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31 15:50
马斯克传:风险是避风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YY的读书笔记(ID:xiaoyanyan00002),作者:肖俨衍,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马斯克的创业经历和他在PayPal、SpaceX、Tesla等公司的成功。文章还提到了马斯克的童年和青年期,以及他对科幻和太空的向往。此外,文章还讲述了马斯克创立The Boring Company和他对Twitter的改造计划。

• 马斯克创立了多个知名公司,包括PayPal、SpaceX和Tesla,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 马斯克从小就对科幻和太空产生兴趣,这也成为他创办SpaceX的动力。

• 马斯克计划收购Twitter并改造其商业模式,以打造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交+金融平台。

创业领袖,其不仅仅意味着创办的企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比如IPO),更意味着企业所实现的同时包含商业和社会价值(愿景驱动),如果还能有屡次成功的经验(有失败叠加更好)则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商业史,这样的人其实不多,乔布斯可能算一个,Elon Musk当然也算一个。本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创立PayPal,SpaceX,Tesla等一系列知名的公司,Musk的极限在哪里。


《Elon Musk by Walter Isaacson》,这本书期待了很久,作者写过一系列大神,比如乔布斯,爱因斯坦,富兰克林,他本人也做过CNN总裁等,基本上他写的都不是一般人。这本书很厚正文600多页,基本上涵盖了Musk从出生到2023年上半年的重要经历,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就,非常值得一看,更推荐看原版。


Musk的童年和青春期:关于性格和学习


Musk的外公和父亲


Musk的外公Joshua Haldeman出生自加拿大,是个冒险家,在20世纪早期(飞机刚发明)时候就学开飞机。此外,他也有不同政见Technocray,认为工程师应该治国,而不是政治家。1950年代,由于觉得加拿大政府管得太多,他决定移民南非,当时还是一个白人治理的国家。


Musk的父亲Errol Musk祖籍是英国,他的母亲移民到南非,Errol也是一位冒险家,后来从事售卖翡翠的生意,赚得不错,曾经拥有一台劳斯莱斯,但后来由于苏联搞出来人造翡翠,他的生意就崩盘了。Errol和Musk母亲Maye都有好看的基因,其母亲还是一位模特,父母俩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结婚怀孕后,很快就离婚了,Elon Musk出生于1971年6月28日。Errol的性格比较独裁和两极化,经常一会对人很好,但一会又开始嘴上pua别人。


Musk的冒险精神可能有点从外公和父亲继承基因来源,而父亲的性格特点,则直接映射在Musk的身上,他也有很强性格两极化特征。


喜欢阅读和思考的Musk


1980年代的南非治安很差,枪击和持刀抢劫很普遍。由于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他还总喜欢说别人笨(Stupid),Elon Musk从小时候就觉得很孤独。由于母亲从事多份工作,每天早上6点才回家,没时间管小孩,Elon Musk也顺便培养了“夜猫子”的作息习惯,他经常等到母亲6点回家后才睡觉。在学校里,Musk成绩还不错,但不是最好的那些,他初中平均分是83,满分是100。Musk很喜欢阅读,经常整天沉迷于书中,他父亲的书架是他主要的阅读来源。


等到青年期,他开始琢磨一些底层哲学问题,比如宇宙从哪里来,生命的意义等。他开始读一些例如海德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但是他对这些答案都不太满意。他开始喜欢上科幻小说,从小说中寻找慰藉,他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是《The Hitchhiker‘s Guide》(银河系漫游指南),Musk开始对太空,人工智能等前沿概念产生向往。11岁时,Musk拥有自己第一台电脑,并且学习BASIC等编程语言,且自己开发了一款电脑游戏。


Musk的大学时代


Musk在9岁时候其父亲就带着去过美国,等到高中时期,他开始催促父亲和母亲转为美国籍,并且移民到美国。后来发现加拿大更容易(因为他母亲祖籍加拿大),于是他、他弟弟Kimbal、母亲一起拿到了加拿大国籍,1989年,他们来到加拿大。Musk拿着100美元购买巴士票环游了加拿大,此后他加入了微软的多伦多办公室实习。在SAT高考中,Musk在第二次考试中,语文拿到670分(满分都是800),数学是730分,也不是很出色,他有两个选择Waterloo和Queens,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女生更多。


在大学,他结交了第一个好朋友Navaid Farooq,并且迷上了策略类游戏,Musk后来进入一家银行实习,开始接触金融行业,并且认为这是个低效的行业,这也为其后来进入支付埋下了伏笔。后来,Musk一位同学转学到宾大(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usk在Queens也有点没意思(觉得学业没挑战),他也想转学,且宾大给了他1.4万美元奖学金和学费贷款,1992年他成功转学,专业是物理+经济学,并且从大二开始读。


在宾大,他认识了Robin Ren,这段时期,Musk逐步确立了自己感兴趣的三大方向,包括新材料,火箭和电动车,后来更宏观化,变成了互联网、可持续新能源、航天,不过Robin Ren说当时他们只是闲聊,没有人觉得Musk真的能够闯出现在这样的成绩。


Musk的互联网时代创业史:Zip2和PayPal


All in 互联网,创立Zip2


大四那年,Musk嗅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威力,当时网景公司刚上市,第一天市值就达到29亿美元。且Musk当时就抓到一个网络互动黄页(类似大众点评)的创业想法。另一方面,Musk原来计划是进入斯坦福攻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材料专业。


在犹豫的时候,Musk找到当时在加拿大Scotiabank银行实习导师求教,后者告诉他互联网的机遇一辈子只有一次,读书机会后面还有。于是Musk决定All in 互联网,不过他还是入学了斯坦福大学,不过立即申请了休学,搞了个备份。


Musk和弟弟Kimbal第一家创立公司创意叠加了网络黄页和地图,哥俩创业,父母倾囊相助,其父亲给了2.8万美元和一台500美元的汽车,母亲则给了他们1万美元。他们创立了Zip2,基于互联网大浪潮,他们的产品很快申请了专利,并且顺利获得了300万美元融资。


