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1-27 20:52

中小企业新故事:内卷不如外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宋笛,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专精特新"政策的推动,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然而,这些企业不仅仅需要资金,还渴望得到产业资金的支持,以实现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地方政府也看到了"抄底"这批优质企业的好时机。一些企业因市场内卷而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在内卷时代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 💼 "专精特新"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获得更多政策和金融支持

• 🌍 企业寻求海外市场,发现新的机会和增长点

• 🤝 地方政府抓住"抄底"时机,积极支持优质企业的发展

“如果你在江浙一带调研,就会发现这些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什么情况,也知道市场环境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高新技术产业分会秘书长陈晶在近一年的调研中得到的结论。


陈晶关注的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科技企业。2020年下半年“专精特新”开始列入政策优先序列后,这批中小企业迅速进入聚光灯下。


陈晶发现,在被打上“专精特新”标签后,这些企业虽然不缺钱了,但也面临着新的困扰。随着业务的扩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它们需要更有分量的产业投资人支持。例如,一家5G通信企业认为,如果想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需要获得运营商的投资,让运营商成为股东。“它们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钱去维持生存,而是要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


也有部分企业的安全感需求也达到巅峰。一家企业Pre-IPO轮(准上市时最后一轮融资)融资时,一夜间决定将融资额提升到原计划的四倍,原因是“现在资本市场的情形万一破发了,手上总得有点余粮”。


资金需求也让一批企业更重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迎来了“抄底”的好时机。一批优质企业身段开始放得很低,“只要投资到位,可以搬总部”。


一批企业在疫情后“内卷”到了极致。一些行业的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为了争夺订单,同行竞争出现了互相诋毁和攻击的现象,竞争手段不断下探;但出海闯荡的企业却在海外市场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一位去中亚旅游的企业家,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拍板决定建厂,干的是他的老本行钢构材料。在国内,这个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早两年就没有了利润空间,但在这里利润可以翻十倍。


与2016年、2017年那种带有从容感和尝试性的“抱团出海”不同,由于形势的倒逼和对海外市场了解程度的加深,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这一轮出海,海外市场不再是一盘“闲棋”,而是一道“生门”。


“内卷不如外拓。”陈晶总结道。


一、“专精特新”的这两年


2021年6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在联合印发的一份文件中,定下了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达到上万家的目标。但翻过年,到2022年第四批名单公布后,这一目标就已经达成,到2023年第五批名单公布后,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2万家,远超政策既定的目标。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门槛没有降低,甚至逐年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热情是超过预期的,要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和评选,从市级、省级逐级推荐,还有研发投入、市场占比等硬性指标,既有合规性审核,也有竞争性评比,最终的结果就是填补空白,强链延链,把既有硬核科技,又有市场需求的企业遴选出来。脱虚向实是必然趋势。”陈晶说,这也是她个人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产学研界、政府和金融体系都认可的标签。一旦企业被赋予这个标签,就进入了“国企民企”之外的另一政策话语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批科技中小企业在金融和政策领域所处的弱势地位。


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年可以从各级政府获得几百万元补贴,一些银行专门推出了面向“专精特新”的信贷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大部分能获得2000万至3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现在的情况就是政府在抢,投资机构在抢,银行、券商也在抢,抢‘专精特新’比‘专精特新’申报还要卷。”陈晶说:“甚至一些曾经比较‘高冷’的大投行都打造了投贷联动的产品,利率非常低,目的就是为了提前‘拦网好苗子’,必须服务前置,否则就被其他机构抢了。”


“现在要用‘专精特新’的服务品质和态度去服务‘专精特新’的企业。”陈晶说。


但如今这批被寄望可以担负“自主可控”重任的企业渴望的不仅仅是资金。它们更希望获得来自国家队大基金、大型国有集团或上市公司等“链主企业”的产业资金。这些背景的资金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可信度,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纯市场化的财务投资人,这些企业现在不想接触,哪怕是明星创投基金。”陈晶说。


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因为拿了投资,开始在投资人的推动下准备上市;还有一些企业感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希望通过上市来融资,进一步做大企业。


2023年上半年上市的企业中,过半属于“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更是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上市路径,2023年全年北交所77家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这一趋势预计在2024年依然持续,一些省份接受IPO辅导的企业中,超过7成为“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在目前1.2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上市企业数量仅占8%,从数量上看,仍有很大空间。


日本和德国的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并不热衷于上市,上市潮会否伤害这批“专精特新”企业长期生长的根基?陈晶认为,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但目前对这批企业来说,利大于弊。毕竟,上市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二、招引的好时机


陈晶判断,现在是地方政府“抄底”企业的好时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即一批优质项目开始涌现。这些过去被政府视为“高不可攀”的企业,现在开始放下“身段”,寻求政府的投资支持。”陈晶说,一些“独角兽”企业,甚至即将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企业,都愿意自降身价,希望获得地方政府的投资,这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背书。


部分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来源于一种安全感的缺乏。一家即将IPO的企业,突然决定将最后一轮融资额提高四倍。“我问过公司负责人,都要上市了还要募这么多钱干嘛?他说,现在上市也不是一劳永逸,万一破发怎么办,要赶紧趁着目前市场还买账,多储备点‘粮食’。”


