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0 21:57
知识的缝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孟岩(ID:DreamyTalks),作者:孟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如何通过发现知识的缝隙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世界,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

• 💡 通过费曼学习法发现知识的缝隙

• 🌟 理解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 🌈 寻找个人独特能力和ikigai状态

中断周更,有好有坏。


坏处是,很多时候自己还是会犯懒。有些想写的东西,一懒之念,也就放下了。


但也有好处。我有了更长的时间可以去思考和创作,完成一些相对来说更完整的文章。


比如 2022 年的《无尽的探索》,2023 年的《让奇迹发生》,以及今年的《知识的缝隙》。


回过头去我发现,横跨三年的这三篇文章,其实都是在讲述一件事情:我们如何认识、体验、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寻找自己。


学习思考这些,对我来说是很享受的事情。我把它们分享给你,也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从费曼学习法开始。



这张漫画详细地描述了费曼学习法的过程:


第一步,选择一个你想学习的话题;


第二步,找到一个对这个话题并不了解的对象,比如一个小朋友或者老奶奶,然后向他去讲述这个话题;


第三步,在讲述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知识的缝隙(gaps in your understanding)


第四步,回去学习、研究,把这些缝隙研究清楚。


这个过程就是费曼学习法。


它想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给别人讲东西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知识的缝隙,进而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这件事。



就像我在 《中》的那期播客里面所说,任何道理、方法,都是描述一个人的体验,都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角度。如果这个角度或者方法足够的深刻、底层或者通用,你一定还能找到其它人的描述。


费曼学习法也不例外。


比如,查理·芒格的“猩猩理论”,也在描述类似的过程,大意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走进一个房间,向一只猩猩解释他或她的想法,而猩猩就坐在那里吃着香蕉。


在对话结束时,解释的那个人反而变得更聪明。


特别好笑的是,芒格还说:“沃伦声称他就是我的猩猩。在某种意义上他确实是。当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听到了自己的说话,我总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说什么。”


费曼和芒格其实在说同一件事:


为什么做作业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老师讲的东西?


为什么说教是最好的学?


为什么说准备一期播客也好、写一篇公众号也好,我觉得对自己的帮助其实比听众和读者要更多?


因为做作业、教学、讲述的过程,其实是在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缝隙。



在《无尽的探索》中,我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房间内进行搜索。


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只能了解这个巨大房间的非常非常小的一个角落,而且可能是我们被随机放置的那个角落。


现在,我想补充一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任何一个角落的了解,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在远看,走近时能看到很多远看时看不到的细节。而如果我们拿出放大镜,不停地放大,就能看到更多肉眼所无法看清的缝隙。


举个例子:就好比在“有关网球的那个角落”里,我们都是在看同一场网球比赛,但是我看到的分辨率好像是 480P,但更了解网球的张奔斗老师看到的可能是 4K,他能看出远比我多得多的东西。


我们的大脑很容易欺骗我们。它总是习惯于忽视这些缝隙,倾向于为这个世界去建立一个更简单的认知模型。就好像远看时候一条完美的弧线。但当我们真的深入进去,我们就会发现这条弧线之间的那些 Gap,那些缝隙。



我前一段看了一本被归类为“科普”类别的“哲学书”,叫做《鳗鱼的旅行》。


这本书讲述了人类对于鳗鱼认识的过程。


你可能不知道,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当人类对其它很多动物的了解都已经接近现代时,我们对鳗鱼的认识却非常浅。


因为观察不到鳗鱼繁殖的过程,甚至无法找到鳗鱼的生殖器官,所以人们曾经认为鳗鱼是从淤泥里面长出来的。


这其实并不奇怪,就好比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单纯地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比如观察一块腐烂的肉时,如果看到苍蝇的蛆虫从里面爬出来,那时的人们除了相信蛆虫是自己长出来的,还会相信什么别的解释吗?


