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0-07 03:11
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小概率事物主导的,读《黑天鹅: 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
人们喜欢用正态分布来描述随机事件,得出一个大致均匀的世界,然而不平等才是世界的本质属性。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

前言:关于鸟的羽毛
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以前,欧洲的所有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这是牢不可破的信念,因为它似乎在经验中得到了完全的证实。对一些鸟类学家(以及非常关心鸟类颜色的其他人)来说,看见第一只黑天鹅大概是一种有趣的惊奇体验,但这还不是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的重要性所在。它显示出我们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仅仅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对白天鹅的数百万次确定性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你只要看见一次黑天鹅(据说很丑)就够了。

在这里,“黑天鹅”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首先,它具有意外性,即它在通常的预期之外,也就是在过去没有任何能够确定它发生的可能性的证据。其次,它会产生极端影响。第三,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织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简而言之,这三点概括起来就是:稀有性、冲击性和事后(而不是事前)可预测性。少数的黑天鹅事件几乎能解释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情,从思想的胜利到历史事件的变迁,到我们的个人生活。自从大约1万年前的更新世以来,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一直在扩大。这一影响在工业革命期间加剧,因为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正常事件,即我们学习和讨论,并试图通过阅读报纸来预测的事件,变得越来越不顺理成章。

请想象一下在1914年那些事件发生的前夜,你对世界的理解对于你猜测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情能有什么帮助。(不要拿高中老师填进你脑子里的马后炮理论作弊。)希特勒上台和后来的战争呢?东欧剧变呢?美国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以及更出乎人们预料的随后复苏)呢?风潮、流行、时尚、观念和艺术流派的兴起,所有这些都受到黑天鹅效应的影响。实际上,几乎你周围一切重要的事情都不例外。

可预测性低和影响力大的结合使黑天鹅现象成为一个很大的谜,但这还不是本书关注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我们习惯于对它视而不见!我指的不仅仅是你、你周围的人和我,而是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家”,一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一直错误地以为他们的理论能够衡量不确定的事物。把关于不确定性的理论运用到现实世界产生的是荒谬的结果,我在金融学和经济学中突出地看到了这一点。去问一问你的投资组合经理对“风险”的定义,他很可能会告诉你一个把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排除在外的定义,也就是说,它在整体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不大于占星术(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用数学为这套智力把戏做伪装)。这个问题是社会的通病。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揭示我们对随机事件的无视,尤其是具有很大离差的随机事件:为什么我们,科学家或非科学家,精英或普通人会抓小放大?为什么我们总是只看到细枝末节,而不是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使它们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为什么读报实际上降低了你对世界的认识呢?

我们很容易看到,生活正是少数重大事件的累积结果。即使你足不出户(抑或你喜欢在酒吧高谈阔论),认识到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力也并不难。做下面这个练习,审视一下你周围的环境。数一数自你出生以来周围发生的重大事件、技术变革和发明,把它们与人们在它们出现之前所预期的相比较,它们中有多少是在预料之中的?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你的职业选择、你与配偶的邂逅、你被迫离开故土、你面临的背叛、你突然的致富或潦倒,这些事有多少是按照计划发生的?

你所不知道的事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许多黑天鹅事件正是由于它们不被预期而发生和加剧的。
想一想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假如它可以在9月10日被合理预料到,它就不会发生。如果这种可能性被认为是值得注意的,战斗机就会盘旋在双子塔的上空、飞机就会有上锁的防弹门,袭击就不会发生,就是这样。而一些别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什么事?我不知道。

看到一件事情发生正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不应该发生,这是不是很奇怪?美国人对袭击做了怎样的预防呢?不管你知道什么(纽约很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如果你的敌人知道你知道,就都可能没有意义。这种认识可能让你感觉很怪,但在这种战略博弈中,你所知道的可能真的不重要。
这一点可以延伸到一切行业。想一想餐馆业中充当撒手锏的“秘密配方”。如果它被公开了,很明显,隔壁的某个人就会模仿,使它变得平淡无奇。所以餐馆业中的下一个撒手锏必须是不易被现有大多数餐馆想到的想法,它必须和人们的预期拉开一定的距离。越出乎人们的意料,竞争者就会越少,实施这一想法的企业家就会越成功。制鞋业和出版业以至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科学理论也是一样,没人有兴趣听平淡无奇的东西。人类冒险的回报与对它的预期呈反相关。

