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原文标题:《为什么出租车公司永远做不成滴滴,一些药企老总死也想不明白!》
我们在移动医疗行业差不多有七年时间了,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行业变化,即使在赛道相对稍窄一些的医生社区领域,我们也见到了上百的APP,其中还有一大批由药企开发或者药企投资的项目。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由药企投资控股和支持的APP成长起来,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此起彼伏的药企、器械、基因检测公司还在往里面投钱,进行自嗨的意淫。
为什么药企根本不可能做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医生社区APP呢?这里面的道理其实说深也深,说浅也浅。
第一,当局者迷,自己的事情看不清楚,他们总是只看到自己的优势,比如“我们在医药行业耕耘多年”。有多少资源,有多少关系,有多少实力,而对劣势选择性忽略。
第二,他们对自己有XXX个医药代表和代理洋洋自得,觉得随便搞个APP就可以带来XX万的装机用户;
第三,他们会说,我们跟行业协会各种大咖都很熟,他们背景很深厚,只要他帮我们站台,我们就会如何如何。
第四,有钱。
而这些药企主要想在这些APP上做三件事:
第一,做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媒阵地,向医生传递他们这个领域的学术理念,重点是他们自己的产品;
第二,向患者进行教育,特别是自己产品怎么用,怎么去获得等等;
第三,在APP上开展各类医生活动,包括病例征集、市场调研等功能。做到后面会越想越多,越想越复杂,恨不得全部通吃。
药企APP不是死了就是在死的路上
现实是这些APP,哪怕是投资了几千万的,基本上要么就全死了,要么是活着跟死了一样,还不如死了,在那苟且着,赖着不死,完全是因为老板的面子,就算打肿脸充胖子也得熬下去,宛如僵尸。
多数民营药企成功的背后是非常艰辛的,老板是整个企业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长期以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下面的执行和老板自己也会被之前的成功膨胀自己的欲望,老板是不会错的,要错也是我们的错。但事实上老板犯的错误多了去了,如果boss做的决策有20%是正确的,我们早就上天了,那我们为什么最后没上天呢?
出租车公司永远做不成滴滴
只要反向类比一下就能获得答案。出租汽车公司无论是强生、大众还是海博,个个都有近十万辆的出租车,有的还有全国连锁布局,资本很雄厚,每年挣不少钱,但是滴滴打车不会从任何一个出租车公司脱胎出来,放在国外也是这样。不管你有再多的人、车和钱,谁都有可能做成,唯独出租车公司死也做不成。
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甲方、乙方、第三方的问题。在专业人士里,只有第三方的中立性才能联合非常多的企业进行聚合,而由药企投资的APP,很多药企老板自嗨地认为,医生都拿了我的回扣和费用,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用户。但这仅仅只是他自己臆想的,实际上医生收了你的钱跟对你高看一眼没有任何的关系。
二、成本结构。市面上只要能用的APP投入一般要在千万以上,资金和人力投入非常大。很多药企的老总会被第三方忽悠,觉得投个几十万,做个固定载体就能够实现各项功能,实际上根本没那么简单。产品功能的开发、技术的投入、连续的更新,bug的修复、用户需求的改变及系统稳定的维护等等都是不小的开销。
三、当某个APP是由药企投资或者药企做的时候,没有任何其他的药企会与该APP进行合作、协助或投放,个别偶然的除外。如此一来,APP没有任何其他的收入可能性,只能向企业内部吸血,这样APP就会逐渐变成自己市场营销部的一部分,那就要算投入产出比了。最终,这些APP十有八九会变成一个庞大的肿瘤,不是被砍掉死亡就是变成僵尸,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有些企业甚至投了几百人在做这些产品,最后我们连这些产品的名字都没听过。
哪怕是再大的药企,那又怎么样?这个市场是属于第三方的。特别是移动医疗这个领域,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集中阶段,医生能够装机的本领域的APP已经不超过五个,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死亡。医生在这个行业里能装的APP就这么多,药企想来挤占一个份额是异常异常艰难的。有药企会说难道我不能制作我治疗领域的产品,吸引这部分医生吗?那用户面和内容就更窄啦,越窄越少的内容会带来越低频越不活跃的社区。
还在妄想做梦的药企,只有交了巨额学费后,才会清醒。
我们在向药企市场部做推荐的时候,不少老板会觉得你们模式挺好,但我的钱为什么要给你,我自己投资自己做不就好了?然后一晃两年过去了,药企的钱投得比做推广多得多,还招了不少人,最后什么事都没干成。当然,在药企内部,一旦某个事没做成,就会美其名曰这是战略投资。所以大家知道,大批的战略投资里面其实垃圾很多。
除了在为医生服务上可能会有一定的联系,卖药和医生社区本质上是两个行业,所以你再有钱,再有影响力,就算你挖煤挣了一万亿都跟医生社区没关系。觉得不服可以进来跟我们干,但死亡是大概率事件,而且不是突然死亡,是扔了几百上千万的钱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