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名人,比如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都曾经参与到这场对鳗鱼不断认识的游戏过程中。但直到现在,人类对鳗鱼的认识依然非常有限。


我们只知道它们会在马尾藻海域进行繁殖,因为我们在那里观测到很多的小鳗鱼。


但有点可怕的是,我们依然没能在那里找到一条成年鳗鱼,更别提观察到他们繁殖的样子了。


可能是因为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在思考这个有关“知识的缝隙”的话题,以至于我的眼睛特别容易捕捉相关的文字。


比如,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鳗鱼之所以持续让那么多人着迷。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知识还不完善,因此信仰与科学的交叉地带——在那里事实与神话和想象的痕迹并存——才如此有吸引力。


原因也在于,那些相信科学和自然规则的人,偶尔也愿意为神秘的东西打开一道小小的缝隙。



鳗鱼如此,围棋也是这样。


日本的围棋大师藤泽秀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围棋的道理总共有 100 分的话,我可能只能得 7 分。


要知道,说这句话的藤泽秀行,可是当时的超一流棋士。


刚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他是在谦虚。直到很多年后,当 AlphaGo 战胜人类最优秀的棋手之一李世石。在一部讲述 AlphaGo 背后故事的纪录片里,一位棋手说:“藤泽秀行前辈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但当 AlphaGo 轰开围棋圣殿的大门时,我们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如果围棋的道理真的有 100 分的话,也许人类目前探索到的可能连 1 都不到。


这里有大量的,未被探索到的缝隙。



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台下的我总觉得什么都听懂了。就像前面说的,大脑帮助我们描绘了一条完美的弧线。但一旦需要输出,比如给同桌讲、默写、或者考试,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出现了大量的知识的缝隙。


费曼学习法的后两步,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到这些缝隙,然后回去学习、把它弄懂,这样我们对整体知识的了解就更深了一些。


所以,做笔记、做作业、考试,甚至刷题,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帮助我们寻找缝隙、填补缝隙的过程。


小时候,我经常帮助老师油印考卷。


当时我很好奇:一张卷子上的题目为什么是这些?这些题是怎么出的呢?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我的老师是怎么回答我的了。


但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这些题目,应该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缝隙。



我经常收到用户或者读者的反馈,说《投资第一课》这本书看了好几遍,好像也看懂了。但一下场投资,就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看到这里,我想可能你也会明白这里的原因。


一本书的作者,或者一个节目的主播,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把自己对任何事物的体验,一字不漏地转化成文字或播客,再传递给自己的读者或者听众。


而当我们在看文章或者听播客的时候,就像小时候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一样。这个知识和体验传递的过程,有大量的缝隙。



最近几年,我对“把手弄脏”这几个字有了更新的理解。


我不再醉心于去阅读更多的信息、文章、知识,我知道这里有大量的缝隙是会被自己忽略的。


我害怕这些东西会给我一种虚幻的、荒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误以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深了。


这让我想到了史蒂夫·乔布斯对咨询行业的看法。


乔布斯很不喜欢咨询行业,他认为 own something(承担责任)和 doing something(把手弄脏) 非常重要。而咨询行业不是这样,他们没办法在从建议到实施的所有行动阶段都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建议,也没法看到那些根本想象不到的细节。他们无法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失败,积累经验、学习新东西,更无法自己振作起来,重新出发,继续尝试。


乔布斯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好像我们去理解香蕉这个水果,如果你只是隔岸观火的话,你得到的仿佛是一副挂在墙上的、二维的香蕉的照片。你可能拥有一整面墙的香蕉、苹果、草莓的照片,向别人去炫耀你懂多少。但那些照片只是二维的。如果你没有亲手把弄,它永远不可能变成三维的。你永远不知道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细节,也不知道这些水果的滋味。


乔布斯在说咨询行业,但我想这不只是咨询行业的问题。


我们经常在学习,也经常给出建议。但如果不承担风险和责任,也不参与具体的实施过程,这里有大量的缝隙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