陈晶今年与多地地方政府频繁交流,她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在更为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北方地区的地方政府在专业性和积极性方面有了显著地提升。


“实话实说,以前南北方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同一个企业项目,南方地区一周就能拿出一份很专业的竞业调查,然后直接杀过去谈,但北方地区可能研判的时间要长一些。”陈晶说。


陈晶曾经把苏州在营商环境上提出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八字理念告诉了北方一位地方官员。这位官员琢磨了一下说,“这八个字真好,我们确实有差距”。


但在今年调研的过程中,陈晶觉得北方地区政府提升非常明显,无论是行动力、专业度还是判断力,都有显著改善。


三、“内卷不如外拓”


热闹不属于所有人。


对于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来说,2023年并不是景气的一年。地方政府手上的钱少了、国央企的钱也少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不如预期般强劲恢复。需求疲软,企业为了争取减少的订单不得不降价再降价,陷入一种“市场内卷”。


陈晶说,2023年疫情后,这种“内卷”在国内很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行业头部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互相攻击和诋毁的地步,一些企业也几乎“卷不动了”,但另一批企业在海外寻找到了机会。


2023年,一位曾经在国内做钢构材料的企业家去中亚地区旅游。落地后,他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工地,正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有点像当年中国经历过的阶段一样”。他一打听行情,发现当地对钢构材料需求非常旺盛,利润空间很高,能达到国内市场的十倍。


从摸底市场到联系当地大使馆,一个月的落地签期限内,企业家拍板决定,在当地投资建厂。虽然钢构材料是他的老本行,但因为国内市场的高度竞争,他两年前已经转行。如今,他决定重新拾回老本行,想在中亚市场再“大干一票”。


陈晶注意到,中东、中亚地区在中国企业、品牌出海目的地名单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陈晶熟识的两家企业: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和一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在2023年都进入了中东市场。其中一位企业家告诉她:“那边急着投钱,不仅给钱,还给订单,原因是那边人贵人少,有大量应用场景,且对中国的科创企业很认可。中东一些基金2023年投了不少企业,都要管不过来了,2024年要改变策略,数量减下来,但一个项目要比以往多几倍地加大投入。”


在2023年,陈晶曾受中亚某国大使馆的委托,为其政府正在推进的交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计划推荐中国企业。政府希望大量采购价格便宜的新能源汽车,以替换传统出租车。几轮推荐后,当地政府与陈晶推荐的一家中国电动车企业达成了意向合作,计划采购数万辆新能源汽车。陈晶还了解到,该国政府与一家工程机械企业达成了口头意向,计划采购几万台挖掘机。“这些地区近两年在经济建设上投入很大,有财力、有合作意愿和市场需求,也愿意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陈晶说。


即使一些在国内仍有大量市场空间的企业,也将眼光投向了海外。


陈晶接触的一批“企二代”正紧紧盯着全球的同赛道头部企业,他们希望借助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融通,通过收并购的方式进行全球化布局。“这些企二代拥有国际化的视野,时刻关注所在赛道全球市场的变化。虽然现在信息更加便捷通畅,但他们更渴望获得精准的信息,以便高效、低成本地达成合作。”陈晶说。


海外市场提供了各种新鲜的挑战和机会,也让一批企业家为之一振。


陈晶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在海外摸索出了一个模式:通过搭建平台,将工程师、用户和家电、智能家居等制造企业连接起来,解决海外市场家电安装费用高昂的“痛点”——欧洲一些国家,安装一台空调的费用甚至与购买一台空调的价格相当。这个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能力”紧密相连,一端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国制造,另一端的工程师则以华人、华裔为主。


自2016年以来,这个模式已经从欧洲复制到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地区。这位朋友经常会把自己在海外市场拓展的近况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发给陈晶。“我开玩笑说,看你的微信太治愈了。”陈晶说。


四、企业家活力仍存


陈晶见证了很多中小企业家在过去两年里发生的变化,有的从“轴”变得更加“开放”,愿意跑会,甚至都愿意主动“举一杯”了;有的企业换了“二代”接班,他们视野更广、思路更清晰,“不要在他的领域给什么专业的建议,他们挺懂的”。


这些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人仍然充满活力。他们虽然面临各种困扰,但也各自寻找着机遇。有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振奋,有的则在市场中苦苦煎熬,似乎难以找到一条统一的路径和方向。


“但现在,上市公司中的头部企业开始意识到建立生态的重要性。有些科技领军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整合生态整晚了,现在才真正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中小企业也认为融入生态非常重要,这些企业主认为生态这词越来越不“虚”了,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生态中,孕育着新的商机和增长极。”陈晶说。


在各方的影响下,这批有点“轴”的企业家开始转换视野和态度,迎接新的市场风格。陈晶说这两年,“认死理”的企业家少了,思路越来越活。她认识的两位“60后”企业家此前几乎不出席任何公开活动,现在却愿意跟着协会去路演,“去年跟着我们协会跑了一年,一场活动没落下,哪怕没有自由交流环节,也按捺不住一个一个加微信。”陈晶说。这两家企业如今都在筹备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这批在中国经济版图的一角默默耕耘的企业家,在十多年后(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成立时间为16年),倏然被推向聚光灯下,开始感受舞台上的瞩目。


“我们之前错过太多机会了,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办企业了”,其中一位企业家告诉陈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宋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