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Photo by Hugh Han on Unsplash,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weiwuhui_com),作者:魏武挥。
一
这个月是财新展开全面收费的一周年。
去年这个月的6日,财新拉开了全网收费的帷幕。一年下来,我也不晓得到底做得怎么样。
倒是可能因为肉痛我的银子,作为一个用户的活跃度大幅提高了。不能白花钱不是。
很少有媒体像财新这样决绝的:全网收费。连一篇普通的新闻稿都不放过。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财新不再那么决绝。有些简单的新闻稿,还是可以免费阅读的。也有些带有极强公共利益色彩的,财新也会放开阅读一段时间。
财新在收费问题上有个有趣的理念:旧闻必须收费。
作为一种商业逻辑,这个理念我表示赞同。
二
前媒体人石扉客曾经在一个群里讨论财新的产品体验问题。
吐槽还是满多的。他后来整理成了一篇公号文章:《观察 | 内容优质的财新,用户体验实在太糟糕》。
这么一个很小众的话题,也有近万阅读量,可见还是圈里人关心的话题。
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在产品层面上,财新不够smooth(顺滑)。
我有次和财新的某高管吃饭,吐槽说,为啥财新app里不能右滑表示back?
他特别惊讶地看着我,拿出他的手机,当场演示给我看:右滑是能够back的。
只是,需要很用力。而且你必须从最左侧的手机边上开始滑起且动作幅度要大,才是财新认为的“右滑”动作。
好吧。
财新还做了一个在我看来特别不能理解的功能:语音播放。
一听就知道是机器女声,而且并没有林志玲般的曼妙。最重要的事是,财新很多报道我连看都要反复上下拉着看才能看明白,听?
能听明白是小概率事件。
三
是的,财新不仅产品体验上不够smooth,它的文风也不是属于smooth型的。
好多年前,我碰到一个新闻传播学术界冉冉升起的俊才,我对他说:我看财新报道老觉得智商不够啊。
人笑笑,说,我也看得很吃力。
我顿时释怀,原来不是我智商有问题。
财新有些报道,不仅需要你上下反复看,我甚至拿出过纸笔,边画边看,宛如读书时读教科书一般,才能看明白。
但我是见过一些自媒体爆文,也不知道啥咋回事,里面的信息看着就是像从财新搬过来的——特别较真版权的财新恐怕拿这种也没法子。
尤其是安邦那事。财新做过系列的安邦报道。
我那时候还开玩笑说,自媒体要出稿得好好阅读这个系列。
很多财新的文章逼格非常高,有利于你明明没看懂或者看不下去但发发朋友圈装逼:我是看这种东西的人。
但由于全网收费后,这个事就不太好弄了。转发出去,别人也不点,有时候还会留言说:转发这种没法看的东西干嘛。
以我通讯录5000人也厮混半个媒体圈的一个社交节点的观察,转发者真得很少。
我朋友圈里转发财新文章最勤快的人是:胡舒立(她几位副手都没她那么勤快)。
她的朋友圈,除了财新的文章,大概就没啥其他东西了。而且她会在一个时间段里大量发出。
四
我曾经和一个财新记者交流。
我问她,由于收费导致文章传播不广,阅读量与你们友媒的同题稿子不在一个量级上,你作为记者有没有点遗憾?
人说没有。
我倒是相信她说“没有”。但我却有些遗憾。这个记者能力真得很棒。属于名气小于实力的那种。
还有一次,某家互联网公司由于某投资案,由公关出面,安排了相关人员做了一次采访——这一点没什么节操不节操的问题,媒体接受企业公关的安排做采访,再正常不过,不用大惊小怪。
但财新稿件是有收费墙的,所以传播量肯定不行。公关又希望这个稿子传播得越广越好,于是自作主张做了一个长截屏去散发朋友圈。
这事搞得真是尴尬。
五
当你下载了财新的app,并摸出了银子,就要做好不smooth的准备。
财新的东西,真的不在舒适区里。它很难用来打发时间。
但这不是说,财新就不能作出点改变。
其实它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比如这两天财新发了一篇关于今日头条的文章。原来的标题是:头条凶猛。这很有杂志的感觉,一看就是那种杂志封面标题,很高冷,特装逼。
后来它换了标题,改成“争雄bat,头条帝国何以崛起“,这就很强的所谓网感了。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财新应该做几个公号,洗洗自己的稿。
与其放着别人通读完用你的材料做稿子,这事何不自己干?
故事性再强点,网感再多一点,给自己主阵地导导流,也没啥不可以的吧。
财新有一个号称“高端金融八卦”的产品,也是石扉客文章里王以超提到的那个,但一来是收费的,二来,和财新主阵地一样,八卦都八卦得让人看不懂。
财新应该建立一个媒体矩阵,不是今天这种各种收费各种垂类细分,而是叙事方式要有层级。
六
产品层面上,也是有很多可以更smooth一些的改进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右滑问题,那么庄重才叫右滑,何必呢?
开屏广告能不能学学很多app那样,有个倒计时自动关闭呢?现在手机都大,非要我一手扶着手机,一手去关闭广告,何必呢?
财新的东西读起来很累,所以经常会出现读到一半时停下来,能不能提供一个“我的阅读轨迹”方便我事后再去找呢?非要用收藏功能,何必呢?
财新的收费体系非常乱,有时候会让一个付费用户摸不着头脑乃至于觉得付费有点亏。比如一篇叫“传销窝点大逃亡”的文章(17年8月),在财新网上搜索会看到特稿字样,当然是付费才能看的。但在同样是财新域名的datanews.caixin.com里,竟然可以免费通读。
就不必计较那个“财新通”其实根本不能在财新app里通行无阻的伪通名谓了。财新最高等级的付费产品叫“数据通”,“财新通”碰到这个通就不通了。财新通应该叫财新文章通。
财新app的导航条,大概有它的道理,金融-公司-宏观-政经,等等。但用户有用户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就想看看网络视频业?财新至今内容组织,还是频道套栏目的图书馆分类构想,而不是标签化。这都已经多少年了。
(靠搜索显然是没有什么卵用的)
七
最后一点,有空做语音播报,为啥没空来个Pad版?
那么厚重的内容,Pad读读也挺合适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weiwuhui_com),作者:魏武挥,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