人的大脑善于包装那条完美的、看似漂亮的弧线,但真正的宝藏可能隐藏在那些缝隙中。



如果你对创业感兴趣,我推荐你去看看萨姆·奥尔特曼在斯坦福的 20 节创业公开课。


在有关面试的那节课里,他也谈到了缝隙。


他认为我们应该更看重细节,而不是简历上的那些华丽的项目和词藻。


萨姆还给了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一起做一个小的项目,比起粗浅地问一些问题要强很多倍。


我赞同他说的。


简历里面罗列的项目和经历,仿佛就像乔布斯前面说的墙壁上的那些照片:


香蕉

苹果

草莓


但真正重要的,是你对面的人有没有尝过这些水果的滋味。



理解“知识的缝隙”有什么用呢?


第一,可以避免知识的错觉。


我不希望我所拥有的知识,都是挂在墙上的那些水果照片。


我们要想真的擅长一件事,需要填补很多很多的缝隙,否则拥有的可能只是知识的错觉。


与克鲁格教授一起提出的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大卫·邓宁曾经说过一句话:你的能力越差,就越意识不到自己能力差。


是的。


我们的能力越差,我们就越意识不到自己能力有多差。


我们填补的空隙越多,我们就会知道有更多的缝隙自己还没有看到。


大卫·邓宁说:“人们很快就能从慎重的初学者,也就是说,能充分意识到自我局限的人,变成“无意识的无能者”,即那些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无知,反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人。”


因为,大脑在我们脑海中绘制了一条看似光滑的弧线,这条光滑的弧线骗我们自己已经懂了这件事。


但显然,并没有。


这条看似光滑的弧线下面有无数的缝隙。


但关键问题是,相比“意识到自我局限”的状态,无意识的无能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灾难。


十一


承认自己对绝大多数事情知道得并不多,会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比如说, 我不会假装我拥有巴菲特那样的挑选公司和人的能力。


我知道在“挑选好公司”这条看似光滑的弧线的背后,藏着无数的知识的缝隙,有太多隐藏的能力是我目前没有,也可能无法掌握的;


比如说,在公司进行各种业务讨论的时候,我更多时候会说:我不知道。我知道专业背后的积累,以及很多地方我其实并不太懂,于是不会在任何场景都 balabala 说一大堆,用自己在公司的权威去要求大家听从我的建议。


再比如说,当我们讨论一个新的业务或者产品功能时,我明白了这些讨论很多都建立在我们脑海中绘制的那条弧线上。不停地追问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填补那些空隙。另外,尽快、最低成本地推出产品,和现实世界接触,收集自己的感受、用户的反馈以及行为数据,再根据信号去不断迭代,是一种更好地填补空隙、认识世界的方法。


十二


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说:


知识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但是你必须一直抱有对知识的诚实(intellectual honesty)的态度。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人很难做到真正客观理性。


人都是感情动物,我们相信的东西、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通常就会成为我们的预测。


我们总是去预测这个世界对我们很好,而其实客观上我们都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为你存在和安排的。


所以,做到对知识的诚实,很难,但是非常重要。


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当你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你会发现知识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是一样的,都是复利的增长。过去学到的所有经验都能够互相印证、互相积累,慢慢地你会开始对某些事情确实有把握了。


用这段话作为这一部分的结尾。


十三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对知识的诚实;


如果我们去除了大部分知识的错觉;


如果我们慢慢地对某些事情确实有把握了。


……


它可能体现在我们能给别人讲述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知识的缝隙;


它可能体现在我们能回答任何人问的任何问题;


它可能体现在我们对那条认知弧线放大足够多倍的时候,依然能看得清楚那些细节。


……


那么这个地方,也许会带给我们很多东西。


十四


“10x is easier than 2x”是一本写给企业家的书,核心观点是通过做减法的方式,通过“做减法”的方式,通过“不断聚焦到你擅长的事情,丢掉其它事情”的方式,来最终得到更多。


但我想,这个道理对每个人都适用。


这本书中引用了《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一句话:“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make finer distinctions”。


