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民营企业,更没有新希望集团的今天。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之一,我们和广大民营企业一同为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我相信,未来40年,国家还会继续开放,这将给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 阿茹汗
刘永好的发家史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刘永好也被看作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他并不推辞这个身份,尤其是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刘永好由衷地感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民营企业,更没有新希望集团的今天。”
时间回到1980年,那是万物生长、希望中掺杂着混沌茫然的年代。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的风向吹到了四川,于是便有了刘家四兄弟无线电事业的懵懂创业,但是这个极富勇气的想法最终因公社书记一句“走资本主义道路”,夭折在襁褓之中。
回顾那段青春岁月,刘永好会心一笑:总想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这种冲动被如今的刘永好解读为“创新精神”。第一次创业失败,刘家四兄弟并没有认命,他们终于等来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并从中读懂了改革的信号,虽有犹豫,但还是辞去了公职,卖掉手表和自行车,自筹1000多元,从种菜、养鹌鹑起步,创建了育新良种场。
这一次刘家兄弟不再像第一次创业那般冲动,在民营企业还未充分得到认同的年代,他们的创业背书是县委书记的认同。那是1982年,希望公司在这一年孕育,这也是中国第一批私营企业涌入商业洪流的开端。
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希望公司的饲料帝国初具规模,“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这句刘永好想出来的广告词被刷在了各村头的墙体上,希望公司一时风光无两,刘永好对自己的营销才能颇感自豪。
但是不久后,社会掀起了姓“社”还是姓“资”的大讨论。一切又回到了如履薄冰的创业初期。
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刘家兄弟面对的最大的一道难题:放弃还是坚持?风头正劲的希望公司从此不再高调,暗中观察事态变化,不过刘永好心中始终认为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这份笃定的坚持让他看到了1992年的希望,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为中国民营经济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它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
就在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在1993年,“饲料大王”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作为第一个民营企业家代表在第八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做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大会发言。发言内容可以被概括为三句话:私营企业的发展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私营企业可以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让私营企业感到有希望。
刘永好具备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共有的艰苦朴素、顽强笃定、审时度势、波澜不惊的品质,此外,正如“新希望”的名字一般,他对一切事物充满希望的同时,总不忘记保持“比别人快半步”的稳定,还有就是“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的勇气,这在为新希望集团未来战略选择中成为一直秉持的准则。
比如1993年,希望公司申报集团公司,这是为了让公司的发展更具科学性;1995年的四兄弟“和平分家”,这是为了让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1999年走出国门在越南建厂,这是为了给新希望带来更广阔的舞台,这也是刘永好所面对的又一道难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民营企业们蠢蠢欲动,已在国内市场具备“比较优势”的新希望走在了民营企业的前列。
1993年全国政协上四川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刘永好作题为《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发言
但是新希望出去之后发现,国际市场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想:在发达国家不具备竞争优势,而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制造”总被当地人打上粗制滥造的标签。刘永好的顽强再次发挥作用,“让你们先试用一年,不行再加一年,用好了再给我们钱。”这样的坚持之下,新希望走上了一条国际化版图不断扩大的道路。如今国际化已是新希望集团“人才年轻化、产融一体化、国际化、创新与科技化”四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出去意味着眼界的放宽,新希望的投资版图也从最初的养殖、饲料扩大到了食品、乳业、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千亿规模的新希望不再像以前那般轻盈。刘永好时下的新一道难题来了: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新希望这只大象能否再起舞?
怎么做市场?怎么搞融资?怎么谋转型?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史上共同面对的问题。
创新吧,去做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吧,67岁的刘永好对自己说,也对36岁的新希望这么说。一切似乎又回到了1980那一年,四兄弟买了各种各样的零件,组装了一台电视机的场景历历在目。
这一次,刘永好的创新从年轻化的队伍、合伙人的公司架构、未曾涉足的细分产业开始,“用30年再造一个新希望”,这是刘永好的下一个目标。“未来40年,国家还会继续开放,这将给民营企业带来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我相信,新希望未来还会更好。”刘永好说。
访谈
记者:早在1980年您就开始了创业,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刘永好:我们比较早的时候就想创业,因为我们喜欢无线电,做过音响,很多人都说想要,于是我们想干脆办个工厂吧。然后就跟生产队商量,生产队有库房,也有很多没事干的小伙子,我可以设计,让他们焊接。生产队答应了,就把它办成了集体企业。作为技术提供方,我们认为应该有点股份,但是却没有说明白究竟要占多少股份。不过,在我们生产了第一台音响之后,公社书记就说我们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坚决反对,把我们的创业项目“枪毙”了。这是一个节点,要不然我们的创业史就可以从1980年算起了。
记者:那您是怎么等来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为什么想着一定要自己做点什么?