和CEO理念不合,公司被出售


当时,硅谷VC流行一种理念,就是让成熟CEO加入年轻创业者创立的公司,帮助他们管理。Zip2也迎来成熟CEO,后者主导Zip2的商业模式为ToB,主要是那些报纸,到1997年Zip2已经有140家报纸客户,每家授权费是1000到1万美元。


但是,Musk觉得真正好的产品应该直接ToC,他决定购买City.com域名,并且将产品打造成Yahoo和AOL那样综合平台(可以理解为Yelp之类)。但是,这个理念和CEO,以及董事会不合,Musk在公司角色被边缘化。1999年,公司被以3亿美元出售给Compaq,Musk拿到了2200万美元,28岁的Musk的钱包从500美元直接涨到2200万美元,他花了100万买了一台迈凯伦跑车。


创立X.com,和PayPal合并


28岁的Musk已经成为了硅谷创业名人,其第二次创业选择了颠覆金融领域,他自掏腰包1200万美元,Musk宣布新产品X.com 1999年感恩节面世,其定位是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用户可以线上处理存款,购买、信用卡、投资和贷款等一系列业务。Musk喜欢X这个名字,虽然在外人听起来有点像色情网站,但X这个名字被他后来一直沿用(包括收购Twitter)


Musk二次创业得到了红杉资本的老板Moritz的支持,后者还撮合X.com和Barclay的银行部门合作,使得X.com拥有银行牌照支持,可以销售共同基金等金融产品。Musk开发一系列社交属性很强的获客方式,比如邀请朋友加入得到奖金等,实际上Musk想融合社交和金融。此外,Musk也崇尚极简的产品理念,比如设计产品时候,他强调要让用户用最少步骤注册账号。后来,他们发现用户最大使用场景是在eBay上通过邮件付钱。


类似的定位还有一家叫PayPal的公司,后者是Peter Thiel等人创立的类似支付软件,两家规模旗鼓相当,开始烧钱大战。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迹象,两家公司决定商谈合并(不然都会烧死)。最终,双方同意50-50合并(最开始Musk吹牛说X.com比PayPal大很多),但是X.com会成为合并后的主体,2000年3月合并交易正式完成,Musk是单一最大股东,成为董事长,此后他又成为CEO。


同样被踢出PayPal


很快两方对公司发展方向就发生了分歧,Musk想融合社交,以及颠覆整个金融体系(梦想更大),而原来PayPal团队则想聚焦做好支付环节。这也进一步引申到对合并后公司品牌的争论,Musk觉得X是更好的名字,但是另一方认为PayPal品牌更强。分歧还包括使用什么类型的服务器,Musk喜欢微软,想用Windows NT;而另一方面则想采用UNIX系统的服务器。此外,Musk还坚持工程和产品团队要整合,两者不能脱钩(这一点在后来其每段创业中他都强调)


最终,Musk再次被“政变”,原有PayPal团队邀请Peter Thiel回归,并且获得了公司董事会支持,在Musk去悉尼奥运会度蜜月时期,公司宣布Musk卸任CEO,Musk选择体面的离开,继续创业。2002年,PayPal被eBay以15亿美元收购,Musk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拿到2.5亿美元。实际上,Musk和后来PayPal创业铁军们都保持了不错的私人关系,后来Peter Thiel还在SpaceX最低谷时候投资了2000万美元。(这段历史更详细的如果感兴趣可以见这篇【读书】PayPal崛起:“创业铁军”的白银时代。)


创立SpaceX:探索人类多星球文明可能性


为什么进入航天?


离开PayPal后,Musk买入一架单引擎的飞机,并且学习飞行,在进行500小时飞行后,他感受到了翱翔空中的不同感觉。2001年,他和一位朋友聊到下一步想做什么,Musk谈到了太空航天,他们认为发射火箭的基础原料就是金属和燃料,这个并不难获得,成本也不高,所以这是一件理论上可行的事情(第一原理)


此外,Musk还想登陆火星,结果他上NASA官网一查,发现NASA并没有登陆火星计划,他表示震惊。他后来总结了进入航天的三大原因:


1. 他认为航天技术必须要有人主动推动才可能发展,因为其并不是与每个人生活直接相关的事情;


2. 他觉得发展航天是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万一哪天地球毁灭,可以移民火星——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生物文明;


3. 他觉得应该重燃美国的创新精神,而移民火星不失为证明美国创新能力的重量级愿景。


被倒逼自己研发火箭


Musk首先移民洛杉矶,因为这里有更多的航天人才和资源,其次2002年他拿到了美国国籍。最开始,Musk并不是想直接成立一家火箭公司,而是想通过一个类似慈善基金会的形式来影响大众以及NASA投更多钱发展航天。当然,要登陆火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火箭的问题,他们最开始准确去俄罗斯买旧火箭,结果对方漫天要价,一枚火箭涨到2100万美元。


Musk发明了一个叫idiot index的指数,意思就是一个东西的制作成本和售价的比例,数字越小,说明买家越被收了智商税,而火箭的idiot index指数是1:50,他们决定自己研发火箭。Musk也充分认知到研发火箭的风险,于是他觉得先从小成本火箭开始,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公司要从商业上自洽,所以其需要承载更多商业和政府的发射任务。


2002年,公司最开始名称是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后来Musk把自己喜欢的X融入,变成了SpaceX,他说公司目标是2003年要成功发射火箭,然后2010年发射无人的飞船到火星。


Falcon1研发,从NASA获得收入


Tom Muller是SpaceX第一位员工,他研发当时民间最强的火箭引擎,他要求Musk将两年薪水提前担保,Musk同意了,但因此他认为Muller只是员工,而不是创始人(不愿意付出风险)。Musk还邀请Gwynne Shotwell加入SpaceX,其后来成为Musk的管家(COO),专注Musk不愿意负责任何具体事务。Gwynne Shotwell加入后就和Musk一起到了华盛顿,并且说服国防部给了SpaceX第一个350万美元合同。


