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9-12 07:59

对自恋,我们可能有很普遍的误解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高度自恋的人往往给人十分傲慢自负的感觉,人们通常不会认为其内心脆弱不堪——但这似乎不是真相。根据DSM-5,自恋型人格障碍属于B群人格障碍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这类患者往往专注于权力与成功,缺乏同理心,善妒,自私,过分夸大自我的重要性,且十分渴望别人的表扬称赞,认为他人应该无条件地顺从他。


之所以其脆弱性的一面不太彰显,本文中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可谓“自恋型人格障碍偏差”——那些极其自负的患者或许压根儿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所以他们是不太可能出现在心理治疗师的办公室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作者:Diana Kwon,翻译:tim,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翻译,题图来源:《我的解放日志》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揭示了自恋者内心的脆弱性。研究发现,自恋者常常在自大和脆弱之间摇摆,而脆弱性往往伴随着神经质、焦虑和抑郁等问题。此外,自恋者在处理社交排斥时的脑部活动也有所不同。

• 自恋型人格障碍常常表现为自大和脆弱的两个方面

• 自恋者在处理社交排斥时的脑部活动与自恋程度有关

• 自恋者常常在自大和脆弱之间摇摆,而脆弱性与神经质、焦虑和抑郁有关

你能想出一个自恋者的形象吗?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唐纳德·川普,或是埃隆·马斯克,这两位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又或者可能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他曾穿着一套细条纹西装,每条细条纹上都编织着他自己的名字。


但很有可能你已经遇到过一个自恋者,而他们一点儿也不像川普、马斯克或莫迪。


据估计,多达6%的美国人口(主要是男性)在其生活的某个阶段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这种病症的表现方式实在令人困惑。根据一篇关于诊断该障碍的综述论文,自恋者可能“自大或自我厌恶,外向或社交孤立,工业领袖或无法保持稳定的就业,模范市民或倾向于反社会活动”。


临床医生注意到,自恋者在几个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在职业上表现得非常出色,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充实的社交生活,也可能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可能(也可能没有)患有其他障碍,从抑郁症到反社会人格都有。虽然大多数人熟悉自恋的“夸张”版本——表现为傲慢和自负的人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但这种障碍也存在“脆弱”或“隐秘”的形式,其中个体内心感到痛苦,自尊心上下波动。这些貌似对立特征的共同点是对自己的极度关注


大多数治疗患者的心理医生表示,自负和脆弱常常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然而,在学术心理学家中,许多人认为这两个特征并不总是重叠的。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却没有得到解决,最有可能是因为一个难题:脆弱的人几乎总是存在于治疗师的办公室里,但自负的个体不太可能接受治疗。


心理学家玛丽·川普(Mary Trump)从家族史和近距离观察中推断出,她的叔叔唐纳德·川普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可能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极端情况下可能是反社会人格。但她在关于这位前总统的书中指出:“要得出准确而全面的诊断,需要进行一系列心理和神经心理学的测试,而他永远不会接受这些测试。”


现在,脑科学正在促进对自恋的更好理解。虽然不太可能解决争论,但初步研究似乎支持了临床医生的观点:脆弱,似乎确实是自负的隐藏面。


幻想还是现实?


泰莎(Tessa)25 岁,现居加利福尼亚州,有时她感觉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我每天醒来去上大学时都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著名歌手,我的生活会很美好,”她回忆道,“我以为我只要不断完善自己,总有一天我会成为被这种奇妙生活包围的人。”


但她也陷入了严重的情绪低谷。其中的一次低谷,是当她意识到她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时,“这是我经历过的最长的抑郁时期之一,”泰莎告诉我,“我变得很痛苦,现在我仍在努力克服它。”


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脱节已经波及到她的人际关系。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她常常觉得很无聊,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中,她感到自己与自己和伴侣的情感都疏远了。一位前男友在分手后告诉她,当他未能满足她的期望时,她大发雷霆,她对她给他造成的伤害浑然不觉。


“我告诉他,‘你的痛苦就像在风中哭泣——我不知道你有这种感觉’……我所能想到的只是我感觉受到了背叛,”她说。看到他与其他人交往,她感到很不安。她的反应是侮辱他的朋友并试图阻止他与他们见面。她讨厌他欣赏别人,因为这让她怀疑他是否会继续把她视为可敬的人。


无法活出理想化的自己——包括被那些因她的美貌与才华而喜爱和崇拜的朋友和粉丝包围的愿景——让泰莎深感困惑。“有时我感觉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凌驾于生活本身之上,同时也感觉自己就像路边的一坨垃圾,”她说,“我觉得我一直在试图隐藏和掩盖某些事。我经常感到压力和疲惫。我也一直在努力建立一个内在的自我,这样我就不必再有这种感觉了。”