刘永好:电子产品创业项目夭折以后,我们一直在观望,等了两年后我们发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农村开始了,农村已经有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专业户。这时候我们就比较聪明了,在开始做之前我们就找到了县委书记,跟他说:“现在农村搞专业户,需要科学、需要技术,我们都大学毕业了,正好有劲儿,我们到农村去创业做专业户去。”县委书记的回答是,现在农村专业户是发展的方向,他支持我们的想法,但是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希望我们每年带动十个专业户,我们就领了这样的任务开始了真正的创业和下海。
因为是白手起家,起初我们很缺资金,我们还去信用社借过钱,但是那个时候银行根本不可能给私人贷款。最后我们借钱、还卖掉了手表等值钱的东西,才凑了一千块。从亲戚朋友借的钱,到了年关还要还,那时候压力特别大。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还在商量,究竟这个红旗能不能扛下去?最后我们通过在农村养鸡、养猪、养鹌鹑,挖了第一桶金,后来我们才转做饲料,当时的判断是,饲料是肉蛋白产业的基础,饲料做好了,肉蛋白产业也就能做好了,也就能满足老百姓吃肉的问题。因为当时肉是供不应求的,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开始了饲料生意,后来我们做到了全中国的第一位,成为了全球有竞争力的企业。
记者:创业初期您最大的阻碍或者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刘永好:那是1991年,我们已经做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很好,但是我们逐渐发现,一些事不好办了,原来都可以做的事情现在没办法做了。比如,要用火车皮托运玉米,对方说走私人运输道路是不允许的。
当时报纸上都在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我们想国家的政策是不是要调整?是不是不允许办民营企业了?
我们又找到了县委书记,想从他那里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我们的企业是不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是,那我们愿意改正。县委书记问我:“怎么改?”我回答:“我们把全部的产权交给国家,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因为对公司非常有感情,希望能够继续管理。”
县委书记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他说他也注意到了媒体的一些说法,但是他个人觉得,我们到农村去通过科技、通过勤奋做产业,他认为这并不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他也给了我们建议,那就是“悄悄地,不要声张地继续干”。他说,县委县政府不会收我们。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后来我们等来了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让形势一下子变得明朗了,我们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接下来的1993年,我们大踏步地走向了全国,通过新建、兼并、收购一下子办了30多家工厂,也为集团奠定了基础,希望集团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私人企业集团。
记者:1996年1月,中国民生银行成立,您是主要提议人、筹备人,也是大股东。为何作为一家农业企业,竟有了办银行的想法?
刘永好:1994年我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那一年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来自民营企业的只有我一个。作为工商联副主席我到下面去调研,大家反映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贷不了款,当时所有银行、金融机构都不给民营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当时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还没有进入改革期,坏账率比较高,按照国际标准很多银行都在破产的边缘。
我把民营企业最迫切的贷款需求问题提到了全国工商联的主席会上。我提议,既然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有难度,是不是我们可以自己申请组建一个民营银行呢?这个提议最后得到了工商联主席的认同。
此后,我们通过工商联的名义向中央打了报告,最后没有想到这件事被国家同意了,经过一年左右的筹备,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正式成立。作为民生银行的倡导者、发起人和大股东,我成为了民生银行的副董事长,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担任金融高管的民营企业家。
这二十多年来民生银行不断发展、进步,为民营企业做服务,这是民生银行主要的宗旨。此外,民生银行还走出了金融变革创新的一条路,即率先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率先引进独立的董事组合、法人治理机构等。
我为民生银行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也看到了金融机构不单单可以为国有企业、政府来融资贷款,也同样能为优秀的民营企业融资和贷款。
记者:说到金融业,您不只参与筹建了民生银行,还联合小米、红旗连锁等公司投资筹建了互联网银行。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永好:因为种种原因,我不再是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但是我对金融是熟悉的,再加上国家允许办新型的银行,在这样的背景和四川省政府的支持下,我发起了新网银行。
那它的宗旨是什么?我们希望能做一个智能银行、科技银行、互联网银行,我们按照这样的目标去申请、设置和运作。再加上新希望集团这几年来在金融科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特别是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探索,使我们有了基础。
2016年新网银行获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运营效果是非常积极的,体现在这几方面:首先,因为完全按照智能化、高科技的手段来办理银行,且只做线上业务,平均处理一单业务只需要40多秒,效率非常高;其次,新网银行目前已服务了将近两千万用户、在线客户流量达到两千万左右,且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亿元的规模;第三,新网银行开发出一系列智能科技手段,在防范风险方面效果显著。
记者:对于新希望集团来说,1998年是个关键年头,这一年新希望上市,但又是这一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企业、全球领先的饲料企业,新希望如何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
刘永好:其实这就是危和机的关系,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有的企业甚至垮了,全球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反而觉得这是个机会。因为我们是农产业,生产的肉蛋白产品是刚性需求,这个基本需求是不会变的。
还有一点感悟是,当金融危机来到的时候,市场一定会作出调整,一些企业就会随之弱化,反倒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新希望就是在那一年实现上市。
新希望一直以来运营稳健、负债率不是很高,此外品牌信誉度很好,恰恰在这种困难的时候,给我们留出了发展的空间。
记者:在上市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新希望第一家海外工厂在越南胡志明市建成。对于新希望而言,“走出去”是否也是应对危局和波动的手段?