2004年,NASA给一家Kistler Aerospace的公司2.3亿美元合同,理由竟然是其要倒闭了。Musk觉得这个理由完全无厘头,他后来起诉了NASA(直接和大客户对干),后来SpaceX获胜,且拿下了大部分合同。Musk还推动NASA将航天竞标体系从基于成本定价到固定项目价格转变,他觉得前者根本不激励创新,类似波音和Lockheed他们就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但是固定项目价格则能够激励创业公司承担更多风险,来追求更多创新和收益。


SpaceX第一款火箭被命名为Falcon1。在Falcon1研发过程中,Musk逐步展现了自己的创业方法论:


  • Musk首先聚焦的是降低成本,相对于普通工业品,类似航天产品的售价经常是10倍甚至更多,Musk觉得这毫无依据,比如SpaceX需要一个阀门,供应商报价25万美元,Musk觉得夸张,他决定自己做一个,成本只有几分之一。另一个马达零部件报价12万,Musk觉得其功效和车库门传递装置差不多,SpaceX工程师用5000美元搞定。对于第一款Merlin引擎,Muller说其重量是1000磅,Musk说Tesla Model S的引擎有4000磅,但是成本是3万美元,比你重四倍,为啥你的成本这么高?Musk完全重构了火箭零部件的定价体系,所以其70%零部件都选择了自制(采购太贵了)


  • 此外,Musk还质疑每一个零部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有员工说出某项规定,他就会质疑是谁制定这个规定,直到支持其存在理由是物理基础定律为止,否则这个零部件就是不必要的。


  • Musk还不接受员工直接说NO,你可以说这个任务很难,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但是你不能说这不可能(王健林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员工直接拒绝Musk的要求,他很可能会直接换个接受的人来做事情(开人完全不手软)


  • 此外,Musk对风险的容忍度比传统显著更高,他觉得失败就是成功之母,不失败就说明你不够努力,失败了就找解决方案重新再来一次。在一次火箭测试发射之前,燃料压力系统出现故障,这在传统流程中可能需要几个月来重置,但是Musk命令直接修复,不用重置,他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而由于传统航天步骤是风险冗余,Musk冒风险招数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风险。


Falcon1的炼狱——在几乎倒闭境地下反转


2006年3月,Falcon1终于迎来第一次发射,Musk在发射前很紧张,他决定用畅想未来来缓解紧张,他开始思考登陆火星的细节——然而工程师们只想安全完成这次发射。第一次发射因为引擎起火而失败了,最终证明是发射场地Kwaj潮湿空气的缘故(Musk还错怪了一位工程师,愤然离职)


2007年3月,1年后,进行了第二次发射,这次发射前5分钟都是成功的,此后第二级火箭开始摇晃,发射再次失败,最后发现是防溅挡板缺失的缘故,而这是他们风险因素的第十一条(Musk最开始只注重前十大风险),从此,Musk说checking list必须包含11个项目。


2008年3月,又1年,Falcon1迎来第三次发射试验,当时Musk身处自己最困难时期,SpaceX屡次尝试发射不成功,Tesla也处于困境(后文会说),Musk没钱了,因此第三次发射几乎就是SpaceX的生死线,糟糕的第三次又失败了,主要问题出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上。Musk说他永远不会放弃,由于现金紧张,他决定六周后进行第四次发射,Musk决定打破一切常规,SpaceX拥有重新制作火箭材料,但是按常规手段运到发射基地都要四周,他们决定用军方运输机运输,加快时间。


第四次发射终于成功了,2008年12月,SpaceX拿到了NASA 16亿美元的发射合同,包含12次空间站的运输任务,Musk将自己的密码改为ilovenasa。如果第四次发射仍然失败会怎样?我觉得SpaceX大概率还会继续尝试,Musk不会放弃的。


Falcon9大火箭首次发射就成功


要完成NASA的空间站运送任务,SpaceX需要更大的火箭,Musk最终接受了9台Merlin引擎合并驱动的Falcon9火箭,其尺寸是Falcon1的两倍,运力是10倍,重量是12倍,后来10年都是SpaceX运输主力。


在Falcon9研发过程中,Musk再次不断挑战在他看来早就过时的行业惯例,血腥地降低成本——当他质疑火箭的吊起装置成本要200万美元时候,团队告诉他这是空军规定,Musk说服空军更改规定,公司后来将成本降低到30万美元。


最终Falcon9的发射综合体的成本只有Boeing的传统厂商的十分之一。Musk觉得Falcon9不太可能一次试验成本,在发射前检查确实也发现频率不太正常,但Musk觉得风险可控,仍然命令正常发射,结果一切顺利,第一次就成功了。2010年,奥巴马来到SpaceX发射场为SpaceX和Musk站台,同时也表示自己支持私营企业发展航天计划并不代表美国放弃航天工程。


火箭回收和载人航天


2010年之后,SpaceX已经完成了将无人飞船发送到轨道的任务,下一步目标一方面是回收火箭(降低成本,Musk说火箭回收是让太空旅行,甚至登陆火星大众化关键一步,可将一个人送到火星的成本减少到50万美元,为富人提供商业太空旅行,也成为SpaceX潜在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向载人航天推进。


此时,SpaceX另外一个竞争对手,Bezos创立的Blue Origin也开始崭露头角,Bezos和Musk都认为回收火箭很重要,但Bezos的重心是打造传感器和软件系统来导航火箭回收。但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要打造一枚足够轻的火箭,Musk于是开始全力聚焦减少火箭重量。这里面还有飞轮效应,比如减少一些部件,就可以减少火箭推进重量,从而减少火箭需要的燃料,进一步减少重量。


SpaceX和Blue Origin还开启了火箭回收的专利战争。2014年8月,基于Falcon9火箭回收试验进行,Musk还邀请了SpaceX的董事会一起观摩,结果3个发动机中1个出现故障,发射失败了。Antonio Gracias(董事会)说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很好,Musk回答说:“如果有选择,我更愿意从成功中吸取教训”(巴菲特说从别人失败中吸取教训)


2015年12月,SpaceX终于成功进行了回收火箭试验。2020年,SpaceX基于Falcon9的载人航天发射成功,总统Trump和副总统Pence现场观摩,Musk说他祈祷这次发射能够成功,飞船正常到达目的地。


