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1-11 12:16
被读研套牢的金融人:晚2年入行,命运都被改写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王熙媛、尹幸芷,编辑:曹宾玲,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报道了一些金融人士因为读研而导致职业生涯倒退的情况。文章指出,金融行业竞争激烈,即使是顶尖的金融学生也面临就业困境。

• 🔄 很多金融学子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仍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机会。

• 💼 金融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乐观,需要更多实习和证书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

• 💔 读研可能使金融学子错过了一些就业机会,甚至导致职业生涯的倒退。

猛投800份简历,面试15家,收获0个offer。肖晨没想到,读个藤校研究生回来,自己的职业生涯反而倒退了两步。


此前,他在一家券商已经摸爬滚打到了总监位置。但想在行业里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硕士学位当敲门砖,于是他毅然辞职去深造了。


可去年,当他拿着镀了金的简历回国,却发现行业已经变天了——通过人脉,他把前20的券商问了个遍,结果要么不招人,要么正准备向社会输送人才。


无奈之下,工作多年的他只能海投简历,连应届生的岗位也不放过。


然而,本文涉及的8位金融学子,就是2023~2024年的毕业生,并且多是清北、两财一贸的高材生,人均5段实习,CPA、法考证书在手,但他们也没有收到心仪的offer。


优质如他们,都还在闯关,年过30的肖晨,只会吃到更多闭门羹。


当然,金融毕业生除了去投行券商等做投资,还可以从事银行、保险相关工作,大小企业也需要财务,甚至考公都有很多对口岗位,出路广得很,用不着一条道走到黑。


但对于寒窗苦读多年,才攀上金融录取分数线,上了大学还要拼命卷实习、卷证书的他们来说,晚入行2年,人生剧本都被改写了,怎么能不遗憾呢?


清北的高考状元们,都去了经管学院


“省内历年的状元基本都报了金融专业。”这是林宇选专业的主要逻辑。


高考后,他以全省排名前十的成绩稳上清北,对于填报志愿并没有太上心,觉得大家都读金融,说明这个专业足够好。


再加上老师、亲戚们也大力给他推荐学金融:“分数这么高,不报金融浪费了!”于是他也报了清华经管/北大光华。


当时,他对金融专业的想象,就是梳着油头,端着酒杯和各个公司的CEO高管谈笑风生,在华尔街工资拿到手软。


结果入学之后才知道,实现“BB梦”(进入外资九大投行)需要早早规划好每个学期应该学完哪些课程、刷什么实习、参加什么比赛,而县城做题家出身的自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他读本科那几年,国内长于移动互联网上的公司集体成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三轮上市热潮,上海陆家嘴、香港中环IFC的投行办公室彻夜灯火通明,人仰马翻。


信托公司也是一派热火朝天,以房地产金融为例,在融资环境收紧的2018年,信用债发行规模依然在狂飙。



在这样大时代里,多大的梦想似乎都有可能实现。


“实习期间水杯、背包发了七八件,iPad、Apple Pencil也有,最尴尬的是32寸的显示器,真的太重啦。”看到这样凡尔赛的分享帖,林宇既觉得可笑,又有一丝羡慕。


当时他不少学长学姐都去了港资投行实习,不仅职业生涯起点直线拉高,据说连实习工资都高达十几万港币。甚至有人本科毕业就能进外资投行、顶级私募量化,以百万港币的年薪开启职业生涯。


林宇暗暗发誓,要努力向这些学长学姐看齐,早日实现“阶层跨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选错专业的失意人,也被金融专业的精英滤镜吸引进来了。


胡阳一直记得,自己在办公室里痛哭流涕,苦苦哀求老师让自己参加期末考的狼狈。“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抹着眼泪对老师说。


彼时他已经大四,为了专心考复旦金融的研究生,经常缺席专业课,被老师剥夺了参加期末考的机会。


只要老师愿意手下留情,他就能按时毕业去圆自己的金融梦——自从知道动物学毕业就是去各大农场、农业公司就业后,胡阳就一门心思要换成金融这个更有前途的专业。


备考那几年里,室友们还在梦乡,他已经到了图书馆埋头苦记金融名词了;同学们享受大学生活,他却把青春贡献给了金融教材和CFA培训班。



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哪怕知道自己有错在先,胡阳也只能厚着脸皮,期望老师的同情,以顺利备考。