在父母建议治疗后,泰莎于2023年被诊断出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之所以特别复杂,是因为它可能并不总是病理性的。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心理学家艾丹·赖特(Aidan Wright)指出:“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追求成功、专注于靠自己改善生活并不是什么问题,而且往往受到西方文化的重视。”


马萨诸塞州麦克莱恩医院(McLean Hospital)的临床心理学家艾尔莎·罗宁斯坦(Elsa Ronningstam)表示,相对正常的自恋类型包括,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对自己持积极看法,并努力维护自己的幸福感,同时仍能与他人保持亲近的关系,容忍与理想化自我的不同之处。


然后是“病态”自恋,其特征是无法保持稳定的自尊心。有这种障碍的人会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自负观念,当这种观念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愤怒、羞耻、嫉妒和其他负面情绪。他们可以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病理性自恋的一种亚型,其中个体存在持续的、长期的问题。它经常伴随着其他病症的出现,例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或反社会人格障碍。


21世纪的水仙


在古希腊那耳喀索斯(Narcissus,意为“水仙”)故事中,这位年轻的猎人因其无与伦比的美貌而受到人们的钦佩,却拒绝了许多爱慕并追求他的人。其中包括厄科(Echo,意为“回声”),一位不幸的仙女,她因愚弄了天后赫拉(Hera),而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并且她永远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直到她遇到心爱的人的出现才能应声。虽然那耳喀索斯最初因听到与自己类似的声音而被吸引,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厄科。


涅墨西斯神(Nemesis)随后诅咒纳西索斯,使他爱上了自己在池水中的倒影。纳西索斯无可救药地迷恋着自己的形象,他认为那是另一个美丽的存在,当他发现水中的自己无法回应他的感情时,他变得心烦意乱。在故事的某些版本中,他在自己的倒影面前日渐消瘦,死于干渴和饥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精神分析学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和奥托·科恩伯格(Otto Kernberg)提出了现在被称为“面具模型”(mask model)的自恋理论。该理论认为,傲慢和自信等自负特征掩盖了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美国临床医生主要参考的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1980年版也印证了这一理论,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中,尽管它强调了自负的特征,但也包含了脆弱的特征。


不过,一些精神科医生认为,脆弱这一标准与其他人格障碍有太多重叠。特别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与自恋型人格障碍一样具有脆弱性的特征,如情绪管理困难、对批评敏感和关系不稳定。因此,随后的DSM版本更加强调了自负特征,比如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沉迷于无限成功和权力的幻想、极度需要赞美和缺乏同情心。


2000年代初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临床心理学家亚伦·平卡斯(Aaron Pincus)注意到,这种对自大的关注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他在自恋患者身上看到的情况。“它完全忽视了通常驱使患者来就诊的原因,即脆弱和困扰,”平卡斯说,“这让我意识到在科学上应该更加精确。”


在2008年的一份综述中[1],平卡斯和他的同事发现,心理健康从业者对自恋的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有数十种标签用于描述自恋的表现方式。但也有一个共同点:该障碍以自大和脆弱的方式表现出来。


自那以后,研究人员发现,自恋的两个维度都与心理学家所谓的“对抗性”(antagonism)有关,包括自私、欺骗和冷酷[2]不过,自负和寻求关注有关,脆弱性往往涉及神经质、焦虑、抑郁和自我意识的困扰。脆弱的自恋也更容易伴随着自残(包括拔头发、割伤、烧伤等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也有的行为),以及自杀风险。自恋的这两种表现也与人际关系中的不同问题相关。在自大的状态下,自恋者可能对他人更加充满报复和专横,而在脆弱的阶段,他们可能更加孤僻和容易被利用。


自尊果汁


雅各布·斯基德莫尔(Jacob Skidmore)是一位23岁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以“无名自恋者”(The Nameless Narcissist)的身份开设了账户,他说自己经常会从自大跌落至脆弱,有时一天会发生好几次。如果他得到了别人的积极关注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当他感到自信和安全时,他就会体验到强烈的“高潮”。


“这几乎是一种欣快的感觉,”他说。但当这些自我提升的源泉——他称之为“自尊果汁”——枯竭时,他发现自己就陷入了低谷,压倒性的羞耻感可能会阻止他离开家。“我害怕出门,因为我觉得世界会评判我什么的,这很痛苦,”斯基德莫尔说,“感觉就像我的胸口被刺了一下。”


