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6-08 11:15

谈谈写作这个话题

我有一个极好的朋友,既然是极好,说话就不会太客气,曾经很直截了当地批评我:你写的东西看不懂。我以前很不在意这个事,因为我写东西是自己思路的整理,写完了然后就去卖掉,对我来说,编辑看得懂就可以了。至于那个媒体的读者是不是看得懂,那是那个媒体的事,何预我邪。

近来我有些变化,我至少开始在意起这位朋友很多年前的这个批评。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读者究竟是谁。虽然我依然不是很在意人看不懂或者认为我写作口水很多(我另外一个朋友的批评),但搞清楚自己到底打算写给谁看,还是应该要的。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后一个问题:你到底需要去写什么,或者说,你到底站在哪个立场上写作。

一般说来,我的某个头衔是“科技专栏作者”或者“IT专栏作者”,但其实这个定义相当宽泛:似乎一切和互联网(或者说数字新经济)有关的事,都可以写上两笔。但即便如此,依然里面是有受众细分的:从业人士?投资人?一般互联网使用者?对互联网感兴趣的行外人士?随着互联网渗透率越来越高,数字科技弥漫到普通人的生活方方面面,科技专栏或者IT专栏,就越来越不像个垂直细分行当了。

我近来承接了一个专栏,是《时尚先生》的,它大有把科技当成时尚来看的意思,我觉得不无道理。高科技现在真心可以算是一个时尚,比如戴个谷歌眼镜,开个特斯拉跑车,手上握着黑白eink屏的手机,怎么不是时尚?写这个专栏,是相当典型的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写,你不需要和他们讨论这个东西的技术原理,也不需要讲这个东西未来商业发展前景如何——老实讲,你消费一个物品的时候,为啥要考虑这个物品的商业模式呢?——写作者需要做的事是:这个物品,你能拿来做什么?

这个专栏我才写了两篇,但对我的改变应该是很大的。昨儿我给钛媒体写了一篇“从Offline到Online”,基本上就是这个视角。微信这个东西,做什么营销工具也好自媒体也好,都不是那篇文章的视角,那篇文章的视角是:未来,我们一般人,可以用微信来干嘛?

高科技的真正意义,就是在这里。高科技的商业模式当然是一个话题,但高科技要改变的最终指向,不是什么商业模式,而是我们的生活或者生活方式。至于那个高科技所使用到的公司商业问题,对行内人士可能是个严肃话题,但对普通人来说,那就是个八卦谈资。

我在微信上说,我正在重新认识“以用户为中心”这个话。老实讲,现在太多在微信上刨食的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所谓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真的吗?什么叫接地气?就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关系说得好说得到位,就是接地气。

最后想聊一聊时评这个事。可能是由于媒介过去的工作准则,记者只写客观报道不写主观评论,专栏评论者有其空间。但我的确已经感觉到,这条工作准则正在被打破。因为今天用户们想看新闻,到处都是,他们需要看写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这个和报道不同,事实只有一份,评论则可以多份)。越来越多的记者投入到“夹叙夹议”中,来两段客观事实,来三段主观评论。

记者做这事是有优势的,像我这种基本上宅着的人,则是劣势。记者们过去需要通过我这样的人说出他们其实自己想写的话(这就是采访了,哈哈),现在则完全没这个必要。时评者的活动区间会越来越小——不是说没有。用自己的劣势去拼别人的优势,殊为不智。

时评是很难积淀的。我写专栏这么些年,也有人和我聊过出书的事。我心知肚明一点,时评集结成书,那是大佬们的事,不是我能干的。这么多专栏写下来,也只有“大佬与大话”适合集结成书。

我自认还算是一个努力勤奋的人,但回首这几年专栏生涯,依然浮躁了点。因为我写的好多东西,和大多数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以后要注意。

科技,以人为本。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