翻译过来大意是,智慧是区分细微差别的能力。


我很喜欢这个词:finer distinction。


我觉得它很好地描述了,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情足够专注,观察得足够多面、挖得足够深,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不停地放大,当我们对这条弧线背后的缝隙都看得更清楚之后,所拥有的那种更精细、更微妙、更具体的理解。


一场网球比赛;

什么是好的内容;

产品应该怎么做;

现在市场是不是处于低估值;

这究竟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


所有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在看的时候会有完全不同的分辨率。


极少数人,会在某些地方,有真正的 finer distinction。


十五


在《学习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发现: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了解和体验得越多,当我们越能拥有那种 finer distinction,我们的大脑就越可以将这些东西和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也可以越来越无意识、而不是有意识地掌握一件事。


就拿开手动挡汽车来说。当我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我需要去关注很多事情:比如挂档、比如踩离合器的时机,比如什么速度需要什么样的档位,比如刹车和离合器怎么控制才能不熄火……但当我变得足够熟练,这就会变成无意识的过程。


《学习的艺术》这本书里也给出了另一个对国际象棋大师和职业棋手的研究:


他们发现,特级大师大脑中对棋盘和棋形的理解是组块化的。因为对 Gap 或者缝隙有足够的研究和专注,这些反而变成了组块,可以整体调用。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他们的大脑有足够的带宽可以去处理更多的信息。


举个我自己打网球的例子。


我们打网球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很多总结:比如击球前要下蹲,要屈髋,要转体,引拍的时候拍头要立起来,击球点要靠前,身体要前压……


但当你的大脑充满了这些信息,就不会有足够的带宽去处理更重要的,与“对面打过来的这个球”相关的信息了。


相对比,对于费德勒和纳达尔来说,他们的勤奋、专注以及长时间的训练,已经对网球这条弧线背后的缝隙做了足够的探索,也对这些精细的区别做了组块化的封装。


这样,当他们击球时,拥有更多的带宽、精力和专注力,去注意到真正重要的、有关这个球的信息上。


另一个例子也许是录播客。


我以前曾经在节目里分享过自己录节目的过程:“不要脑子里面老惦记那些技巧或者提纲,这会让你丢掉当下最重要的你们谈论的东西。”


这句话很容易造成误解。


对我来说,我已经对播客包括内容的很多信息进行了组块化,不需要注意就已经能够熟练或者无意识地去做好很多事情。


而这个过程,对于新手却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十六


“10x is easier than 2x”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当你对一件事情专注足够的时间,挖得足够深,你就会在这件事情上发展出极其细微的差别和专业技能。这也被称之为你的 Unique Ability,也就是独特能力。


独特的能力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做同样的事情,你得到的结果可能比别人要强很多倍;而同时,你付出的成本(比如时间,比如你做这件事情时候的心理负担等等),要低很多。


这就好像开奶茶店,你做出的奶茶比别人的好喝很多倍,但成本却比别人低很多。


十七


前一段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大仓位地配置了一只股票。


我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当你买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人在卖出,所以最终才能成交。你为什么会觉得你比那个卖给你股票的人知道更多?拥有更好的判断?


就像我在《7%》中所说,股票市场中的资金,每天都在真金白银地用自己的认知以及获得的信息对每一支股票进行着定价。


我们大仓位配置一只股票,某种程度意味着,我们认为自己在这只股票上的认知要超过市场平均。你觉得你多知道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这样的自我追问,就能帮助我们找到那些知识的缝隙。


当然,如果你真的拥有超过市场平均的认知,那么长期就会获得相匹配的超额收益。


十八


我们来做个头脑实验。


在原始社会,所有人都得打猎摘果子,可能一个喜欢用树叶和树枝做点儿小东西的原始人,只能自己自娱自乐,显得并没有那么有用。


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去和别人交换我们的“独特能力”。而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这个交换的过程变得越来越顺畅和方便。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交换过程就像前面提到的股票市场一样。市场可以根据供给、需求等很多信号,来对每一种独特能力进行定价。


