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有钱任性的“土豪动”,又搞了一个“大新闻”。
6月3日, 中国移动在杭州宣布,启动《中国移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听上去,这个计划颇为气势磅礴:总裁李跃亲自站场,总投资10亿人民币,计划5年入孵600个项目,预计2020年聚合1000万内外部开发者,撬动100亿社会资金,带动数百万社会就业。
但我依然并不看好这个计划。
1
先来看看这个“壕有钱”的双创计划细节。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虽然这个计划宣称,未来会面向社会创新创业人员,以及外部的中小微企业全面开放,但“初期”还以“内部孵化”为主,旨在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全员双创”文化,积累经验后逐步开放。
这个“初期”有多长时间?积累经验需要多久?现在还没有说法。
目前已经公布的细节,基本上都还是面对内部的。
根据中移动发布的“双创”第一期召集令,57万移动员工都可以通过双创平台,自发进行创意申报,组建团队发起众筹。
中移动将提供自发式和命题式两种项目征集方式,通过众筹、大众评审、专家评审等方式判断是否入孵。员工可带编下海,带薪创业。如果项目出孵,提供对内转化和外部创投两种形式,成果可通过多种渠道输出。
10亿元投资按4:3:3形式分成三部分:
4亿元以资源形式,向创业者免费提供,包括创新孵化阶段的开发与运营,团队租用场地、外购材料、使用“研发云”服务等;
3亿元用于激励用于激励项目成功后,选择集团内部成果转化的“回归”团队;
3亿元用于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对出孵后独立成立创业公司的团队进行投资。
(更详细的细节,可参见科技杂谈6月2日文章《“土豪动”的全民创业游戏》)
2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战略与思路上却远未成熟。
(1)比如众筹模式,一个确保创新项目质量的核心流程,是每个中移动员工,都将拥有一定初始额度的虚拟货币,可以参与创新项目的众筹,只有项目获得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才能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可以说,这是这个模式最困难,但也最重要的顶层设计。
但直到现在,项目已经开始征集,这些虚拟货币总额多少,如何分配,虚拟货币有无现金兑换或KPI加成等现实价值,都还没有任何细节出台。
甚至连专家评审过程中的专家如何定义,如何产生、如何评审,如何明确专家的责权利,以及防范内部的串通作弊,也同样没有细则。
(2)比如由各个部门设立的“小命题”。这个模式更多着眼于解决内部创新问题,不需要入孵,也无须评审。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内部创新激励资金,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解决专业问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也将成为各部门“损公肥私”的一个新途径。
“这种零风险的投入创新项目,如果最后接的都是内部订单,只会给不方便上会讨论或招标的项目设立了一个绿色通道。”一位运营商员工评价说。
如何评估这些命题的价值,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有效度,将成为中移动后续的一个监管难题。
(3)最重要的是,中移动希望通过这种“温室”培养出怎样的花朵?
据透露,每个“自发式”项目,都可以获得80万的启动经费,而且根据项目团队是否入驻位于杭州的孵化器,还能分别每月领取70%(入驻)或50%(不入驻)的原岗位工资。
如果项目“孵化成功”,员工可以补领剩余的30%或50%工资,然后获得奖励,返回原工作岗位,或接受基金投资,独立创业。
对了,整个孵化期时间为6个月。
第一,这个“孵化成功”如何定义?以市场规模算,还是搞一个“专家评审”?
如果按市场规模算,产品如果是中移动内部用,如何防范内部作弊,如何证明项目创新性?如果是争夺外部市场,6个月从组建团队、研发到拓展市场,能做出多大的动静?
如果是搞“专家评审”,嗯,这种模式对创新评估的有效性,早就有口皆碑啦,呵呵。
第二,如果缺乏合理的结果评估,这种孵化难免成为内部的寄生怪胎:
随便报个项目,发动朋友拿够众筹资金(反正他们拿着也没用),搞定专家,就可以拿笔钱可劲儿造了(你问造在哪儿,不告诉你!)正好放个半年的长假,反正岗位给我留着,工资给我发着,我才不着急呢……等半年后,项目糊弄糊弄“成功出孵”,也该回原职位上上班啦,对了,别忘了把项目“成功”的奖金拿走哦……
喂喂喂,中移动还招人吗?!
第三,就算员工真的是有想法,有激情,有操守地来搞创新,在这种环境下,真能成功吗?
守着铁饭碗,拿着补贴和奖金,用着中移动的各种资源,这么优渥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团队,如何跟那些在腥风血雨里搏杀出来的竞争者PK?
到最后,更大的可能是,绝大部分项目都是“成功”的,但绝大多数都难以成为垂直领域真正的“独角兽”,而是泯然众人,最终无声无息地在市场中绝迹。
不排除,有特别出众的特例可能,但即使有,那也只会是特例。
第四,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移动这样体量、这样地位的庞大企业来说,真正需要的创新是什么?
是这样一场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游戏?
还是如同华为、中兴、BAT一样,以不容失败的态度,集中人力、财力乃至所有的其他资源,死磕主业发展道路上的基础创新与前沿创新?在自身力所能及的战略蓝海做好创新技术储备?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算员工拿着工资、补贴、奖金,享受着双创孵化,真搞出来了一个牛逼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成果又算是谁的?
如果算公家的,真正牛逼的人才,凭什么给你创新?
如果算个人的,那么是不是以后大家都可以把原本应归属职务创新的成果,都搬出来搞搞孵化,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鼓励创新并没有错,但力气不能用错了方向,不然只会扯到自己的筋。
顺便说一句,科技杂谈前几日做了【“运营商的”内部创业孵化”,你觉得哪家更靠谱?】的投票,839人参与,其中48%表示:都有点不靠谱。
文/王云辉,作者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keji_za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