想一想2004年12月南太平洋发生的海啸。假如事先被预见到,它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居民会被疏散,预警系统会起作用,你所知道的灾难就不会真正伤害到你。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前言:关于鸟的羽毛(二)

       

专家与“虚有其表”

由于这些事件对历史演变的影响力,不能预测意外事件就意味着不能预测历史的进程。
但我们表现得就好像我们能够预测历史事件,甚至更糟的是,我们以为能够改变历史进程。我们预测30年后的社会保障赤字和石油价格,而没有认识到我们连明年夏天的情况都预测不了,我们在政治经济大事上的累积预测错误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我每次看到这些记录时,都不得不掐一下自己以确定不是在做梦。令人吃惊的不是预测错误之大,而是我们对其毫无意识。在致命性冲突面前,这一点尤为令人担忧:战争是完全不可预测的(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一点)。由于这种对政策与措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我们会很容易引发黑天鹅事件,而且恰恰是由于对它的极端无知,这就像一个孩子在摆弄化学制剂一样。

在受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环境中,我们没有预测能力,并且对这种状况是无知的,这意味着虽然某些专业人士相信自己是专家,但其实不然。尽管他们有经验和数据,但他们并不比普通大众更了解相关问题,只是更善于阐述而已,甚至只是更善于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把你弄晕而已。

既然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就需要适应它们的存在(而不是天真地试图预测它们)。如果我们专注于反知识,也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会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如,你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置身于正面的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来享受黑天鹅现象的好处。实际上,在某些领域,比如科学发现和风险投资领域,未知事件能够为你带来大得不成比例的回报,因为通常你没什么可损失的,却可以从一桩稀有事件中获得巨大回报。我们会看到,与社会科学知识不同,没有哪一项科学发现或重要技术是来自设计和计划,它们都是黑天鹅。发现者和企业家们的策略应该是少依赖自上而下的计划,而尽可能反复尝试和辨认机会。所以我不同意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观点,自由市场之所以能够运转,是因为它允许人们走好运,不论他们是拼命努力还是犯错,而不是对技能予以奖励或“激励”。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做尝试和尽可能多地把握黑天鹅机会。 

 学会学习

除了过度专注于已知知识以外,人性还有另一个弱点:习惯于学习精确的东西,而不是总体的东西。
我们从“9•11”事件中学到了什么呢?我们认识到有些事件由于自身的剧烈变化性,很大程度上不在可预测的范围内了吗?没有。我们认识到传统知识的内在缺陷了吗?没有。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学到了避免恐怖主义者和高楼大厦的精确准则。许多人不断提醒我,采取务实可见的措施,而不是对知识进行“理论化”的讨论很重要。马其诺防线的故事显示出我们是多么习惯于具体的东西。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沿德国人曾经入侵的路线修建了一条防御工事,而希特勒(几乎)毫不费力地绕过了它。法国人是历史的好学生,只是他们学得太精确了。在安全问题上他们太实际了。

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不会学习。这个问题产生于我们的思维结构:我们不学习规律,而是学习事实,而且只学习事实。我们似乎不太善于认识到我们的超规律(即我们倾向于不学习规律的规律)。我们蔑视抽象的东西,疯狂地蔑视。
为什么指出这一点?与在本书后面的部分一样,我既要在这里颠覆传统智慧,又要指出它对于现代的复杂和越来越具循环性的环境来说是多么不切实际。
证据表明,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的思考如此少,当然,除我们思考这一点时以外。