而向往金融圈的不仅是胡阳这些学生,国内高校也在集体追赶金融热潮。


据统计,国内39所985大学中,仅1所大学没有开设经济类专业,115所211大学中,只有14所没有开设。连农林类院校也有经济管理学院,并且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一应俱全。


在学生和学校的合谋下,我国财经类毕业生占到应届生数量的10%以上,常年维持在百万人的规模。据此推算,2024年毕业的1179万应届生里,有约110万人是学财经出身的。



并且,这些学生的水平更加拔群。可以看到,经济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正以不小的增速攀升。还有一批人甚至已经卷到了海外:留学机构数据显示,近5年的硕士研究生中,有将近一半是奔着商科、经济学去的。



而学霸扎堆,有时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人均5段实习,卷到极致也只到及格线


5万块,交给公考培训机构可以报全年“不退包过”的协议班,交给求职机构可以获得一份工作,但在金融圈只能买一个头部券商实习机会。


听着中介的报价,小梨很犹豫,但又疯狂心动。因为她发现同学们大一就已经开始出入券商、行研实习,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


利用小梨们的焦虑,明码标价买卖实习的行为愈演愈烈,但哪怕深知付费实习有名堂,学生们依然很难抵挡诱惑。


据《新财富》统计,从2010年到2019年,银行、证券、公募/私募三大行业大约每年能腾挪出15万个就业岗位。但上文说过,国内每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是百万人量级。


据招聘机构统计,金融行业的人才紧缺指数在2022年2月达到了0.55,这意味着行业人才供给是需求的两倍。


人才过剩之下,小梨感觉实习愈发一岗难求,甚至“清北复交之下无金融”开始照进现实。


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券商实习的她,高高兴兴和正职们一起去吃饭,但到自我介绍环节,猛然发现在场其他实习生和正职全都是自清北复交背景,来自国内前十985经管专业的自己,仿佛一个异类。


果不其然,她的话音刚落,正职们对她明显兴趣阑珊,客套几句,转头就和别人聊了起来。


小梨感到一阵羞愧,“本科不是清北复交、没能保研或者考研到清北复交,简直成为了一种原罪。”



但在成功上岸清北硕士的周婧口中,金字塔尖的日子也不轻松。


“我没享受过校园生活,几乎所有的课全都压缩在研一的上半学期,其余的时间都奔波在各种实习中,跟着不同的项目组天南海北。”她说。


无缝衔接实习是周婧生活的常态,在投行每天从早上10点干到晚上11点一点也不稀奇。最夸张的时候,她同时做两份实习:一份固收的线上实习,一份资管的线下实习。


有时候刚刚交出资管带教布置的任务,在对方审核的这一小段时间,她又要马不停蹄地点开固收带教布置的任务。


“经常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我抱着电脑做带教布置的任务。”周婧无奈道。


更无力的是,当她打字打累了,停下来环视四周的时候,会发现偌大的阶梯教室里,一块块亮着的电脑屏幕映入眼帘——大家都是像她一样的“时间管理大师”。


这导致周婧哪怕手握6份实习,依然只达到了平均水平。她周围的同学人均5段实习,有的人甚至卷到了9份。


周婧觉得,之前自己那么努力,意义仅仅在于“不那么努力的话,可能就直接落到平均值以下去了。”


但985金融专业的墩墩却认为,多几份实习历练,是在金融赛道立足的必经之路。


“您能不能指导我完成一篇深度研究?”高效完成所有实习生逃不开的dirty work后,墩墩主动向带教讨活儿干。


她的上道让带教多留了一份心思,开始带着她做公司研究,细到数据对比、行业产能的摸爬等,都手把手教她修改。


三个月后,她如愿以偿地带着成果离开。而从这份实习积累的行业能力,很快又应用到下一份战略研究的实习当中。


在VC机构实习的时候,墩墩得到了和老板一起出去谈项目的机会。前两周,她都在边上不动声色地观察老板谈项目的技巧,把要点记在心里,回来再跟同事了解公司做过的上下游行业案例。


等到她有机会开口的时候,她表现出的成熟完全不像一个新人,各种宏观知识信手拈来,还能抛出自己获取的项目对比差异,勾起创始人的兴趣。


正是这一份份实习的打怪升级,最后让她如愿拿下了这家VC的留用资格。


当然,像墩墩一样天赋异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的金融学子只能在变化汹涌的行情里挣扎。


在下行周期入场,命运剧本被改写


“连个报表都做不好,你们还能干什么?你们对待工作是什么态度?知不知道这会影响团队的工作?”


