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06-01 03:56

分答式大跃进,一切源于对商业化的渴望

大飞是一名在行的员工,几天前,他刚刚和同事加班到凌晨4点,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国贸附近的郎园Vintage回到东四的出租屋,刚想睡会儿觉,又被一位媒体老师的电话吵醒,后者想询问一下分答的最新情况以便写到稿子里去,他一边忍受巨大的困意,一边耐心通过电话的讲解分答的模式、现在的最新情况、以及即将推出的新功能,后者满意的挂了电话后,他还主动用微信给这位媒体老师发了长长的一段分答的资料,以便于他写稿。


早上8点,在经历剧烈的亢奋和长时间工作后,大飞决定放弃休息,去公司上班,他泡了一杯咖啡,给女朋友发了一条微信,然后下楼买了一份早点,六号线转一号线的早高峰注定是痛苦的,在地铁度过了一个小时人挤人的时间后,他终于来到公司,却吃惊的发现,那些昨晚和他一起加班的同事,已经坐在电脑桌前了。


这就是分答团队现在的状况,用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形容毫不为过,在行的CEO姬十三(为叙述方便下文简称G13)为这些通宵达旦加班的同事配备了无限的咖啡、水果、夜宵以及颈椎按摩师傅,用来环缓解这支铁军可能出现的疲惫感,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不分昼夜的加班,开会。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从研发到现在仅仅2个月不到的产品。


激进的分答,犹如一辆失控的列车


分答,这个果壳内部孵化的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场景下付费问答模式的产品,在小试牛刀后便开始急速狂奔,就像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现在几乎已经到了失控的状态,而G13个人对于分答的期许,更像是一脚油门,将这辆没有目的地的车推向更远方。


就在前天,分答正式宣布将在行和分答的公众号互换,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原来分答的公众号改名成“在行,”把原来“在行”的公众号改名成“分答。”名字互换了。


比较搞笑的是,由于无法更改注册名,因此现在在行公众号的ID依然为“fenda_zaih”,而现在分答的公众号ID为“zaihang360。”


在行给出的换名理由很简单,“为了让大家今日和使用分答时更流畅、更直观。”甚至还把在行的logo和g13的头像车上扯上关系,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公众号的功能和服务都一样,并且分答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没有理由互换,互换账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在行的用户量完全倒给分答,以支撑他的快速发展。


当我意识到这个做法背后的原因后,我还是着实的吃了一惊,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一面懵逼。”同一集团下产品之间互相引流的做法很普遍,但大多时候还是通过banner条、跳转链接、弹窗等常规模式,从来没有听说过直接换名,把用户100%倒量倒进去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好比腾讯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叫“玥玥”(我瞎起的),为了给玥玥导入用户,新版更新中直接把微信替换成玥玥,以后你一打开微信发现是一个完全陌生的app,然后一步步引导你注册、使用,就跟你新下载一个app一样,你懂我意思了吗?


首先你要知道,分答是今年五月初才刚刚研发的,而在行已经上线了1年有余,在行的公众号积累了大量的粉丝,而分答上线之后,只是作为在行公众号的一个子功能,现在直接把在行更名成分答,把原来的子功能独立成唯一的服务,并且坐拥在行众多的粉丝,而原本成熟的在行相当于重新起步,并且还承担不断告诉我们的公众号ID是fenda_zaih这样让人莫名其妙的流失代价。


肯定会有原本在行的用户惊奇的发现,我的在行哪去了,这个分答是个什么鬼,算了点进去看看,咦有王思聪,花1块钱偷听一下吧,恭喜g13,你的目的达到了。


细问起来,换号的原因有两点,无非内部和外部,一是现在分答的产品形态日趋完整——譬如搜索、关注等功能的相继上线,需要一个独立的公众号去承载它的内核,二是外部竞争的压力,赶在市场大规模复制模仿前,快速占领市场,确保自己第一的位置。


为什么这样做?


我无端的猜测一下,关于外部竞争和对手抄袭,恐怕g13心有戚戚,在行推出一年之后,市面上一下子涌出了大量雷同的产品,比如前辈,大咖说,厅课,百度问咖,智行,行行、怒马等等,已经弄的g13很烦了,好在在行flag立的早,否则搞不好也要出现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局面。


而分答的对手,则是大弓和知乎,更准确的说,是知乎。


(分答和值乎的百度指数,已经远远把对手甩在后面了,但不要高兴的太早,比赛才刚刚开始)


知乎的知乎live推广的并不算顺利,而之前刷遍朋友圈的值乎现在已经没了声音,至少在朋友圈没了声音,但知乎肯定不会放弃这块市场,最新的消息是,知乎版的“分答”即将上线,负责这个产品的团队是以前知乎日报的team,也在加班加点的研发ing,具体的产品形态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会和分答刚正面。