实际上,2014年NASA给SpaceX载人航天合同时候,也给波音一个金额比SpaceX大40%的合同,结果到2020年SpaceX成功发射时候,波音连无人飞船测试都没成功,这就是效率差距。2020年发射还有一个插曲,由于Musk总想提高效率,就要不断牺牲风险,2020年在一次无人发射测试时,SpaceX违背了FAA的天气要求,Musk坚持要求正常发射,发射很完美。


事后,FAA追责,SpaceX负责可靠性的副总裁Hans Koenigsmann写了一封辩解信,但信中并没有为SpaceX正名。Musk不高兴,他直接把这位2002年就加入SpaceX的老兵开了。实际上,Musk养成的对事不对人的做事方法,也使得其开人不眨眼,或者说,除了自己的亲兵队外(很多都是亲戚好友),Musk要的是员工最好的状态,而不是某个人的完整生涯,就像要某个零部件最好的状态一样。


星链服务Starlink


Musk虽然创业基础是愿景驱动,但他非常重视商业化,因为这是公司存续的基础。2014年,Musk看上了互联网服务这条路子,他认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市场全球有1万亿美元,假设SpaceX能拿下3%,就有300亿美元,这就比NASA每年预算要高了。


2015年,SpaceX成立了Starlink星链部门,总部在西雅图,计划是发射高度340英里的卫星,其延时小于高度2.2万英里的同步卫星,数量是4万颗。


到2018年,Musk意识到Starlink 的卫星太大,造价太高,制造难度太高,他飞到西雅图直接把整个团队开掉,从SpaceX带了八个他自己信任的工程师,他们都没有卫星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深谙Musk的方法论,执行力超强。其中一位叫Juncosa是核心,他开始质疑卫星中间每一个零部件存在的必要性。此外,卫星在发射后会用连接器锁定卫星,防止他们碰撞。Musk说应该直接全部发射,宇宙运动会直接让他们分开。


2019年5月,简化后的方案完成,四个月后进入运行状态,Musk发了一条Twitter说自己通过星链上网了。Starlink在乌克兰战争中还变成乌克兰能够使用唯一互联网服务,最开始SpaceX免费捐赠了设备和服务,但后来其发现乌克兰运用Starlink服务进攻克里米亚地区,Musk觉得这是危险行为,于是他下令关闭了进攻区域的服务,这个决定争议很大。未来避免自己做这种艰难决定,SpaceX后来成立了专门军事专项,Starlink只是提供服务,转由政府来决定如何合法使用。


星舰——超大火箭


Falcon9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高效、可靠的火箭,但Musk成立SpaceX的目的不仅是赚钱,而是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的生物,这就需要更大的可回收火箭,2017年,SpaceX立项了这个超大火箭,后来名字并命名为Starship,星舰。在火箭关键材料选择上,Musk坚持放弃传统的碳纤维,改用不锈钢,当时Tesla的Cybertruck就采用不锈钢,Musk认为不锈钢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另一个问题是不锈钢的壁厚是多少,Musk直接问一线工程师觉得多少合适,后者说4.8毫米,Musk说那就4毫米吧(相信一线工程师的建议),大家都很紧张,但最后也证明4毫米合适。


2021年,Musk说我们要尽快让星舰上发射架,他开始在内部掀起一次又一次冲锋(Surge)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比如用发射架来接住回收火箭。比如火箭的引擎,Raptor引擎,其推进力是Merlin引擎的2倍,而星舰需要40台这种发动机推动。但是Musk觉得Raptor制造太复杂,且造价太高。2021年8月,他开掉了原来负责发动机的人,自己亲自负责,他要将其制造成本降到20万美元(原造价的十分之一)


实际上,这项任务最终解法是像汽车生产线(Tesla借鉴)一样打造航天发动机,用工业生产逻辑和标准建造航天发动机,其极大提升了航天发动机的制造效率,降低成本。当然,其背后也反映了工业发展几十年后,其可靠性等各方面已经堪当大用,跟航天工业刚发展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实际上,第一次星舰的发射在2023年4月,第一次发射因为两台引擎阀门爆开导致燃料泄漏引起了爆炸,失败了,第二次发射可能是今年10月,值得期待。


根据WSJ报道,SpaceX2021年营收23亿美元(主要是发射收入),亏损约10亿美元;2022年营收46亿美元,亏损约5亿美元;2023年Q1营收为15亿美元,有5500万美元利润,主要得益于Starlink,预计今年其营收能够达到60亿美元,SpaceX的估值为1500亿美元。


Tesla:加速电动车时代到来


Tesla的前身,Musk是投资人


JB Straubel对电动车很感兴趣,他很早就改装了一台保时捷变成电车,但是续航只有30英里。后来,他和斯坦福大学太阳能电池专业几位学生讨论用锂电池来做电动车,他们认为半吨电池+一台轻量的汽车,可以有可观的续航。


2003年,他们开始找融资,没人感兴趣,直到他们遇到Musk,后者惊讶于当时电池能力已经足够,于是决定投资1万美元让他们试试。Straubel后来又给Musk介绍一家叫AC propulsion公司,后者有一台tzero的电动车试驾车(百公里加速3.6秒,续航300英里),Musk试了以后惊讶于其加速能力(比他的迈凯伦更厉害)


最开始,AC propulsion团队想打造一款便宜、大众的慢速电动车产品,Musk对这个策略不赞同,他觉得最开始电车一定是定价足够高,例如7万美元,这就需要优秀的产品,然后再进入大众市场。实际上,从高到低的产品策略是后来特斯拉差异化策略切入口,作为新鲜事物,电动车必须从足够性感,才能获得冷启动,跨越鸿沟,此后再开始大众化。


AC propulsion的投资人是Martin Eberhard,原来创始团队公司化落地上不太行,他觉得自己干,后来授权了tzero的技术,决定打造一款电动车产品,并且将这家公司命名为Tesla,Musk投资640万美元,成为公司董事长,后来他又加投了900万美元(惊讶于电动车加速和安静等性能)


