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 / 张哲诚
图:目前台北市立美术馆引进Beacon技术,2016 摄于北美馆李小镜回顾展,北美馆FB Page
离别台湾前,参与北美馆投标
2014年底,我们有机会参与台北市立美术馆(以下简称北美馆)的官方 APP 竞标,希望有机会找到适合的厂商合作,替北美馆重新设计新版官方 APP,并且希望引进当时最先进的 Beacons 室内定位技术,打造一个高科技的看展体验。
有机会参与台湾首屈一指美术馆的竞标,的确让大家都跃跃欲试。自己搞了这么久设计思维,终于有机会做些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更不用说那些从小把北美馆当后院的设计师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北美馆经验:为了法国庞毕度展去排队,亲访蔡国强的爆炸艺术,还是纯粹夏天太热去吹吹风,北美馆是充满回忆的场所,它拥有整个社会的共同记忆。
图:台北市立美术馆 Taipei Fine Art Museum,北美馆FB Page
台北市立美术馆是台北城市生活美学的一部分,负有教育与领导艺术发展的使命。
——台北市立美术馆长
偏偏这时间点很为难,当时的我,刚准备赴上海IDEO设计咨询公司做一个用户调研项目。这到底接还是不接呢?在与设计师磊等伙伴讨论后,决定以他的三久设计公司来去投标,由我负责组团队做用户需求研究,他们组织设计师与开发团队,就这样,头洗下去,为期一年半的设计长跑开始了。
美术馆看不懂但好好玩,现有体验仍待改善
图:躺在展品“黄金幽灵”上的年轻人,2015 摄于北美馆,北美馆FB Page
在这个一年参展观人数破 40 万,累积累积参展人数破 1700 万,迎接过法国罗浮宫画作,让两岸三地知名艺术家如徐冰、蔡国强、美国皮克斯来展出的知名美术馆,“现代艺术看不懂”仍然是受访者最大的共同困难。这个月中国甚至出现了一篇专门教年轻人去上海龙美术馆“把妹”的广告软文,看不懂没关系,汉子先找到再说。
图:中国 2016 年 4 月的微信热帖 "美术馆把妹撩汉心得"
根据馆方观察,大部分民众造访北美馆的原因:多是带小孩放松、情侣约会、周末休闲。民众大部分是走马看花,经常搞不清楚动线与公共设施位置,反而真正的艺术教育学的少。尽管美术馆提供各种手册、定时导览、语音导览等工具,现场更有十多位志工热心导览。尽管能做的都做了,但馆方也很好奇,到底怎么样才能满足观展民众的需求呢?
艺术的本质在对话,促进人反思
图:孟克 Munch 于 1893 年创作的 《呐喊》
在与北美馆方深度对话后,我们发现,这不只是一个打造 APP 的项目,而是能真正替台北市民改善艺术生活的任务。其实,美术馆一直希望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这也是当代艺术本质:去刺激民众自己思考。
这幅作品成功的传达孟克自身的感受、与他所承受生活中令人畏惧的成份,对时代的敌意、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人心的机械化、现代社会理性与科学取向等等思潮的抗议,这幅作品表达他的绝望与纾解之道。
——孟克 《呐喊》
以这幅家喻户晓的作品《呐喊》为例,孟克透过他的画作,他凭知觉感受到现代社会即将给人带来的疏离、孤独、焦虑和迷惘。回过头来看,这尖叫如此具有穿透力,它预言了 20 世纪生活的重压、战争的恐惧、经济的萧条、种族的歧视、社会与个人心理之间的冲突。
设计挑战:打通艺术策展的意念传递
在访谈许多参观民众和相关人员后,我们得到一个启发:艺术家的作品,透过策展 / 艺术家,往往将一个“意念”寄托在作品中,透过展览形式,激发观众的五感,引起他们对于生活的反思,从而反思自己原有观点,就像孟克用他的呐喊来传递他的心境一般。然而,由于受限于展览形式,观众知识水平,以及辅助物搭配等等,这条意念传递之路往往充满阻碍。
图:艺术策展是个意念传达的流程
北美馆用于辅助的语音导览跟志工部分,在我们 2015 年中的调查发现,只有 36% 左右的用户会使用语音导览,34% 会参加北美馆安排的定时导览,不使用的原因往往是嫌麻烦,或者时间不能配合。其实,厉害的导览志工往往扮演“科普”的角色,帮助民众把抽象的艺术,转化成老妪能解的生活趣味
图:北美馆现场有热心的志工轮班解说
设计的梗很重要。有办法让你们一起笑。“艺术没那么深或者那么严肃,要透过我们导览的设计让他产生一种趣味。”有时候很干,就润色一下,北美馆志工说。
