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题图丨CFP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相比于淄博、西安、鹤岗,今年的哈尔滨火得可谓毫无前兆。
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由头,突然之间,身边人热议的下一个旅行目的地就统一变成了那个“东方小莫斯科”。
有人眼馋12块钱吃到撑的盒饭,有人想去冰雪大世界乱窜,有人准备客串临冬城在逃公主,有人要在“水汇”泡它个天昏地暗……
一车车“南方小土豆子”被汹涌的流量搡进这座冰城,看起来,哈尔滨迎来了属于它的“成名15分钟”。
然而,这泼天的富贵,怎么就轮到哈尔滨了?
富贵来了,挡也挡不住。
哈尔滨是传统旅游城市,但老哈尔滨人也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游客:不仅城市地标圣·索菲亚大教堂前挤满了游客,就连搓澡的澡堂子也排成了春运候车大厅。
不过不像目的明确的淄博“赶烤”,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去哈尔滨的理由。
哈尔滨仿佛一只来自北国的小章鱼,正伸出无数只触手,悄悄在掌管游兴的社媒神经上来回搔动。
一旦确定它为目的地,越做攻略会发现越多惊喜。
起初,或许只是想去冰雪大世界,看一看全国史上面积最大的冰灯建筑展区,滑一滑500米长的大冰滑梯。
微博@人民日报
然后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岂止冰雪大世界能够出片,它简直是座幻想放大版的世界公园。
如果说广大东北大地留给全国人民的普遍印象还是“白云黑土”,那么在哈尔滨只要找对BGM,你就能一屁股坐上东方快车,眨眼直通欧洲。
做为一个早在100年前就成为国际性商埠的城市,哈尔滨曾拥有来自33个国家的16万侨民,这为它留下了无数迥异中原的异国建筑。
如果以海德薇奏鸣曲做为背景乐打开哈尔滨,再加一副湿冷的英伦滤镜,哈尔滨就成了“哈格沃茨”,没有一点违和感的那种:
鎏金铁艺组成的火车站台,俨然国王十字车站,积雪半掩的拜占庭式教堂,幻视霍格沃茨尖尖的塔楼,而冬日雪雾中朦胧的阳明滩大桥铁枝,则是霍格莫德的入口。
B站@哈尔滨文旅
当腻了小巫师,还可以切歌。BGM换成《权力的游戏》主题曲,恭喜你,欢迎来到北境临冬城。
做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俄罗斯平替,哈尔滨还可以在姑娘们的公主写真册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章——从“在逃公主”加冕成为女皇。
在这个“公主请消费”的公主经济元年,每一处旅游地都在试图帮助游客成为本地公主,只有哈尔滨想让女孩们成为女皇陛下。
只见红砖绿顶的拜占庭式高塔前,女孩们头戴金珠宝玉的Kokoshnik,身披华丽皮毛的Shuba,一席装饰蛋糕般的欧风宫廷长裙搭配恰到好处的浓妆,手里拿的是影楼的塑料鸽子,拍出来的却是叶卡捷琳娜般的女帝之风。
如果说西安的城墙属于汉服少女的温婉,苗寨的竹林属于苗疆少女的魅惑,那么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天然就该属于王者——没有两米八的气场,怎么镇得住这零下三十度的寒风?
