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01 15:45

能和孩子一起玩的人,才有能力爱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寒冰,受访者:王文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玩耍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游戏治疗来帮助孩子表达内心情感和解决困境的方式。

• ⚽ 玩耍是孩子的本能,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获得快乐、放松,学会面对挫折和规则。

• 🎨 通过玩耍,孩子可以锻炼肌肉,培养团队精神,学会策略调整,这些是课堂学习无法提供的。

• 🎭 游戏治疗是通过游戏让孩子表达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玩”是孩子的本能,回忆起童年,你最美好的回忆大概率是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光。


但当大人面对孩子时,玩似乎又变成最不重要的:


  • 去年新闻里曝出一些学校取消课间休息十分钟,让孩子为了“安全”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 一些父母经常会说孩子在“瞎玩”,或者玩就是不务正业;


  • 也有一些时候,一开始的玩耍不知不觉变成“竞赛”,孩子被逼着上兴趣班,兴趣全无。


事实上,“玩”的重要性被人们大大低估了。乐高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创意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释放玩乐超能力”。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肌肉,感受快乐和放松,接受挫折,学习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这些能力甚至会陪伴他们的一生。


甚至,通过玩耍还可以开展心理治疗。儿童游戏治疗就是通过游戏给予孩子“玩出”他的情感和问题的机会,就像成人在心理咨询中“谈出”他的困难一样。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邀请到资深儿童心理游戏治疗专家王文秀老师,请她聊了聊:玩到底对孩子有什么意义?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有什么不一样?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游戏”——这门孩子使用的语言,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帮助孩子。


以下是王文秀老师的自述:


你做所有正确的事情,然后失去所有的乐趣


很多人会觉得,“玩”,这就是一个本能,有什么好会或者是不会的?但是的确在我的经验里面,有一些成人,他们来处理一些困扰的议题,通常会谈到自己的童年经验,真的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玩,或者玩的记忆非常有限。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整个成长经验让他不敢玩,因为他觉得玩可能会涉及到输赢,或者有被嘲笑、被孤立这种很不堪的经验。还有一些孩子虽然在玩,但还是很局限的,玩一玩就会被大人说你不能玩这个,你要用功读书,你要去补习,你要去做什么……甚至有的“玩”会被大人责备,说你就是玩物丧志,你玩这个昆虫,玩这个乐高,玩一玩可能你的学业就会跟不上,所以导致整个玩的过程里面都没有很好的体验。


也有一些孩子根本不能玩,家里的经济比较困窘,可能放学回家就要帮家里做这个做那个,没有时间玩。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亲职化”,很小的孩子要做超乎他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或是被迫要当成懂事成熟的小大人,就错过了要玩的那个阶段。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他不知道怎么玩,也不允许自己玩,或者是他玩的经验都很挫败。那我想象他长大了以后,如果真的碰到挫折,他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回归到本心,用最单纯的方式来陪伴自己,他可能就只会买醉,或者其他一些方式(让自己好受一点)。但如果他可以让自己回到很单纯的“玩”的状态,舒压方式或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比较多元一点。


会玩的人能够允许自己失败,碰到挫折可以再站起来,因为在玩的过程里面,绝对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如你所愿。比如今天我玩骑马打仗,我们这队输了当然会不开心,可是明天这个事情过去了就好了,或者我今天玩个折纸,没有折得很好,但也不是世界末日。


如果没有这种输赢平常心的心态,他长大以后就会认为,所有的事情我只要投入时间心力,就一定非赢不可,没有办法放松,一直处在很紧绷、很高压、很焦虑的状态里面。他会把很多事情的失败归因到自己身上,倾向于认为是我的问题,我就是一个很没有价值的人,或是怨天尤人,认为都是别人造成他如此痛苦。


这样的人价值观或行事风格可能会比较单一,对错好坏只能二选一,我要么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要不然我就不是一个好人。日子会过得很严肃,因为他不敢输,不敢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周围人也可能会觉得他很无趣,因为永远都是板着一张脸,看到有人在玩手机或者手游这些,他就会觉得你在玩物丧志。


