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羊东 赛富基金资深合伙人
教育渐渐成为投资界的一个新风口,但教育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
教育领域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从主动学习的学生身上很难赚到钱,从被动学习学生的身上容易赚到钱,但这种学生很难成为人才。
如果你是一个主动学习的学生,自学式的读书和思考可能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是最简单有效的个性化学习。苍天有眼,这种方式恰恰也是最便宜的,不然农村学生怎么能有出头之日?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主动学习的学生通常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去参加补习班,其实也是很难教的。他们会对普通的讲解感到厌烦,而高水平的讲解对于授课老师又是巨大挑战。给尖子生补课和给普通生补课的难度相差是很大的,所以教高水平主动学习的学生绝对不是一门好生意。
相比之下,家庭环境宽裕,学习成绩一般的被动学习的学生简直就是补习班的金矿。由于不能主动学习,补习班成为家长压制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式。花够了一定数量的钱,从中下等变成中等,或从中等变为中上等,都是可以实现的。
一亿多的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学生人数应该大大超过主动学习的学生人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遗憾而不得不正视的是,被动学习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学科人才。对于全社会来说,这种金钱的投入,基本上是无效的。
我认为主动学习的学生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不会超过20%,而这是最重要的人类智力资源。美国这20%的学生几乎肯定能学到自己希望寻找的优质内容,而中国这20%的学生可能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学到高质量内容。
如何获得优秀内容?最最根本的一定是学校教材的质量。这方面有心人可以比较一下中国与美国中学和大学的教材。可能只从书本的大小,厚度就可以看出差距。试想一个在中国农村如饥似渴主动学习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的质量可能决定他一生的学习水平和人生道路。
读书读书,书的质量提高了,读书才能读好。主动学习的学生读到了质量差的内容,可能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浪费。内容质量的提高可能是提升教育质量最有规模效应的办法,而教材的高质量可能是解决教育公平性最直接的手段。如果搞一次全球教材质量评选,我们的中学、大学教材的质量能排名第几?
内容学习的另一方面是传帮带式的耳濡目染。当然,这是一种很奢侈的学习方式。从孔子时代开始,中国教育就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这方面仍然要看一下中美的区别:美国排名一百名内的大学基本上20人以下的小班上课占总课程数的70%以上。每个教授,包括诺贝尔得奖者在内的学科带头人,都要直接教本科生,都要有答疑时间。本科生是美国大学最关注和爱护的群体。大师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师,而工匠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工匠。
当我们希望跳跃式发展的时候,该花的时间还必须花,该做的功课必须要做。教授讲师们既然进了大学,就是教育工作者。教授讲师们的心平静了,学生的心才能平静。把学生教好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学生面前牛气冲天,耍大牌是可耻的,何况搞好教学这个要求比得诺贝尔奖容易实现得多。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有规模效应。
对教育的投资并不像对普通的产业投资那么简单,甚至投资二字的含义也完全不同。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全社会层面上的投资效果,教育公平性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家长,投资机构,甚至国家投资教育的时候,各方的利益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而关于价值观,情商的培养是本文完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但完全有可能更重要。
优秀人才的培养在群体上必须尽人事,在个体上可能只能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