对自尊的渴望驱使斯基德莫尔做出许多更自负的行为——无论是让自己成为多个社群事实上的领导者,他称自己为“皇帝”并惩罚那些激怒他的人,还是建立某种关系纯粹就是为了提升他的自尊心。斯基德莫尔并不总是以自负的方式展现自己:年轻时,他表现得更加敏感和缺乏安全感。“我记得照镜子的时候,想着我是多么恶心,我多么讨厌自己,”他告诉我。


临床医生的评估以及对更广泛人群的研究都支持自恋者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的观点。在最近的调查中,赖特和他的研究生伊丽莎白·埃德希尔(Elizabeth Edershile)要求数百名本科生和社区成员完成评估,在几天内每天多次测量他们的自负和脆弱程度。


他们发现,虽然脆弱和自负通常不会同时存在,但总体上比较自大的人也会经历脆弱时期,而那些通常比较脆弱的人则不会有太多自大的经历。一些研究表明,重叠程度可能取决于自恋的严重程度:


© “The Narcissism Spectrum Model: A Synthetic View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 by Zlatan Krizan and Anne D. Herlache,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Vol. 22; February 2018


对于纽约市立大学(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戴蒙德(Diana Diamond)来说,这些发现表明,“面具模型”过于简单:“情况要复杂得多——脆弱和自大彼此存在着动态关系,它们跟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阶段而波动。”


不过,佐治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心理学家乔什·米勒(Josh Miller)和其他人完全否认自大的人隐藏着脆弱一面的观点[3]。米勒认为,虽然自大的人有时可能会感到脆弱,但这种脆弱并不一定与不安全感有关。“我认为他们感到非常愤怒,是因为他们最珍惜的是优越感和权威感——当这种感觉受到质疑时,他们会予以反击,”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心理学家唐纳德·莱纳姆(Donald Lynam)对此表示同意:“我认为人们可以因为很多原因而变得混蛋——他们可能只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好,或者是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动机,而且我认为这种动机已经被忽视了。”


这些观点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不同的人群。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23名临床心理学家和22名社会/人格心理学家,发现虽然两组人都认为自大是自恋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临床心理学家更有可能认为脆弱是其核心[4]


米勒指出,大多数寻求帮助的自恋者通常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些人是来寻求治疗的受伤者。”对他来说,这意味着诊所可能不是研究自恋的最佳场所——至少不是研究自恋的自负方面。他说,这“有点像在动物园里研究狮子的行为”。


不愿意寻求治疗的“恶性自恋者”(malignant narcissist)尤其如此。除了通常的特征外,他们还表现出反社会和精神病态的特征,例如长期撒谎或乐于享受给他人造成痛苦或折磨。


玛丽安(出于隐私原因,化名)回忆起她的父亲,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她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在阅读了她父亲多年来写的大量信件后,认为他是一个恶性自恋者(他从未寻求过治疗)。玛丽安说,“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持续的惩罚”。


他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他们一家有五个孩子在长途旅行中可以使用卫生间的时间严格限制。如果当他给车加满油时,有人还没有回到车上,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开车离开。有一次,玛丽安因无法按时返回车上而被遗弃在加油站。“几乎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一个人被孤立、惩罚、羞辱、点名批评,”她回忆道,“如果你哭了,他会说你装腔作势。他没有将哭泣与他的行为联系起来;他认为你这是表演性的。”


她的父亲还挑拨她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母亲的关系,以防止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他不断地寻找身边人的缺点。玛丽安回忆起在家里举行的晚宴上,她的父亲花了几个小时试图找出别人丈夫的毛病,并破坏夫妻之间对彼此的看法。当玛丽安带男朋友回家时,她的父亲对他们充满挑衅,并试图证明自己更优秀。尽管他是一位耀眼的学者,一见面就很容易让人着迷,但他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其与所在大学的冲突而被解雇。“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比人更胜一筹,”她说,“他有要摧毁任何闪亮的、流行的、受人喜爱东西的冲动——这种冲动压倒了一切。”


戴蒙德指出,恶性自恋者常常给治疗师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且他们在领导职位上可能尤其危险。他们的道德感可能存在缺陷,同时对其追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认为这正是当前全球威权主义崛起的情况,”她补充道。


不幸的童年?


