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8-27 16:18

谁还没有想要偷偷完成一件事的时刻呢?

虎嗅注:每个人都会有不想被别人注意、想悄悄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暗房心理”。许多作家、小说家,都过着无异于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他们的创作和作家身份很可能就是一个秘密:安东尼·特罗洛普,一个把写作当成副业的邮局职员;杜尚,一本《给予》秘密地创作了20年......


本文转自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虎嗅网获授权转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个人都是怀着秘密活着的,这句话是真的,但秘密不一定不可告人,也可能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几天前看到WhatYouNeed的文章可不可以让我(偷偷)把这件事做完,对于文中提到的“那种喜欢准备好了,再炸大家一个出其不意”的小心思,表示深有同感。



(出自WhatYouNeed)


我还当真去查了查“暗房心理”,并没有找到什么真实而权威的心理学现象解释,但——我们应该都有过“不想声张,不想被注意,只想悄咪咪地努力着不想让人知道的事”这样的经验吧,比如——


默默地做着不大讨好的事,因为怕被说,不是失败了,还做?


默默地做着与自己的形象不太一样的事,因为怕被说,你还会做这个?


默默地做着怕己能力可能还不足的事,因为怕被说,其实做得一般般嘛。


默默地做着想让人惊喜的事,因为怕被提前知道了,心意就不能得到完全的传达。


或者,默默地做着就是单纯地不想被人知道的事,可能是怪癖吧,可能就是想要带着点秘密地活着吧。


谁还没有点小秘密呢?


想起电影《刺猬的优雅》里的门房大妈,和她那间无人知晓的秘密书房。




上个月翻完了《现代艺术150年》,这是一本梳理出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近150年的渊源流变的大厚书。


问题是,这本书的作者威尔·贡培兹并不是艺术史家,为写此书,他翻烂了好些艺术史大作,而且,重点在这里,“这位在泰特美术馆与BBC公司兼职的人,是用一长串周末及上班前后的晨昏,写成这本书。”(陈丹青在此书序中透露)



我相信他就是一位典型的深谙“暗房心理”的人,想象一下吧,什么样的人能坚持在周末及上班前后的晨昏去写书,而且愿意写这样一大本书,更何况是在并不缺少现代艺术史著作且随时可搜索的信息时代?


答案也许就是:乐于自己默默地做着什么的人。



《刺猬的优雅》中,女孩画在卧室墙上的意味不明的格子画,每次只画一个格子,攒满了,看起来就像是蕴含深意的艺术作品。


说真的,如果我也能靠自己不为人知的努力完成一样不为人知的成就,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啊,哪怕实际上,在外人眼里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大人物。


顺着这个思路,自然地想到了小说家特罗洛普。


说到小说家,许多人大概还停留在古典印象上。比如像太宰治那种自甘堕落,沉湎于美酒与女人的颓废文人,或者像海明威这种亲历战火纷飞的作家,好像不抹点传奇浪漫的色彩,就写不出动人心魄的小说来,不然就应该是像张爱玲这种年少成名的天才类作家。


也许这些形象确实更符合世间大众的期待,但是现代文明下,特别是和平时期的许多小说家,其实生活做派跟其他人无异,不过是日复一日,过着按部就班平凡生活的普通人。


村上春树说,“住在安稳的郊外住宅区里、过着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胞、喜欢自己做蔬菜沙拉、钻进书房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固定工作量的作家,只怕谁都不会渴望吧?”


安东尼·特罗洛普就是这样一位小说家。


写小说,也许一开始,只是他“暗房”中的一件事。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当中,他多产胜过狄更斯,创作了长篇小说47部,另有数十部短篇小说、传记等等,在当时很受欢迎。但写作只是他的副业。


就像在泰特美术馆工作的贡培兹,就像在布拉格的保险局做公务员的卡夫卡,特罗洛普也另有正职——从19岁到52岁,他一直在伦敦的邮局里供职,而且干得不错,一路从文牍员做到了高级职员,到最后也没有想过要辞职专门当作家。


对于写作这件事,据说他是这样做的:每天早起,伴着一杯咖啡,趁着5点半到8点半的这段时间,完成自己规定的写作量,然后才出门去邮局上班。日日如此。


可是目前为止,也只是个“时间管理”与“自律”的好例子吧,而且特罗洛普本人也并不避讳谈钱,还曾坦承自己是为钱而写作呢?