Musk成为CEO


在Musk看来,特斯拉应该自己生产大部分零件,从而控制质量和成本。但是,最开始第一款车的打造却完全相反,Eberhard主导特斯拉将制造完全外包,这也符合当时行业趋势,1970年到2010年,主流汽车厂家自制零部件占比从90%降低到了50%。公司看中了Lotus旗下一款叫Elise Roadster跑车的外形,准备直接套壳生产,这也可以节省成本(下图1是Lotus的,图2是Tesla第一代Roadster)


然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Musk不断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他花了很多时间来参加设计Roadster的外形,他还自学了车型设计,他坚持认为这款产品必须让消费者惊艳才有机会。Musk认为如果能够打造一款兼容性感和快速的电动跑车,就有希望打开市场(很多颠覆创新都是多个创新点融合,这是芒格的lallapollaza效应),但是Musk各种修改需求最终导致制造成本一再攀升,由于不能直接用Lotus的安全测试结果,成本直接增加200万美元,很多环节也重新设计,重新来过(还不如最开始就重新设计)


2006年时候,特斯拉有70名员工,开始新一轮融资,Musk找到红杉资本,被拒绝了,Moritz觉得和丰田竞争完全没有胜算。最终一家叫VantagePoint资本投资了4000万美元。此外,Musk和Eberhard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当时Roadster收获了不少赞誉,公司也开始寻找诸多名人进行代言营销,树立品牌知名度,但是特斯拉当时很多官方宣传都只是称Musk是早期投资人,甚至不提他,这让Musk很恼火,2007年Eberhard宣布离任,最开始特斯拉还寻找其接班人,后来Musk宣布自己干(蓄谋已久)


Lotus旗下Elise Roadster跑车


Tesla第一代Roadster


核心是突破制造环节,困难重重


Musk说汽车设计不难,困难的是建立一套高效制造环节,高效且盈利的制造出来,在美国历史上只有福特汽车在不破产的前提下完成了这个任务。Roadster最开始计划的单位成本是5万美元,到2006年11月,成本已经上升到8.3万美元,到2007年,直接上升到11万美元。


Musk请了外部审计团队进行具体成本测算,审计团队发现特斯拉当时竟然没有成本管控的流程和软件(当时还是Eberhard主导),发现单位制造成本,包括给供应商提前预付款,超过14万美元,即使数量增加,成本也不会低于12万美元,而Roadster的售价是10万美元,特斯拉可能现金危机就在眼前。


Musk还是觉得自己建工厂(牛人都喜欢垂直整合模式,相信自己,不相信其他人),他甚至把客户的预付车款都拿过来库充产线(合规上有问题,但Musk说不做公司就死了)。面对现金困难,Musk找了一些朋友投资,Bill Lee(Musk朋友)投资了200万美元,Google创始人Sergey投资了50万美元,包括特斯拉员工也进行了投资。原来投资人也对Musk发起质疑,他们督促特斯拉转型做电池包供应商,Musk还和其发生了冲突。


2008年是Musk最困难的一年,实际上SpaceX连续发射失败,Tesla制造环节遭遇成本困境,让Musk几乎崩溃,有人说他精力有限,必须在两家公司里面牺牲一个,Musk拒绝了,他都想要。2009年,Daimler集团向特斯拉投资5000万美元,此外特斯拉拿到了美国能源项目4.6亿美元有息贷款(要通过发票报销),这两笔钱应该是特斯拉度过困境重要支持。


Model S


特斯拉第二款真正面向大众的车型,Musk首先打造一个内部设计团队,其对标Jony Ive和乔布斯的关系,最终Von Holzhausen成为了Musk的Jony Ive。为了避免让Model S看起来圆胖难看,Musk决定将电池包放到车底盘(Roadster的电池包在座椅后面),这就需要将电池做薄,且需要解决安全问题(最终他们将电池包和车底盘做成了一个整体结构)


最开始,特斯拉工程师说电池包需要8400枚电池,Musk坚持降到7200枚,最终真的只用这个数字做到了(Musk靠直觉思考)。Von Holzhausen团队设计一款用户走近车辆,门把手自动弹出的新颖设计,Musk瞬间被吸引,决定采用,工程师和设计师很多都觉得没必要。


Musk讨厌行业要求关于儿童空气气囊的安全标识,命令去掉,虽然特斯拉针对性做了一些补救措施,但这个动作使得监管不满很不爽,后来一直提醒用户特斯拉安全性问题。实际上,如果对比Musk和乔布斯,两者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比如强调少就是多,强调颠覆传统,强调直觉迅速决策等,但是Musk相对来说更加钟情工程实现环节,所以他的创新都比较聚焦在重制造环节的赛道(汽车,航天都算吧),乔布斯从来没去过中国加工厂。


不断精进制造环节,突破产能瓶颈


2010年,特斯拉进行了IPO,这是美国自1956年福特上市以来第一家汽车制造商,第一天特斯拉股价上涨了40%。Musk还是钟情在制造环节各种精进,比如他对特斯拉汽车装配质量不满意(确实不咋地),他质疑说为什么我们的汽车不能有BBA的装配质量?于是Musk每周会花2-3个晚上亲自到产线监督装配质量。


2013年,特斯拉开始考虑建设自己的电池工厂(Model S当时已经使用全球10%的电池产量),这座面积1000万平方英尺的超级工厂将耗资50亿美元,松下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将投资20亿美元。Musk亲自和松下的CEO会面,对方被打动,觉得松下应该变革,果断选择拥抱创新(颠覆创新精神感染人)


到2017年,Model3产能爬坡时期,正好是Musk情绪黑暗期(当时和老婆离婚等一系列私人事件也有影响),Musk向外界承诺特斯拉到2018年6月,其周产能要达到5000辆,他计算过,如果产能达不到这个水平,特斯拉的现金流就会枯竭。