而哈尔滨吸引人的远远不止它的洋气,还有它的市井。
关掉史诗系BGM,来自街头市井的嘈杂围拢,东方小莫斯科瞬间回归凡尘,从大雅过渡到大俗。
和欧风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美”的物价:
不少人建议防寒衣物不必预购,直接到哈尔滨再买就好,因为这里仿佛拥有一套名为“东北币”的独立货币体系,便宜得不可思议。
雪地靴39一双,保暖裤50两条,同等服务的洗浴中心,北京要价300元一位,哈尔滨只要三分之一的价格。
吃得更是吓人,早前出圈的“东北自助盒饭”,已经卷到了10块钱24个菜随便吃管饱。
早市上炸糕一块八一个,肉蛋堡六块钱俩,红肠、糕点极为富足地堆叠在一起,宛如一颗颗热量炸弹,但没有一位刚刚走过寒风的食客能够抵御这套高油高糖高碳水的组合拳。
一份本地人推荐的完美行程,就是从早市开始,在中央大街拍照,去冰雪大世界看冰,再去澡堂泡个暖乎,中间点缀几顿烧烤、铁锅炖与锅包肉。
有些城市火于它的乡土,有些城市火于它的潮流,但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哈尔滨一样土洋结合得如此弹性十足。
你能看到冷艳的“俄罗斯公主”,也能听到公主冻得嘶嘶哈哈抽气,你能听到中央大街俄餐厅旁传来的悠扬手风琴,也能看到潮男潮女边驻足欣赏边啃苞米。
富有富的玩法,穷有穷的乐趣。
同样喜欢冰雪,既可以花上300块钱去看冰雪大世界的宏伟奇迹,也可以一分不掏,享受松花江上巨大冰块形成的钻石海。
这些巨冰是建造冰雪大世界时遗留的边角料,没有灯光照明,没有巧匠塑形,但在恰恰好的阳光下,也如水晶般光辉四溢。
不论哪一种口味的刁钻游客,哈尔滨似乎都有本事料理服帖。
于是哈尔滨迎来了属于它的富贵。
哈尔滨能火,不难理解,但为什么偏偏是今年,偏偏是现在?
要知道,上述旅游资源都并非最近新造,而是早已存在多年。
远的不说,单说冰雪大世界,这项期间限定活动就是老牌定番,since1999,到今天已经是第二十四年。
与其说这一波哈尔滨爆火是一城的努力,不如说,这是整个东北一年来的硕果。
回顾今年,这位共和国长子仿佛在热搜充了值,自打上去,就闪转腾挪,再也没下来过。
年初《漫长的季节》,范伟的小火车把观众拉回最肆意与最失落的东北。
不出意外,这又是一次《漠河舞厅》式的东北悼亡,以“文艺复兴”之名,为早已逝去的辉煌送葬。
但不出意外当然是出意外了,年中画风一转,代表失速、土嗨与人口流失的东北,突然开始“挨夸”:
“东北早市太便宜”、“东北菜量怎么这么大”、“东北不养i人”、“东北路人都是隐藏的NPC”……
一米七的大糖葫芦只卖十块,跟东北摊主买一根大葱,人家直接塞给你不要钱。
一个又一个赞美以夸张的形式接连出现,人们仿佛考古般重新发现东北。发现这里物美价廉,热情好客,宛如被遗忘的桃源。
紧接着是本山大叔的《鹊刀门传奇》,东北活符号重回主流视野。
与之相伴的是东北网红,从田姥姥到张同学,再到东北雨姐,一则则精心雕琢的“粗糙”视频反复强化东北人勤劳肯干、心地善良的形象。
11月的雪灾,对于“宁古塔”居民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灾害,但狂风卷雪的凛冬景象在远观的南方人眼里,也构成了某种具有致命吸引的东北奇观。
大势至此已成雏形——在这个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的冬天,提起旅游,高性价比的东北很容易被放入备选清单。
而哈尔滨恰好接下这波东北热,因为今年它的热身相比其他城市要更早一些。
看起来,哈尔滨是在12月突然火爆起来,其实今年10月它的关注度就在悄然上升。
根据《小红书文旅行业月报》,十月份,在全国TOP30国内目的地热搜词中,哈尔滨排名飙升23位,一上榜就冲到了第八名。
因为彼时一些刚刚完成夏秋季赴哈游的博主,激情饱满地宣称“哈尔滨才是真正的旅游天堂”,看过博主推介,哈尔滨文旅也跟着开了窍,一改往日土味喊麦的宣传风格,开始营销更加洋气的“哈格沃茨”和“俄罗斯公主”,彻底稳住势头。
这一波堪称180度掉头,要知道,就在9月份,哈尔滨文旅的宣传词还是这样的:“我姓哈,喝阿哈,五湖四海谁都夸,冰天雪地出溜滑,千里江山喊最佳!”