生活很不寻常

这是一本关于不确定性的书。对本书作者而言,稀有事件就等于不确定性。这似乎是一个很有力的表述,我们需要首先通过研究稀有和极端事件来了解普通事件,但我会在后面阐释这一点。有两种认识现象的方式。第一种排除不正常的现象,只关注正常现象。研究者不理会意外事件,只研究正常案例。第二种方法则认为,为了理解一种现象,人们需要首先考虑极端现象,尤其是当它们有非同寻常的效应积累的时候,比如黑天鹅现象。

我对于正常现象不太关注。如果你想知道一位朋友的脾气、道德水平和优雅程度,你需要在严峻的环境考验下,而不是在玫瑰色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他。你能仅仅凭一名罪犯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判断他的危险性吗?不考虑疾病和流行病,我们能够理解健康的定义吗?实际上,正常的东西经常是不重要的。

几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极少发生但是影响重大的震动和飞跃产生的,而同时几乎一切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都聚焦于“正常”,尤其是采用“钟形曲线”的推论方法,你会什么真相也看不到。为什么?因为钟形曲线忽略大的离差,无法解释它们,但还要让我们相信不确定性是可以控制的,我在本书中戏称它为“智力大骗局”。

柏拉图与愚人

许多被人贴上“未知”、“不可能”、“不确定”标签的东西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它不是具体和精确的知识,一个被“愚人化”了的领域,而是相反,是知识的缺乏(和局限)。它是知识的反面。要想描述知识的反面,你应该学会避免使用为知识所造的词语。

为纪念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和个性),我把由于只关注那些纯粹而有明确定义的“形式”而导致的错误称为柏拉图化,这些形式包括物体(如三角形)、社会概念(如乌托邦,即根据某种“理性”蓝图建立的社会),还包括国家。这些美好的形式有一个侧面影响,就是当它们占据你的思想时,你会把它们具体化,并开始忽视其他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事物,那些更为混乱和不可捉摸的事物(对这一点的逐步阐述会贯穿本书始末)。

正是柏拉图化使我们以为我们懂得的比实际上要多,但这种情况并非始终如此。我并不是说柏拉图式的形式不存在。模型和结构并非永远是错的,它们只错在一些具体的运用上。困难在于你不可能事前知道哪里会错(而只能事后知道),以及错误能够导致严重后果。这些模型就像有些有可能有效,但同时可能具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的药品。

柏拉图边界是柏拉图式思维与混乱的现实交锋的爆炸性边界,在这里,你所知道的与你以为你知道的远远不是一回事。黑天鹅现象正是在这里产生的。

概要
我们总有一种“只关注”我们认为有道理的东西的冲动。今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需要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我们缺乏想象力,而且压制他人的想象力。

注意,在本书中,我不依赖于选择性地收集“证实性证据”的野蛮方法。鉴于我将在第五章阐述的原因,我称这种过度举例为无知的经验主义,因为为了编造一个故事而不断罗列的逸事并不构成证据。任何寻求证实的人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欺骗自己,以及他身边的人,毫无疑问。黑天鹅思想是以经验现实中随机性的结构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在这本(个人化的)书中,我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与我们的许多思维习惯相反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这意味着必须把极端事件当做起点,而不是把它当做意外事件置之不理。我还表达了更为大胆(以及引起愤怒)的观点,那就是,即使我们取得了知识上的进步和成长,或者正因为这种进步和成长,未来仍会越来越不可预测,而人性和社会“科学”合谋起来向我们隐藏这一点。

我从撰写这本书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快乐—实际上是它写出了它自己—我希望读者能体会到同样的快乐。 


读点:愚蠢的大脑


文/杰克 (豆瓣网友)
这本书确实很好,大观点不错,许多小观点也值得细细思考,本书要点整理如下:
1. 黑天鹅现象,黑天鹅现象具有三个特点:不可预测性,影响重大,事后可解释。
2. 叙述谬误,我们在编造理由或者强大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会和事实混合在一起,使事实变得容易记忆,符合道理。叙述谬误导致我们认为过去的事件更具预测性,更易被预期,比实际上更不具有随机性。
3. 故事,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故事严重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思维反应,在稀有事件上尤其严重。
4. 过度解释,过度寻找原因的问题根源在于大众,没有人愿意去听某个无聊的抽象统计学讲座,我们喜欢听故事,这没有错,我们只是要去更加彻底的审视,故事是否对事实做了严重扭曲。
     