但是2017年年底,其真实产能只有目标的一半。Musk又亲自带队来解决问题,核心就是简化甚至删除各个不必要的环节(SpaceX如出一辙),Musk发现的一个重要拖慢产能的问题竟然是过度自动化,他自己对机器太自信,而低估了人的能力。Musk说制造汽车就像制造芯片,你需要设计的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流水线环节,于是Musk开始观察每个环节的效率,哪个环节亮红灯,就亲自去那里解决问题(有一个操作板实时观察)


Elon说每天他要做100个决定,估计有20%是错的,但是如果他不决策,公司就会死。实际上,Musk提效的手段也牺牲了一部分安全性,特斯拉工厂工人受伤率比行业高30%。回到电池工厂,Musk也发现类似的问题——过度自动化,增加人手。


为了突破产能瓶颈,Musk竟然只花了2周组织在工厂旁边开了一条临时产线,这种非常规方法确实起了作用,到2018年6月底,特斯拉的周产能真的达到5000台,当时很多专业投资者都盯着特斯拉做空,觉得Musk不可能做到这个目标(有些甚至用无人机观察特斯拉工厂,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论,目标不可能达到)。Nothing is impossible,Musk又一次突破了常规。


实际上,正如SpaceX中模糊总结,Musk在解决问题时候,逐步沉淀一套方法论,即Musk算法,其可以分为五步:


  • 质疑每一个固定的要求,任何既定要求被要求说出提出这个要求的具体人,直到质疑到物理定律为止。这就是Musk第一性原则。


  • 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要求和束缚,如果后来被迫增加的要求少于10%,说明你之前去掉不够多。


  • 简化和优化,前两步必须先做完,不要简化那些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要求。


  • 加速整个循环,当整个流程到最精简状态后,就是加速。同样,不应该加速那些根本不必要存在的流程。


  • 自动化。等到一切就绪后,再考虑自动化的问题。


这套Musk的“算法”实施还有一切附属条件:


  • 比如,所有的工程师都要有一线经验,不能闭门造车,比如产品经理必须花20%时间写代码;


  • 讲情感是危险的,因为其让你无法彻底质疑他,所以Musk的公司里面都是对事不对人,不讲情感;


  • 犯错误很正常,但不要过度自信(不该错)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如果碰到难题,不要找对应领导,直接去找一线的工程师或者工人;


  • 招人时候核心是看态度(Hardcore),技能都可以学习;


  • 核心是要有极强的紧迫感,危机感;


  • 最基础的原理就是基础物理学,其他都是个人推荐和观点。


特斯拉私有化闹剧,Musk被SEC调查


2018年,处于心理困境期的Musk各种怪异行为(在播客里面抽大麻,说自己心理状态很差等),以及外界认为特斯拉无法达到产能目标,导致特斯拉股价不断下跌。不过半年报特斯拉超预期达到产能目标,使得股票上涨了16%。


Musk想让公司私有化,他和沙特主权基金Al-Rumayyan达成口头协议,8月,Musk直接发了一条Twitter,公布了特斯拉私有化的消息,这种行为遭遇了SEC的调查(规定是有重大影响的消息,公司必须提前10分钟通知交易所)


后来,沙特金主表示自己并没有严肃考虑,Musk又发了Twitter说私有化取消了。这进一步导致SEC的不满,调查Musk消息发布当天,特斯拉股价下跌了17%。最后其律师不得不和SEC达成和解——Musk还担任CEO,但是卸任董事长,支付4000万美元罚款,增加两位独立董事,还有一条很重要,Musk以后不能随便发对股价有重大影响的Twitter。Musk最后不得不同意。


特斯拉自动驾驶


Musk最开始准备和Google Larry Page合作搞自动驾驶,后者自动驾驶部门是Waymo,但Musk觉得其利用各种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方案太复杂太贵了,他觉得用纯视觉的方案就可以,基础是人就是靠眼睛视觉开车的,所以他一直认为有摄像头+软件就可以。内部团队有人觉得人的眼睛是在脖子上,也就是其可以通过远近判断3D视角,而简单摄像头不同。


早期,Musk还是会允许团队加入一些传感器,但是他一直抱有这个执念。后来Musk和Larry Page因为AI的安全问题闹掰,特斯拉开始自己研发自动驾驶。Musk对完全自动驾驶一直很乐观,早在2016年,他就说到2017年年底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从洛杉矶到纽约,而且完全无人自动驾驶实现后,其将交通效率有希望提升5倍,整个人类用车格局都会改变。实际上,后来他屡次宣传完全无人驾驶就会实现,但一再跳票,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后来决定开掉所有的自动驾驶团队高管(因为他觉得完全自动驾驶进展不及预期)


2021年初,汽车传感器遭遇芯片短缺,Musk借坡下驴,下令砍掉所有的非摄像头外的传感器,团队反对说不安全,Musk坚持己见——行业都在增加各种传感器,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Musk觉得所有不安全都来自于错误驾驶习惯和错误的软件,他甚至想用车内摄像头来证明事故的原因来自司机(这有个隐私问题,但是他们可以更改隐私协议)。不过,后来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还是在高端S和X车型上保留一些雷达,核心支撑是这些雷达可以处理人眼看不到的一些特殊情况。


上海建厂、Cybertruck


Musk邀请他在宾大的好友Robin Ren加入特斯拉,核心是开拓中国市场,以及在中国建厂。最开始,我国要求合资(符合惯例),但是Musk不愿意合资,于是进入漫长的谈判,Musk多次阐述建厂的好处,2018年,终于获得批准独资建厂。2017年,特斯拉开始讨论设计一款皮卡,他们发现这个赛道很久都没有什么变化了,Musk决定打造一款全新外表,惊艳外观有未来感的产品。


Charles Kuehmann当时同时担任SpaceX和特斯拉的工程材料主管(Musk强调其创立公司共享工程经验),他发明一款超强硬度的不锈钢,其可以用来做皮卡和火箭。Musk决定用不锈钢来打造车的外壳,不仅省去了油漆,而且可以承担安全结构压力。这款颠覆性很强的产品,得到了特斯拉内部大部分设计团队一致不喜欢,他们建议Musk做用户调研,但Musk坚持自己不做focus group(他要的就是颠覆性产品,2023年皮卡终于开始交付了,确实很酷)