刘永好:1995年我们已经做到中国第一位,在全球也名列前茅,当时我们就想应该走出去看看,走出去的目的第一是看看国际市场究竟咋样;第二,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一流对手竞争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我们认为或许在某些国家我们还有比较优势。
走出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欧洲、日本,结果一看不行,人家比我们先进多了,而且市场很成熟。后来我们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考察,由于我们自身有领先优势,才有了在当地落地的可能性。新希望的国际化原则是先到发展中国家,然后逐步向发达国家发展,这是第一条路;第二条路是,先近后远。
除了自建工厂,近几年我们的另一个策略是投资收购,比如我们发现澳大利亚跟中国市场有很大的互补,所以在澳大利亚建立了澳新区域总部,设立了办公室。
过去近四年,我们在澳大利亚投资超过了一百亿。首先是我们在澳大利亚与上千家肉牛养殖场建立了合作关系,收购了澳大利亚第四大牛肉加工商Kilcoy畜牧业公司,并在中国和美国都建立了肉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如今我们是澳大利亚肉牛在中国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其次,我们还注意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升级,比如养宠物的越来越多了,新希望在国内建立了宠物粮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此后我们在全球筛选时发现,澳大利亚的宠物工厂非常不错,于是我们又在澳大利亚收购了Real Pet Food Company;在澳大利亚我们还有保健品、乳制品行业的投资收购。
新希望成立36年了,我们熟悉中国市场,我们也有在国际市场进行投资收购的经验,把国际先进的资源、技术,和中国市场做结合,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做投资和收购,这给我们增添了信心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对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多元化及品质的提升有帮助,同时企业自身也可以从国际化的投资和发展过程中受益。
记者:您也提到了新希望的多元发展,如今新希望已经横跨食品、现代农业、房地产等实体产业、金融业、资产管理、TMT投资、医疗与健康等金融投资产业。新希望多元发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刘永好: 其实,五年前我们也讨论过怎样做才能在新的格局下求得新的发展的问题。首先,新格局是什么?国家的经济实力总体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了,大家对美好的产品有更高的需求了,质量、品种、服务等要求都不一样了,而我们这些传统的老牌企业生产的数量很多,但是规格、质量、品种、方式等缺少创新,我们必须得变,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发现变革创新往往都是一些年轻人和一些年轻的企业来做的,于是我就提出了企业内部必须变革、必须走年轻化的道路、走共担、共创、共享的路,就是合伙人的路。所以我们除了在传统的业务架构内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外,我们在新公司也推行这种合伙人机制。
比如我们新成立的新希望投资集团。新希望投资集团和新希望集团是两个不同的公司,新希望投资集团体系下更多的是合伙人公司,更多的是新机制的公司,更多的是创新变革的公司,更多的是面向消费群体的公司。
另一方面,我们的草根知本集团旗下,重点布局了保健品、宠物食品、调味品和冷链物流四个行业。我的想法是要将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和合伙人的创新理念结合起来。同时,新希望集团给他们更多的赋能,赋予他们品牌的“能”、资金的“能”和信息化的“能”,使得这些新创公司能够尽快地走向新的格局,我们正在做这样的变革。
记者:这也就是您之前提到的“再造一个新希望”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您回顾过往,如何总结新希望集团的今天?对于未来有什么样的期许?
刘永好:我经常在公司内部和家里讲,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民营企业,更没有新希望集团的今天,所以说我们是整个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之一,我们和广大的民营企业一道为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取得了进步和发展。
我相信,未来40年,国家还会继续开放,这将给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就新希望集团来说,我认为未来在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提供优质产品方面,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我们还要努力。我相信,我们未来36年还会更好。
当然,创新就是对过去的挑战,创新就是做一些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创新就是对市场的一个承诺,让市场能有更多、更好、更加需要的产品。新希望集团已经36年了,未来的36年我们可能在创新这个路子上,会更有所投资、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时代背景】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2年。
那一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已下降至危险线以下,宣布无法偿还债务,拉美债务危机爆发。
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
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当前试办经济特区工作中若干问题的纪要》,肯定了试办特区三年来的成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 阿茹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