但事实上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关键看你怎么玩,你怎么用它来帮你解决压力,怎么跟人互动。而不是单一地说玩这个就完蛋,你就死定了,你就是一个糟糕的人,不是这样的。


会玩的孩子,反而是不会变坏的


但“玩”在很多人的眼中,重要性可能被大大低估了。我记得之前看新闻,一些学校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不让学生随意打闹,就取消了课间 10 分钟活动,听说还创造出一个名词叫“厕所社交”,很多小朋友必须要到厕所、洗手间的时候,才能简短地交谈几句。


我第一个感受是震惊,第二个是心疼,这个其实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好。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就是瞎玩,而且玩的时候大人越不喜欢你就越开心,虽然会有点紧张,也可能会弄脏、跌伤什么的,但好像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顶多就是伤口不要给大人看到,免得又挨骂又挨打。而且那些跌伤如果不是很致命的伤,反而会让孩子越挫越勇,越受伤就越知道要怎么保护自己。


我理解家长疼孩子,担心孩子在玩的时候会有碰撞、受伤,但我们大人是不可能一辈子都跟着他(孩子)的,避免孩子受伤,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从小挫折、从“受伤”里面去学习的能力。


孩子们到学校去,当然他的学习非常重要,但不要小瞧下课这 10 分钟。我记得之前到小学里面去做督导或者去开会,我最喜欢下课的时间站在走廊上看,有些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手牵手去到池塘边,看蝌蚪,看生态,他其实是在观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也有的三三两两在玩跳橡皮筋或者是踢毽子,看着很简单的游戏,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因为它在练习平衡。有的孩子可能会去爬游乐场的那些设施,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他的大肌肉、小肌肉。


中高年级的孩子可能去踢足球,玩篮球,这整个动态的过程就更重要,他们要练习自己技术的精进,不然会被嘲笑;因为是 teamwork,要有团队精神;还要研究策略,我们这一队这次输了,那下一堂课 10 分钟,要想办法重新调整我们的布局;有的孩子输不起,他可能会赖皮,会作弊,但这样就会被别的小朋友唾弃,大家就不跟他玩,那他可能就要去学习(这个规则),学会妥协。这里面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都是上课学不到的。


但我们现在让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面,用到的只有大脑,对他的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因为他没有办法从静态到动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块去做一些调整。当然我也很理解,因为现在不管幼儿园或者是小学,我相信大家都很怕出事情,因为被申诉太可怕了。但我希望家长碰到孩子在学校跟人有冲突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多一些客观的理解。


举例来说,碰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先问孩子,你要不要告诉爸爸或者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先不预设怎么样,也不要凶神恶煞地去问。)而不是马上就要去跟校方去控诉,说你这边做得不好,让我的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是对方家长必须要来跟我道歉,否则我要去报警之类的,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反效果的。


当然一些基本的安全真的是需要注意的,但除此以外,小朋友之间基本的这种互动、冲突、碰撞、跌倒(走路都会跌倒),我觉得都不用特别地担心。我之前甚至开玩笑地说,一群孩子里面通常有一个看起来就是孩子王,他可能书读得不好,但就是有领袖特质,大家都会跟着他,他的点子特别多、特别坏,屡屡可见其功。然后这个团体里面还会有一个比较听话的,乖巧的孩子,书读得很好,但搞不好下半辈子你要靠那个孩子王。因为他脑筋动得快,很灵活,也有能力操纵局势。


所以其实会玩的孩子,反而是不会变坏的。但是我们今天抹杀了孩子(玩的能力),不让他们玩,某种程度上真的很可惜。


当玩耍成为“竞赛”,到底什么是“玩”?


