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5-13 14:19
钱去哪了?货币之水没流进希望的田野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视传播(ID:shouxichuanboguan),对话嘉宾: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原文标题:《对话管清友:钱去哪了?货币之水没流进希望的田野上》,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货币之水并没有流入到希望的田野上。”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近日对财视传媒如此表示。


一个大背景是2022年至2023年一季度,M2累计新增43万亿元,为什么投放了这么多货币,经济并没有强劲复苏?钱去哪了?数据表现还不错,微观体感上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0.1%,预期0.4%;4月PPI同比下降3.6%,预期降3.3%。有人会感觉有通缩,有人会感觉有滞胀。“无论是通缩,还是滞涨,都不符合经典的所谓教科书的定义”,“我认为经济现在处在收缩与复苏并行的一种状态。但要警惕物价和资产价格双收缩。”管清友表示。


管清友还对当下“去美元化”浪潮与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做了前瞻性分析,“新能源产业未来还是一个景气赛道,但竞争会进一步加剧,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过程会比较惨烈。”


一个相对宽松、友好的环境对当下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对企业经营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预期的稳定性。”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一、宏观数据表现不错,微观体感不尽如人意


财视传媒:目前中国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大家感受比较明显的是,外贸和房地产需求不足。您如何看当下的经济形势?


管清友:如果从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驾马车角度来分析的话,目前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消费在恢复,出口结构在变化,投资不温不火。


从宏观数据看,似乎还可以。如果拆解来看,经济收缩压力还是持续存在。4月CPI同比上涨0.1%,预期0.4%,前值0.7%;4月PPI同比下降3.6%,预期降3.3%,前值降2.5%。同比降幅还在继续扩大,这是同比,这反映出收缩压力在加剧,内生动力实际上是不足的。


出口前4个月总体数据上还是比较好。但是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欧美日主要经济体在下降。对东盟、对非洲、对俄罗斯出口在增加。


为什么大家感觉出口订单不足,可能有三个原因:


  • 第一,是订单有滞后,现在出口其实是半年前的订单,很多订单在交货,新的订单可能比较疲弱,从出口商角度来讲,他就感觉现在不好,但是数据表现还挺好。


  • 第二,出口结构的因素,出口产品目前主要涉及成品油与汽车,数额很大,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普惠效应不足。


  • 第三,整个贸易结构确实在变,反映出欧美经济衰退以及脱钩断裂的影响。东盟、非洲能不能持续支撑起中国出口还需要观察。目前对东盟的出口比较强劲。


宏观数据总体表现还是不错,微观体感上确实是不尽如人意,或者说体感上比较凉。经济恢复冷热不均,几家欢喜几家忧。从普惠性来讲,不均衡,差异很大。


能做哪些工作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做的基本也都在做,也在想方设法稳出口,产业政策也在放松。


我觉得凯恩斯主义框架正越来越受到挑战,可能要重新回归到亚当·斯密或熊彼特经济学的范式。要重新思考,奥地利经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说实话要少干预。提高容忍度,能不干预的不干预,能放开的放开,不以大而化之的理由管控,最后可能把预期管得紊乱。


外部方面,有些事我们不能决定,有些事我们可以做工作的,提高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美国在产业上对一个快速成长大国的打压,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恐怕很难避免,该迎战的还是要迎战,该做工作还是要做工作。


内部方面,我觉得主要还是要放,不断地放,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而不是说强化管控功能,“放管服”方面管也很重要,但不能以管代替服务。提高容忍度,放松管制,降低一下门槛,就像淄博烧烤一样,是不是挺好?


一个相对宽松、友好的环境是必要的。对企业经营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预期的稳定性。一直收紧也行,企业会自己调整。一会松一会紧,会比较麻烦。


二、要警惕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双收缩


财视传媒:您担忧滞涨和通缩风险?


管清友:无论是通缩,还是滞涨,都不符合经典的所谓教科书的定义,中国经济的体量、特点与结构性决定了不符合教科书中通缩或滞涨的定义。只能说,有通缩或滞胀的迹象,结构性分化特别大。


现在经济减速,PPI已经连续几个月负增长了,降幅在扩大。从CPI角度来看,其实没有通胀,但是对于一般中低收入群体来讲,面临的服务价格其实在上涨。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是有通胀,数据没反映出来。


同比疫情以后就更复杂,经济恢复得还不错,从近两年看只有4%。不同群体对此的反应不一样,有人会感觉有通缩,有人会感觉有滞胀。


资产负债表是处于收缩的状态。比如提前还贷,房屋挂牌量急剧上升等。只能说有通缩、滞胀的迹象,很难用美国这类成熟经济体经历过的经济阶段来界定中国经济状态。


我觉得经济现在处在收缩与复苏并行的一种状态。物价、资产价格双收缩趋势要扭转的话,可能需要花相当大的力气。要警惕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双收缩。


三、货币之水没有流进希望的田野上


财视传媒: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读数很高、新增贷款也创历史新高,但是大量的信贷流动性是在金融体系中打转,在政府、银行、国有企业这三者之间进行简单的循环。货币政策还没真正浸润到民营企业等微观主体。您如何看这个现象?