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比别人好很多,你甚至不需要担心它有多小众和冷门,你都可以通过非常发达的基础设施。比如各大内容平台去触达原来根本想象不到的用户群,也可以通过方便的付费机制来获得不错的回报。


前一段,我在视频网站看了一个古法制造丝绸的视频。


一个人把从蚕蛹,到丝绸的整个制作过程拍成了视频,我津津有味地看了一个小时,然后打了赏。


几年前,这样的能力有什么用呢?古法生产出来的丝绸大概率不如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质量好。


但现在,这个能力通过视频,通过内容平台,通过方便的付费机制,给观众提供了一些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但需要的东西,也给作者的独特能力带来了回报。


和股票市场一样,如果你真的拥有超过市场平均的认知,或者你做某些事情的结果真的比别人强很多,那么长期来看,你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到相匹配的超额收益。


十九


很多东西都是如此:录播客、写文章、做视频、产品决策、UI 设计、收集信息做总结、通过对话服务用户、投资研究、投资决策……


包括:打网球、教别人打网球、拍网球视频、穿拍线、写网球评论……


如果你真的在某件事情上钻得足够深,放大得足够多层,在那条光滑的弧线上填满足够多的缝隙,做得比大多数人都要好,这就是你的独特能力。你也能在自由市场上用这个独特能力交易到相匹配的价值。


二十


纳瓦尔说:“你需要去寻找那些对你来说像玩儿一样,但别人很努力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


很简单。


这个世界有 80 亿人,中国有 14 亿人。


每一个行业,每一种工作,都有很多人在竞争。


怎样才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比别人好很多?


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能力?


怎样才能挖得足够深,放大得足够多,填满足够的缝隙呢?


答案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以及很深的专注。


《异类》这本书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 10000 小时”。


纳瓦尔进一步说:“需要的不是 1 万小时,而是一万次迭代”。


因为如果一万小时都在重复,你就无法填满那么多的缝隙。


无论是一万小时定律还是一万次迭代,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很深的专注能力。


如果你把这些时间看作是成本,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但如果这本身就是你很喜欢的事情,热爱、兴趣和好奇心,就会驱动着你去做足够长的时间,挖得足够深,观察得足够多面,放大得足够多,填满足够多的缝隙。


副产品是,这会变成你的独特能力,变成你比别人强很多倍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别人把这些时间和付出当作成本,需要“忍耐”、需要“熬”、需要“坚持”。


而对你来说,这个过程像是在玩儿。


你在做你本来免费会去做的事情,还顺便赚了钱。而且还获得了其它东西,比如说专注的心流。要知道,心流体验可是心理学研究中,人类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寻找自己的热爱,金钱是旅途中的副产品”这句看起来鸡汤的话,可能有它深刻的道理。


二十一


“10x is easier than 2x”这本书有些啰嗦,但核心观点很简单:


当你认真对待自己的独特能力,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发展它时,10 倍和非线性的跳跃就会随之而来。


我们每天会有无数的选择,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在这其中,20% 的选择可能决定了 80% 的结果。所以更重要的,可能是做减法。


避免平均用力,找到 20% 的你真正拥有独特能力的地方,并将 80% 的时间都用在这件事上面。


至于其它 80% 的事情,可以在一个可以自由交换的市场里,委托给其他做得更好的人去做。


二十二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在工作上,我做起来像玩儿一样,但可能别人再努力也很难做到的事情并不多。内容也许算一个,无论是我的播客、公众号,还是投资第一课的视频等等,也许算是证明。


另外,在投资、基金行业里面的一些业务和产品决策,对我来说也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像四笔钱的提出,就是当时我和伙伴在公司院子里聊天一下子想到的,其它的业务产品决策对我来说也都很简单。


再比如,打造一个公司的文化或者品牌,只是在做一些对我来说非常自然甚至我完全感受不到的事情。


……


这些事情可能是我的独特能力。


在这些事情上,我花过足够多的时间,在那个大房间的附近探索过足够多的角落,填足够多的缝隙,拥有 finer distinction,所以可能玩儿着做的结果,也会超过很多人。


但其它事情我真的擅长吗?