“玩”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它是自愿性的、是自发的。比如一些小孩子被父母逼着去上培训班、练琴什么的,这就违背了“玩”的本质了。外人当然也可以鼓励,但并不是说你非得(做)不可。大人如果有别的期待,比如我们家的小孩现在对这个钢琴好像有兴趣,会不会是将来的贝多芬?最起码“演技”好一点,先不要把你的意图显露得太明显,可以心里面默默观望,因为一旦“污染”了,就会让这个事情不再是自发性的。


第二个特质是玩的过程里面是没有输赢,没有好坏的。我记得以前去台湾一个小学,在教室里看到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放了一幅画,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画得很天真,我拿起来说,诶,这看起来还不错。旁边跟着的那个老师马上就跟我说,这个如果拿去比赛的话一定不会得前三名。他们有标准答案,这个孩子的画某个地方有留白,所以一定不会得奖。


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本身喜欢画画就去画了,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留白,可是我就觉得这样子漂亮,但你今天告诉我说不能留白,然后我才能够得奖,或者我这幅作品才会被认为是一个好的作品。我觉得已经离“玩”很远了,是为了满足一些世俗的标准,那就不是玩的本质。


第三个就是没有时间感,孩子可能一投入之后,天呐,怎么两个小时都过去了?我怎么可以专注这么久?老师都说我是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完全没有时间感,就是很全神投入。


最后,“玩”的过程中,你的内在会有那种成就感,或者是很有掌控的感觉。比如我想做这个事情,我今天先练到这里,明天再继续,但我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脑袋里面会想,明天从哪边开始?要去补强什么?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很投入,很自在的,是他可以掌控的,那不是外人来说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么样。


如果从这几个角度来说,大人可能真的要扪心自问,你一定要让孩子学,你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只是让孩子在满足你的愿望?


还有一种情况是,哪怕孩子一开始真的有兴趣,你也要有心理准备,他很可能会有个撞墙期、高原期,就是不想学了,觉得累了,没意思了,可能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但这个时候大人常常会说,你知不知道我在你这上面投资多少钱了?你不是答应我要练吗?这些话也都没有错,但你逼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是一个顺从型的孩子,他会听你的,可他不是为自己,是为你。


那如果是一个很反抗的孩子的话,他可以用阳奉阴违的方式,只要你靠近了就假装就弹一下、练一下,然后你走开就随便乱弹。只是让孩子更觉得这件事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义务,那个就真的已经脱离他原来想做事情的乐趣,非常地可惜。


我有好几个朋友,六十几岁了,他们是大学教授,退休以后再重新自己请老师来教她弹钢琴什么的,重拾小时候的兴趣,好像那个梦一直都还在,现在已经不为任何人,就是为自己想弹,然后一次一次,一曲一曲,从很简单的到比较复杂的,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我真的很希望我们大人,能够多给孩子这样一些呼吸的空间。


“玩具是儿童的文字,游戏是儿童的语言”


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玩的本能来做很多事情。我是做儿童游戏治疗的,直白点理解就是通过“游戏”来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当然这个游戏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儿童游乐区还是不一样的。


专业人士的游戏治疗有三个要素,一是游戏师这个人,二是游戏室的整个空间,再加上这个空间里面的这些玩具,组合起来形成治疗性的因素,可以让孩子在游戏室里去克服他的逆境,突破他创伤的地方。


比如一个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但是 5 年以后爸妈决定生一个弟弟或者是妹妹,那这个孩子可能就觉得被疏忽了,很想要掐死那个小 baby,又觉得自己不应该,就陷入了冲突的情绪中。或者孩子第一天到幼儿园,或者到小学一年级,会出现分离焦虑,如果没有办法靠自己的方式或者大人的支持度过,也会来到游戏治疗室里面。


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真的需要精神科医师帮忙用药控制他的情绪,或者多动症或者自闭症的孩子,也需要通过特殊教育的渠道,这样多管齐下一起来帮他。


