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6-15 09:43

中国电影的掘金时代来了!

自从去年年底《泰囧》的票房奇迹开始,中国电影票房破亿似乎成了极其轻松而应该的事。接连出现几部票房破5亿的吸金影片。《十二生肖》八亿,《西游》12.44亿,《一代宗师》近3.5亿,《北京遇上西雅图》5.12亿,《厨子戏子痞子》近3亿,《致青春》7.18亿,《中国合伙人》4.24亿。

值得一提的是,这分别是成龙、周星驰、王家卫和管虎在大陆票房最高的影片。(下图为端午小长假在画的影片票房排行)


有圈内朋友兴奋的说,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来了!

笔者不这么认为,即使从商业片角度与同时期上映的好莱坞引进片相比,除了在本土文化的贴近性上占优,无论影片品质、艺术性和从表现普适的价值观和人性深度等方面带给观众的感召和启迪的角度讲,依然全面落后,连白银时代都算不上,只能说中国电影大发展的时代到来了,如果只以票房来衡量,那也只能说是中国电影的“掘金时代”来了。

黄金时代的到来,应该是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各个类型影片丰富,好故事层出不穷,好编剧好导演涌现,影片卖座不只是营销和排片的成功,是叫好又叫座的。观众走入影院有多重选择。最后,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改革电影审查制度。

不过,从今年上半年涌现出来的这些卖座电影看,目前电影产业呈现了以下几个非常好的势头,标志着中国电影大发展时代开始了:

1)庞大的观影人群已经被培养起来。

观众是导演和演员,是这个产业的衣食父母,相比十年前,甚至3年前,人们更愿意离开电脑和DVD前,走入影院去看一部周围人正在热议的影片。而不是在家粗糙的看个枪版或者坐等影片下线等待盗版光盘。

2)卖座影片类型的多样化。

前些年最卖座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影片很单一,就是由张艺谋《英雄》开创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古装大片,后续又产出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影片。随后陆续出现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让子弹飞》等代表当年最高票房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冯氏风格鲜明的《非诚勿扰》系列。当然也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卖座影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些年也涌现出过以小搏大的《疯狂的石头》和《失恋三十三天》。

但大量中小成本的电影始终不成气候,要么叫好不叫座,要么根本无法进入主流视野,甚至只获得走过场式的一天上映。

直到由去年《泰囧》引爆的中国电影市场,各类型的影片百花齐放,票房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井喷!可以看看这些影片类型,《泰囧》喜剧搞笑片;《一代宗师》风格派导演墨镜王的新派武侠片;《西游》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神话片;《北西》为代表的爱情片轻喜剧;携三大影帝零片酬冲击票房的《厨戏痞》,延续黑色幽默风格,但增加了更多商业元素,帮助管虎取得个人最高票房;《致青春》这样的文艺片和《中国合伙人》这类人物传记片则在大陆掀起了一股集体怀旧风潮,也帮助光线席卷了电影市场。看看,如此多的类型片,集体获得票房成功,这预示着,电影投资人在投资电影的时候有更多选择,而观众进入影院,也将获得更多样的选择。

3)影院和银幕越建越多。

影院建设是促进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2011年的北京,恨不得一天有一家影院开业。其实不光是北京,全中国都一个样,新影院开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这句前年的新闻报道,正是过去这几年中国影院建设速度的写照。这都为实现今年电影票房井喷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4)投资电影的资本越来越多。

电影市场景气,赚钱的电影多,自然会吸引更多热钱涌入。比如去年开始异军突起的“光线传媒”,改变了原有的电影产业版图,也将有机会催生更多好的商业电影。

5)电影营销成为显学得到空前重视。

恐怕三年前,电影营销还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别说专门的电影营销公司,专业从业者也寥寥。影片的宣发传播长期以来,就是借助娱乐版面的炒作和传播,以爆料的方式,半遮半掩的爆出剧组剧照、片花,或者一点花边新闻以及绯闻,博取眼球和关注。然后就是在户外打广告,地铁站,公交站牌等均是重点。

随着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的成功,中国电影的营销进入了整合营销的阶段。

很多电影从策划阶段就带着营销的考虑,比如《泰囧》导演徐铮就亲自参与电影的营销工作。包括预告片都是导演参与完成,以往这是非常不多见的。现在的电影营销团队会把一部电影作为一个完整的产品,从电影诞生前就开始周密部署,按部就班的根据影片拍摄的进度,全媒体的立体化的进行传播。以往只重视传统媒体,电视、户外和平媒以及门户、电影垂直网站的覆盖,越来越多影片会更注重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与观众群互动机制的建立,和口碑传播的引导和管理。就像@失恋三十三天 通过微博征集普通观众设置失恋话语,建立“失恋博物馆”,在电影上映前,即与大量潜在观众建立深度情感连接, 这些人都将成为影片的首批观影者,看完以后形成种子,带动第二批第三批的观影人群。

到去年年底开始光线传媒,无论在为影片选择档期还是各种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利用上,均费尽思量,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影片选择档期就如同“田忌赛马”的道理,一定要在了解对手的情况下,攻其不备。

然后是利用明星微博的影响力,天后的主题歌的先于影片的曝光,新东方创业的故事,徐小平的力推和俞敏洪的辟谣……等等,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漩涡,让身处信息世界的潜在观影人群始终处于这种话语氛围下。

接着集体怀旧的风潮,让看这两部有关青春的电影成了每个人与自己青春对话,完成一次青春祭奠的规定动作。在影院的黑暗中为自己已逝去或将逝去或终将逝去的青春哭一鼻子,影片的好坏,传递了什么信息,已然不重要了,只要留有笑点,找到哭点就好。《致青春》任凭影片后半段,凌乱的剪辑和拖沓的剧情,依然收获大量人买账和口碑传播,收获7亿多票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们进入影院看的已经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了,而就是为了某种释怀或者释放。

但这并不是创作电影、营销电影的常态。

以上都是进入中国电影大发展时代对电影工业发展的种种利好。而电影毕竟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性和记录时代、输出价值观的很好载体。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

如果中国电影没有好故事,没有创意,只有营销和忽悠,这涌起的票房浪潮转瞬也会变成一堆泡沫。毕竟,观众的脚是自由的,拥有选择权。

奇趣营销,麻辣影评,请关注【东乔西看】(微信ID:Princeqiao)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