比如具体的产品交互;比如某项应付款应该 1 年交还是两年交;比如去收集、分析、总结一些行业的信息;或者某个法规应该如何解读……


这些事情,我做的结果可能是公司平均水平,远不如在这些领域内拥有独特能力的伙伴。


所以,我的选择是什么呢?


专注在自己的 20% 独特能力,把 80% 的事情完全授权给其他伙伴。


二十三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初始,都会选择三件最重要的事。


这三件事要么是我拥有独特能力的事,要么是杠杆足够高,或者必须我来承担责任或者推动的事,然后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专注其中。


至于其它很多事情,我大部分时间会说“我不知道”或者“你定”,把它们委托给更擅长的伙伴。


一方面,这是对自己的时间和专注力的保护。


另一方面,在我并不擅长,以及错误代价并不高的地方,我更希望让我的伙伴们去做决策,拥有独特能力的他们可能决策质量更高,同时承担责任做选择的压力也会让他们获得成长。


二十四


经常有用户问我:什么时候会写《投资第二课》?


我越来越想清楚了这个答案。


第一,我写不出《投资第二课》;


第二,大多数人也并不需要《投资第二课》。


先说我自己的角度。


我在市场上确实长期赚到了钱,这些钱可能是我的 20% 的独特能力赚到的。


比如说:


我的性格很接受忍耐和逆向;我不害怕 fomo(fear of missing out),不害怕错失投资机会;我敢于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投入;敢于在我能识别的大机会来临的时候把足够多的钱投入进去;并且能在大仓位的时候情绪稳定、扛住波动,睡得着觉(其实这很难)……


事实上,我在市场里赚的大部分钱是因为这些能力赚到的。


但要说我多会挑选好公司,我现在可以很坦诚地说:根本谈不上。


我当然可以写一本《投资第二课》,把我从巴菲特、芒格和很多投资大师那里学来的,表面光滑的那条弧线写一写,把关于 ROE、自由现金流、EBITA 等名词和公式列一列。


但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不是我的能力圈。


挑选伟大的公司这条光滑的弧线背后,有大量的缝隙。巴菲特和芒格像玩儿一样做的事情,对我来说很努力也做不到。


现在,每当我想做一个投资决策的时候都会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圈?以及,我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神奇的是,当我愿意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能力圈其实很有限时,投资决策变得更有质量了。


我清晰地感知到,投资业绩会变得更好。还有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也会更加平静。


二十五


前一段和一位朋友聊天,他问我:“投资大师都说能力圈,究竟什么是能力圈?”


我回答他说:“真正的能力圈一定不需要思考,你一下子就知道自己拥有这个能力。”


能力圈就像前面说的 Unique Ability,当你真的拥有的时候,自然会知道的。


再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大多数投资者需要《投资第二课》吗?


我觉得并不需要。


证券投资的祖师爷格雷厄姆说:“投资艺术有一个特点不为大众所知。门外汉只需些许努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的结果。但是如果想在这个容易获取的标准上更进一步,则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智慧。”


我很认同他所说的。


大多数人应该,也可以付出这些许努力,来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比如去选择基金经理,或者选择未来跑赢市场的公司,或者去做短周期的择时,其实都比我们想像的要难得多。


先说选择未来跑赢市场的公司,也就是择股。


就拿最近比较火的新能源汽车来举例。


市场上的资金每天在用真金白银,交易着大家头脑的认知,以及千变万化的信息。


你为什么觉得你能得出超过市场平均的洞察呢?


蔚来汽车从 2020 年的 2 块一年多涨到 2021 年最高的 66 块,3 年后又跌到现在的 4 块,在这个过山车一样的过程中,你什么时候比市场知道得更早一些,或者更深一些?


