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05 07:00

《朱同》背后,东亚小孩之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作者:来士普,责编:律也人,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讨论了当前东亚小孩面临的困境,尤其是抑郁问题的严重性。

• 💡 影片《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揭示了小学生朱同面对困境时的童心丧失和社会适应压力

• 🌟 《年少日记》和教育焦虑现象揭示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 😔 对抑郁问题的关注表明了社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认真对待

新片《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在上映后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好评,豆瓣8.1的评分也相当亮眼。


不少网友还发现,最近的很多影视剧都聚焦于孩子,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社会上,对孩子情绪状态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提升。中国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抑郁孩子,越来越多?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一部漫游式的电影,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朱同的一日经历。


这一天里发生了各种好玩的事情,朱同的超能力就是他天马行空的思维。


公交车上,朱同召唤出鸟人小偷,在入校前偷走了36分的数学卷。数学课上,他召唤出了外星人,暗自希望他带走班主任。英语课上,被赶出教室的朱同召唤出两个分身,帮助自己寻找丢失的英语课本。找课本时,面对狭路相逢的校领导,他召唤出隐身术,企图躲避盘问……


可是,即使是厉害的外星人,也斗不过更加强悍的老师。


朱同能靠想象力暂时逃离眼前的困境,却逃不出这个制造困境的校园。


教学楼顶的八个大字“面向未来、自强不息”金光闪闪,于朱同而言却像是孙悟空头顶的紧箍咒。


在影片的结尾,朱同因为能参加比赛开心地笑着,是被老师要求的开心的笑。老师喜欢听话懂事学习好的孩子,所以为博老师喜欢,朱同在努力装样子迎合。


朱同丢失了超能力,其实就是丢失了童心、童真,也是在慢慢对社会妥协。幽默、可爱、天马行空的故事下,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伤。


在影评里,有很多观众表示感同身受。


差不多的少年时光,让人焦虑的转学经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的成绩,家长的期许所带来的压力,与自己相去甚远的优等生令人艳羡的世界,老师永远裹挟误解的目光……


这是东亚小孩共同的童年烦恼。


前段时间,还有一部高分爆款影片——《年少日记》。


它直面原生家庭和青少年的痛苦,呈现出了少年郑有杰在家庭、学校遭遇忽视的境况。在品学兼优才艺佳的弟弟的衬托下,郑有杰成了资质愚钝的孩子。


在父亲的霸凌式教育和母亲的失语中,他在家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


网友将郑有杰的故事形容为“中产家庭的鸡娃悲剧”。


在社会新闻上,关于学生情绪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前阵子,许多小学生家长指出:孩子在课间十分钟被“圈在教室”,连去厕所都有专门的老师引领。这会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产生潜在的身心危害,加剧孩子的厌学情绪。


家长不解,但学校和老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安全是1,其他的工作都是后缀的0,如果没有安全,学校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意义。


严防死守并不轻松,可唯有无缝衔接,不出现任何死角,才能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闪失。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50%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指出,目前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超10%。


对此,有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生活好了,但孩子的烦恼和心事越来越多了、抑郁比重也更高了?


为什么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抑郁障碍的临床诊疗现状并不理想,识别率、治疗率和充分治疗率分别为21%、9.5%和0.5%。


不愿、不知、不敢,这三种情况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中更为普遍。


一些患者因为病耻感不愿承认自己患抑郁症,还有一些患者及家属对抑郁症治疗怀着恐惧,会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怀疑其是否安全,是否具有成瘾性等。


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会逐年增加?


学业竞争是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的教育体制竞争激烈,高额的期末考试分数、紧张的升学竞争等,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学业压力,学生会产生消沉、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状态。过高的家庭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无法达到这些期望时,孩子会感到自卑和挫败。


有研究显示,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以及冲突、家暴的家庭环境更容易让孩子出现抑郁症状。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感发展和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同伴关系、身体变化、未来规划、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情绪负担,就会导致情绪问题的积累和质变。


互联网的虚拟社交环境在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也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孩子的情绪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曾经,家长看到孩子情绪不好,往往会觉得孩子是青春期叛逆、不愿学习、意志力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等,而不会往抑郁症的方向去想。


如今,孩子的抑郁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了解。大家正在更加认真、谨慎地对待这一问题。


在导致孩子抑郁的原因中,教育焦虑现象格外受关注。


哪批家长最焦虑?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了基因彩票的父母,容不下平凡的孩子?


近年来,教育焦虑现象在我国愈发普遍。


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中产家庭中,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倍感焦虑。


据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高达88.5%的中产阶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其中,71.2%的家长处于适度焦虑水平,15.4%的家长处于中度焦虑水平,而1.9%的家长则处于重度焦虑水平。


靠奋斗打拼留在大城市的佼佼者们,自然很难接受孩子可能要去上大专、职专的现实,所以只能不断地卷孩子。


很多父母之所以焦虑,还因为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孩子按他们的路线走一定可以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


可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智商是正态分布的。目之所及,凡人居多,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处于中等水平。


如果根据智商水平来重新衡量大学录取率,会发现:正常人的智商范围是85-115,68%的人都在这个范围。


而按照985、211的录取率约13.6%推算,竞争者大多应该居于115-130之间,肯定有低于这个区间却能考上985、211的,但这需要加倍甚至数倍的努力。


中产父母们当年之所以能考上好大学、在大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立身之地,很可能就是因为中了基因彩票、踩在了正态分布的巅峰上。


而在他们看来不够优秀的孩子,可能只是回归到了正常水平罢了。


有的孩子很聪明,一点即通,有的孩子讲n遍也通不了,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们都想通了这些,也就不用过分鸡娃了。


况且,在进入社会之后,人际交往能力、婚恋能力、情商、美商……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弥补学历的不足。


其实当父母的都一样,都想拼命踮起脚尖,把娃举得更高些。但是孩子的人生,跟父母想要给的人生,可能不是一回事。孩子也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们的人生,应该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个普娃,很难。不做任何辅助,由他自由生长,更是难上加难。


可是,正如《学爸》中所说的:“天大地大,天地广阔,世界上有江,有河,有湖,有海,小鲤鱼是不是只有跳龙门一条选择呢?这个世上有江河湖海,我想,只要是他想去的,总有一湾水,能让他好好活着。”


社会快节奏的车轮滚滚向前,还是先保证孩子能健康长大吧!


人生那么长,总有一天,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