这也是为什么g13这么火急火燎的抢市场,甚至不惜用换号这种非常激进的策略和打发,讲真,这更像是一场赌博式的大跃进。


至于为什么要大力推分答,抓紧时间占坑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产品的盈利能力,非常好。


以现在分答首页已经看不到收入排行版了,取而代之的是才华榜,显然分答不希望大家只盯着头部的kol看,而更多的去根据兴趣,职业去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人,显然这是用户精细化运营的一小步,当然也是产品的一大步。


而现在分答收入最高的是王思聪,定价5000(之前是3000),一共收获21万,仅仅是因为回答了20几个问题,并且总时间不超过20分钟。情感专家ayawawa赚了7万。


再强调一点,他们登录在行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


要知道,不管是回答者也好,提问者也好,分答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总流水里抽10%,这其中包括偷听者的10%,也就是1毛钱。


事实上,g13最早的项目是科学松鼠会,成立果壳后又尝试过出版、教育(慕课)、两性(知性)、备孕(研究生)等多个项目,都不是很成功,换句话说商业变现能力弱,分答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果壳一个绝好的拥抱商业化的机会。事实上,在完成C轮2000万美金融资之后,g13在接受我嗅采访时曾透露过这样的话:


“果壳一直在做离钱特别远的事情,今天至少离钱近了一些。”


“我觉得我最大的变化,还是我愿意更多了解商业规律和学习规律,我甚至也从排斥到慢慢接受,甚至说愿意把自己往一个商人靠,当然我更愿意企业家这个词更好,创业者这个词更好。”


分答的意外成功,无疑是给g13以极大的信心。


分答拒绝透露总流水、用户数、ARPU值、日活等一切数据,不过按这个势头下去,分答的商业化能力,在付费语音这个品类里,不敢想象,不敢想象啊同学们。


分答的短板在哪儿


然而分答真的要一统天下了吗?不见得,作为一个迅速蹿红的产品,分答必须要证明自己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而不是一个过把瘾就死的产品,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小马宋老师说的特别好,因此我就不赘述,直接copy过来了:


第一是入口的问题。分答基于微信体系,目前的官方入口就是在行的公号菜单,虽然用户可以关注想关注的人,也有自己的主页,但是入口太深,想进去很复杂。比如我想要看我的分答主页,一般是直接在朋友圈搜索出别人转载的链接进去,或者在我的微信相册中查找历史才行。


而我猜测90%的浏览行为是因为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了链接,这个链接基本是因为分答的运营找来了新的名人或者是名人回答了新的问题。而我关注的人和别人问我的的问题等消息,无法更新推送给我,这就降低了我的使用频次。


第二个是用户留存的动机。目前分答的回答时间设定为60秒,也许是因为微信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这不可能是一个能解决具体技能和知识类问题的答案长度,如果按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分答成为语音类知乎的可能也不大。那么,什么动机能够留住用户(包括提问者和回答者)?这是个问题。也许只有罗振宇这种天天说60秒,而且训练有素、语速很快的专业语音网红有可能回答一个有效的知识类问题。


第三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王思聪的答案中偷听最多的可能也是分答偷听最多的:是问他有什么买不起的东西。用户对八卦的关注,显然大于对严肃知识性答案的关注。那么,靠知识赚钱的这个设定明天还成立吗?


事实上,付费语音本事就是一个颇值得怀疑的产品,这个产品形态导致它一定是一个重运营的产品,分答的运营策略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拉大V,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力和增长用户,微博当年怎么玩,分答就怎么万,最后分答的用户分布,一定是一小撮KOL和精英,加上大量的长尾用户,辅以流量二次分配后的用户关系链沉淀。


正如马老师在前一篇文章里《分答上线收听:从社交中来,到社交中去》分析的那样:“在行最终会成为一个以社交关系为主,以知识分享为目的,以付费语音为主要形态的产品。”


一个例证就是,之前说不研发的app,安卓版已经上线,IOS也在夜以继日的研发了。


其实我蛮好奇接下来g13会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比如现在每次都要付费跳转到微信支付,那么接下来分答会不会推出充值功能呢?以互联网公司的尿性,会不会像专车一样,冲XX送XX呢?


很有可能。


后续,结尾


(图为半年前的大飞和入职分答后的大飞)


大飞真的累了,连续几周的加班已经把他折腾的疲惫不堪,他咬了口面包,吞了口矿泉水,用疲惫的双眼看着眼前屏幕不断跳动的数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心跳,旁边一个红色气球缓缓升起,最终,他昏昏沉沉的睡去,在未来许多灰暗的记忆里,这个红色的气球依然鲜艳如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