听完这首《我姓哈》,哈市市民恨不得直接销户——“你给我上一边哈哈去,我个人宣布我是尔滨人,我哈不出来了”。
乘着这波东风,哈尔滨迎来了今冬的富贵,11月底12月初,哈尔滨旅游热正式成形,好多人连冰雪大世界的开园日都没搞清,就已抵达战场。
来一趟哈尔滨,就像完成了今年全年的热搜巡礼。
但作为2023年的最后一个网红城市,这一场泼天的富贵,哈尔滨真的能够稳稳接下吗?
从热度的维持来说,哈尔滨已经稳稳接住。
在东北,永远不用担心东北人会搞砸一场热闹。
正所谓就算是东北的纯i,放到南方也是个猛e,如何制造话题、维持话题已经成了这片土地的基本生存技能。
哈尔滨的火爆已经被东北社媒达人拆解和推进为了一条条全新的热搜,不断刷新话题的维度。
有人热情地制作思维导图,带外地朋友精准避坑;有人化身在线服装师,指导南方朋友正确传达御寒。
南北身高差制造出最新热词——“南方小土豆子”,专门形容南方来的娇小姑娘。
即将去哈尔滨的与并不想去哈尔滨的,都被卷入一场名为“指导小土豆子保命穿搭”的在线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大棉袄二棉裤该如何选择,以及马毛靴和UGG哪个抗冻。
好奇与热情被不断推高,学了一身本事,南方小土豆越发跃跃欲试。
但哈尔滨这座城市能够容纳暴涨的人潮吗?最近的情况不太乐观。
根据前方战友发来的线报,很不幸,即使是老牌旅游城市,这一次哈尔滨也有些应接不暇。
最直观的感受是,到处都在排队。
著名澡堂“澜庭水汇”现在4个小时排队起步,大厅里堆满了拎着行李箱的游客,所有人都是下了火车直奔这里,本是准备体验澡堂子便宜过夜,却可能等到深夜都等不来一串入门手牌。
锅包肉创始店老厨家,排队1个半小时,红专街早市,外地人把本地人挤得直接消失。
冰雪大世界更是堪比没有人流限制的迪士尼,排队三小时,畅滑一分钟,不论是500米大滑梯还是冰雪摩天轮,想要坐上,不仅要靠运气,还得靠毅力。
这两天,坐不上项目的游客纷纷闹起退票。
打开社交媒体,相比于原先的种草,现在已经多了许多劝退帖。
激流荡起,泥沙俱下,暴涨的人流让所有商家都在承压。
拍摄俄罗斯公主照的工作室骤然暴增,价格已经卷到两三百的区间,有人甚至遭遇交了钱工作室跑路的诈骗。
一些人在尽力维持正常运营,一些人则在拼命制造奇观,景区糖葫芦摊上,你能看到糖葫芦黄瓜、糖葫芦辣条、糖葫芦鸡爪以及糖葫芦大闸蟹,它们不好吃,但很适合饲喂饥饿的社媒。
更多游客发现,那些被盛赞的超低物价也不过是个别现象,这座黑龙江省会城市也有很多并不低廉的价格。
揽客、宰客、以次充好,所有网红旅游城市有过的乱象都正在哈尔滨滋长。
不久前,“一狗拉两人”的雪橇犬高强度工作事件,不过是其中一枚切片。
至于接下来更大的人流高峰将如何发展,将是哈尔滨全城面临的一场大考,开卷,但没有正确答案。
不过相比于今年那些暴得大名的小城,哈尔滨想必会更加游刃有余一些,毕竟这座城市更加宽阔,也具有更加柔软的弹性。
而它的火热也必将带动滚烫的人流向更辽远的东北大地。
在东北失速的这几十年里,我们总在说东北失落,人口流出只留下空心化的空洞,仿佛一道残喘的影。
然而我们却常常忘记,流出的东北人正在全国更多地方生根,把云南过桥米线变成正宗东北云南过桥米线,把四川麻辣烫变成正宗东北四川麻辣烫。
或许东北从未远去,只是变了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