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13 08:41

深圳年轻人挤破头想进的“老年兴趣班”,有多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白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深圳的年轻人涌向“老年兴趣班”体验退休后的生活,充满了各种乐趣和价值。

• 💃 年轻人通过参加“老年兴趣班”体验退休后的生活,享受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 🆓 公益课程提供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积极参与

• 🌱 “老年兴趣班”让年轻人重拾文化体力,拯救他们在疲惫生活中的乌托邦

近来,“年轻人涌向老年大学”的话题相当火热,相关帖子频繁提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是没有人提到深圳。


难道深圳没有“老年大学”,让年轻人也提前体验一下退休后的生活吗?


事实上,深圳的老年大学还不少,遍布各个区,只是都有年龄限制,年轻人可“涌不进”。


但深圳年轻人哪里会甘心,掘地三尺,可以趁虚而入的“老年大学”没找到,倒是找出了专属于深圳人的“老年兴趣班”。


作为“老年大学”的平替,体验过“老年兴趣班”的深圳年轻人都直呼“真香”和“再多开点”!


一、挤进老年兴趣班,有多香?


“哎呀这课,真好玩,真值!”


在深圳市文化馆上吉他课的罗澋感叹,当初她报了名之后,第一节课没去上,因为上课地方离家里很远,而且刚好自己的事情有点多。


课后,老师联系了她,给她发了缺课的内容。“都是他自己拍摄录制的,我觉得这么用心,就不好意思不去了。”


事实证明,罗澋的坚持是有意义的。几节课下来,她从零基础,逐渐学会了弹唱曲子。


她原本以为,免费的课程,质量或许比不上外面的培训机构,但现实结果令她感动。


十来年前,罗澋上初中时,在培训机构上过吉他班,7节课学费2800元,但她感觉当时的老师教得还没有现在的好。


“班里还有六十多岁的阿姨和五十多岁的大叔,老师也不会觉得他们理解慢,而是一个一个教,直到每个人都学会了那一部分的内容。”


图释:文化馆开设的部分课程示意图


“课程多,不收费,老师靠谱”,是很多学生对文化馆公益课程的评价。


根据深圳市文化馆的公开资料,现在开设的公益课程有:陈氏太极拳、健身八段锦、武当太极拳、八法五步太极拳、艺术摄影班、手机摄影班、手工编织、创意剪纸、丙烯画、戏剧律动、戏剧台词、曲艺、形体模特、声乐基础、声乐提高、声乐初级、视唱练耳、HipHop基础街舞、HipHop进阶创编街舞、吉他弹唱、尤克里里、手风琴。


这些课程分入门和提高班,以两个月为一期,一期7节课。课程的年龄要求为18至60周岁,只要身体健康、热爱生活、能保证出勤率、遵守培训的规章制度即可参加。


虽然课程面向的年龄段不止老年人,但是因为课程时间都是工作日白天,年轻人往往都没空参加,所以被戏称为“老年兴趣班”。



抢到八段锦的女孩宁宁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上起了“老年课”。


她去上八段锦课程的时候,看着同学们的背影,总觉得大家都是同龄人,“感觉大家基本上都是30岁及以上,很年轻。”


“这里比公园里的大爷大妈团好,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发力的位置和标准,我只管跟着身体的节奏走。”每次上完课,她都感觉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舒缓。


抢不到声乐基础班的小慧,手快报了提高班。一开始,她害怕自己是“菜鸟误闯百灵鸟班”,毕竟自己连曲谱都看不懂。没想到进班后,竟感觉如鱼得水。


我们这个班没有技巧,全凭感情。老师原话是没有乐理基础没问题,唱歌不跑调就行。我是完全不识谱的,第一节课跟下来也没有压力。”


小慧平时喜欢唱歌,她很开心从课上认识了哆啦咪,学习了呼吸、哼鸣,感觉唱歌都变得更加自信了。


“体验很好!下期还要继续抢。”


图释:何姐的剪纸作品


对课程满意的还有何姐,她报的是创意剪纸班,现在已经成为了剪纸小能手。


第一节课她学会了剪兔子、第二节课剪春字,第三节课剪小鱼......四节课下来,她从什么都不会,到熟练掌握锯齿纹、月牙弯的剪法,并且越剪越上手。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平时不上课的时候,她根据从课上学到的技巧,模仿网上的视频,剪出更多的图案,“很喜欢这种感觉,像可爱的小动物在指尖跳跃。”


由于剪得好,她的朋友们纷纷问她在哪里学的,是否还能报名。当了解到没有名额之后,她们眼巴巴地邀请她多剪一些,等到年底的时候,可以送给她们当新年礼物。


二、“老年兴趣班”的门槛,不是年龄


几乎所有参加过文化馆“老年兴趣班”的人,都会向身边的人推荐:相信我,抢到就是赚到!


前提是,要抢得到。


就拿最火的深圳市文化馆来说,当时一位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才发现深圳市文化馆有免费的兴趣班。


短短一天,有近五千人收藏了该帖子,文化馆的报名网站当天被抢到崩盘。抢不到课的年轻人纷纷痛心疾首:来慢了一步,下次请早点说!