▷文秀老师访谈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的儿童游戏治疗室一角


游戏治疗界有一句名言,“玩具是儿童的文字,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平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语言和孩子交流,但其实孩子太小,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那么强,他的右脑是已经启动了,所以直觉性的这些东西他都有,但是左脑还没有那么发达,很多时候没有办法付诸于文字和语言。所以才需要透过玩具,透过游戏,让我们大人来解读。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是 OK 了,但是他不想说,拒绝沟通。可能他曾经也愿意讲,但是没有得到好的回应,大人会说你胡思乱想,或者都是你的错,久而久之就让他决定我不说了,反正说了也没人了解我。再或者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说太痛苦了,太羞愧了,他甚至都想用个黑盒子盖起来,永远不要去揭露,但(创伤)是掩埋不掉的,在学业,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都会显现出来,但是他就没有办法说。这个时候,游戏治疗也可以帮助大人去理解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具体这个过程是怎么通过“游戏”进行的?我可以分享一个故事,是美国的教科书上的例子,我到现在都还印象深刻。


一个小男孩大概有五六岁,小时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关系很好,五六岁的时候父母把他带回了自己家。后来奶奶生病住院,没隔多久,孩子听到爸爸妈妈在说,奶奶去世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父母没有带孩子去参加奶奶的告别式。其实小男孩不懂什么叫去世,也没有办法很清楚地知道死亡的意思,他就继续这样过日子。可是后来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的情绪起伏变得非常大,还经常很暴躁,于是就带他去做游戏治疗。


到了游戏室,小男孩一开始就在玩,和一般五六岁的孩子玩法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后来他经过一个玩具电话(游戏室的东西都要摆固定的位置),就是那种传统电话的样子,孩子绕来绕去,晃一圈晃一圈,每次看到那个电话就稍微停顿一下,但是也就视若无睹地走过去了。大概是第四次,孩子走到那个电话旁边,拿起话筒,然后就喂喂喂喂喂,再挂掉电话,治疗师也没有说别的,只是看到孩子把这个拿起来,放下去,然后孩子就继续玩别的。


下一次孩子还是走到这边来,拨了号,但是他这次说:“喂,是奶奶吗?”就这样又过了好几次,孩子每次来不管前面玩什么,这个(电话)就是他的一个主题,所以他在游戏室里跟奶奶的对话就越来越多,甚至后面他会说:“奶奶你在天国好吗?爸爸妈妈说你在天国,可天国到底在哪里?天国离这里很远吗?”当然,电话那边不会有人回答他,于是他讲完就挂掉了。


又隔了一两次,孩子还是继续用这个电话,他说,“奶奶你骗人,你有答应我要带我去迪士尼,可是你都没有,奶奶你骗人,我讨厌你。”然后就很生气,把电话挂掉。再隔一两次,这个孩子还是把这个话筒拿起来,他跟奶奶说,“奶奶,我上次说我很讨厌你,我跟你道歉,其实只有一点点的讨厌,但是我更想你。我好希望有机会能够跟你再玩,不管是去天国或者去哪里玩。奶奶,我真的好想你。爸爸妈妈说天国很远很远,要等到我死掉才能去,所以我希望你在天国能够过得很快乐,再见。”


然后你猜下次这个孩子还有没有玩这个电话?对,他就没有再玩了,他完成了对奶奶的哀悼跟告别。


通过他自己在这个游戏室玩,允许他用自己的步调、他的速度、他的方式去表达。从一开始的试探,中间一度是生气的 ,直到最后他把那个哀伤表达出来,他就完成了哀悼之旅,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就过去了。如果真的让这个孩子用语言和大人说,我不相信他可以说得这么完整,他顶多说我很讨厌奶奶,或者是我很思念,但是可能很难用嘴巴说出我的困惑到底是甚么,或是我有这么多复杂的情绪。


我想,这个就是游戏治疗比较特别的地方。有时候语言是被社会化的历程,但是不说或者是说不出口的那些东西,其实都还在心里面,也会影响孩子当下,甚至长大以后的人格发展、自信心或是人际关系。


如果父母也能了解一些游戏治疗的基本知识,就可能打开一扇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能更好地去理解孩子。当然,如果说真的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端倪了,或者说超出你的能力的话,还是要尽早去求助找专业的治疗师,用合适的方式跟家长一起来协助孩子突破困境,顺利成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寒冰,受访者:王文秀(中国台湾游戏治疗学会前理事长、游戏治疗督导,(台湾)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系退休教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