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10 10:29
自主车企内卷,外资在数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汽车评论 (ID:yuanchuanqiche),作者:熊宇翔,编辑:罗松松,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自主车企在面临白热化竞争的同时,不断降价以换取销量,而外资车企则在中国市场取得高利润。然而,自主车企在技术和价格战中仍面临困境。

• 自主车企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但仍无法摆脱价格战的困扰。

• 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取得高利润,但在技术上落后于中国车企。

• 自主车企需要解决技术投入和资金储备的问题,而外资车企则需要追赶技术进度。

这两年,马斯克对中国总是不吝赞美之词,不仅是因为上海工厂够给力,也因为国产车与日俱增的竞争力。


马斯克在推特上吹捧国产车


这种竞争力既是技术上的,同时也是价格上的。为了应对白热化的竞争,特斯拉多次降价,上半年毛利率压到了18%。即便如此,特斯拉也收获了超过50亿美元的利润。


中国车企则还在继续卷,而且看不到停止的迹象。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中,阿维塔11、小鹏G9、问界M7三款新势力产品改款上市,获得了成倍于老款的订单。订单暴增的共同秘密,是以价换量,相比老款,三款车降价4万~8万元不等。


虽然消费者乐见其成,但这可能是弯道超车的中国汽车产业并不想看到的:对智能电动技术的倾情投入换来的收益并不像理想中那样丰满。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老势力都发现,即使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战、品牌战中略占了上风,他们依然逃不过一场惨烈的价格战。


仍然有燃油车业务充当利润奶牛的传统大厂,则观察、学习着中国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随时准备用手中丰厚的现金,铺筑出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一、超车不等于钞票


今年上半年,在国内乘用车新车市场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53.1%。按乘联会的说法,“这是自主品牌首次实现半年度市场份额超50%”。这一成绩离不开上半年374.7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


翻看过去几年的数据,会发现新能源车的销量与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同频共振。显然,智能电动汽车给了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


只不过,汽车产业终究是一场全球化的规模游戏,从上半年的交付数据来看,在国内市场愈战愈勇的自主车企们,在规模上与老牌国际车企仍有不小差距。



规模意味着品牌号召力、对供应链的掌控力,更深厚的技术潜力,以及赢得终局的更高概率。


深知规模即正义的比亚迪最为激进,定下了今年交付300万辆车的目标,并在9月达成累计交付超过200万辆的成绩。为冲刺交付目标,比亚迪旗下各车型冠军版齐出,用更低的单车价格、更低的毛利换取销量冠军。


当行业龙头决意要打价格战时,跟随者很难独善其身,低价竞争已经席卷中国汽车行业近一年。


但放眼海外,在全球市场有着广泛布局的国际车企,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缺芯等供应问题中走出来后,正在借助依然坚实的燃油车基本盘修复业绩。


一个吊诡的现实由此出现:


一方面,丰田在中国的业务持续收缩,其纯电车型更是成为国内电车消费者、媒体、从业者中的名梗(验证码)



但另一方面,丰田上半年的利润,超过国内主流车企之和。


二、消极转型越战越勇 积极变革难掩颓势?


当“智能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的声音在神州大地上自东向西不断播撒时,丰田一定是消极转型的典型代表。


今年上半年,纯电车型在丰田的销量占比不到1%,这使其2030年每年生产350万辆纯电车型的目标显得十分可疑。



如果保守者嘴上吼着要转型,实际动作很保守,那大概率是因为现实在不断奖励他的保守——上半年,消极转型的丰田,在除中国外的全球主要市场业绩都在增长。


而在传统车企中转型最为积极,纯电车型占比逼近10%的大众,则步入了改革深水区,今年的财务表现略显尴尬,不仅不如老对手丰田,也比不过去年的自己。



大众眼下面临的,是典型的改革阵痛期——在传统业务上,燃油车持续承压;在创新业务上,高昂的研发投入尚未转化成领先的产品,大众在其“第二故乡”中国从引领者变成了追随者,陷入苦战。


历史与现实都一再证明,“坚持改革转型”并不是“美好的事情一定发生”的充分条件。


同样,“一定要拿下中国市场,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上风”的论点,在眼下也不太成立。


三、逃避可耻但有钱赚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发表了一番让中国汽车行业如沐春风的言论:“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动向”。