Optimus机器人,Robotaxi,机器学习自动驾驶


2021年,Musk决定在Austin再建一个超级工厂(靠直觉),Fremont的工厂产能8000台/周已经到极限,他认为制造应该从乐高积木中寻找灵感——既精确又节省成本。出于对于人工智能兴奋和担忧,


2021年,Musk决定进军人型机器人领域,目的就是打造始终对人类友好的机器人——Optimus,他们从人类寻找灵感,比如其拥有比人手更精细的手掌和手指,Musk觉得人型机器人未来市场空间很大——可以替代几乎所有工厂工人。此外,为了push自己完全自动驾驶愿景,Musk很早就力主打造一款完全无人驾驶的Robotaxi,且其坚持不要方向盘,他觉得这是推动特斯拉市值到10万亿美元的关键。


为此,他还反对特斯拉推出2.5万美元以下的车型(Model3以下),因为他觉得无人驾驶时代就要来了,这些都会被Robotaxi替代,后来特斯拉设计和工程团队跟Musk汇报中提到2.5万美元以下汽车市场很大,如果特斯拉要保持长期50%的增速,就必须进入这个市场,且这条产品线可以和Robotaxi公用一个生产线和平台(成本共享),且展现一个类似Cybertruck一样有未来感的设计,Musk勉强同意了。


最后,特斯拉自动驾驶多年来主要基础规则based的方式来进行决策,但是2022年,特斯拉开始推动基于人类驾驶行为,深度学习模型的端到端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特斯拉相对其他车企核心优势就在于拥有大量的用户驾驶的实战数据,Musk力主说核心要优化的指标是司机每一次接管的时间间隔。自动驾驶团队发现,只有模型学习了超过100万个视频后,其驾驶技能才合格,而学习视频到150万个后,其技能显著提升。2023年4月,Musk亲自尝试了新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他很满意。


Musk其他创业公司:AI和太阳能


Musk和Page的争论,以及Musk诸多AI创业布局


2012年,Musk见到了Hassabis(DeepMind创始人),Musk说自己成立SpaceX核心目标是防止世界大战,地球毁灭;Hassabis则补充一个风险,就是人工智能对人类威胁,Musk表示同意,他投资了500万美元给DeepMind。


2013年,Musk和Google 创始人Larry Page产生了争论,Musk觉得AI能力增强对人类是个威胁,而Page则认为如果AI真的强大到干掉人类,那就让他去,说明人类没什么特殊,只不过是下一轮生物进化而已(立意够高)


Musk后来听说Google在收购DeepMind,他首先想到的是阻止Google收购,失败后,他决定成立一个开源组织来对抗Google,这就是OpenAI的来源,他们还挖走了Google顶级AI大神Ilya Sutskever,后者就是GPT背后的男人之一。


此外,Musk还创立了Neuralink,其核心领域是脑机接口,其长期愿景是可以将人类意识植入机器,这样AI和人就合并了,也就不存在AI对人的风险了。当然,短期来看(也不是很短),Musk觉得Neuralink可以解决一些例如帮助四肢残疾人重新获得运动能力,失聪的人获得听力,失明的人获得视觉等难题,这样就拥有充足的经济收入(就像SpaceX先做火箭一样)


此外,Musk还在特斯拉内部推动例如Optimus人型机器人,DOJO超级计算机等针对AI趋势的布局。2023年,针对GPT崛起趋势,Musk还成了X.ai,其成立有三大目标,其一是打造能够编程机器人,其二是打造类似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其三是保证人类的意识能够长期存在。


SolarCity


Musk的侄子Lyndon Rive向他询问创业建议,Musk说可以进入太阳能赛道,这就是SolarCity,其目的是建立全美闻名的消费者品牌,Musk投入1000万美元启动资金,且担任公司董事长。SolarCity最开始干得不错,其在非Uitility公司安装太阳能市场市占率达到四分之一。


但是后来其采用租赁模式,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资金,使得公司债务陡增,其股价从2014年年中的85美元下跌到2016年的20美元。在Tesla Nevada电池厂投入使用后,其尝试推出一个冰箱尺寸的家用电源Powerwall,其可以接入太阳能板充电,有了这款产品,Musk认为特斯拉成为一家能源创新公司,且有了这些业务协同,Musk主导特斯拉收购SolarCity,虽然遭遇部分投资者反对(关联交易,利益冲突),但最终收购还是完成了。


2021年,Musk把自己的侄子开除了,因为他觉得SolarCity变成了一个销售驱动的,而不是产品驱动的公司,同时,他对SolarCity的设备安装速度不满意,他希望能快10倍(当时公司每周只安装30个客户),他把“Musk算法”引入到Solar产品设计中,并且要求所有设计工程师都要花一部分时间在工地上安装(才有体感)


The Boring company


2016年一次香港出差,Musk突发奇想,他觉得城市是3D的,但是道路是2D的,于是他自掏腰包1亿美元,创立了The Boring Company,其打造地下超级轨道+列车,允许汽车在城市间快速运输,号称能够从纽约到DC华盛顿只花30分钟,2021年其在拉斯维加斯建立一条1.7英里的隧道,看官网其产品似乎包括普通地下隧道,以及hyperloop超高速隧道。


Twitter:没有危机寻找危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买入Twitter股票


2021年,Musk成为世界首富,身价1900亿美元,超过贝佐斯。2022年,特斯拉市值1万亿美元,SpaceX估值1000亿美元,Boring Company 56亿美元,Neuralink估值10亿美元。


2021年11月,为了回应一些富人不交税传言,Musk兑现了2012年其在特斯拉一笔期权,价值200亿美元,交税110亿美元,还留下大概100亿美元,他感觉不太好,因为日子太平淡,他开始寻找一些惊险刺激的事情,于是2022年1月,他开始偷偷购买Twitter的股票——Musk本人是一位Twitter狂魔,过去10年,他发了1.9万条Twitter,相当于平均每天5~6条。


