知黑石集团及其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在几十年来是如何获取超常利润的——其收益率高于西方股票市场几个百分点,以及为什么其他公司轰然倒闭,给其投资者带来损失。即使黑石集团也曾经出现失误,我们在书中做了详细的编年记录。从许多方面来看,它的错误投资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如今,亚洲市场正作为私募股权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快速崛起。私募股权基金过去的投资者主要是美国养老基金、大学捐赠以及金融机构。但是,随着财富在世界另一端的中东和亚洲不断累积,黑石等私募公司的投资资本越来越多地来自这些地区,正如中投公司的投资。

而且,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大型私募股权公司把目光投向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不仅仅是为了投资资本,更重要的是寻找投资机会。如果美国和欧洲经济如多数观察家所预测的那样维持长期低增长,那么这将成为最重要的原因。

黑石集团登陆亚洲市场较晚,但是2007年以来在中国进行了多笔交易。它投资了中国蓝星集团,一家化学公司,并且同意帮助中国蓝星收购国外其他企业。它还投资了中国的一家商场,2009年它还与浦东政府达成了创建一家人民币投资基金的协议,将其资本投资于中国。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中国在黑石集团这样的私募公司未来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及他们希望参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性。

这本书的一个关键主题是,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像黑石集团这样最成功的私募股权公司一直在随着时间调整、改变其投资策略。当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还限于杠杆收购(LBOs)时,即他们只投资一小部分自有资金(比如25%),通过借款获得剩余资金来收购一家公司,而在其他时间,他们已经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投资。

这种灵活性已经体现在美国私募股权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的联盟上。在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中,中国的企业与私募股权公司合作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为了资本。

反过来看,以黑石集团投资中国蓝星集团为例,其原因是黑石可以带来如何收购其他西方化学公司的知识。同样,2005年,黑石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得州太平洋集团(TPG)投资于中国的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以帮主其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货币的重要性比不上得州太平洋集团带来的如何兼并企业的经验及其对西方市场的了解。

私募股权公司在收购、兼并和重组企业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中国的公司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专业知识。而且,由于私募股权公司在几年后要以利润回报其合伙人,因此,他们对于那些不愿出售永久股权来获取帮助完成交易的公司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期合伙人。

本书主要是介绍一段历史,自从2007年黑石集团上市以后,由于金融危机和黑石主要竞争对手相继上市的影响,私募股权公司的演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公司被迫进行多样化改革,根据市场随机应变。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本书将解释黑石集团及其竞争者是如何在西方经济中产生影响力,他们对所拥有的公司所做的改革,以及他们是如何不断以此获利的。同时,本书也展望了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亚洲将会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地。通过了解黑石集团及其同行,中国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动机,以及他们将会带来怎样的机会和风险。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