但明天的事得明天再说。


在今年上半年的车企利润榜单中,有两家压根不会出现在中国主流消费者视野中的车企,名列第二、第四:Stellantis(国内合资公司为神龙汽车,品牌包括标致、雪铁龙等)与现代起亚。其中现代起亚前六个月在国内只卖了15.6万辆车,Stellantis的中国市场份额不到1%。



在过去近十年时间中,受到自主品牌崛起的影响,现代起亚与标致雪铁龙在国内的销量一路走低。职业经理人也顺水推舟,降低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砍车型、停工厂。Stellantis CEO唐唯实去年还称,要在中国实行“轻资产模式”。


如今看来,提前从动向激烈的中国市场淡出,对现代起亚和Stellantis来说可能并不是坏事。当大众在中国市场卷生卷死,两家车企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巩固市场,创造了业绩新高。


尤其是现代起亚,这艘韩国举国打造的银河战舰,在今年上半年交付数量名列全球第三大车企,也拥有全面且激进的电动化布局——他们最先打造了用于平价车型的800V纯电平台,在美国的纯电销量仅次于特斯拉。


反而作为第一辆现代意义电动汽车EV1发明者的通用,已经从此前的全球车企TOP3滑落至全球第五大车企,他们很难完成这样的战略重心转移。一部分原因在于,通用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达到31.9%,在外资品牌中仅次于大众。


注:特斯拉采用了上海工厂交付量,因此数据偏高


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画出了大众、通用,现代起亚、Stellantis不同的轨迹。在过去的三十年,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的大众、通用分享了中国汽车成长红利,在中国业绩支持下,他们先后登顶过全球最大车企。


但当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进入地狱模式,曾经在华相对边缘化的现代起亚、Stellantis反而更能“断舍离”,轻装出发。


这大概是汽车行业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四、技术高地,荣誉还是诅咒?


今年的汽车行业广泛流传着一些车展故事:


一些外资车企的管理层,在上海车展期间经历过一点小小的中国式震撼后,当即决定砍掉自家某些智能电动相关的技术与产品部门。因为他们发现,与中国同行相比,这些技术与产品会量产即落后;


某德国媒体在慕尼黑车展上目睹了中国车企西进的阵仗后,奋笔疾书“为什么慕尼黑车展变成了中国展?”


在韬光养晦十余年后,中国汽车借助智能电动汽车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中国是智能电动汽车产品与技术高地”的认知,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识。


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今的技术高地地位,实际上是国内车企在多年政府补贴、风投资本支持下,进行超高强度研发换来的(尤其是新势力)


当进入补贴退出,风投寻求回报的阶段,车企需要走上一条高营收(高现金储备)支持高强度研发的道路。但除了比亚迪,国内车企大多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他们既没有像特斯拉那样享有智能电动汽车先发者的溢价能力,也没有丰田、大众那样雄厚的家底,却要面对最残酷的技术竞赛。



维持技术优势的钱从哪里来,是国内车企尤其是以新技术见长的新势力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有技术的缺钱,有钱的缺技术


在二十年前的燃油车历史中,中国市场是一片技术的洼地,也是利润丰厚的尚未开垦之地。


在智能电动汽车的语境里,情况反转,中国市场成为了技术的高地,利润的洼地。


一个围城般的故事围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展开:有技术的自主车企普遍尚不富裕,有钱的车企则对智能电动车的技术望穿秋水。他们相同的困境则是,时间不等人。



自主品牌急需储备资金,国际车企迫切想追赶技术进度,最终促成的结果就是资源交换。


今年7月,大众、奥迪相继官宣了与小鹏、智己的合作,将基于后者的车辆平台打造自己的产品。不久之后,也有消息称零跑正在与包括大众在内的国际车企接洽,商讨技术出售的事宜。


在同小鹏的合作中,大众付出了7亿美元资金换取近5%股权。这笔小鹏亟需的巨资,不过是大众现金储备的九十分之一不到,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众两年后在华产品规划的主动权。


在国内与海外汽车市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愈演愈烈之时,有更多的国际车企会蓄势待发,准备抄底。


今年6月,在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起亚中国COO杨洪海狂热又不失诚恳地放出狠话:


“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1]


参考资料:

[1] 起亚中国高管称等本土企业烧死再抢市场,DoNew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汽车评论 (ID:yuanchuanqiche),作者:熊宇翔,编辑:罗松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