此外,他觉得Twitter对言论一些监管动作太过分,比如他虽然也不喜欢Trump,但是他觉得Twitter禁言Trump就过分了,从言论自由角度,他觉得市场需要一个新的社交平台。此外,他还想起了当年他创立X.com的宏图,他认为如果让一部分用户通过交少数钱成为认证用户,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且可以绑定他们支付信息,这样就可以重现X.com的愿景,成为一个一站式社交+金融支付平台(Musk后来说他的战略就是Copy Wechat)


当然,他也认真考虑过是否可以推出一个全新的平台,基于区块链等新的技术。当Twitter官方知道Musk买入动作后,Jack Dorcy在内的董事会成员准备邀请Musk加入董事会,但是Musk显然不会满足于充当一个橡皮图章,他后来在Twitter上宣布“全资收购Twitter,他认为Twitter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他计划用5年时间丰富Twitter UGC内容生态,对标Wechat,打造言论自由的社交+金融龙头平台”。


他认为这件事难度比SpaceX这种发射火箭上天要小。不过收购过程中却出现插曲,首先Musk在尽调过程中发现Twitter用户中机器人占比较高,同时他开始越来越怀疑收购Twitter的意义和价值,不过由于他此前已经下了官方Offer,反悔和拖延可能有更大法律代价和经济代价(美联储在加息,而他要贷款),他最终同意以440亿美元对价收购Twitter。


Musk颠覆Twitter


2022年,Musk那这个洗手盆进入Twitter大楼的形象传播甚广,实际上,Twitter在收购前在硅谷应该是比较知名的对员工nice的公司,但这显然和Musk的风格不符,而现在是Musk说了算,那就只能改变公司文化了。Musk在Twitter运用了Musk算法,推行了三轮裁员,裁掉了75%的员工(Twitter原来有8000多员工,裁到约2000人)。Musk首先雷厉风行在收购达成后第一时间开除了Twitter所有核心高管,这样就避免支付后要发放股票激励(他觉得他们不配)


在产品上,Musk首先下令将新用户第一界面变成“探索”,展示Twitter的热门内容,而不是冷冰冰的登录界面。此外,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当时有150个工程师,他觉得Twitter的工程师也应该是这个数量,他找来自己的“亲兵队”,比如他的表弟James Musk,Musk让工程师们上交自己的代码,然后由他的亲兵队来评估,不合格的就裁掉。


第二轮裁员,Musk让员工自己选择是否继续留在Twitter(留就要拥抱Musk的公司文化,Musk喜欢出色、可信、自驱的员工),大概有70%选择留(1800/2469)。到感恩节,又发起第三轮裁员,大概50名员工被裁,此外,Musk表示远程工作不被允许。


平衡言论自由和商业化,让Musk头疼


Musk对言论自由的向往是他改造Twitter的重要目标,他主导以不控制内容生产,但是控制内容分发,对于问题内容,采用限流,而不是直接禁言的方式,但后来Musk自己又对于Hate Speech表示不允许在Twitter上出现(保留了部分禁言的规则)。他和一些记者合作,公开了一些Twitter此前的内容审核动作,包括当时Twitter会主动和FBI等部门合作,审核内容,这一系列动作意义也是和此前Twitter划清界限,表明自己立场。


Musk通过Twitter用户公开投票方式恢复了Trump的Twitter账号。Musk后来主导在Twitter上推出蓝标,也就是认证用户,但结果遭遇虚假信息轰炸问题,很多人花钱注册虚假名人账号发布虚假消息,Musk不得不暂停了蓝标验证业务。


此外,他们也发现iOS用户即使支付了,Twitter也拿不到他们的信用卡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在苹果那里。首先吓退了广告主,后者害怕自己的广告和问题内容并列,再加上Musk自己一些有争议的Twitter进一步加剧了广告主的担忧(比如短暂对记者禁言)


Musk主导降本,2022年圣诞节,他和James等亲自飞到Twitter在萨克拉门托的数据中心,将服务器进行搬迁(员工说搬迁要9个月,Musk下令一个月,他决定自己试试)。实际上,对Twitter的改造并不顺利,Musk对Twitter多次表示了失望的情绪,他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还遭遇威胁,有一个叫elonjet账号通过公开数据实时更新Musk的私人飞机的轨迹。


2023年,GPT出现,AI迎来大发展,又引起了Musk担忧,尤其是这些顶尖技术掌握在微软和Google这些公司手中,Musk下手成了X.ai,进行针对性布局,而Twitter的数据则成为训练模型的重要支撑,他也觉得数据授权也可能是一个商业模式。但Musk觉得自己时间越来越不应该耗在Twitter上面,2023年他招募了NC前广告高管Linda Yaccarino担任TwitterCEO。类似Gwynne Shotwell(SpaceX的COO),Musk还不想放弃太多权力,但是Linda Yaccarino可能可以帮助Musk解决头疼的广告问题。


后记:Musk的理念总结,其家族长期影响力或超预期


2014年,Musk在博主母校的毕业生典礼进行了演讲分享,博主还在现场听了,他说了几点:


1. 非常努力工作,如果别人工作50个小时,你工作100,你就能干2倍事情;


2. 重金求人才,公司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3. 非常专注,摒弃噪音,专注于信号,比如特斯拉从不做广告,钱全部放在产品研发;


4. 独立思考,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就是不要人云亦云。


5. 勇于冒险,越年轻越可以冒险,去做一些大胆的事情吧。以上的种种,其实就是这几点的实际落地吧。


Musk的极限在哪里?了解Musk,核心不是要成为Musk,这个对普通人难度很高。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当一个人“愿景+行动”这个循环做到极致是什么情况,这也是很有收获的事情,而Musk作为一个生物人的极限,可能就决定了他的商业极限。


但是,长期来看,Musk的本钱可能在于他的生育观,Musk觉得生小孩是对人类文明做贡献,截至目前他有11个小孩,这些小孩已经开始成长、成年。Musk的算法某种程度上具备一定可复制性,Musk的家族未来的商业版图,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YY的读书笔记(ID:xiaoyanyan00002),作者:肖俨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