再说挑选基金经理。


我觉得“买基金”三个字其实很容易引起误导。我们根本不是在买基金,而是在挑选一个合伙人,让他帮助我们打理自己的钱。


如果是这样的话,重要的是什么呢?


1)这个人需要具备前面说的能挑出好公司的独特能力,也就是能力圈。这个你能判断吗?


2)这个人需要具备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保证他的认知能在市场贪婪和恐惧的时候,不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个你能判断吗?


3)这个人所在的公司的文化,得能支持他的情绪和认知。毕竟,人是激励的动物,如果人和公司的文化不相容,再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这个你了解吗?


选公司就已经很难了,选人更要难上很多倍。


说句有些冒犯的话:在股票市场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怎么挑公司、怎么选基金经理,但事实上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还记着大卫·邓宁教授是怎么说的吗?


“人们很快就能从慎重的初学者,也就是说,能充分意识到自我局限的人,变成“无意识的无能者”,即那些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无知,反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人。”


而在股票市场上,高估自己能力的“知识错觉”可能会让我们损失惨重,亏掉很多钱。


当然,如果你对投资非常好奇和感兴趣,并且真的填补了很多空隙,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能力和能力圈,那么恭喜你,你可以通过市场赚很多钱。


二十六


在 2023 年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应该如何应对通胀。


巴菲特的回答是:最好的投资永远是你自己。


他是这么说的:“关于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你最好的防御就是你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是镇上最好的医生,如果你是镇上最好的律师,如果你是镇上最好的老师,即便遇到通胀,你也会过得很好。我们的经济注重生产力,能给你带来成功的,是你的才能,是你对社区的价值,这才是可持续的。”


如果把通胀看成自由人才市场的平均的话,战胜通胀的是你的 unique ability,是你的独特能力,是你玩儿着就能做得很好、但别人很努力也做不到的事情。


先锋基金的创始人约翰·伯格对指数基金推崇备至,除了成本低廉以及能战胜市场平均水平,他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一直持有指数基金的人,赚得最多的不是钱,而是时间,是生活。”


对于我和有知有行来说也是这样。


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我们内部把长钱账户、稳钱账户、海外长钱叫做“长稳海”三兄弟。


这是我们的独特能力,我们会不断在这个领域去寻找更多的缝隙,持续地打磨和迭代策略。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可以帮助你在投资上“做减法”,把省下来的时间去投资自己,去寻找自己能够战胜通胀的“独特能力”。


二十七


那我们可能就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寻找自己的独特能力?


我很想推荐给你一篇文章《如何做出伟大的工作》(“How to do great work”),作者是我很喜欢的写作者,也是著名的创业孵化器 YCombinator 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


他在文章中说:“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如果想做一些伟大的事情,需要以下一些因素。它们包括:能力、兴趣、努力和运气。运气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忽略它。我们同时也假设,如果你确实想要做出伟业,努力是必然的。所以问题终将归结到你的能力和兴趣上。你能否找到一种工作,能将你的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是的,努力是必然的。


但我们可以选择,让努力变得不像努力,而是像是在游戏。


二十八


我曾经发过一个微博,描述过一种日语里叫做 ikigai 的状态。



Ikigai 是一个日语单词,翻译过来大概是生活的价值、意义或者目标一类的含义。


简单来说,它分了四个维度,分别为:


- What you LOVE:你的热爱;

- What you are GOOD AT:你的擅长;

- What the world NEEDS:世界需要什么;

- What you can be PAID FOR:你的工作(为什么有人付你钱)


然后这几个圆圈的各种交集就挺有意思的:


- 热爱和擅长的交集,是“激情”;

- 热爱和世界需要的交集,是“使命”;

- 擅长和工作的交集,是“专业”;

- 工作和世界需要的交集,是“天职”(大概就是工作之上赋予了更多意义感)


更进一步,


- 热爱、擅长、世界又有需要,这意味着喜悦和充实,只是很难赚到钱;