5. 利用叙述谬误减少痛苦,花15分钟写下烦劳会好很多,你对于没能避免一些事情的自责会减少,责任会减轻,因为事情看上去不可避免。
6. 稀有事件,稀有事件分两种,一种是叙述中的黑天鹅现象,即那些人们谈到,你也能在电视中看到的黑天鹅现象。第二种是无人谈及的黑天鹅现象。第一种往往被高估,第二种被严重低估。
7. 规律,我们十分渴求规律和模式,因为我们需要把事物简化,好让它们进入我们的大脑。找到了模式,找到一系列事物的逻辑,你再不需要记住所有事情,你只需要保持这一模式。
8. 艺术和科学都是通过我们简化,使之具备规律的产物。比如远古的神话,神话在无秩序的人类认知和人类认识到的“混乱经验”中植入了秩序。
9. 心理失常,许多心理失常都伴随着对环境失控的感觉,即无法为环境找到合理的原因。
10. 降低复杂性,我们试图强制性的理解事物的习惯,实际是谋求降低复杂性。
11. 推发现,发现的经典模式是这样的:你寻找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去印度的新方法),结果发现了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美洲)。
       
12. 偶然性,研究包含很大的偶然性,只要明白这种偶然性,并根据它来管理业务,就有可能获得巨额回报。
13. 自信,人们会相信你说的话,只要你不表现出一丝动摇。你得尽量用自然的方式使用这种技俩。在你表现得极为礼貌和友好的时候,传递出自信要容易得多。你可以在人们毫不察觉的时候控制他们。关键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为了自信,你必须在别人面前保持低调和超然的冷静。
14. 极端斯坦的行业,智力,科学和艺术行为属于极端斯坦,在这里成功是高度集中的,少量赢者得到蛋糕的大部分。极端斯坦基本上适用于所有“有意思”的职业,但从事他们并不是好主意,因为在这些行业赢家太少,挨饿的演员比挨饿的会计师要多。
15. 要想理解成功并分析其原因,我们需要了解失败的特点。
16. 冒险家,许多冒险家自以为是命运的宠儿,这只是因为冒险家很多,而我们没有听过那些背运的冒险家的故事。
17. 美化的东西和柏拉图式的简化东西天生容易被看见,我们喜欢已知的模式和有条理的知识,达到了对现实视而不见的地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归纳问题上犯错。

18. 随机性,人类天性不愿理解抽象事物,我们需要具体背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抽象事物。
19. 避免叙述谬误,最好远离叙述谬误的来源,关掉电视,少读报纸,不看博客,训练推理能力以控制决策,对重要决策系统避免使用系统1,训练自己辨别情感和经验事实的区别。同时,请记住在概率方面我们是多么肤浅,你不需要再做什么旨在对周围事物有更深理解的事。
20. 注意力集中,人们的注意力只向某些事物集中,如果你是一个钟表匠,外科医生或者棋手,注意力集中是一个好品质,但对待不确定问题时,你最不需要做的就是集中,集中让你受骗。
21. 认知自大,我们在自以为拥有的知识方面非常自大,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倾向,以为我们比实际上知道得多一些,这一点常常招致严重的麻烦。认知自大有双重影响:我们高估我们的知识,低估不确定性。(也就是低估未知事物的范围)
22. 忙碌,当你受雇于人,并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时,显得忙碌能帮助你在结果不确定的环境中邀功,显得忙碌能够加强人们对结果和你的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
23. 观点,一旦形成一个观点,我们就很难改变,所以那些推迟形成观点的人更有利。
24. 信息妨碍知识,人们对于经验现实的细节知识了解的越多,看到的噪点就越多,就可能把它们错当成真实信息。请记住我们是受情感影响的,每小时收听广播比阅读周刊糟糕的多,因为较长的时间间隔能够过滤掉一些信息。
25. 专家,因变化而需要知识的事物,通常是没有专家的,而不变的事物似乎会有专家。那些无法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通常从事预测行业,专家就是一群习惯“筛选”的思维狭隘的人。专家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识的缺乏与对你所掌握的知识的错觉是相伴而行的,你在知识减少的同时也变得对自己的知识更加满意。
26. 名望,拥有高度名望的人比没有名望的人预测得更糟糕。
    