利用 Beacon 科技,把看展的自主权还给用户
图:透过 Beacon 与手机 APP,打造自主的意念传达体验
从这个灵感出发,我们找到了一个 Beacon 科技与智慧型手机的切入点,传统博物馆的导览资源不外乎三种:提供纸本的导览手册、导览机租借,以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志工定时导览。
透过智慧型手机与 Beacon 科技,以上资源能够以最个人化的方式整合。不小心错过 13:00 的志工导览?打开手机 APP,走到艺术品前面,不需要手动选择作品,Beacon 就能自动侦测你的位置,帮你推送相关介绍,并听取语音导览。
与传统的导览不同点在于,Beacon 让每个用户能够自行决定看展的节奏,就像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艺术品带给人的启发人人不同,新的科技能赋予用户弹性与自主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大博物馆纷纷采用 Beacon 技术当作传统导览方式的补充。
图:Beacon可自动侦测位置,在你到附近时给你导览
图:纽约古根汉博物馆引进 Beacon 导览技术
形随机能,让艺术品做 APP 主角,用户当看展的主人
图:北美馆APP 最后的交互设计
在处理交互设计时,我们参考了北美馆的建筑型态来做执行。北美馆定为一现当代美术馆,各种极端型态的展览包含声音、影像、纯美术、互动装置等,都曾在这个场域内发生,因此建筑本身被设计成由一个个装满各种想法的腔室向空中伸展,本身则不带有任何的装饰或颜色,只中立且忠实呈现出每个展览应有的力道与质地。
以建筑做参考,同样作为载具的app(然建筑载的是创作的实体而app载的是创作的画面)我们也需要在交互上取出最大公约数,以符合多种型态、风格的展览情境。以纯文本的形式呈现展览资讯与资料,而风格则由各档期展览元素定义。要做出花俏的页面很简单,但元素越少操作越是增添挑战,少了人为的介入,保留给展览最大的伸展空间,安静的场域才能听见细节的声音。
图:北美馆建筑
我们认定这种设计的思考方式为“有机”的架构。每一次的展览都会型塑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样貌,我们创造平台,让使用者能够自由观看,我们做的是设定规范,规格与比例调整。而属于美术馆的各种面貌则被一次次的展览所重新定义,可以柔软或坚韧,可以微眇或滂礴。
北美馆建筑的本身不带有色彩、想法,而北美馆所展现出的样貌却因所承载的展览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有机。也因此我们并不为北美馆加上任何风格,仅留下最少的元素,由展览本身的元素来定义 App。
——吕昱磊 三久设计创办人
期待:透过 TFAM 新导览 APP,提升看展前中后服务体验
透过新版的 APP 与 Beacon 技术,我们也能透过科技改善艺术策展体验。
图:APP 将看展前中后旅程串连
在用户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去看展最大的理由是没人邀约 (50%),大部分透过朋友口耳相传与社群网路 (57%)触发看展,因此,APP除了最基本的提供行事历外,更多要透过用户生成的内容,如展品笔记、评论、上传的照片,来触发大家来看展。
看展过程中,除了透过 Beacon 与智慧型手机提供导览服务外,基本的展览笔记,和收藏感动的作品这两个功能,也是用户最喜爱的功能。
在参展之后,透过用户分享,笔记复习,延长用户的感动,并且生成更多内容以触发下次看展。
其实,北美馆自己也不是艺术家,他们是策展机构。艺术家对作品没有高低之分,不需要特别在意观众的反应,但策展人却要去保证展览的质量。透过这项技术,各个 Beacon 在后台搜集到的数据,比如观众的动线,在某个作品的停留时间长,互动时间等等,都能协助规划下一次好的展览体验。
图:透过北美馆新 APP,打通看展前中后的闭环
后记:天下有大美而不言,美来自于对于生活的启发
图:“物.理”展,2016 摄于北美馆
为了这个项目,美术白痴的我,走遍了全台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自己还趁放假时到东京几个当代美术馆考察。高冷的互动装置,看不懂的表现手法,大到不行的艺术家名气,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离艺术好远:直到最近,我看到蒋勋先生这段文字,才真正教育了我:
其实美是对自己生命价值一种很清晰的选择。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种生命力的启发。我一直比较相信庄子讲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不一定要到博物馆、音乐会,其实生活里随时可以发现。你坐在捷运上,去凝视对面陌生人五官和手的动作,你会对人有一种关心,美其实是从这些东西慢慢开始。生活不是一个上车到下车单线的东西,中间有很多的过渡,每一站都可以有记忆。
——蒋勋
希望未来,我们能让每年将近 45 万人的参观者,透过这只新的北美馆 APP,能让参展的体验更好。与此同时,也能希望新引更多对于艺术生活有兴趣,但并不了解的民众去接近艺术,了解艺术,亲近艺术,那我们这次的项目也是功德一件。就像当初访谈北美馆礼品店负责人时,他给我们的启发一样
我也在反省,从小在台北长大,我也没有很常踏进美术馆。我自己可能比人长,可是也很少。我经营了礼品书店后,我也常常问知识青年、社会菁英、国中生大学生,北美馆最重要的典藏都讲不出来,30 年过去了,未来是不是有新的方式,尤其年轻人是网路的高度使用者,怎样用最有效率的媒介,去接触到北美馆还没触及开发的民众,让他们更认识艺术。
——北美馆礼品店负责人
感谢:负责本项目,三久设计的磊,孝庭与允中。来自开门设计,负责企划用户研究的祐榕,继中,Rosalind 与 Cindy。
附录1:北美馆提出的设计挑战
看展前,看展后
如何 APP 吸引更多来参访台北市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是台北城市生活美学的一部分,负有教育与领导艺术发展的使命。
看展中
如何让 APP 成为馆方与民众间的桥梁:美术馆希望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但民众多是情侣约会,带小孩放松,反而真正的学习不多 ;
如何以 APP 补足现行导览辅助工具的不足:美术馆提供各种手册,定时导览,语音导览等工具,不过好的看展体验仍然高度仰赖志工“根据观众调整导览内容是一种尊重” ;
如何以 APP 刺激观众思考:当代艺术的本质是去刺激民众自己思考,民众大部分是走马看花 ;
如何以 APP 让观众更轻易地感觉到看展经验改善:民众经常搞不清楚动线与公共设施位置 ;
如何以 APP 让观众与展览有更多互动 ;
拥有互动性的展品往往最受欢迎,但互动装置保养维修不易。
参考文章
2015-11 Inside 未来的博物馆,无论逛展还创作皆由你主导
2015-10 台湾故宫博物院 结合iBeacon 草根影响新视野 故宫行动博物馆 郎世宁画作经典重现
2015-07Inside 大数据入侵美术馆!当你看着画作,画作也在凝视你
2015-07 湃思纪 Beacon于博物展馆应用介绍: 紧紧跟随你:当BEACON进到博物馆
2014-04 东京国立博物馆:iBeaconに似た技术で现在地を测位する国立博物馆の『トーハクなび』がスゴイ
2015-03 The New York Times: Museums Turn to Technology to Boost Attendance by Millennials
2015-03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测试开发:MetMeseum.org Beacons: Exploring Location-Based Technology in Museums
2015-02 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荷兰飞利浦博物馆等采用:Beacons: 3 Museums using Beacons to Enhance Interactivity
2015-02 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室内导览:[Mobile Marketer Met, Guggenheim museums test beac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exhibitions
2015 其他日本Beacon导入事迹:Fabkura iBeacon导入事例(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