事实上抢到名额只是第一步,“老年兴趣班”还有门槛,简单来说,要不有闲,要不有钱。


据我了解,来上课的年轻人,一般为自由职业、待业、无业,正如小慧的自嘲,“只有退休的人才这么闲,我待业,和他们一样闲。”



至于有钱,则是针对部分课程而言。根据文化馆的通知,公益艺术培训仅为学员提供师资、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培训所需的学习用具、教材、乐器和服装等由学员自备。


我咨询了一位报名了手风琴班,但是没有去上课的女生,她表示是因为支付不起高价的乐器费。


“手风琴班需要自己买手风琴,便宜二手的也得三四千,但是课只有七八节,虽然课程结束还想继续学的话,可以去老师的培训机构,但是我觉得我坚持不下来,如果买了乐器,几千块就用这么几次,太亏了。”


所以,虽说课程是免费,但是额外投入劝退了一些囊中羞涩的年轻人。


一般来说,课程的安排是每班28至30人左右,人数报满即可开班。


但是实际情况是,有人抱怨报不上,有人报上了却浪费了名额。


我去现场看过,当时HipHop提高班报名人数显示为30人,已满额,但是上课时间,现场只来了不到10个人。


一位报名了编舞课的学员说,自己只去了一节课,就再也没有去上课了。


“我感觉距离太远了,而且对我这种天生手脚不协调的人来说,课程有点难,我跟不上进度。”


但她没有取消报名,她只是不去上课了,“现场也不点名,没事的。”


其实,如果不想去,可以把名额让出来,让更多的人能体验课程,不失为一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行为。


三、年轻人疲惫生活里的乌托邦


前阵子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做“文化体力”,意思是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相关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能力。文化体力越强,代表越有时间和耐心去观看、阅读和感受有深度的泛文化内容。


很多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仿佛被抽掉了对世界的探索欲,对新事物的兴趣骤减,“文化体力”被榨干,精神也变得贫瘠了。


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和工作,让当代年轻人的“文化体力”正在慢慢下降,甚至消亡。


在深圳这样一座“打工城市”里,无压力版的“老年兴趣班”,无疑正成为年轻人疲惫生活里的乌托邦,拯救年轻人的“文化体力”。


首先,课程完全免费,学不会也不会有心理负担。


极力推荐八段锦的宁宁总结这种快乐:不考试,不内卷,没有升学压力,只有鼓励赞美,年轻人轻松成为“优等生”。


她特意每周申请半天调休,来参加八段锦课程。在这里,她没有“同辈压力”,感受自己精气神凝聚的同时,也吸收着其他同学散发的能量。


罗澋是吉他班最年轻的学生,同龄的还有一个比她大几个月的研究生,其他的是年纪更大的宝妈、已经退休的叔叔阿姨。


不同的年龄段凑在一个班级里,拼凑出一个不同见解的学习氛围。


当然,对于罗澋来说,这种氛围比较轻松愉快,“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去强制自己学习,但同时放轻松了之后,会学得更快。”


涌进“老年兴趣班”的年轻人,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待业的小慧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班级里有很多老年同学,他们来上课,也给小慧上了人生一课。


在他们班里,老年同学会更加活跃,更热衷于课堂发言和课后发作业。每次上课她都感觉自己更像一个观众,看他们和老师热情高涨地互动,把本来一节课一个小时拖成两个小时。


“他们有一些年纪很大了,也是第一次上声乐课,但是很好学,会让人感觉,人生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


去上课之前,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喜欢的工作,稳定下来,心情也很迷茫摆烂。


但上完课之后,她结交到了很多长辈朋友,了解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有同学知道了她的状况后,劝她可以到自己以前的公司尝试一下,给她列举要避雷的行业,让她感觉大长见识。



课上的意外收获,也促使上课的年轻人,开始寻找生活的另一种答案。


舒红是某一天刷到了朋友圈的报名通知,冲动之下报名了戏剧律动班,她把这项冲动定义为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她自认为喜欢戏剧,小时候同学们都在上各种兴趣班,她因为家里没钱,对兴趣班埋下了可望不可及的种子。


“我目前上了4节课,感觉没有学到我很期待的内容,最多的是根据爵士乐这种有节奏的音乐去摆动身体,感受节奏。”


她自称,这个课程最大的收获,是她对以往很向往的事情正式祛魅了,也让她更坦然地面对那个贫穷的原生家庭。


“要是我能回到过去,我一定跟那个泪眼巴巴的小女孩说,不要委屈啦,你喜欢的兴趣班我帮你体验过了哦。”


总体而言,“老年兴趣班”的火热盛状,更重要的内核,是年轻人的需求更多地被看到和倾听。


当代年轻人被打工磨平了棱角,想参加点文艺活动,提升自己,却被动辄几千上万的培训机构和一两个小时上课路程吓退了步伐。


如果文化艺术课能免费和就近,那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目前看来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免费的公益课程能在深圳各地开花,让年轻人能更多更方便地参加文化艺术课程,探索文艺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


总被调侃“只有搞钱,没有生活”的深圳,或许也能让“青年兴趣班”遍布,涨涨年轻人的精气神。


注:文中人物除罗澋外,其余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白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