27. 预测,预测的累积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大的意外事件,不但经济,金融和政治预测无法预测它们,这些预测还羞于提及任何非常规的事,而事实上重大事件几乎总是非常规的。
28. 历史,我知道历史将被低概率事件主宰,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件。
29. 科学家,我从事数学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体验,整晚在计算机上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科学家很少能比用最简单预测方法的出租车司机预测得更准。
30. 锚定,锚定是一种经典的思维机制,通过设想一个具体数字(参照点),你降低了对不确定性的不安,然后你向它下锚,就像在真空中抓住一个物体。
31. 智者,人们常说智者能够预测未来,或许真正的智者是那些知道自己不能预测未来的人。
32. 自负,我们不善于了解那些是不可知的,我们自负的低估了在未来可能获得的知识。我们总是以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部知识,但没有认识到我们嘲笑的过去的社会也曾有类似的想法。为什么如此?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我们似乎非常善于自欺。


读点: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铂程斋 2008年 发表于 喷嚏网

(一) 

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民间关于“地震预测”的各种质疑和方法,纷纷出笼。而官方地震局和专家则坚守“地震的不可预知性”和“科学性”。双方是各执一词,互不买账。 
我们不懂地震的小老百姓,就只好看热闹。看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风风不相容? 

其实在这种事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相信他们的任何一方。巴菲特有句名言:是否要理发的理由,不要去问理发师。 
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人性的天然限制决定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愿看到,或不愿承认:我们的自大或无能。 
基于指责的方式,如何才能改变成基于沟通的方式?如果大家都在争论对错,而忘记了关注结果。那真是再愚蠢不过的做法了。 

在下面的文字里面,我试图用《黑天鹅》里面介绍的一种思维方式,来解释“地震是否可以预测”这样的问题。试图抛砖引玉。 
大致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中性系统; 
【2】人类思维的三个毛病; 
【3】为何地震不能准确预测、预告; 
【4】不能准确预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什么也不做; 
【5】总结:我们该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二)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中性系统 
什么是中性系统?简单的说,就是:凡是可能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中性系统的特点就是:偶然性,不确定性。 
这种观点跟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教育,我们教育所灌输的科学观点,大相径庭。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想法所迷惑: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钱,买到足够的计算机,有足够多的人才,我们就可以建立任何复杂度的模型,解开世界上的任何难题。(地震的预测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事实上,计算量会随着变量的增加,计算成本成几何级数增加,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只要想想,我们用巨型计算机计算并预报天气的事实,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在电脑时代,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理解牛顿的伟大,所有科学成就背后隐藏的秘密就是:简化到计算成本很小,而且非常符合评价我们所需要认知的系统或应用的有效范围内。 

我们的书本把这些简化出来的有效规律,称之为客观规律。这种认知世界的有效方法,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世界充满了各种有规律的秘密,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而已。 
我们没有意识到,在处理复杂世界的时候,我们首先做了选择性的筛选,做了简化处理。我们只需看见符合的东西,其他的被遗弃了。 
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会不会导致“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是指有如下三个特点的事件:稀有性;冲击性和事后(而不是事前)可预测性。(显然,汶川大地震就属于该类事件) 
“黑天鹅”属于意外性事件,它在通常的预期之外,在发生前,没有任何前例可以证明,但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极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的本性倾向于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织或寻找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2】人类思维的三个毛病 
中性系统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会给人一种感觉:直接导致“不可知论”,导致“科学失败论”。 
显然,这不是我们的用意。我们的目的是,要警惕思维的陷阱:认识到人类思维的天然不足,认识到科学工具认知的局限性,找出应对复杂、未知事件的基本方法。 