管清友:现在的钱是这样的,货币之水没有流入到希望的田野上。钱去哪里了?有人总结得挺好:


  • 第一个,老百姓窖藏起来,在老百姓手里,大家不愿意花钱了。



  • 第二个,在政府系统有些项目中,有一个沉淀过程。


  • 第三个,肯定在国企、央企手中,还有民企、地方平台公司有大量债务压力,钱用来借新还旧。


  • 第四个,金融机构确实出现空转,贷款贷不出去怎么办?可能在同业里转,买点同业产品,或者以其他金融产品,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部门。


这种情况在2014~2016年曾出现过的金融空转,金融业过度繁荣,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货币流通不畅,钱放下不去。钱大量流向了股市、楼市。后来发现非常危险,差点酿成日本当年出现的情况,出现了股灾,楼市大涨。


彼时钱放出去,还能往楼市、股市跑。现在流动性那么充裕,增量资金反而不足。存量博弈下,出现所谓的资产轮动,没有多余的钱流向市场。


物价上不去,工业生产价格肯定上不去,人们花钱比较谨慎。从CPI指数分项来看,能上去的只有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供给没有那么迅速,这些产品价格比较高,服务价格在疫情恢复之后有所恢复,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觉得钱越来越不经花,物价指数表现不高的一个原因。这一轮和2014年以后那一轮金融空转,或者货币之水流不到希望的田野上,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现在很多人说地方债务问题,从什么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股市、楼市两大池子变化之后,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大概率是很难实现的。


反过来说,如果从信心入手,这个事情就好解决,放开束缚手脚的各种管制、限制措施,放开各种对企业的指导,政府主要做好服务,让企业、企业家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


四、新能源行业的优胜劣汰过程,会比较惨烈


财视传媒:新能源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一直引人关注,甚至有人拿其和过去的房地产行业相比,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管清友:过去两年对新能源其实是透支的,汽车行业进入到一个新局面。新能源在未来还是景气赛道或者大赛道,现在面临产能过剩,上游锂矿资源过剩。过去几年大家都看好,产能急剧扩张,电池产能也急剧扩张,汽车产能更是严重过剩,现在是需求跟不上产能扩张。


如此迅速的产能扩张,需求其实也还可以。只是渗透率提升没有那么快,现在渗透率接近30%。渗透率接近30%就会进入一个平缓期。新能源产业未来还是一个景气赛道,但竞争会进一步加剧,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过程会比较惨烈。


五、“去美元化”可能是个伪命题


财视传媒:美联储持续连续加息,目前将基准利率抬升至5%~5.25%。欧美银行业危机对金融稳定带来的持续冲击,债务上限悬而未决。美国收割非美国家资产手段好像没有过去好使了。您如何看这一波“去美元化”浪潮?


管清友:美联储加息基本接近尾声,降息什么时候开始?现在还不知道,还得观察。


“去美元化”,其实是存疑的。世界几个中央银行确实在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但是主要的资产还是美元。“去美元化”可能是个伪命题。当然各国也意识到美元的冲击,在增强抗冲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完全“去美元化”,恐怕短期之内很难做到,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现在能承担起美元的职能。


我觉得,“去美元化”浪潮也应该引起美国的反思和警惕,就是你这个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影响太大,各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其实很重要。


总体上中国抗风险能力还是很强的,外汇储备也比较大。与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我们还有外汇管制。


  • 一方面要看到短期之内很难改变这个趋势,还是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各国货币互换也好,推进人民币结算也好等等。有些国家的货币确实也不敢要,比如俄罗斯拿了几十亿卢比花不出去,是吧?


  • 另一方面,要客观理性看待“去美元化”,中国推进外汇资产多元化,但也应该看到美元还是占据主体地位。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在短期内还是难以撼动。


我有一个理论,美元就是个“渣男”,不喜欢他,但离不开他。这就是不平等的国际金融秩序,但没有办法。不信把美元全抛掉,换成卢布试试。一方面要看到美元冲击,认识到它的危害,另一方面要理性,现在离不开美元,这是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视传播(ID:shouxichuanboguan),对话嘉宾:管清友


在A股投资,看懂宏观、读懂政策,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让更多人可以读懂政策背后的投资信号,董小姐以圈内人视角,通过案例讲解,分享独家政策拆解框架,帮助投资者过滤掉大部分的无效信息,获知真正有价值的信号源,授之以渔。


↓↓点击图片抢先学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