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自恋可能至少部分是可遗传的[5],但其他研究表明,不当的育儿方式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自负可能源于抚养者高估了其孩子的卓越性,而脆弱可能源于抚养者的冷漠、疏忽和虐待。让情况变得更复杂化的是,一些研究发现,过分高估也在脆弱自恋中发挥着作用,而其他研究则未能找到育儿方式与自负之间的联系。


罗宁斯坦在她的自恋障碍指南中总结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当他们达到或以某种方式满足照顾者的期望时,可能会感到受到关注和赞赏,但当他们未能做到这一点时,就会被责骂、拒绝或忽视。”


斯基德莫尔将自己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归因于基因和痛苦的童年经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没有受过创伤的自恋者,”他说,“人们只是把爱当作挂在棍子上的胡萝卜,悬在你的头顶上,他们告诉你要守规矩,否则他们会把它拿走。所以我的心态就是,‘算了,管它呢!我不需要爱。我可以获得钦佩、成就和智慧——你不能把这些东西从我身边夺走。’”


然而,许多研究人员仍然表示,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父母对孩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是否产生了影响。米勒指出,迄今为止,特别是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自负特征的研究发现其影响很小。此外,这些研究都是回顾性的(即要求人们回忆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前瞻性的(看看早年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结果)


不过,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研究自恋者的情况:观察其内在。


在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6],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43名年龄为16或17岁的男孩,并要求他们填写自恋人格问卷,这是一种主要衡量自负特征的问卷。然后,这些青少年玩了Cyberball——一款虚拟投球游戏,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了他们的脑部活动,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学方法,可以让研究人员观察大脑的运作情况。


Cyberball测试人们处理社交排斥的能力。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正在与另外两个人玩游戏,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与一台计算机玩。在一些回合中,虚拟玩家包括人类参与者;在其他情况下,虚拟玩家开始把球传给所有人,但后来只在他们之间传递——将参与者排除在了游戏之外。


© Semantic Scholar


事实证明,自恋程度较高的青少年在所谓社交痛苦网络(social pain network)中表现出了更活跃的水平,而自恋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则没有这种情况。该网络是大脑一些区域的集合,包括部分岛叶(insula)和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之前的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与面对社交排斥时的痛苦有关。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这些男孩在自我报告的痛苦方面存在差异。


在另一项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7],奥地利格拉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raz)伊曼纽尔·乔克(Emanuel Jauk)和他的同事发现,相比于观看朋友或陌生人图片,自恋程度较高的男性(但不包括女性)在观看自己的图像时,与负面情绪和社会痛苦相关的前扣带皮层部分表现得更活跃。


自恋者的身体上有压力升高的证据。研究表明,自恋程度较高的男性比自恋程度较低的男性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更高。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8],芝加哥大学的精神病理学家罗伊斯·李(Royce Lee)及其同事报告说,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血液中具有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相关的分子浓度更高。


这些发现表明,“脆弱性总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不经常表现出来,”乔克说道,“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在实验室中,你可以在生理水平上观察到脆弱性的迹象,即使人们说:‘我并不脆弱。’”但他补充说,这些研究远不能有决定性的结论:其中许多研究对象数量有限,有些报道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发现。需要进行后续研究,最好有更多的参与者来验证它们的结果。德国明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ünster)的心理学家米贾·巴克(Mitja Back)表示,自恋的神经科学“非常有趣,但与此同时,我对是否要解释这些结果感到犹豫”。


面向治疗


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特定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不过,临床医生已经开始采用心理疗法,这些疗法已被证明对其他相关疾病(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效。目前使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心智化”(mentalization)和“移情”(transference),前者旨在帮助个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后者侧重于增强一个人自我反思、站在他人角度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但仍然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


“患有病理性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以不想改变或拒绝治疗而著称,”罗宁斯坦说,“与其将责任归咎于他们,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不如真正进一步制定可适应个体差异的策略,并专注于促进变革。”


自从发现自己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后,泰莎开设了一个名为SpiritNarc的YouTube频道,在那里她发布了有关她的经历和对自恋看法的视频。“我真的希望世界能够理解(自恋),”她说,“我对周围流行的说法十分厌恶——人们只看外表行为,然后就会说,‘这些人太可怕了。’”这些人看不到的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痛苦。


参考文献:

[1]pubmed.ncbi.nlm.nih.gov/18029072/

[2]guilfordjournals.com/doi/10.1521/pedi_2015_29_177

[3]www.annualreviews.org/doi/full/10.1146/annurev-clinpsy-032816-045244

[4]guilfordjournals.com/doi/10.1521/pedi_2016_30_254

[5]pubmed.ncbi.nlm.nih.gov/23281671/

[6]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27002

[7]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7.01600/full

[8]pubmed.ncbi.nlm.nih.gov/32186978/


(原文: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at-is-narcissism-science-confronts-a-widely-misunderstood-phenomenon1/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tim在利维坦发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作者:Diana Kwon,翻译:tim,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