- 热爱、擅长、又有人付钱,这意味着满足的状态,只是缺乏了一些意义感;

- 擅长、有人付钱,又在做别人需要的事情,这意味着舒适、安逸,但会感到有些空虚;

- 热爱、有人付钱、世界也需要,这意味着兴奋、满足,只是总会有面对不确定性的不安全感。


最后,如果把这四样都集齐了,那就是 Ikigai 的状态。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二十九


最后我想聊聊,怎样去寻找这种状态。


首先,我想降低一下你的预期。寻找到这种状态很难,有很多运气的成分,最后也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寻找得到。


我曾经在微博上发起过一个“你是否感受到 ikigai 的状态”的调查,最终的结果是:


一共有 1200 人参与了这个调查,只有 96 个人(8%)认为自己寻找到了这种 ikigai 的状态,也就是综合了喜欢、擅长、世界需要,又有人付钱的状态。


而事实上,这个比例已经比很多调查的结果要更高了。


我很喜欢网球运动员拉法·纳达尔在马德里大师赛为他举办的仪式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梦想是在球场上说再见,我很幸运把自己的热爱当成了职业,我是受到眷顾了的。”


我懂他说的。


三十


我对我的热爱和使命有了新的理解:


我被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深深地吸引,


我喜欢研究世界底层运行的规律,


我也喜欢去琢磨人心的工作方式,


我还喜欢去探索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事实上,投资刚好是符合上面这些的一个工具和领域。


与此同时,


我喜欢内容和产品,


喜欢文化和品牌,


于是非常幸运地把所有这些结合到了一起,


也非常幸运地能帮助到一些人。


作为一个寻找到 ikigai 状态的人,我必须承认我很幸运。


但我也知道,这种幸运并不可能属于每一个人。


三十一


好了,如果我们承认这件事情很难,并不一定能找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增大我们寻找到“热爱”的概率。


首先,是给自己增加一些方差,增大我们的搜索范围,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项。


举贤不避亲,还是要推荐《无尽的探索》和《让奇迹发生》。


请允许我啰嗦一下,还是用我经常用的那个比方来打个比喻:如果把这个世界比喻成一个巨大的房间的话,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像是在这个巨大的房间内进行着搜索。


在上大学的时候,甚至在第一份工作就找到一生热爱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但之后是否能寻找到热爱,取决于你是否增加了足够的方差,是否尝试了足够多的东西。


其次,是做减法。


这也是 “10x is easier than 2x”,以及保罗·格雷厄姆的文章都提到的。


计算机搜索算法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是“剪枝”,也就是放弃那些不太好的路径和选项。


所以如果一件工作如果你做得很痛苦,不喜欢也不擅长,也许你真的该想想是不是还要继续。


最后,是给自己设计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环境。


如果当我们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时,能不能去做出这个选择呢?


它可能取决于你自己设计的环境:


比如家人是否支持;


比如你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济条件;


比如你自己的内在记分牌是不是可以不在意很多世俗的评价。


……


三十二


最后做个总结。


当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些看似完美的认知弧线背后,有无数的知识的缝隙。


对知识缝隙的足够了解,变成了 finer distinction。


对一件事的 Finer distinction ,会变成我们的 unique ability,也就是独特能力。


而这个独特能力,将在自由市场上,换回相匹配的收益。


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足够的专注,也就是需要足够的长度和深度。我们如何能支付这种成本呢?


那就是兴趣、热爱和好奇心。


这些将把别人眼中的“努力”,变成我们内心的“游戏”。


当然,没几个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这基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更重要的是开始,把手弄脏去和真实世界接触。同时保持开放,不断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方差,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审美、兴趣和好奇心,慢慢排除选项,同时让自己不断成长。


最终,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就有可能碰到自己的一生所爱。


希望那时,你已经设计好了能让自己自由选择的环境。


三十三


这整个过程,也许就是 ikigai 这个游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孟岩(ID:DreamyTalks),作者:孟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