第一个毛病:几乎所有关心事态发展的人似乎都确信自己明白正在发生什么。 
在地震后,关于余震持续时间的说法,专家们是这样信誓旦旦地说的:余震有可能持续1周,也可能2-3个月,或者好几年。 
你认为这样的真知灼见,对于生活在余震地区的人来说,有何实践上的价值呢? 

第二个毛病:事后过滤、后视验证机制。 
地震发生了,然后,反过来说蛤蟆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是太明显不过了。如果地震没有发生,蛤蟆不会成为证据,只会被过滤、遗忘。 
地震后,有人这样说:我把我家的狗给打了,地震也不告诉我!!!平时叫得那么欢,地震了还没事似的睡觉! 
大家都想当然以为狗狗比地震局可靠,结果发现,狗狗也一样不可靠。 

第三个毛病:信息越多,干扰越多。 
在中性系统里面,有很多的信息,跟只有很少的信息一样麻烦。信息少,不足以做出决定性的结论。信息多,不知道哪种信息才有决定性的力量。 
这样从结果来看,知道和不知道信息的差别很少。 
如果是权威部门掌握了所有的信息,那么这种高敏感的信息,会直接引发责任的风险。所以,这些部门说或不说,日子都不会好过。 
这次512地震,地震局又被大家骂了个狗血喷头。迫于责任或大众的压力,全国的地震专家们在成都会诊,得出了5月19日-20日可能有6-7级余震的预警。 

5月19日晚,地震预警通告从电视台发出,成都片刻间成了绝望、恐慌之城,大家纷纷离家出门,落荒而逃。当天晚上1点过,在平武发生了5.0级余震。算是虚惊一场。第二天,政府又出通告出来解释。 
这次地震中,我所经历过的两次最大的余震6.1级那次和6.4级那次,都是在家里。 
6.1级余震发生在夜里,睡觉被晃醒了,有10秒钟。6.4级余震震感强烈,持续了1分钟。两次都没有任何官方的预报。 
根据此次地震的实战经验,我的结论是:如果谁告诉我在某天,某个相对精确的时段,发生某级地震。我基本上的判断是: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谣言。 

【3】为何地震不能准确预测、预告 

在地震预测方面,根据以上的分析,大致可以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思维的局限和技术、知识积累各方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有效的规律。或者说,决定的因素超乎寻常,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规律。 
我基本上赞成这样的说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希望准确进行临震预测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科学貌似强大,但对于大自然的复杂性来说,还是太幼稚了些: 
(1)在地震方面的基础技术和数据积累不足,大多的预测手段和水平,也都是完全基于经验主义; 
(2)此次地震后冒出来很多预测的方法:比如,动物观察法,地震云法、气象法、潮汐法,地震波法,还有概率推演法。这些方法都是属于用事后验证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有效性”。 
甚至,我看到有人反复强调说自己预测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他们解释自己没有大量发布消息的理由是: 
“在国内内部交流而不是公开发表。我之所以不急于公开发表,主要是为了慎重,我只是打算在地震预报实践中使其经受反复检验,取得应用效果” 
这种解释,刚好符合上面说的思维的陷阱。 

看来,验证这些方法的最好办法,不是说他们预测了哪些已经发生的大地震,或者成功的几率多大。而是,有谁可以拍着胸脯,告诉我:下一次的大地震,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什么震级发生? 
我相信,所以成功预测的消息,都是在震后发出的。没有发生的预测,成为了沉默的证据,永远不为人知。 
如果所有的人告诉我的都是一个概率,我知道,所有的方法的价值其实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这种预测的概率,决定了地震预告的可能性。 