听着领导大为光火的怒气,宋飞和同事低着头,不敢出声。


入职这家券商一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充斥着他工作中的各个阶段。常常是领导在大老板那里挨了骂,又转头对着他们这些下属开炮,工作稍有差池就要被狠狠批评。


宋飞心里很清楚,领导之所以大动肝火,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没项目。他已经感觉到,今年IPO项目的申报越来越严格,“IPO项目撤否多的话,券商可能会被证券业协会降级。”


与之对应的,是领导们的压力与日俱增,“以前还可以装模做样地报一些项目上去,反正撤否了,他们还可以拿工资和年终奖。”


但现在,这些水分被挤掉了,“现在的政策倒逼那些揽承的领导必须有真能报上去的项目,而且必须是好项目、有希望通过审核的才可以。”宋飞说。


他所在的项目组,手中只有一个卡了两年的老项目。但项目本身质量不高,用宋飞的话来说“简直千疮百孔”,上司为此没少向项目组施压。


在另一家腰部投行工作的苏苏也深切地感受到,好的项目几乎凤毛麟角,“很多企业这两年的业绩都下滑得很严重,和上市的标准差得越来越远了。”


所以,当苏苏部门里的一个优质食品公司项目在稳步推进,预计年底上报的时候,同事们都翘首以盼、寄予厚望,“这家公司的业绩很好,项目的质量也很高,大家都很看好。”


那个时候,就算加班到深夜,苏苏在疲惫之余也格外兴奋,以为努力会带来丰厚的年终奖。


但还没高兴多久,食品、家电、家具等快消餐饮企业接连在A股主板IPO亮起红灯,这家企业的上市也猝不及防地被按下了中止键。


团队的很多项目都陷入了僵局,且没有新的项目,苏苏的工作也陷入了半停滞状态。已经习惯了疯狂加班和出差的她,现在每天朝九晚五地在办公室打卡,用考证甚至是拿外卖、端茶倒水等各种杂活充实时间。


闲下来的不止是苏苏,在一家城投旗下的融资租赁公司实习的石诚,也感觉到空气中的寂寥。


以前他们主要给各个城投公司做融资租赁,但今年开始,给城投平台的项目比例不能超过50%,这对他们公司来说相当于天降霹雳。


毕竟原本单笔项目金额大,收益也不错,还不用担心还钱的问题,现在只能去给小公司做融资,风险大不说,每笔只有一两百万,根本不够看的。


行业的β不再,直接体现在薪酬上。数据显示,券商、保险、信托、银行各个金融分支的人均薪酬都呈下降趋势。



留用的名额更是少之又少。周婧之前实习了8个月的那家投行,带教也曾画饼说也许之后会有希望留用,并且劝周婧“再实习两年一直到毕业”。


但干着干着却发现,上一届的实习生都实习了一年,除了1个关系户,没一个留下来的。


她赶紧换一份资管实习,谁料这一次更离谱——说好2024年校招给内推,到了投简历的时候,周婧发现这家行业头部的公司根本就没开校招。


比周婧早一年硕士毕业的林宇,进了一家PEVC机构工作。现在他月薪两万五,年终奖“象征性地”发一个月。


“在我们这个行业,大家默认年终奖和工资是1:1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工资比一开始谈的时候打了五折。”他沉默了一会,苦笑一声,“早知道就不接着读研了。”


但他依然是幸运的。有同校的学弟安慰失落的林宇,“学长这样的工作,我们现在还找不着呢。”


而在他们的身后,又有新一届的百万金融学子,即将跑步入场。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特别鸣谢小红书博主“渠总准备中”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王熙媛、尹幸芷,编辑:曹宾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