别急,有一点可以证明他是在“暗房”中做事的人。


尽管写作只被当作兴趣爱好,特罗洛普还是很快获得成功。逝世后,他的自传被发表,人们却一副大失所望的样子,因为并不知道作家特罗洛普究竟是什么人。


——什么呀,还以为是什么厉害的大作家,原来不过是个在邮局上班的古板的人。


据说那个时候,对“作家特罗洛普”的评价急转直下。换句话说,这位邮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勤勤恳恳写作的事,其实并没有人知道,他隐藏得极好。


虽然没有看过他的自传,但想来也许连邮局共事的人也根本不知道这位同事其实是个大作家吧。好在最近几十年,大家重新又看到了他的作品价值,已然将他列为英国19世纪经典作家之一。


说回“暗房心理”,我以为最高的境界是:


除了过程不想公开,最后结果也未必一定想要期待被人认同,也许暗房里冲出来的照片只是想挂在自己的房间自己看呢?


说到这里,必须要请出杜尚了。


据《杜尚传》(首本关于杜尚的中文传记)所说,雕塑家兼巴西大使夫人玛丽亚,是唯一让杜尚真正心动的女人,尽管与他相伴到老的另有其人。


《杜尚传》王瑞芸


说来玛丽亚的性格和他正好相反,玛丽亚爱行动,爱表现,从不回避任何事,头脑中充满奇思异想,热情如火,胆大周全。她几乎只在一点上和杜尚相同:极其起珍视自由。也许这便是杜尚对她最为心仪之处?


总之,这么个难得的、出色的女子让杜尚第一次尝到了动心的爱。同时,她也激发了杜尚新一度的创作欲望。那便是使杜尚持续做了二十多年的秘密作品:《给予》。


当玛丽亚随她丈夫退休回巴西之际,杜尚写信给她。


他告诉她,他相邻的公寓空出来了,他可以把它租下来,秘密地为她筑成一个小巢,待在其中没人会知道。玛丽亚并没有接受杜尚的建议,可杜尚依然把那个地方租下来了,把它变成一个隐蔽的画室,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悄悄地做他的尺寸最大最复杂的一个作品——《给予》。


尽管这期间,他已经接受了爱情不得的现实,后来也结了婚,并且老年的杜尚活得非常快乐而满足,但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这件作品。


他每天上午在十点和十一点之间离家去工作室,下午五点准时回家。杜尚总是非常守时,约定什么时间,他就会在那个时间出现。


杜尚的工作室便是他在1943年租下的那个公寓,在相邻的另一间房间里,他一直在秘密地做《给予》这件作品,到结婚时,他已经在这件作品上花费了八年时间,可是他一点也不着急完成,每天去做一点,持续不断。


……杜尚虽然把时间都花在他这件大作品上,可是却从没有让自己劳作得像一个工人,他每工作二十来分钟,就停下来吸一支烟,或者研究一会儿棋谱,或干点别的什么。


这件作品杜尚生前始终都没有对外公开,1969年7月7日,那时杜尚已经逝世,费城美术馆首次对外展出这件作品,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看客,都为之大惊。


人们看到它时那一刹那间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据说是在作品即将完成前,杜尚开始考虑它将来的归宿时,才将这秘密的作品告诉了他的朋友考普莱——一位艺术家兼收藏家——希望他能将这件作品最后交到费城美术馆手中,和自己的其他作品放在一起。


作品的完整名称其实是《给予:1. 瀑布;2. 点燃的煤气》,制作时间为1946~1966年。



《给予》是一件少见的作品,类似于一个装置,需要一个房间的空间才容纳得下,整个作品被关在一扇大门的背后,从门上的洞眼窥去,可以看见里面露出一个玉体横陈的女人。


这题目代表着什么?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人们只是在杜尚的另一件作品《大玻璃》的笔记中寻找到一些也许相关的线索,但依然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解释,它依然是个谜。


也许杜尚本来就没有想着做给别人看呢?


这倒像杜尚这个人留给我们的感受:尽管他安静,隐退,一辈子不事声张,可是,他的存在给美术界引起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结合杜尚的一生、杜尚对艺术史的影响以及后人对杜尚的仰慕,书的最后写道,“这让我们反而更加困惑:一个什么也不求的人,却得到了一切……”



我当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我想我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他躲在自己的“暗房”中,乐于自己默默地做着什么。


如果有什么能够最精准地形容“暗房心理”,或许可以借用杜尚的那句话:沉默,缓慢,独处。


如果有什么能表达“暗房心理”的最高境界,那还是杜尚的话:我并不期待任何东西,我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悄悄地做着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那么,做不到杜尚的第二句,努力做到第一句就好了。


话说,扫地僧也是“暗房”中人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看理想(ID:ikanlixian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别打CALL,打钱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