从理性上讲:有大地震,就应该预报。关键的问题是,操作性很难。 
有人说:如果预报100次,99次失败了,正确的那一次,就可以救你的命。 
一种现实的可能是这样的:你预报了100次,可是,当你预报到50次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再相信你的预报了。因为,对于前面都是错误,人对不可靠的信息的办法是将其垃圾化,预报成为了噪音,其信任度很差,久而久之就被忽略了。人的本性就是不会为了从不发生的事情操心。 
这就是人性的特点,哪怕知道地震是要命的事情。但大家都认为,地震是很危险,但它从来就没有来过。那该怎么办呢?政府和个人都要找一个可以支付的平衡点:我们要花多大的精力、成本,来面对不知何时到来的地震呢? 

如果已经发生地震了,怎么预报,大家都会警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自然麻痹的。 
今天看到的一则地震笑话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又发生了一次余震。大家都习惯了,再没有慌张跑出去了,大家各自在猜刚才发生的余震是多少级,有的说,得有5级;有的说,不止,得有5.5吧.老孙没有感觉到余震.大家问他为什么?他说,咳,我现在最低消费是6.0。 

【4】不能准确预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什么也不做; 

地震无法准确预测、即时预报,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什么也不做。 
其实,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既然现在临震预测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那就不要在预测这件事情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地震后,有很多文章介绍日本和美国防震方面的情况: 
日本在很多年前,基本上已经放弃了预测地震方面的研究,转入对抗震体系方面的建设和持续投入;美国也是在预测方面投入减少,开放其地震监测数据库,让更多的民间力量进来,他们的办法是:我们预测不了,但是,我们提供数据。你们自己看着办! 

当然,两个国家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建筑布局和规划方面,都是很费了一些心思。 
我觉得日、美两国在地震方面的认识论,比我们更加理性、具体、务实,有效合理得多。他们避开了渴望一劳永逸的思维陷阱,并不寻找临震预测的葵花宝典,而是从技术可行、成本可行的防灾减灾方向入手。 
我也觉得如果中国地震界能出一个牛顿式的人物,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情。但在伟大人物被证实之前,我怎么都还得想想看:如果下次地震同样无法预测,无法预报,该怎么办? 

我们再把地震局骂一次?然后,又冲到倒塌的废墟下,用手从钢筋水泥中救人? 
解决地震的方法,不一定要事前解决,因为事前如果根本无法解决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转换思路、改变策略。 
在面对类似地震这种事情上,《黑天鹅》建议的基本的策略,是有其参考价值的: 
我们接受不可预知的现实,从结果出发,为了寻找更好的结局,从多个预防的层面,找到不止一种减少灾难的途径和方法。地震中,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建立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信息该如何传递、地震带的房屋该如何规划、建筑结构和材料该如何配置、学校里的防灾自救教育该如何进行、灾害后的疫病防治、次生灾害、救助保障该如何配套进行等等。 
这些不需要太多的高科技,不需要超人,只需要适当地规划和组织,在灾害之前做好演练和准备。使得灾害降临的恐惧和危害,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 

(三) 

再没有比经历地震这样更简单的事件,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可预知的世界里。未知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有好有坏。 
当我们发现有很多超越了我们的能力,我们无法预测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不要迷信专家,要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尽可能利用好的意外,尽可能防止坏的意外。关注结果,然后,做出选择。 

《黑天鹅》是这样的一部书:它颠覆了我们对于科学和对专家的盲从。它告诉我们该如何用智慧来反省知识的盲区。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工作者,你或许会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对不确定性的认识。你会看到作者一点一点地撕开人类在思维、表达和认知模式中的各种伪装。 
它也告诉了我们人类在处理复杂事情面前为何如此充满了智慧和可能:即使有很多事情超出了我们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但是,无须害怕,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本性,保持人性中的诚实、勇敢和想象,我们敢于放弃对专业的控制,不太执着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不要关注可能性,而是要关注结果,在黑天鹅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